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7
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斯多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S-S定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步增多时,国内对资本要素的需求上升,这会导致市场上的利息率升高,资本所有者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随着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的扩大,国内对于劳动要素的需求下降,从而工资水平会降低。
当然,这是从完全静态分析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即使从动态角度来考虑,进出口贸易总是会使一个国家某些种类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增加较快,而其他一些要素所有者的增加相对较慢,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结构必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有较明显的改变。
这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在使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有可能得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收入分配影响。
更具体地说,如果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资本,则一个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贸易开放后,劳动者的收入会增加,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会相对减少,反之亦然。
二、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从上述理论分析中,我们发现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都是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和途径实现的。
纵观国内外观点,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可以大体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商品价格机制,技术进步机制,政府政策机制。
(一)商品价格机制基于前面的斯多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S-S定理):一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步增多时,国内对资本要素的需求上升,这会导致市场上的利息率升高,资本所有者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随着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的扩大,国内对于劳动要素的需求下降,从而工资水平会降低。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作为一个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贸易开放后,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多,国内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增大,导致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劳动者的收入会增加。
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相对较小,而且基于技术,专利等方面的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导致国内对资本要素的需求下降,从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会相对减少。
(二)技术转移机制贸易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扩散影响收入分配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在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相互作用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从而人均收入提高,但每个人实际所得还取决于分配状况;另一方面,贸易带来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如偏向部门的技术进步,则会增加各部门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并导致技术工人工资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扩大。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8年-202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扩大了浙江城乡收入差距。
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商品价格、产业结构、就业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浙江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对外贸易;收入差距;影响机制一、浙江省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分析1.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1)历年对外贸易总额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外贸出口的持续进步,与消费和投资一起,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不仅为浙江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对我省的经济模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如图1,1998年-2022年浙江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阶段,2022年浙江进出口总额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奠定了浙江贸易大省的坚实地位,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2022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22年外贸总额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再次回落到2000亿美元以下。
之后两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对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2022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
但由于金融危机余音未袅,欧洲市场又陷入了欧债危机的泥淖,使得2022年至2022年,浙江对外贸易总额几乎停滞不前。
(2)历年对外贸易依存程度情况。
对外贸易依存度,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程度。
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总额及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共同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表示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如图2所示,1998年-2022年浙江省外贸依存度走势,浙江外贸依存度从1998年到2007年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阶段,由2004的0.24一路升至2007年的0.70。
超高的外贸依存度不仅给浙江带来了大好的经济局势和急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同时也附带着对对外经济的超强依赖性。
贸易进出口与收付汇统计差异动因及对策建议针对总局统计口径(以下同)2019年C市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收付汇差异达到7.75亿美元的现象,C市中心支局开展了快速调查,调查显示:剔除少数企业存在网络购物、买单出口情况外,辖区主要进口企业预付设备款导致的贸易信贷、以及主要出口企业特殊监管区贸易是导致总局统计口径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C市差异现状和成因2019年C市实际发生进出口业务企业412家,网络交易不到0.01亿美元,买单出口约0.5亿美元,贸易资金货物规模65.87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收付汇差异达到7.75亿美元,占贸易资金货物规模为正向11.77%。
当期总计进口16.91亿美元、付汇14.73亿美元,少付汇2.18亿美元;总计出口14.33亿美元、收汇19.90亿美元,多收汇5.57亿美元。
本年度主要差异原因如下:(一)统计口径影响。
货物进出口方面,目前总局采纳的企业实际跨境(包括港澳台区域)的进出口(海关口径),该统计口径范围不统计企业进出境内特殊监管区的货物(全口径);外汇收支方面,总局采纳的是不包括与境内特殊监管区发生的跨境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收支数据。
总局统计口径与加上特殊监管区的统计口径数据相比较,两者结果有显著差异,按照前者总局统计口径计算,本期C市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收付汇差异达到7.75亿美元;若按照后者计算,实际差异只有4.85亿美元,统计口径影响率约37% (二)预付货款因素。
近年来,C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项目较多,带动了辖区大量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的进口,由于境外厂家一般采取订单生产,所以辖区购买方预付款订购进口设备情况比较多。
另外,这些订单生产的设备普遍存在生产周期较长、货值较高情况,所以从预付设备款到订购的设备进口之间往往跨期较长。
辖区企业预付货款贸易信贷报告显示,2019年之前预付货款并于本年度跨境进口的约有3.18亿美元,相当于本年度进口不付汇,按照总局统计口径,实际增加了进出口与收付汇差异3.18亿美元,占当期7.75亿美元差异金额约41%。
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所有市场营销人员对个人前途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
通过正常晋档、破格晋级以及岗位竞聘、岗位轮换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满足其个人发展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既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一体化服务。
3.6 严格风险控制一是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努力构建“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氛围;建立内控合规问题数据库,收录本行及同业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识别、计量、分析、控制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逐步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员工合规档案,严格实行问责制。
