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综合二
- 格式:doc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9
综合测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严复在( D )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A.《天演论》B.《原富》C.《原强》D.《救亡决论》4.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5.最先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A.冯桂芬 B.薛福成C.曾国藩 D.张之洞6.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C.《日本变政考》D.《仁学》7.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8.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警世钟》的是(C )A.章炳麟B.邹容C.陈天华D.孙中山9.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发动了( C)A.辛亥革命B.护法运动C.护国战争D.二次革命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11.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C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总路线12.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的事件是( B)A.“四一二政变”B.“七一五分共”C.南昌起义D.“三二〇”事件13.1930年,领导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的是( D)A.梁漱溟 B.黄炎培C.左舜生 D.邓演达14.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是在(B )A.四川懋功地区 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西康甘孜地区 D.陕北吴起镇15.“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思想是在( B)中提出的。
1.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有才干的名学武士能够担任重要官职,官吏不再获得世袭的土地,俸禄由是否在任为转移,表明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宗法世袭制瓦解,开始出现官吏任免制。
名学武士是依据才干获得重职高官,不是依据血缘关系和德行;以德行和才干为依据的选官制度是汉代的察举制;“臣下无土地”是指官吏不再拥有世袭的封地,并不是不管理任职地区的土地。
2.D 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推动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自身的积极性。
3.A 财力涉及的是西汉和东汉的前后对比,而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消失;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员广受重视,形成“诗书传家”的传统,至东汉中兴即东汉建立时,诸将因搜儒学浸染而“皆有儒者气象”。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法解释为何“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的现象;军事将领崇奉儒学也是由于儒学的官方化和主流化。
4.D 李斯创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说明秦朝出现的统一文字和后来出现的隶书,都是字体简化的结果,表明字体简化在秦朝成为趋势。
大篆字体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说明了隶书并非是由囚徒发明;“以趣约易”,用隶书取代篆书是由人们的使用习惯决定的。
5.B 材料表明,上海开埠后的繁盛,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苏北妇女到上海为佣的现象,体现出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上海生活“浮华”、“畅适”只是富庶之家的景象,不能说明上海的生活达到了富足的境地;苏北妇女出而为佣体现的是生活艰难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既不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浮华。
6.C 英国最早打开中国市场,又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在对华经济侵略中占有优势地位;日本在《马关条约》中首次迫使清政府承认资本输出的合法性,为其在中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先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 A. 农民– B. 侯爵– C. 家族– D. 城市答案:A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农民。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力,他们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
2.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A. 春秋时期– B. 唐朝– C. 战国时期解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
3.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将法律标准统一为()。
– A. 律令制– B. 法家制度– C. 禅让制– D. 封建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律令制,即以法律作为治国的基本准则,推行统一的法律标准。
4.以下哪项不是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 A. 分封制– B. 家族制– C. 郡县制解析:郡县制是西汉时期推行的制度,属于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与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无关。
5.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 A. 仁义道德– B. 自由平等– C. 私有财产– D. 功名利禄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注重人伦关系、正直品行和道德修养。
6.以下哪位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
二、填空题(每空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的两大出土文献是《甲骨文》和《_________》。
答案:竹简解析:《竹简》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载体之一,是古代书写和记录的重要工具。
2.中国古代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学派和_________。
答案:道家学派解析: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大学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制度是_________制。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综合练习(二)第一部分选择题(40分)本部分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座城市的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杆烟枪折为两段。
这一雕塑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外国毒品走私的活动。
你认为这个地点应该是A. 广州B. 香港C. 虎门D. 南京2.下列人物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壮烈殉国的是①林则徐②关天培③陈化成④琦善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的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
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
这描述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4.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就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
但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巴尔喀什湖”却永远留存在了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中。
清政府是在哪一条约中被迫割让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 《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中俄改定条约》D.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5.下列事件中,最早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的是A. 洋务运动B. 禁烟运动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为了构建理想的社会,太平天国颁布了许多重要纲领。
其中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变法通议》C. 《警世钟》D. 《资政新篇》7.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制外来侵略)。
”由此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 镇压人民起义B. 抵抗外来侵略C. 发展民族工业D. 维护清朝统治8.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
清政府为解决危机采取的措施有①收复新疆②设置新疆行省③筹建三支海军④建立台湾行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19世纪90年代,一场战役结束之后,光绪皇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祭奠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一位清军将领。
高中文科班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
