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蝉三语 各臻其妙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
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
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
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
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
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
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
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这是骆宾王因上书议政,触犯武则天而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闻蝉声有感而作。
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感情悲愤的分量。
“谁为表予心”,有谁来为我表明一个清白之心呢?卒章显其志,希望有知己的朋友出来讲几句公道的话,为自己洗清冤狱。
这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读完全诗我们自然会发现,诗人在这里有一层言外之意。
蝉的怨恨还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我的处境又有谁来同情和理解呢?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
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我们说,单纯的咏物,仅停留于物体外部的表面上,尽管这种描绘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内涵,所咏之物,往往有形无神,有我无情,是见物不见人。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蝉古诗词蝉古诗词意1.写到蝉的古诗有哪些1.门柳不连野蝉古诗词,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蝉古诗词,入耳更应先。
——《早蝉》2、蝉发一声时蝉古诗词,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蝉古诗词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3、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4、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
——唐·姚合《闻蝉寄贾岛》5、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6、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7、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画蝉》8、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闻早蝉》9、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白居易《早蝉》2.描写蝉的诗句有哪些1、《霜月》——【作者】李商隐【朝代】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朝代】唐译文对照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蝉的诗句自编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蝉的诗句自编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蝉《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1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外形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1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到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示意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1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冲突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1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1,正是为34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奇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1“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动听悦耳,着1“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1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1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34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予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谈论。
蝉声远传,1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1个真理:立身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关心),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疾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气。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1正1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行的热忱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1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5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知识清单】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 (5)白描工笔(6)对比、衬托(7)烘托、渲染、(8)联想、想象(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10)意象组合(11)抑扬、褒贬(12)象征(13)比兴【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
(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正面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侧面描写: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解答术语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别人的评述来烘托所写的人物。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解答思路】•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论电影中的整体造型设计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人物造型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人物造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二者关系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密不可分.创作过程中既有明显的分工,各自独立,又在美术设计师的总体统筹下合二为一,为完善人物造型服务.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这一基本美学价值。
我国的电影业一些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为广大的观众奉献了一些既为国人喜闻乐见又在国际影坛获得美誉的佳品。
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以及李安导演的《藏龙卧虎》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2046》等等。
纵观这些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的成功除了有导演和演员的个人魅力以及大量的宣传造势等因素外,注重影片的视觉整体造型也是这些影片所以成功的共同特征。
说到视觉整体造型的造型美并非是每个人能信手捻来的,他是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的。
张叔平被尊为香港美术造型的鼻祖这同他既能从事服装设计、剪辑、甚至导演、摄影、作曲有关。
同样叶锦添也学识广博既是美术造型师,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而且出了自己的散文集和诗集。
不怪有人说,叶锦添以中国美学为经,以西方艺术观念为纬,在不断的抽象与解构中编织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
也就是说电影造型师还除了要有导演、编剧、摄影、表演、等相关知识外,还要有对人生的独恃感悟、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力,对不同文化的审美力和对一切新事物物新潮流的鉴赏力。
因为只有这样电影造型师才能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你所创作的影片,以便更好地设计出电影的整体造型风格。
影视化妆造型是综合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化妆师是影视剧中人物外貌的创作者。
依据影视综合审美艺术的特性,化妆师的创作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要以文学家所提供的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种族、年龄、性别、嗜好,健康状况等形象特征的描绘,有助于化妆艺术家设想未来荧屏上可视的人物形象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