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政治 三轮刷题练21 文化与社会(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7
2020年高考文综政治真题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12题;共48分)1.某果园尝试新的运营模式:认养人在年初按1000元/年认养5株桃树,由果园代管,果园将收获的桃子寄给认养人。
合同约定,寄送的桃子数量由桃树的实际收成确定:果园承诺有机种植,并定期通过视频或文字向认养人汇报桃子的生长情况;认养人可以去果园参观游览、参加养护采摘等活动。
果园的桃树很快被认养一空。
该模式的吸引力在于()①果园可提前获得销售收入,降低经营风险②果园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效率③认养人可获得丰富的消费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④认养人可全程参与果园的生产经营,维护自身权益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考点】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解析】【分析】认养人在年初按每年1000元认养果树,果园可提前获得收入,回收其经营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其经营风险,①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扩大规模、提高效率,②不符合题意。
认养人去果园参观游览、参加养护采摘等活动,该经营模式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丰富了其消费体验,③符合题意。
由题意知,果园必须定期通过视频或文字向认养人汇报桃子的生长情况;认养人可以去果园参观游览、参加养护采摘等活动,可见认养人可参与果园的种植、采摘等过程,全程监督、参与果园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没有涉及维护自身的权益,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完整把握该模式的特点,提取“ 果园承诺有机种植,并定期通过视频或文字向认养人汇报桃子的生长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银税互动”是指税务、银保监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为其贷款提供便利,实现“以税促信、以信申贷”的目标。
银行根据企业纳税信用等级确定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融资额度。
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十一课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说明()。
A.要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B.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自发形成的C.文化活动确实是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D.道德水平是文化素养高低的唯一标志解析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专门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同意文化知识教育而慢慢培育出来的,B项错误。
文化活动包括文化的生产、传播、积存的进程,并非单纯是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C项错误。
道德水平并非是衡量文化素养高低的唯一标志,D项错误。
答案A2.在人类社会的进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共十八大在北京举行②2021年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稳增加、转方式、调结构③第30届夏日奥运会在伦敦举行④欣赏《中国好声音》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数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①属于政治现象,②是经济现象,不能称之为文化,因此应排除①②。
③是体育,④是文艺,因此③④都属于文化现象。
答案B3.不同时期的着装向咱们表达了()。
A.文化是对必然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活动孕育了不同的文化D.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既可能是对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又可能是歪曲反映,排除A项。
题干没有表现文化的超前与掉队,排除B项。
题干也没有表现文化对社会进展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C4.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全数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是一种素养解析此题以漫画切入,考查对文化特点的明白得。
漫画中人们通过电脑网络、书籍等具体的物质载体来享受文化,表现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1.河北承德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凝聚半部清史的皇家文化,又有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既有浓郁满蒙风情的民族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该市将休闲旅游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平台,把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
承德市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①文化与经济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2.如下图所示,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由内而外,从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做起,直至最表层的物质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一定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③文化推动企业发展④文化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企业是个经济实体,企业的精神文化最终影响着企业的物质文化,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也可以看出文化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故①④正确,当选D。
②材料未体现。
文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并不一定是推动作用,故③说法不科学。
3.文化强国,必是文化产业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
这说明()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文化力量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错误;③认为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错误的。
②④正确阐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选D项。
4.“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
这说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D.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答案】B5.有人认为,只有以创造性文化为血液,一个国家才能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才能被其他国家认可和尊重。
2020版高考政治三轮刷题练30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一、选择题1.向“阴阳合同”开刀,让荧屏选择趋于理性健康、让明星片酬回归合理区间,既是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文艺初心的坚守。
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 )①支持健康有益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②遵守职业道德,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①曾进智慧与道德修养都是无止境的②单纯追求知识修养将会造成人格的缺失③道德修养与知识修养是完全对立的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素养A.①② B.②④C.①④ D.③④3.河北省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活动,举办了阅读界“三个十”评选活动,以此来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利于( )①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③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④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公益广告“邻里守望”号召大家从身边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对公民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科学文化修养B.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社会风尚C.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D.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2018年8月8日,值此《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百日之际,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英雄烈士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
“崇尚英烈,就要传承弘扬英雄烈士精神,要坚决同一切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行为作斗争。
”该活动( )①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②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烈的鲜明导向③形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安排④有利于在全社会强化保护英烈的文化认同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6. “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揭阳贤德人物的杰出代表黄旭华老先生,面对亲人和事业,隐姓埋名数十载,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为国家成功研制核潜艇。
专题21 文化与社会(讲)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正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内涵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范围上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特别提醒】(1)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如下图所示:2.文化的形式(1)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静态形式)(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动态形式)【拓展提升】1.通过框架图全面把握文化的概念2.全面剖析文化的社会作用(1)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专题 21 文化与社会(精讲深剖)一、真题速递:1、( 2019·江苏卷)“清晨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跟着一阵洪亮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声有色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
戏曲课间操不单提高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觉优异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资料说明()A.大众文化的发展能够文雅与平常并存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C.人们在实践中创建、发展并享受文化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答案】 C【分析】本题考察文化的特色、文化对人的影响。