建立从高管到一线员工的个人内控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及辖属分支机构违反规章制度情况。
将员工制度执行情况作为续聘、选聘、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要用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强化问责,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反应灵敏、执行有力的内控网络。
三是加强风险管理,积极保障客户利益。
在复杂的市场背景下,帮助客户维护权益、减少损失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
比如,在理财产品尤其是国际市场投资产品的设计上,应按照审慎原则和资产多样化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形势、银行的资源、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从资产配置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以有效分散风险,避免资产类别和投资标的等集中度的风险。
4.结语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正在蓬勃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加,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
但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方式上还是经营理念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都还有一定差距,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步伐刻不容缓,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趋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功能转型步伐,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的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从而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对外开放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论文报告:对外开放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一、引言二、对外开放与地区收入差距三、国际贸易与地区发展四、外商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发展合作六、优化政策支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案例一:广东省案例二:河北省案例三:云南省案例四:江苏省案例五:新疆自治区七、结论一、引言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之一,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对外开放的影响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对外开放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探讨其中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二、对外开放与地区收入差距对外开放的实施,可以给中国各地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开放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收入差距。
根据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增长,但同样也带来了地区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表现为沿海地区对内地地区的拉大效应。
因此,对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区收入差距。
三、国际贸易与地区发展国际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贸易的开展,可以增加各地产品和资源之间的互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然而,贸易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扩大。
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较好的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因此可以更加依靠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外商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外商投资也是对外开放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地区,外商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新技术,从而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
例如,像深圳开放多年以来,外商投资和加入WTO后的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新技术,促进了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使得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向整个珠三角地区聚集,推动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发展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
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李汉君2010-08-31摘要:采用我国1994-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收入差距。
但是,在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细化分析中发现,出口贸易能减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因而,在政策方面,一要促使中西部出口依存度较低的地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二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使资本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移动,缓解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资本积累差距而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三要提高资源价格和资源税率,缩小自然资源密集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对外贸易,,收入差距,面板数据,财政转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引言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使得要素价格的平均化(Heckscher,1919),即在出口商品中长期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在进口商品中长期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价格会降低(Stolper&Samuelson,1941),因而对外贸易会导致各国间同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但在一国内部,对外贸易对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Bourguignon和Morrisson(1990)认为贸易保护会降低发展中国家非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
Stiglitz(1997)认为对外贸易将加大教育和技能回报率的差异,进而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此外,Birdsall(1999)、赵莹(2003)、万广华等(2005)、戴枫(2005)、王少瑾(2007)等人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认为对外贸易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对外贸易不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原因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Krugman(2000)的研究认为造成美国收入差距的真正原因是“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可能对美国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延缓作用。
而魏尚进(2002)、徐水安(2003)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认为对外贸易没有使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城乡间的收入上。
在地域间的收入差距方面,1994年,全国人均城乡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和最低的甘肃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4.7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22;2008年,这两个指标分别变化为4.2和2.43。
两地间农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两地间城镇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在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方面,199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6;2008年,该指标变化为3.31,整体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
那么,我国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如何?目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因此,有必要就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直接采用相关面板数据就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变量、模型与数据说明收入差距变化是经济增长不均衡的表现,因此,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
总的说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禀赋、劳动投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而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禀赋与收入差距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整体的收入状况。
一般而言,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这样就会产生收入水平在地区间失衡。
