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体系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46
常用的A股指数A股指数是一种反映市场A股走势的指数,它不是一种指数,在我国目前使用的反映A股走势的股票指数有几十种之多,以下是比较常用的8个股票指数。
第一种、上证股票指数系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始发布。
该股票指数的样本为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挂牌的第二天纳入股票指数的计算范围。
该股票指数的权数为上市公司的总股本。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与总股本并不一致,所以总股本较大的股票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就较大,上证指数常常就成为机构大户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数的走势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的发布几乎是和股票行情的变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国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第二种、深圳综合股票指数系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1年4月3日为基期。
该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与上证指数相同,其样本为所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权数为股票的总股本。
由于以所有挂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代表代表性非常广泛,且它与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发布,它是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深圳股市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在前些年,由于深圳证券所的股票交投不如上海证交所那么活跃,深圳证券交易所现已改变了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采用成份股指数,其中只有40只股票入选并于1995年5月开始发布。
现深圳证券交易所并存着两个股票指数,一个是老指数深圳综合指数,一个是现在的成份股指数,但从运行势态来看,两个指数间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明显。
第三种、沪深30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
沪深300指数是由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选取300只A股作为样本编制而成的成份股指数。
沪深300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
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第一次联合发布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
上证指数是一种股价加权平均指数,包括上证材料指数,上证工业指数等等,一般我们讲上证指数,是指上证综合指数,投资者谈论的大盘指数一般也是讲上证综合指数。
比如投资者说:2007年大盘一路狂升至6124点。
这里的6124点就是说上证指数的点位。
上证指数以一些权重股为统计数据,他反应出的是“整个市场的走势如何”,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股票在一段时间内是涨了还是跌了”。
股评家所说的沪指,也是指上证指数,我们买入或卖出股票时,也常以上证指数做参考依据,首页要确定上证指数是在上升通道中,这时股票可做,若上证指数处在下跌通道中,这时候就学习或去旅游。
因为上证指数的运行方向一但确定,则很难改变。
A股B股H股就是指不同的股市,不同的股票市场。
什么是A股?A股是指国内的以人民币交易的股票,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一般投资者购买的股票。
A股与其他股市最大的不同,是其交易机制是T+1,就是说你今天买了股,起码要明天才能卖出,不能当天买当天卖。
什么是B股?B股是指以外币交易的股票,投资中国B股的主要是些香港人台湾人,很多人理解为B股就是面向海外人士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如果你在境内有合法的外汇储蓄也一样可以投资B股,只是大家觉得用人民币交易更方便而普遍投资A股。
什么是H股?H股是指公司在国内成立但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这一类股票大部分都是些大型国有企业。
港股有个国企指数,就是为H股编制的。
这些股,有什么关联吗?有的。
比如06年中国A股走强,H股也脱离港股大势走得很强,有些公司即在国内发行股票,也在香港发行股票,因为从股民心理上来讲,同一个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涨了说明公司向好,那么有什么理由在香港涨不起来,于是纷纷购入。
新手在炒股之初,会遇到“个股”这个煞有介事的名词,比如股评上说大盘如何如何,个股如何如何,还有“精选个股”,其实个股就是指“一支股票”,意思是相对于大盘来讲的。
平时大家谈股市,因为你持有的股票与我的不同,只有谈谈大盘(上证指数),与大盘这一概念相反的就是你手中的个股。
上证指数构建形式上证指数的构建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股范围:上证指数的选股范围主要涉及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股票。
具体来说,被纳入上证指数的股票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属于A股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值和流动性。
这些条件是为了确保上证指数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股票的表现。
2.权重计算:上证指数的权重计算是基于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的方式。
自由流通市值是指一个公司的市值减去其内部持有股份的市值,在计算上证指数权重时,通常采用这一指标来评估公司在指数中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自由流通市值越大的公司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越高,反之亦然。
这种权重计算方法使得上证指数更加贴近实际市场状况。
3.调整频率:上证指数的成分股和权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定期调整。
一般来说,上证指数的调整频率为每季度一次,具体时间为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一个交易日。
在调整时,上证指数编制机构会根据市场情况重新评估成分股和权重,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行业覆盖:上证指数的构建形式还包括行业覆盖。
在选择成分股时,上证指数编制机构会尽量保持各个行业的代表性,以确保指数能够全面反映市场的整体状况。
这种行业覆盖的设计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行业的表现,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
总的来说,上证指数的构建形式是一个综合考量市场规模、流动性、行业分布等多个因素的过程,旨在确保指数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市场状况。
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上证指数的构建形式,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走势和投资机会,实现投资的增值和保值。
上证指数是什么意思,影响因素有哪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上市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为了企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一些公司会采取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的形式,筹集资金,而企业单位需要发行股票,相关金融机构会做一个上证指数分析,但是很多欲投资的朋友不了解上证指数是什么意思,故而律师365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上市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为了企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一些公司会采取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的形式,筹集资金,而企业单位需要发行股票,相关金融机构会做一个上证指数分析,但是很多欲投资的朋友不了解上证指数是什么意思,故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
▲一、上证指数是什么意思?上证指数的全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综合指数,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始发布。
该股票指数的样本为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挂牌的第二天纳入股票指数的计算范围。
该股票指数的权数为上市公司的总股本。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与总股本并不一致,所以总股本较大的股票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就较大,上证指数常常就成为机构大户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数的走势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的发布几乎是和股市行情的变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国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该指数的前身为上海静安指数,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于1987年11月2日开始编制的。
而上证综合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15日开始编制和公布的,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基期值为100,以全部的上市股票为样本,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进行编制。
其计算公式为:本日股价指数=本日股票市价总值÷基期股票市价总值×100具体计算办法是以基期和计算日的股票收盘价(如当日无成交,延用上一日收盘价)分别乘以发行股数,相加后求得基期和计算日市价总值,再相除后即得股价指数。
上证指数计算规则
上证指数(也称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的计算规则基于成分股的价格变化和流通市值,具体规则如下:
1. 样本选择:
1)上证指数的样本空间涵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和B股。
2)样本股的选择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股票的市值规模、流动性、行业代表
性等。
2. 编制方法:
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值= 基期指数值× [报告期样本股总调整市值/ 基期样本股总调整市值] × 100
其中,样本股总调整市值是根据每只股票的最新价乘以其调整后的自由流通股数得到的。
3. 基期与基点:
上证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基点为100点。
4. 权重计算:
自2007年起,上证指数采用了自由流通量加权法,即每只股票在指数中的
权重与其自由流通市值成正比。
这意味着市值越大的股票对指数的影响越大。
5. 调整机制:
指数会定期进行成分股的调整,通常每年进行两次例行审核,以确保样本股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发展状况。
6. 除数修正:
当有样本股分红派息、配股、增发新股等影响其价格和市值变动的情况时,会对除数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指数不受股本变动的影响。
请注意,以上信息可能会随着上交所相关规则的修订而更新,请参阅最新的上证指数编制方案获取最准确信息。
上证指数算法
上证指数是一种基于市场交易数据的股票指数,它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用于反映中国股市整体的走势和市场状况。
那么,上证指数的算法是如何确定的呢?