戏曲课间操不单提高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觉优异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建、发展并享受文化,C切合题意;资料不体现文雅文化与平常文化并存的问题, A 不切合题意;资料表示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气氛,而不是活跃了文化思想, B 错误;资料重申文化创新有利于享受和传承文化,不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不切合题意。
应选C。
2.( 2019·北京卷)打扫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区劳动,果蔬栽种、木匠制作、机床操作等学农学工实践,“医生”“博物馆解说员”等职业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相同的学习中收获成长。
展开劳动教育,旨在指引学生()①认识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②提高劳动技术,促使劳动力市场充足竞争③建立职业同等观,推进社会分工的细化④建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分析】本题考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
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相同的学习中收获成长。
展开劳动教育,旨在指引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旨在指引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①④正确;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与促使劳动力市场充足竞争和推进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必定联系,②③不切合题意,清除。
故本题选B。
3、( 2018·北京卷)“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2020版高考政治三轮刷题练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选择题1.一年一度的《中华之光》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
该活动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 )①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性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2018年11月,我国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
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藏医药浴法入遗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②展现了藏医文化的多样性,扩大其国际影响力③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促进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④促进了藏医文化的传播,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17年6月1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揭晓各奖项,《我在故宫修文物》《红色气质》等获优秀国产纪录片表彰。
微电影《红色气质》以9分5秒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代代传承。
这显示出大众传媒()①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功能②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③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④使文化传播的手段产生根本变革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
"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教育D.口语传播5.《机智过人》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内首档聚焦人工智能的科学挑战类节目,是中国科学领域与传媒领域一次深入合作,更是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发精英和科技项目的巅峰盛典,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新高度。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最新练习精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单选题1.“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实现文化趋同与融合②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③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熊熊火光里的塞纳河畔,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令人心惊心碎。
文物之殇,让法兰西流泪,也让全世界伤痛。
这是因为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源泉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世界共同的记忆④加强文物安全管理,留存文明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胡旋女》——白居易)下列对该诗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外来文化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②要吸纳各民族文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文化交流能促进文化发展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中国和意大利在丝绸之路的两端相映成辉。
2020年正值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
从书写用的文字,到国家历法;从文明图腾,到融汇中西文化的艺术品;从戏台上的歌剧和秦腔,到长安诗和罗马画……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②跨越时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③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继承与发展④引起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历史悠久的长安和罗马文化的尊重与认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滚动卷三命题导航命题要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命题方向:要结合时政热点和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运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分析举办文化年活动以及我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意义;结合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建设在高考中主要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开,备考中要立足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把握中华文化的三大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关注当前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等问题。
文化生活模块回扣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题2分,共44分)1.2014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达296.39亿元,占全球票房收入的12.53%,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第二的国家。
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达203.63亿元,同比增长48.17%。
可见()A.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D.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2.一位德国记者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比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要强大。
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扩散着……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拒绝外来文化③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④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全面吸收外来文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2015年8月14日,“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议号召新闻媒体和网站负起主体责任,净化语言传播环境。
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A.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D.是一个强制接受的过程4.(2015·贵阳经典)201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播出“家风是什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0版高考政治三轮刷题练25文化创新一、选择题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具有最深刻把握的作品。
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
这说明( )①反映国家和民族命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②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③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④文艺创作应遵循自身规律,发掘本民族优秀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①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实现文化融合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③借鉴外来文化应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3.年轻演员成为“故宫兄弟”实景探索“皇帝的秘密花园”;故宫“御猫”鲁班科普历史和文物背景故事……首档由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文化类综艺《上新了故宫》,一经播出就屡屡霸屏朋友圈,登上热搜榜。
这表明( )A.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B.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焕发生机C.科技能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4.《我是演说家》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平均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三。
节目通过理性的思辨、感性的陈述、语言的碰撞和一个个热血励志的人生故事,把综艺节目的风骨情怀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这说明,文化创新要( )A.奏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C.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D.消除大众传媒的商业性5.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
他吞服曼陀罗,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具有麻醉作用。
这说明(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6.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班会上,某同学认为依托微博、视频网站等移动互联新媒体发展起来的“微电影”清新朴实、短小精悍,但是良莠不齐,会冲击传统院线里的大电影,不利于文化建设。
2020版高考政治三轮刷题练21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很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
