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河南方言岛词汇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长兴话翻译摘要:一、长兴话简介1.长兴话的地区分布2.长兴话的特点3.长兴话的历史背景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1.声母系统2.韵母系统3.声调系统三、长兴话的语法特征1.词法2.句法四、长兴话的词汇与表达1.常用词汇2.特色表达3.习惯用语五、长兴话的现状与传承1.当地政府对长兴话的重视2.长兴话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长兴话的传承与保护正文:长兴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省长兴县及周边地区。
长兴话具有独特的音韵、语法特征以及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长兴话简介长兴话,又称长兴方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等地。
长兴话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长兴话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长兴话的声母系统包括19 个辅音,其中包括6 个双唇音、5 个唇齿音、4 个舌尖前音、2 个舌尖后音、1 个舌面音和1 个喉头音。
韵母系统共有37 个韵母,包括10 个单元音、13 个复元音和14 个鼻音韵母。
长兴话有5 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三、长兴话的语法特征长兴话的词法方面,有丰富的量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在句法上,长兴话有主谓宾的句子结构,同时也有较为复杂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
此外,长兴话还有一些特有的语法现象,如动词的重叠等。
四、长兴话的词汇与表达长兴话的常用词汇中,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
此外,长兴话还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成语、俚语、谚语等。
这些词汇和表达反映了长兴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价值观。
五、长兴话的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长兴县政府加大了对长兴话的保护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方言保护工作。
同时,长兴话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
在传承方面,长兴话作为当地人民的母语,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长兴话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长兴话翻译摘要:一、长兴话简介1.长兴话的地区分布2.长兴话的特点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1.声母系统2.韵母系统3.声调系统三、长兴话的语法特点1.词法2.句法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1.常用词汇2.特色词汇五、长兴话的传承与发展1.传承与保护2.发展现状与趋势正文:长兴话是中国浙江省长兴县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
长兴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语法特点,以及丰富的词汇。
下面我们将对长兴话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长兴话简介长兴话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长兴县,以及与之相邻的安吉县、德清县部分地区。
长兴话是吴语太湖片的一种方言,具有鲜明的吴语特点。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长兴话在与其他方言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长兴话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在声母方面,长兴话有19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韵母方面,长兴话有30 个韵母,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在声调方面,长兴话有6 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三、长兴话的语法特点长兴话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
在词法方面,长兴话有丰富的词尾变化,如“儿尾”、“子尾”等。
在句法方面,长兴话有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如主谓宾、主谓定中、主谓状等。
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长兴话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与其他方言共通的词汇,也有自己独特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常用词汇:吃饭(吃饭)、睡觉(困觉)、明天(明日)、后天(后日)特色词汇:掼掼(玩)、掼跤(摔跤)、掼搭(扔掉)五、长兴话的传承与发展长兴话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当地政府、学校等机构也在采取措施,加强对长兴话的保护和研究。
长兴话翻译摘要:1.长兴话简介2.长兴话的音韵特点3.长兴话的语法特点4.长兴话的词汇特点5.长兴话的方言翻译实践正文:长兴话,即长兴方言,是中国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地区的一种汉语方言。
