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 格式:pptx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21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
这些物种的传入是()品种传入中国时期玉蜀黍(玉米)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落花生(花生)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烟草(烟)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番薯(红薯)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A.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2.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映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3.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4.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
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
这表明()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C.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5.2015年10月11日,《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在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上发布。
报告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在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出现了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这将导致()①粮食进口增多①主销区到主产区收购更多的粮食①粮食加工企业收购更积极①国家增加粮食储备A.①① B.①①C.①① D.①①6.下表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
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旧石器时代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C.早期国家产生D.王位世袭制产生2.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
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3.“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此材料旨在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B.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4.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
由此可推知(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5.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
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6.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运往伦敦,欧洲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抛下的泥土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
蚯蚓每10—20年就能将土壤翻动一次,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A.农业生产的出现B.农业科技的进步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思维的更新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5.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6.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7.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1 -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 4 -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 8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 1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 12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A.制造和使用工具B.饲养家畜C.从事农业耕作D.人工钻木取火2.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3.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滚动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1.“采”甲骨文作“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
此字反映了我国( )A.农业起源时间早B.先民的采集生活C.种植业出现时间较晚D.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B[甲骨文“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说明“采”字反映了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故B项正确;采集生活并非农业、种植业,排除A、C两项;甲骨文“采”字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
]2.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C.开始学会用火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生活逐渐走向定居,A项正确;使用陶器是定居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火,排除C项;部落族居是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3.杨恽《报孙会宗书》记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另有《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这说明了( ) A.家庭式劳作方式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铁犁牛耕的技术D.男耕女织经营方式A[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的描述,A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信息,D项排除。
]4.右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
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
这反映了(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B.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B[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可以判断这是玛雅人活动区域,其对玉米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B项正确;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生产绿石,排除D项。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3.右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
据此可知(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4.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5.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
由此可知,当时希腊( )A.注重物质生活B.产业结构单一C.海外贸易发达D.商业特征突出6.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
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7.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耕种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用面粉制成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C.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8.新航路开辟后,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许多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
模块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这种变化反映了()A.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C项正确;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非根本改变,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种植经济的发展,未反映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分工,D项错误。
2.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人口都出现了一次爆炸式增长,不同的是,欧洲人口增长最多的地区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则主要集中在边疆或山地地区。
明清人口增长的这一特点()A.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B.有利于改善人地关系C.受益于新作物的传入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偏远地区人口的增长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马铃薯、玉米等耐旱、高产的新作物品种的传入,故选C项。
3.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与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
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与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联系。
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承前启后的一课,是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之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是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物种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事实,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角度认识全球性物种交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风貌,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
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
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种交流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物种的全球性传播和交融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高二上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卷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
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2.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
这说明()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3.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
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
这说明()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4.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5.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B.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C.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D.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6.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
这说明当时()A.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B.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C.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7.结合所学,分析图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8.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