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
”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十大网络用语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依据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取的,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媒体视野中的世间万象和社会变迁。
如一带一路、共享单车、人工智能、塞罕坝、《厉害了,我的国》等。
这些新词、热词的出现说明了()A.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力量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D.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3.围绕实体书店打造的多样化业态使书店变得更加时尚。
卖创意、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也使实体书店逐渐回暖。
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4.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支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支付习惯,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世界经济。
这表明( )①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②文化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③文化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这表明(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④优秀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6.马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往年一样,为人们奉上了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既有明星大腕,又有草根艺人,可谓异彩缤纷,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相声,小品、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②文化源于文化工作者的创作③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①③B. ②④C. ①②D.③④7.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C.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政治具有反作用D. 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8. “桃木本身不值钱,以前也就是烧火棍,经过精心雕刻就能变成金疙瘩”。
某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肥桃资源优势和传承千年的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③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④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9.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为社会提供正能量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10.故宫博物院设计研发文化产品超过一万种,比如夏天用的折扇,附上“朕心寒之极”等从雍正奏折御批中节选出来的句子,还有容嬷嬷针线盒,顶戴花翎官帽伞……这些产品既实用又新奇,可以分分钟掏空你的钱包。
材料表明()①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③文化由政治经济所决定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 ②④B. ①④C. ②③D. ①③11.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
这说明()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影响个人的成长历程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④人们的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13.马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往年一样,为人们奉上了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既有明星大腕,又有草根艺人,可谓异彩缤纷,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相声,小品、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②文化源于文化工作者的创作③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①③B. ②④C. ①②D.③④14.结婚照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
以下对文化生活变化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B.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C.文化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总是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15.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人们的文化品位逐步提高。
由此可见( )A.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消费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16.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17.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
这说明( )A.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B.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 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D. 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18.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东方美人”是台湾苗栗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
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
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
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19.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漫画表明()A.文化就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知识B.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20.2017年2月6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中乌首个合作项目落地。
“一带一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导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
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能够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互学互鉴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解析1.B解析:材料中“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很关注……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说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③正确;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2.B3.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实体书店既给读者带来文化的享受,又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①④说法正确。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排除②。
先进的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排除③。
4.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支付习惯,这表明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①正确;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支付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世界经济,这表明文化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②正确;优秀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不选;材料表明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并没有体现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④不选。
5.A6.D7.C8.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根据题目的表述,通过对桃木的精雕细刻,让其变成各种工艺品,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收入,这表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 ②③入选。
①错误,优秀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错误,该观点颠倒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9.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①没有辩证分析文化的作用。
②中“文人创造”表述不准确。
根据材料,“胜迹”和“羊公碑”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读罢泪沾襟”说明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③④表述正确。
10.D11.B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栽体之中。
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
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说法错误。
③说法太绝对,排除。
12.C解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因此正确答案是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认为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是错误的,排除。
B项把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不选。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D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
13.D14.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结婚照的变迁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变化,说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B 符合题意。
A、C: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说法错误,排除D。
15.B解析:“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正确;AD本身说法错误;C 与题意无关。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依据题目主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判断,难度适中。
16.B17.B解析: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故A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