长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具有丰富的音韵、语法和词汇特点,表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长兴话进行详细的介绍。
1.长兴话简介长兴话,又称长兴方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及周边地区。
长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是吴语方言中的一种。
长兴话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
2.长兴话的音韵特点长兴话的音韵系统具有鲜明的吴语特点,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在声母方面,长兴话有19个声母,其中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和喉音等。
在韵母方面,长兴话有43个韵母,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等。
在声调方面,长兴话有6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3.长兴话的语法特点长兴话的语法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句型,同时具有吴语方言中的一些典型特点。
例如,长兴话中动词后置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吃晚饭”(khe ch"i veh)。
此外,长兴话还具有形容词后置的特点,如“长兴话难懂”(ch"ang hing uo tsu ngan)。
4.长兴话的词汇特点长兴话词汇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长兴话中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如“掼”(nguai)表示扔、丢的意思,“掼石子”(nguai tsh"i)表示扔石子的动作。
此外,长兴话还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如“糍饭”(ts"ai fan)表示糯米饭团。
5.长兴话的方言翻译实践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长兴话的方言特点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因此,在翻译长兴话时,需要充分了解长兴话的音韵、语法和词汇特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作者: 鲍士杰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吴语;官话;广德;宁国县;本地话;河南方言;孝丰;安吉;小岛;太平天国
摘要: <正> 浙江省长兴县县城说吴语,四乡有吴语,有官话。
原安吉、孝丰县南部大部分说吴语,北部及西北部沿浙皖省界一带说官话。
吴语和北方话的一段分界线,就在浙江西北部长兴、安吉、孝丰(今并入安吉)县境之内和昌化、于潜(两县今并入临安县)边境的省界线上。
这是我们根据五十年代汉语方言普查的成果,以前的研究,新近的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之一。
北方话的南端,比过去许多人认为的在“沿江地带”要往南推移了许多。
这个结论对于划分全国汉语方言的分区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方言的分布经常是整块整块的,就象海岸线分隔大海和陆地一样。
有时方言之间也有相。
第40卷㊀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V o l.40㊀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14∗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孙红举(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400715;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㊀要:合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汉语的合音现象比较普遍,合音研究对考察汉语历史音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打通语言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的研究,考察语音㊁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共变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价值.未来的研究从内容上要深化对合音现象的解释,从方法上要加强多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儿化韵㊁子变韵㊁D变韵㊁小称音变等都是合音,合音的多样类型有待深层生成机制的统一解释.合音与词汇㊁语法关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应遵循语义关联㊁时间先后㊁语音照应㊁语料佐证等原则.合音的形成受 一音一义 律的推动,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汉语音变现象多数体现了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共变.关键词:合音;音变;生成机制;界定原则;一音一义;语音层次中图分类号:H116.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G9841(2014)01G0115G10合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有些学者又称并音㊁减音㊁音节缩减㊁音节连并㊁音节合并等.合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音变现象,汉语中自古至今都存在.如古代汉语中的 诸之于/之乎㊁叵不可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 甭不用㊁您你们 ㊁重庆话中的 啷哪样(个)㊁恁那么(个) ,网络流行语中的 表不要㊁酱这样(紫) 等都是合音词,汉语方言中的儿化韵㊁子变韵㊁D变韵㊁小称音变等现象也多是由合音而形成的.合音既可以表示音变过程,也可以表示音变结果.