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5.29 KB
- 文档页数:3
非连阅读
(一)选择
①做题方法
【粗读——了解材料讲的什么事情,中间具体事例跳读】题目、中心论点、分论点、结尾句(总结句)
【精读——根据选项,比对文本,一切以文本为参照】审清题(看清选对还是选错,或者选相应的论据),四个选项都要找全原文,逐字比对,比较四个选项,结合设错标志选出最能拿准的选项。
②非连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类型:
1.无中生有:
选项:按照现在的发展,我国传统零售企业单独发展线上或者线下,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被淘汰,也都不能实现对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原文:面对困境,多数企业主动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积极推进创新转型,调整业态结构。各大电商平台的线下门店落地,与传统零售商联盟化趋势加强,将线上线下资源进一步整合”可知,文章并无提到“传统零售企业单独发展”,只说面对困境,大部分企业选择转型,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曲解文意:
选项:“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与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相比,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
原文:“对于众多能耗领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也要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和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是并列关系,同等重要,并不是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
3.去掉修饰语:
选项:否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趋同,不仅会泯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会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原文: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4.张冠李戴:
选项: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实际上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原文: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
5.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
原文:“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
选项:正是因为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才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原文: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6.因果倒置:
选项: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原文:“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文化自信的缺失”为原因,“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为结果。
7.说法绝对化(只要 就能 必须 全都 均 完全一致 全面论证 )
选项: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原文:“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可知,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8.混淆时态(已然、未然)
9.答非所问:
(二)简答
1.行文脉络、思路题
总说文章的结构:总分总,分总,总分,递进式,并列式等
分层概括文章大意
①首先,由背景/设问/开宗明义引出..观点(中心论点)
②其次,从..方面论述;分析了..观点;
③再次,联系..内容,用..论证方式表达..观点
④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照应中心论点;强调中心论点
示例:《保护乡土文化地标》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①文章首先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
②进而论述了乡土文化地标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又包含人文遗产;
③最后分析乡土文化地标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2.论证结构题
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示例一:《乡村振兴要靠“新”》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①全文分为“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②第二、三、四段分说,按照并列式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 示例二: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①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
②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
3.论证方法
3.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 (概括事例) 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3.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作用 ①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②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③增强论证的真实性
④增添文章的文采或文化底蕴
⑤引出说明对象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读者往下读)
3.3对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的观点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4类比论证
作用: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答题格式:使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的相同之处加以分析,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
3.5比喻论证:
作用:可把道理进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文意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示例一: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
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