1. 以下有关我国原始社会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翻土种地的主要工具是耒、(B)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C)已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D)主要农作物是粟、稻、蔬菜2. 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实行(B)广大奴隶创造出大量财富(C)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手工业的发展(D)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3. 春秋时期,最早的封建地主是哪些人转化而来的?(A)立功的将士(B)奴隶主贵族(C)有钱的大商人(D)城市平民4. 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的手工行业是(A)冶炼业(B)制瓷业(C)漆器制造业(D)丝麻纺织业5.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死因是(A)革新图强的建议被楚王拒绝,悲愤自杀(B)主张变法被当权贵族排挤、流放后自杀(C)在流放中闻知楚都被秦军攻破,绝望自杀(D)做为贵看到奴隶制日趋衰亡,绝望自杀6. 最早为君主专制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的是(A)韩非子(B)李斯(C)秦始皇(D)董仲舒7. 73年,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恢复东汉政府一西域各国的交往(B)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北匈奴(C)恢复西域都护、打通丝绸之路(D)为了同大秦建立直接的联系8.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基本条件是(A)限制地主阶级占田数量(B)鲜卑族统治者主动汉化(C)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D)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9. 对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B)开垦的荒地增多了(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10. 北魏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B)中小地主(C)鲜卑贵族(D)官僚地主11. 在南朝更替的四个朝代中,最安定的朝代是(A)宋(B)齐(C)梁(D)陈12. 唐代科举制中进士科最重要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最难(B)考试人数最多(C)主要选官科目(D)唯一儒学科目13. 唐玄宗前期,藩镇权限增大的直接原因是(A)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奸臣(B)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C)唐与周边民族失和、边境紧张(D)安吏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14. 8世纪中期,控制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的民族是(A)鲜卑(B)匈奴(C)突厥(D)回纥15. 契丹建国后,实力大为增强的重要原因是(A)得到幽云地区(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C)统一契丹各部(D)控制了蒙古大漠地区16. 宋辽战争的起因是(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C)辽国需要岁币(D)宋真宗懦弱无能17. 以下各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A)北宋----辽-----西夏-----金(B)辽-----北宋----西夏-----金(C)北宋----西夏-----辽----金(D)辽-----北宋-----金-----西夏18. 王安石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生产力(B)增加财政收入(C)调整生产关系(D)抑制官僚地主利益19.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生产者的利益(B)维护中小地主利益(C)维护大地主的利益(D)维护封建国家利益20. 元朝时,台湾岛隶属于(A)中书省直接管辖(B)河南江北省管辖(C)江浙省管辖(D)江西省管辖21. 元朝开凿疏通大运河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南粮北调供应大都(C)加强南北经济交流(D)便于蒙古贵族南游22. 东欧地区的商队直接来中国贸易的最活跃时期是(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23. 朱元璋建明朝时的都城叫(A)建业(B)建康(C)南京(D)应天24. 白银在明代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其主要原因是(A)白银开采量的增加(B)一条鞭法的实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白银本身的价值25. 明朝后斯著名的东林书院所在地在右图中应是(A)①(B)②(C)③(D)④26. 清前期农业仍有发展,其主要表现是(A)引进了外国农作物品种(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C)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半(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更加巩固27. 以下关于清前期新疆地区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清朝称天山南路地区为回部(B)噶尔丹的势力曾达到天山南部(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首次统一新疆(D)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大部分地区28. 下列现象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停止实行(B)商品经济活跃------一条鞭法实行(C)蒙古侵拢边境-------明成祖迁都北京(D)清朝废除人头税-----人口大量增加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_______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综合练习二七年级 历史第Ⅰ部份(选择题 共60分)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为北京人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这反映出北京人A .已学会使用火B .懂得制作工具C .过着群居生活D .从事农业生产2.“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
”歌谣反映的原始居民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3.右图创作最可靠的历史依据的是A .考古发现B .神话传说C .文献记载D .影视作品4.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是黄帝,与他一起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 .嫘祖B .炎帝C .尧D .舜5.下面年代尺中①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 .夏朝建立B .商汤灭夏C .武王伐纣D .平王东迁6.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等,仅酒器就有爵、角、尊、壶等二十多个器种。
由此可知,古代青铜器 A .品质高B .工艺美C .分布广D .种类多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 .征战激烈,加剧分裂B .尊王攘夷,扶助弱小半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① ②③ ④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石锤 尖状器 刮削器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王室中兴,王权加强8.右图所示的文物,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9.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以上叙述的是商鞅变法的A.条件B.目的C.过程D.影响10.下面所示的形势图属于的历史时期是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11.有人评价商鞅变法的某项措施:“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这项措施是A.加强刑罚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奖励生产12.《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由此可知,该主张源于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3.近年在广西象州县挖掘出土了一批古代钱币,考古报告中出现了“秦”、“圆形方孔”、“字迹清晰”、“推行全国”等关键词,由此可知这批钱币是A.布币B.刀币C.半两钱D.五铢钱1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国人暴动B.楚汉之争C .陈胜、吴广起义D .黄巾起义 1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历史中考考前训练综合 (二)(考试形式:开卷考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填.入下表中....) 1、《三字经》中“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 、秦—西汉B 、西汉—东汉C 、东汉—三国D 、三国—西晋 2.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唐朝既有“走出去”,又有“请进来”的开放的思想是 A.日本遣唐使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游 3.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活动是 A.出任钦差大臣 B.领导虎门销烟C.在广州积极防御英军侵略D.翻译外国书报,编成《四洲志》4. 170年前,英国人曾带给了当时的中国人一个永久的创伤。
这个“永久的创伤”应是指A.悍然发动鸦片战争B. 强迫签订《南京条约》C.放火烧毁了圆明园D.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5. 下列重大事件中与中国的近代化开端直接相关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 下列人物与图1照片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蒋介石D.毛泽东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于A.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南昌起义D. 北伐战争 8.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取得的、完全胜利的第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是A.鸦片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9. 图2所示的“剪辫”场面最可能发生在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10.下列战役中,不属于解放战争中被称为“三大战役”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1. 下列最能说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一组数据是:A.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B.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C.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D.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12.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牧野之战】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扬州大学201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
又称武王伐纣。
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
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汤武革命】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