为称述方便,本文将合音结果从语音上称为合音音节,从语词功能上称为合音词,促成合音的几个音节称为合音成分,前合音成分为合音前字,后合音成分为合音后字,无字可写的合音词以同音字替代.前人已对儿化㊁子变韵㊁D变韵㊁小称音变等做过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以合音的特殊类型即 不用 合音为甭 类的合音词为核心,论述与合音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一、研究概况及研究趋势合音的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传统语言学时期,散见于对文献中 合音词 的注释.汉代郑玄笺«诗经 唐风 采苓» 舍旃舍旃 时已注意到 旃 为 之焉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 艺文二»提到 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㊁何不为盍㊁如是为尔㊁而已为耳㊁之乎为诸之类 ,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指出 合声 这种音变现象.进入20世纪,合音作为一种构词法得到确认,在金兆梓[1]㊁刘复[2]等人的构词法体系里,合音都有一席之地.新时期以来,系统地专门研究合音的文章开始出现,此后成为音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内容有:(1)对单点方言合音现象的描写和揭示,积累了丰∗收稿日期:2013G05G06作者简介:孙红举,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重庆荣昌客家方言文化的调查㊁保存和传承研究 (2013Y B WX084),项目负责人:孙红举;西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重庆荣昌县客家方言岛研究 (S WU1309396),项目负责人:孙红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汉语方言合音现象研究 (11Y J C740091),项目负责人:孙红举.富的合音材料,这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涉及的方言点有陕西子长㊁湖北大冶㊁江苏泗阳㊁浙江宁波和萧山㊁河北辛集和曲阳㊁福建蒲仙和古田㊁山西万荣和天镇㊁四川彭州和宜宾以及河南南阳㊁新乡㊁郏县㊁滑县和荥阳(广武)等,基本覆盖了汉语各方言区;(2)对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音节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合音音节语音构成模式的考察,研究合音音节如何通过合音成分音节的语音构成要素而生成;(3)对合音音节生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利用西方生成音系学的自主音段理论㊁优选论等探讨由合音成分音节生成合音音节的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机制,台湾语言学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大陆相对较少;(4)利用合音的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汉语史及汉语方言中的疑难问题,如江蓝生对 别 的来源的考察[3]㊁叶祖贵对河南固始方言表处置义的 V头 中 头 的来源的分析[4]等.合音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研究多是对合音语料的分类与描述,解释较少.无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对合音现象的描写,还是生成语言学视野下对合音生成机制的考察,都还只是共时研究,是建立在语言系统同质论基础上的,而语言系统同质论的实质是 将语言系统视为语言单位之间构成的完全静态的结构,从而为语言分析的形式化㊁精密化奠定理论基础 ,这种 共时研究难以解决语言生成演化所涉及的诸多问题 ,而且 强调静态性甚至静态性绝对化不可避免地会排斥变异㊁不对称㊁不平衡㊁无序等所谓 噪音 ,这违背了科学研究应与现实世界具有同构性的原则 [5],容易导致对音变的中间过程认识不清,忽视语言作为复杂系统变化时的多条件性㊁偶发性等.目前,合音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研究内容上,越来越多地关注对纷繁复杂的合音现象背后统一的生成机制的概括和阐释,关注对合音与语音㊁词汇㊁语法发展变化之间关系的探索,重视对合音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改进语言结构的价值及其发挥作用途径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意识到 没有一个固定的语言学研究范式能够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6],只有进行系统的而非原子的观察,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而且,人们对合音的成因㊁方式以及生成机制等问题的复杂性也有所认识,越来越多地研究采用历史语言学㊁社会语言学㊁生成语言学㊁实验语音学等多种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将语言作为一个非自足的系统来考察.研究语言开始把语言与社会㊁共时和历时㊁空间和时间㊁系统和变异等联系起来,语言研究方法论出现了转折和更新,人们对现象和事实的解释更加深入,跟合音有关的理论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二、合音的类型和范围合音的类型可从合音成分的构成和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的语音对应关系两个角度考察.一是合音的成分构成类型.根据合音成分的性质,合音可分为实语素同实语素相合㊁实语素同虚语素相合㊁虚语素同虚语素相合㊁虚语素同实语素相合等四大类,每种类型又可根据合音成分的具体情况分出多种小类.这种分类能够观察到合音与词语功能类别之间的联系以及合音在词汇中的大致分布情况,了解合音的倾向性.从已揭示的合音材料来看,有些类别在汉语方言中分布较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合音现象较为独特,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具有类型学的重要价值.