此外,开发自然资源需要雄厚的资金保证和规模经济,这又使得相关行业容易出现垄断,进而造成收入水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间产生分化。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财政税收杠杆来调节自然禀赋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具体到我国而言,现有的转移支付措施也是远远不能弥补自然禀赋所造成的收入差距。
因而,笔者认为自然禀赋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劳动投入不光是指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包含劳动效率的提升,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效率的提升都对收入增加有正面作用。
然而,地区和部门间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效率增加的速率是不可能一致的,因此,地区和部门间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由于这种变化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劳动投入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武剑,1999;张华嘉和黄怡胜,1999),因此,投资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化。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增长由储蓄(或投资)决定,而储蓄又由收入决定,收入又必须受资本决定。
这个资本再生产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拥有较多资本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投资,进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一个包含自然禀赋、劳动投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影响因素的收入差距决定模型如下:dit=αito+αit1Xιt1+L+αitn+Xitn(1)其中,dit表示i地区t年的收入差距,Xitn为该地区t年的第n个影响因素,α为参数。
由于城乡间收入差距可以解释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一半以上(WorldBank,1997;林毅夫等,1998),因此,笔者将采用各地区的城乡间收入差距来表示各地区的收入差距情况。
由于自然禀赋和土地面积紧密相关,因此用人均土地面积衡量自然禀赋。
由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是比较缓慢而稳定的,劳动投入的增长主要还是源于劳动效率的增加,而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选用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
投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采用货物进出口贸易数据。
除对外贸易数据采用商务部官方网站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外①,其余数据均源于1995至2009《中国统计年鉴》。
三、经验分析由于面板数据结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特性,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异质性问题。
此外,面板数据将所有地区的数据放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有助于寻找出各地区间共同的规律。
因而笔者拟用1994年至2008年间各省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为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剔除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数据)。
采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通常面临着模型类型的选取,在实践中一般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选取问题。
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所有方程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将数据带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的Eviews6.0软件中,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方程1-4的拟合优度都在0.8以上,F统计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多数变量都具备统计意义,这表明模型的整体状况比较理想。
在方程1中仅考虑了对外贸易一个影响因素,回归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地扩大了收入差距,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成立。
这样的结果于前文的分析假设相同,我国的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在同方向发展,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贸部门集中,收入差距也在此时不断扩大。
方程2引入了自然禀赋变量,回归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仍然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而自然禀赋对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
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都是归国家所有,因此大部分自然禀赋带来的收益就变成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自然禀赋差异对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此外,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禀赋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
方程3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仅有投资变量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不具备统计意义。
分析结果表明投资的差异才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方程4引入了劳动投入变量,由于该变量采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因此这里的劳动投入也可以看成是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情况。
回归的结果显示,方程中投资和劳动投入变量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和5%的显著性检验,具备统计意义。
因而,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于投资和教育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状况。
以上四个方程的结果显示,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根源并非对外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方程3和方程4中对外贸易变量并不具备统计意义,但在方程3和方程4引入投资变量后,对外贸易变量的符号发生了变化,从明显促使收入差距扩大转换为缩小收入差距。
这表明对外贸易中的某一部分有可能会使得收入差距缩小。
因此,有必要将对外贸易变量进行拆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将对外贸易拆分为进口和出口,将其带入模型中得到分析结果(见表2)。
方程5中仅考虑了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因素,方程6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自然禀赋。
虽然这些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在0.8以上,F统计量也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但是这两个方程中的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不具备统计意义。
这也表明对外贸易在细分的情况下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与前文的分析也相吻合。
方程7引入了投资变量,方程中投资和出口贸易分别通过了1%和10%显著水平的t检验。
回归的结果显示,投资对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正面作用,而出口抑制了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扩大。
加工贸易出口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虽然进口在方程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由于对外贸易整体上对收入差距扩大有积极作用,因而认为进口对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方程8引入劳动投入变量后,出口贸易的符号仍然为负,虽然出口贸易在方程中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t检验值非常接近10%显著水平,这表明出口贸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方程8中,投资和劳动投入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对收入差距扩大产生了促进作用,由于其状况与方程4类似,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表1: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结果(一)表2: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结果(二)四、结论和政策建议采用我国1994-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收入差距。
但是,在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细化分析中发现,出口贸易能减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于这一结论,提出减小我国收入差距的三点建议:第一,促使中西部出口依存度较低的地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在于,东部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带动了其经济的整体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则由于区位、交通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落后于东部地区,因而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因此,要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第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使资本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