汤武指商朝成汤、周朝武王。
古人认为:帝王受命于天,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进行朝代更替,是为革命。
汤武革命,指以武装起兵,诛除暴君,建立新朝,应天命而顺人心,成为朝代更替的模式之一。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三监】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统治制度。
为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同姓宗室前往监视,史称“三监”。
三监之说,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武王以殷都之东为卫、西为鄢、北为邶,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统治,共同监视武庚。
周成王继位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监局面即告结束。
周初设置三监,削弱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周公旦】2014年历史学统考真题;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正确答案:西周初期的政治家。
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二)历史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024.11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
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
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B.区域间的交往与联系扩大C.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D.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2.《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
”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
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3.“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历史综合一、选择题1.《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2.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A.人事权与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4.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A.备战充分B.盲目自信 C.同仇敌忾D.知己知彼5.“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
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
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 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6.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该材料表明A.慈禧太后已对李鸿章产生了怀疑B.李鸿章承认自己是“康党”成员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改革 D.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变革有相似之处8.“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
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
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
”该诗中提到的“胡尘”是指A.满清政府B.封建制度C.西方列强D.北洋政府9.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10.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如下:“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
曰:……”国共两党拜祭黄帝陵发生在A.九一八事变前B.一二八事变前C.西安事变前D.七七事变前11.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12.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
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B.美国需要进而改善同中国的关系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D.美国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13.右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的一套纪念封。
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含义,请你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A.天地海面一线牵B.和平统一反“台独”C.“九二共识”促统一D.海峡两岸盼通邮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该规定主要反映了①民主共和②种族歧视③主权在民④权益平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 D.④17.王华在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时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C.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D.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18.“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材料中的“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是指A.放弃自由市场体制B.第三次科技革命C.发展“混合经济”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凤凰卫视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C.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D.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20.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这反映了A.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B.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达到最高峰C.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D.当今世界已形成了美国领导的世界单极格局22.利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问题,首先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阐释、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
以下各项是与三星堆遗址相关的内容,其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①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有青铜兽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②发掘出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玉石礼器、陶器及其加工作坊、古城墙、住宅遗址等③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一些手工业生产技术④三星堆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A.①②B.③C.③④D.④23.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宗法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25.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讲述了国民党湘籍将领程潜、陈明仁深明大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的义举。
剧中多次提及“无湘不成军”的民谚,该民谚的产生大概始于A. 两次鸦片战争中B. 土地革命时期C. 太平天国运动后D. 解放战争时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其中23题21分,24题18分,25题17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表二: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材料二:表三: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单位:百万美元)表四:日本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单位:百万美元)──表三、表四均来源:(日)《东洋经济统计年鉴》,东洋经济新报社1994年版,第252~253页;《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5年第8期,第46~47材料三:1948年以来世贸组织(其前身为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数量──摘自《人民日报》(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9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8分)(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取哪些主要历史信息和认识?(4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
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
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普选制。
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选(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
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白刚《现代西方民主刍议》材料三: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
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
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
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1)依据材料一,指出克利斯提尼采取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
(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选举资格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10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