实语素与实语素合音的系统性较差,在词汇中的分布较为零散,词例较少,一般可以尽举,主要类别有:数词和量词(一个㊁几个)㊁代词和量词(兀块㊁这个)㊁代词和方位词(这哒㊁这傍)㊁动词和宾语(做啥㊁弄啥)㊁双音节趋向动词(起来㊁出去)㊁双音节方位词(顶上㊁底下)㊁双音节连词(只要㊁只有)㊁复合数词(二十㊁三十)㊁形容词叠音后缀及重叠形容词([呆]呵呵㊁[热热]闹儿闹儿)等;实语素与虚语素的合音系统性较强,合音行为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合音词的数量也往往较多,如儿化㊁子变韵㊁动词变韵㊁小称音变㊁代词和词缀(我侬㊁你们)㊁代词和结构助词(我的㊁你的)㊁称谓和语气词([哥]哥欸㊁[哥]哥啊)等;虚语素与虚语素合音的类别较少,常见的有:语气词和语气词(了呀㊁了欧)㊁助词和语气词(的欧㊁的奥);虚语素与实语素合音的情况,前后字之间多为介宾关系,如宁波的 搭我给我㊁和我㊁搭渠给他㊁同他㊁拨我被我㊁拨渠让他 等[7].二是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模式类型.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模式指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之间存在的语音对应关系,从共时平面看,这种对应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郑良伟[8]和萧国政等[9]分别从台湾闽南语和汉语方言全局出发对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模式进行了全面描述,从合音音节的声韵调是否直接源自合音成分看,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模式类型有直选类合音和选变类合音两种.直选类合音音节的声韵调直接从合音成分音节中选取,主要类型有:①前声后韵后调式,如四川彭州[10] 不要p o33i a u13>p i a u13 ㊁河南鲁山 (弄)不好p u55xɑu55>pɑu55 ;②前声后韵前调式,如河北辛集[11] 四个sɿ4kə>sə4㊁十个ʂʅ2kə>ʂə2 ;③前声前介(介音)后韵前调(可能为变调)式,如河南鲁山 七个t s i24G42kɣ0>t s iɣ42㊁地下t i31ɕi a31G0>t i a31 ;④前声前介后韵后调式,如河南荥阳[12] 起来tɕ i55l a i42>tɕ i a i42 ㊁湖北大冶陈贵[13] 起来tɕ i53l a31>tɕ i a31 .选变类合音音节的声韵调构成并非直接从合音成分音节中选取,与合音成分的音节相比有变化,有单一成分变化(单变)和多种成分变化(多变)两种情况.单变式有:①变声式,如陕西神木[14] (男)子汉t səɁ21xε21>t s ε21 ;②变韵式,如河南鲁山 不用p u55y 31>p i 31 ;③变调式,如山西万荣[15] 怎么ʦɿ33mɣ20>t sɣ51 .多变式有:①声韵二变式,如山西神木[14] 媳妇(子)ɕiəɁ4f u44>s o u44 ;②韵调二变式,如四川彭州[10] 跟前k e n55tɕ i a n21>k a n52 ;③声㊁调二变式,如厦门[16] 唔用m21i o 22ңb o 24 ;④声韵调全变式,如河南鲁山 做啥ʦo u31ʂa31>tʂu a442 .仅仅从共时平面观察合音前后的语音变化,在理论和操作方法上存在一定欠缺:这种观察将合音完全当作现实平面上的一种音变现象,忽略了合音的历时性和渐变性.事实上,某些合音词的形成时间很早,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音节中的音类可能处于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上,而这正是出现合音模式的例外 选变类合音 的重要原因.如普通话中较早历史时期形成的合音词 廿 与合音成分 二十 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很松散.但另一方面, 选变类合音 现象的存在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语音历时变化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观察某些音类的历时发展轨迹.儿化韵 是 儿 音跟前一音节融合而形成的,方言中 儿 音的音值会影响到 儿化韵 的语音特点;形成子变韵㊁D变韵的后缀虽然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子变韵和D变韵都是后缀音节与词根音节融合所形成的;南方有些方言存在小称音变,这些小称音变如变韵㊁变调等大多也是由原来表小词缀的音节与词根音节融合而形成的.根据合音的实质和性质,儿化韵㊁子变韵㊁D变韵㊁小称音变等也属于合音的范畴,它们基本上都是由词根音节和词缀音节融合而成的.而 甭不用 ㊁ (不)消需要 ㊁ (多)昝早晚(晚) 等则多是由两个词根音节融合而成的,此类合音可称为狭义合音.目前,研究合音时,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狭义合音同其他类型的合音分开,大多只提狭义合音,而很少关涉其他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在合音成分的构成㊁合音过程和合音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至于人们对它们的心理认知有所不同而造成的.研究中,将狭义合音同这些特殊类型的合音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合音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探究合音同语音㊁词汇㊁语法发展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规律的解释力更强,也具有更大范围的普适性.三、合音音节的生成机制对音变生成机制和音变过程的探讨是音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研究目标是用一种统一的理论和机制解释所有合音模式的共性,以及合音成分在什么条件下开始合音㊁合成什么样的音的问题,并以此预测合音行为的发展方向㊁判断合音结果的 合法 与否.(一)E I连结理论框架下合音的生成机制钟荣富(C h u n g)[17]采用Y i p[18]自主音段音系学中的E I连结理论(E d g eGi nA s s o c i a t i o n)来处理合音音节的生成过程,认为合音音节的生成受控于三个程序的顺次作用:汉语音节结构框架C V X (C代表声母,V代表韵腹,X代表韵尾,X可以是元音或辅音)对合音成分及合音音节的约束;E I连结时先连两端,再连内侧,即先连声母和韵尾,再连主要元音;扫描时由左至右先扫描[+s y l l a b i c]音段而后再扫描[Gc o n s o n a n t a l]音段作为元音.