首先,上证指数的股票池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包括全部A股和B股,但不包括科创板股票和新股申购。
其次,上证指数采用的是加权平均法,即以不同个股的市值作为权重,计算出整个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具体来说,上证指数的算法包括以下几部分:
1.确定股票池:上证指数的股票池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包括全部A股和B股,但不包括科创板股票和新股申购。
2.计算每只股票的市值:每只股票的市值等于该股票的流通市值乘以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3.计算加权系数:每只股票的加权系数等于该股票的市值除以股票池中所有股票的市值之和。
4.计算指数点数:指数点数等于所有股票的加权收盘价之和,再乘以基准日的指数基数。
5.计算涨跌幅:涨跌幅等于当前指数点数减去前一个交易日的指数点数,再除以前一个交易日的指数点数,最后乘以100%。
综上所述,上证指数的算法是基于加权平均法,通过股票池中每只股票的市值来计算出整个指数的加权平均数,以反映中国股市整体的走势和市场状况。
上证成份指数(简称上证180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原上证30指数进行了调整并更名而成的,其样本股是在所有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180种样本股票,自2002年7月1日起正式发布。
作为上证指数系列核心的上证180指数的编制方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具有可操作性和投资性、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
上证50指数是根据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以便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龙头企业的整体状况。
上证50指数自2004年1月2日起正式发布。
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成交活跃、规模较大、主要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基础的投资指数。
上证超级大盘指数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具备一定规模和流动性的20家超大型上市公司组成,于2009年4月23日正式发布,以综合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超级大型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并为相关指数化投资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工具。
上证中盘指数由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中剔除50只上证50指数成份股后剩余的130家成份股构成,以综合反映沪市中盘公司的整体状况。
上证小盘指数是对样本空间剔除180只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后的剩余股票,根据总市值、成交金额进行综合排名,选取排名靠前320只股票组成样本,以综合反映沪市小盘公司的整体状况上证中小盘指数是由上证中盘指数和上证小盘指数成份股一起构成,以综合反映沪市中小盘公司的整体状况。
上证全指是由上证180和上证小盘指数成份股一起构成,以综合反映沪市大中小盘公司的整体状况。
上证企债30指数是国内首只实时成份债券指数,该指数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挑选30只质地好、规模大、流动性强的企业债券组成样本,为债券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
该指数基日为2008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点,指数代码为000061,指数简称为沪企债30。
上证综合指数的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从总体上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上证指数的计算方法上证指数是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指数,它是根据一定规则计算的市场平均股价指数。
上证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涉及到成分股的选择和权重计算两个方面。
首先是成分股的选择。
上证指数的成分股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一定方法和标准选择的。
首先,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股票池中,选择市值较大、流通性较好、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股票作为上证指数的成分股候选对象。
其次,根据一定的排名方法和规则,确定成分股的最终选取结果。
通常,上证指数的成分股有一定的行业分布,以反映整个市场的基本情况。
其次是权重计算。
上证指数中每个成分股的权重是通过市值加权计算得到的。
市值加权是指根据股票的流通市值来确定其在指数中的权重。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每只股票的股票市值占总成分股市值的比例,再结合股票的流通股数和股票价格,计算每只股票的权重。
其中,成分股市值是指所有成分股的总市值,流通股数是指能够进行交易的股票数量。
最后,根据成分股的权重和价格,计算上证指数的数值。
上证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只成分股的股价乘以权重,再将结果累加得到总值,最后将总值除以一个参考基数,通常是一个基准数,以得到指数的数值。
这个参考基数是为了方便指数的比较和观察而设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证指数采用的是动态调整的方法。
换句话说,成分股和权重在每个交易日都可能发生变化。
一方面,新的股票可以加入指数,旧的股票可以从指数中删除,以反映市场的最新情况;另一方面,成分股的权重也可以随着市值的变动而调整,以保持指数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总体而言,上证指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一定规则选择成分股,然后按照市值加权的原则计算权重,最后根据成分股的权重和价格计算指数的数值。
这种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整个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