但对于元音和复元音的连结问题,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难以解答林修旭[19]所提出的闽南语中 t s i a (<t s i t即l a 侬)与h o n g(<hɔ让l a 侬)的复元音形成为何不一致;s u n(<s i时t s u n阵)的元音取舍原则何在 等问题.萧宇超[20]认为音节连并(合音)在音韵层面牵涉到声调与音段的连并㊁鼻音的连结与扩展以及音节的延长等内容.他改进了钟荣富的E I连结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修订后的音节塑型来预测声调㊁音段成分和鼻音在合音中的变化,认为 X点支构架 不适用于解释音节外在的节奏,而建议使用S e l k i r k[21]提出的韵拍机制.在句法层面,萧文认为相关音节的合音受制于彼此关系的亲疏,不同类型的句法结构会直接影响到音韵规则的运作,词汇性音节合音关乎音韵与构词之互动,短语性音节合音则必须受到句法表层结构的制约,他应用K a i s s e[22]的C统治参数与断点原则对音节连并的环境进行论述.H u iGC h u a nH s u[23]认为元音的响度模型能够解释E I理论模型下合音中的诸多问题,对闽南语合音音节的生成也较有解释力,元音 a>ɔ>e>o>i>u 的响度次序决定了元音与合音音节韵腹的关联次序,一般情况下高响度的元音比低响度的元音优先组成音节.在E I理论模型下,合音音节声调的生成是一个删除相邻声调特征而保留非相邻特征的规则运转的过程,也遵循两侧连接的规则,如台湾闽南语中的 b i n33民+k a n55间>b i a n35;t s u n55准+p i33备>t s u i53 [24].而C h i e r h C h e n g等[25]研究后发现,在合音音节声调的生成过程中,底层声调总还是要浮现出来,而声调的融合程度受控于说话时的语速,声调表层形式的不同应该是发音上的差异,而非受规则的驱动.(二)特征几何理论框架下合音的生成过程王洪君在论述 二合一 式语音构词法 时,运用特征几何理论的特征树和最大音节模块相结合的操作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儿化韵和子变韵现象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儿化韵和子变韵的历史演化轨迹和过程,论述了儿化韵和子变韵的发生条件和生成音节的 合法性 等问题.王洪君认为合音中的词形模块经历了 两个正常音节>一个正常音节+轻声音节>一个长音音节>一个正常音节 的变化过程[26],合音时,合音音节作为派生音节尽管可能突破单字音音节结构规则的限制,但音节的变化却始终要受到它的吸引和约束,合音音节最终会变得与单字音同模.张慧丽以河南方言中的儿化㊁子变韵㊁D变韵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每种类型合音的语音格局㊁形成机制㊁彼此的作用机制和共同的制约条件等,进一步深入认识了这些类型合音的性质㊁特点和深层生成机制[27].目前,关于合音生成机制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对象局限于儿化韵㊁子变韵和闽南语中的狭义合音现象等,分析时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方法是否适用于更大范围内的各种合音类型,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检验.另外,这些研究以语言系统同质说为基础,同质说 只强调系统的封闭性㊁无时无空的静态性和其内部结构的平衡对称性,而忽视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和其内部结构方式的复杂性 [28].现实的语言是一个 动态的㊁适应自组织㊁非线性复杂系统,具有其他非线性复杂系统几乎所有的特性 [5],从而导致各种理论模型下的生成机制总是有不少例外.未来对合音生成机制的研究需要介入系统复杂性视角,需考虑语言及其使用中的不确定性㊁多样性㊁差异性和复杂性,考察语义㊁语法㊁语用因素以及系统环境因素对合音生成过程的影响,注意语言演变偶发性因素在合音中所起的作用,因为 单一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以及科学的发展 [6].四㊁合音与词汇㊁语法和语用的关系语言是一个由语音㊁词汇㊁语法等层面组成的结构系统,某一层面结构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层面的连动变化,进而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合音是几个音节挤进一个音节的框架而发生的音变,与词汇㊁语法紧密联系,是观察语音㊁词汇和语法互动共变关系的一个窗口.合音作为一种有序的语言变异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一)合音与语音系统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的人无意识地选择的那些向某一方向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构成的 [29].合音不是盲目的㊁随意的,它有一定的沿流(d r i f t)和方向,具体表现在:其一,从音变前后的语音变化来看,合音采用的多是前声后韵的 反切 法;其二,合音在形成中尽管可能会暂时突破方言原有音节结构框架的限制,呈现出无序状态,但终究要受到汉语语音系统特点的制约,并要符合方言声韵调搭配的基本音节结构格局,这样,经过逐步调整,还是会进入有序变异,回到音节的基本构架C V X中;其三,合音音节有可能填充方言语音系统中声韵调搭配的音节空格,这对改进方言的音系结构具有一定影响,如河南鲁山方言中由于 起来㊁没有㊁弄啥㊁底下/地下㊁顶上㊁两个㊁落花(生) 等的合音,出现了 tɕ i a i㊁m i o u㊁n u a㊁t i a㊁t i a ㊁l i a㊁l u a 等音节;另一方面,合音音节一般不与语言中其他词同音,以免引起语义联想,避免了歧义的发生.(二)合音与词汇创新及单音化合音也是一种词汇现象,合音是词汇创新的一条途径,是一种造词的方法,任学良[30]早有论述.合音前每个音节都联系一个意义,反之亦然,合音后几个音节融合为一个,且与一个较为概括的 整合 后的意义内容相联系,这样,通过改变意义和音节的关联方式,创造了新词.与其他一般词语相比,合音词在语音和语义的来源上有迹可循,理据性较强.合音词形成后,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参与构词;另一方面,合音词也可能在与分说形式的使用竞争中发展出新的意义和用法,北方大多数地方 给我 的合音形式发展出祈使语气的用法即为如此.在合音造词的过程中,原来几个独立的音节融合为一个,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单音化现象,这与传统词汇理论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定对立.这一现象表明,词汇发展演变的模式并非单一,在双音节化的大趋势下,也存在单音节化的反向运动.有意思的是,有些合音形式在发展中会出现合音成分再次叠合在合音词上叠床架屋的情况,呈现出这两种模式的往复变化和双音节趋势的巨大类推力量,如户县 只要>嘦只要>只嘦只要 [31]㊁河南鲁山 (多)早晚>(多)昝早晚>(多)昝早晚晚 ,江蓝生将这类词语称为语音羡余词[32].探讨合音造词在词汇孳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考察词汇单音节化和双音节化之间的关系㊁丰富词汇发展演变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三)合音与语法形式的创新合音与语法紧密相关,合音所引起的语音结构的变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法结构.表达一定语法关系的合音成分序列之间边界逐渐模糊㊁转移或消失,能够改变句法结构的深层关系.合音是语法化在语音上的一种形式表征,是汉语语法化的一种模式.前后相连的成分,后字若在高频使用中词义逐渐磨损和虚化,语义的空灵和语法化会促使成分在发音上逐步轻化,并有可能进一步形成合音,成为语法化的终点,如汉语 啦了啊 ㊁ 呗吧欸 等合音式语气词的形成,再如,烟台方言中某些虚语素的音段成分完全脱落,仅靠虚成分的声调合入前一音节所产生的变调而表示语法意义[33].合音的形成也会推动语法化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语法形式,成为汉语语法形式创新的一条途径,如河南鲁山方言中分说形式 不用 表示劝诫语气,合音形式[p i ]则发展为表命令语气的禁止词.某些合音形式在重新分析时,有可能导致新的语法手段的产生.连城(新泉)客家话 V P V P 式反复问句,从源头来看,是 V P唔V P 合音而形成的[34].闽南话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比单数形式多出一个n尾[35]268G269,表面上看使用的是特殊形态,实际上也是单数形式与复数词尾 侬(农) 合音而造成的.若不清楚历时的合音情况,只从共时来看,上述两种形式会被重新分析为重叠和内部曲折.然而,如何看待这些由音变而形成的新的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的分析要不要考虑历时因素?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某些语言事实的定性,甚至关系到新的语法范畴的确立与否.无怪乎袁家骅[35]170G171分析客家方言单数人称代词与领格形式对立和兰宾汉[36]分析西安方言人称代词单复数与领属格的异同时,都认为是由词语内部曲折形成的.由此可见,语言的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已有形式的认识会逐渐模糊不清,通过重新分析,有可能形成新的语法范畴.合音这种有序的语音变异行为可以转化为结构上的屈折形态,这正是一种由个体行为而导致系统整体行为或新的结构㊁功能出现的语言发展中的 涌现 现象[5].(四)合音与词语的高频使用合音与语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语用频率效应方面的研究显示,高频词比低频词更容易发生形式上的减缩[37],因为词语的高频使用使得词语的生成和认知更加容易[38].合音由多个音节形式融合为一个音节,形式上发生减缩,一般也发生在较为随意的口语环境中,它的形成与词语的高频使用同样密切相关.J a m e sM y e r s和Y i n g s h i n g L i[24]从一个小型闽南语口语语料库中选出120个词语为研究对象,在对语料库中的词频和当地人对这些词语合音形式和分说形式主观估计的词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词频在合音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和实验分析.研究发现,合音中音段成分的缩减和声调的融合都与词频有关,词频高低与合音的程度呈现出梯度对等关系,而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则不大.由此,形成合音的大都是日常口语中高频出现的相连并用成分.另一方面,合音形成后,一般会与分说形式在表达功能㊁语体风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语用差异,丰富汉语的同义表达手段,人们可以根据说话时的情感态度㊁说话场景等自由选择合音或分说形式.五㊁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人对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提出有效的认定原则.个别学者在描写合音现象时过于随意,存在着把合音词同分音词相混和合音成分认定错误的情况.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认定不能仅凭感觉,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结论才经得起检验.第一是语义关联原则.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必须对应或能够形成语义演化的链条.这是认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的首要原则.如果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没有关联,认定可能就有问题.事实上,大家在认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基本上都坚持了这一原则.第二是时间先后原则.这条原则主要是为了把合音词与分音词区别开来.分音指把一个音节拆开说成两个音节的现象,如晋语 摆>卜来㊁圈>曲联㊁茨>蒺藜 .合音与分音是汉语方言尤其是晋语及周边地区共存的两种不同音变现象.合音与分音前后的语义都能够严密对应,但合音是语音的聚变,是 急言 的结果;分音是语音的裂变,是 缓言 的结果,两者是相反的运动过程.二者的区分从时间顺序上说,先有合说形式后有分说形式的为分音词,先有分说形式后有合说形式的为合音词;从语素构成上看,合音词的源构成成分都是语素,而分音词则是一个语素. 摆㊁圈㊁茨 等词语早于 卜来㊁曲联㊁蒺藜 等,且后者都由一个语素构成,以此来看, 摆>卜来㊁圈>曲联㊁茨>蒺藜 都是分音的关系.第三是语音照应原则.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的音节之间能够建立前后的语音对应关系.曾有多位学者认为 孬 是 不好 的合音. 孬 与 不好 语义相同,但它们在语音上却难以建立对应关系,因而合音的结论值得怀疑.在考察合音前后的语音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语音的历时演变,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的语音形式.在共时平面上,合音前后语音关系的不对应很有可能是语音历史演变造成的.普通话中 廿 与 二十 的语音对应关系只能在历时平面或方言中才能建立起来.再如,河南鲁山方言中 个 单念[kɣ],但 一个 的合音却为[y o],考察发现,合音形式形成的时间较早,单字音 个 的韵母在方言中发生了高化,单字音与合音形式中 个 的语音投影没有同步发展.第四是文献或方言佐证原则.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在满足上述原则时,还要有历史文献资料或周边方言中的现实用例来补充证明.若缺少这一环节,判断有时也会失误.陕北子长话中的[a r42]和 别人 语义相当,汪敬尧和杨美芬据此认为它是 别人 的合音,但其 语音形式的来源不清楚 [39].殊不知,根据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原则,并参照周围其他方言中 别人 义的表达和使用情况,可以确定[a r42]实为 人家 的合音,而非 别人 .六㊁合音的成因与条件(一)合音的成因 一音一义 律的推动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 卷二»中提到 古人语急,则二字可缩为一字;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 .«小尔雅 广训»中释 诸 时说 诸,之乎也 ,王引之注: 急言之曰 诸 ,徐言之曰 之乎 . 这些论述指出了 合音 与语速的密切关系,认为合音是语速较快时的产物.对于合音的成因,现代学者多承袭了这一观点,几乎无人再有专门探讨.急说快读 可说是合音的直接促成因素,但将合音的成因处理为语速过快,却掩盖了音变的实。
第35卷第2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01.35 No.2 2013年3月J o u na l of Ni n g x i a Univesity(Humanities&Social S c i e nc e s Ed i ti o n)Ma t.2013从词汇化探析河南方言词语的形成天亮党吴(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2;二|B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河南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语是从古代继承而来的,词义、用法后来发生了改变,6-g.有方言特色。
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河南方言里词汇大体上是由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关键词:河南方言;词汇化;方言词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13)02-0067-06方言词汇的发展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较为复杂察发现方言里词汇化而来的复音方言词语,大体上的问题,涉及语源、历史演变等纵向考察以及方言与也是由上述三种方式形成的。
方言、方言与通语之间的横向比较。
由于词汇发展脉近代以河南方言词语为背景的文献不多,主要络模糊。
相关资料较难搜集等原因造成目前汉语词有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问的白话小说《歧路灯》,作者汇研究中有关词汇形成、发展、演变的论述多散见于李绿园是河南宝丰人.小说采用具有河南地方色彩各种文献中,整体数量少并且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语言,描写清初河南的风俗民情与社会生活[23。
《歧而处于词汇研究边缘地带的方言词汇的语源和历时路灯》为我们研究近代河南方言词语提供了较为理发展考察更是较少有研究者关注。
想的语料。
除此之外,我们结合现代河南籍作家李荤21世纪初.“词汇化”理论逐渐成为汉语词汇发的小说集和已有的河南方言研究资料,来讨论河南展演变研究中的一把利器,取得了很多开创性成果。
方言里方言词汇的词汇化问题。
文中例句除注明出将词汇化理论运用到方言词汇研究中无疑可以拓宽处的以外。
河南话词汇简表(请留意表后附录对河南话发音及词汇的说明)说明:一、本表旨在加强跨地区交流,弘扬汉语言的多样性。
二、本表所收录的词汇一般为含义或写法与普通话常用语不同的词汇,含义与写法相同、仅仅读音习惯不同的词汇原则上不收入(如没mu、涩shai)。
由于河南话亦有内部差异,本表词汇不一定适用于整个河南地区,但本表尽量收录使用地域最广泛的词汇。
另外,由于编者的关系,本表收录的词汇和注音可能略偏向豫西南地区。
三、本表在用字(写法不明的字用X代替)、释义方面力求准确全面,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故仅供参考。
四、本表对词汇的注音按照河南话的实际读音,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
由于河南话有尖音与团音的区分,所以表中的zi、ci和si不是子、刺和斯的读音,而是际、齐和西的尖音读音,普通话中的相应读音则直接用z、c和s表示。
注音后面的数字是音调的调值,没有数字的为轻声。
(详见附录)A【腌臜a24 za42】肮脏【俺an55】人称代词,我,我们【安生an24 sheng24】安分;不受打扰;不要乱动(用于训斥小孩)。
例句:建筑工地噪声太大,让人睡不安生。
B【八成儿ba24 cheng-er42】事情有眉目;形容人傻【XX ba31 cha】以一种勉强的姿势倾斜身体或够东西【摆掉bai55 diao】摆布,(事情)搞来搞去,多含贬义【摆治bai55 zhi】治(病);摆布,收拾,同“整”【包bao24】赔偿。
例句:开车慢点,磓(dei55)了人包得起吗!【包谷bao24 gu】玉米。
备注:有地区读“玉茭”或“黍黍”。
【板ban55】摔。
例句:别把镜子板坏了。
【半拉儿ban31 la-er42】半个【半晌子ban31 shang55 z】疟疾,瘟病【帮光bang24 guang24】沾光,得到好处【傍晌儿bang31 shang-er55】将要到傍晚而还未到的那段时间【脖二梗bo42 er31 geng55】脖子【奔ben24】用脚踢【绷beng55】闭(嘴)一【滗bi31】把汁液从渣滓中滤出。
长兴话翻译
摘要:
1.长兴话简介
2.长兴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3.长兴话的特点
4.长兴话的翻译技巧
5.总结
正文:
长兴话,又称长兴方言,是中国浙江省长兴市地区的一种汉语方言。
长兴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长兴话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1.长兴话简介
长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点,如声母较多、韵母复杂等。
长兴话地区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多使用长兴话,但在教育、媒体等领域,普通话的使用也在逐渐普及。
2.长兴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长兴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方面:长兴话有较多的声母,如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等,而普通话的声母则相对较少。
(2)韵母方面:长兴话的韵母较为复杂,有些韵母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如i、u 等。
(3)声调方面:长兴话有五个声调,而普通话有四个声调。
(4)词汇方面:长兴话与普通话的词汇有一定差异,部分词汇在普通话中无对应词汇,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表达。
3.长兴话的特点
长兴话具有以下特点:
(1)语音优美,富有音乐性;
(2)词汇丰富,具有地域特色;
(3)语法灵活,表达方式多样。
4.长兴话的翻译技巧
在进行长兴话翻译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充分了解长兴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掌握长兴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特点;
(2)积累长兴话的词汇,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注重语境,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4)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同时兼顾语言的通顺和优美。
5.总结
长兴话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方言岛述论王伟;温剑波【摘要】综观近年来的方言岛研究,方言岛日益成为方言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思路尚处于摸索、草创的阶段,研究方言岛问题尚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先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方言岛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并认为今后的方言岛研究,必须走田野调查和理论体系整合这样的道路,二者缺一不可.【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6)00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方言;方言岛;普通话;语言规划【作者】王伟;温剑波【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100024;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众所周知,方言研究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言学家真正开始关注方言岛问题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郭熙(1995)调查并论述了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
庄初升 (1996,2001)论述了汉语方言岛问题,并重点调查了闽南方言岛。
游汝杰、徐波 (1998)报告了浙江慈溪的一个闽语方言岛 (燕话)。
王其敏、林滨(2001)并未专门论述方言岛问题,但指出了天津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声母、韵母、变调等方面),为论证天津方言岛提供了语言事实依据。
陈晓锦(1999)调查了广西容县客家方言岛。
李连进(2000)调查了南宁近郊平话方言岛。
黄晓东 (2004)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考察并报告了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
曹志耕(2005)以吴徽语区为例探讨了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
此外,彭泽润、彭建国 (2001),张耀光、孙惠、彭湃 (2003),林伦伦、林春雨、许泽敏 (2005)也分别讨论了方言岛问题。
不难看出,方言岛问题已逐渐成为汉语语言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先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来探讨方言岛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从而认清今后方言岛研究的方向。
方言岛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方言岛问题可以有效地保护汉语方言,维护汉语方言的多样性。
浙江长兴河南方言岛词汇研究作者:黄琪婷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6期摘要:浙江长兴河南方言岛的源方言为河南光山话(属于中原官话),周边方言为长兴本地话(属吴方言)。
本文选取长兴河南方言岛的200条核心词汇通过对其与长兴方言、河南光山方言相关词汇的比较,分析长兴河南方言岛的词汇变异情况。
关键词:河南方言岛核心词新老差异一、引言(一)长兴方言概况长兴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长兴本地话体现“吴语”软糯委婉的特点。
其境内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其境内客籍方言众多,这种现象和长兴县是一个移民大县密不可分。
此境内除了吴语以外,该县还有官话、闽语两大类方言,吴语系统中有温州话、台州话、宜兴话。
官话系统中有河南话、安庆话、湖北话、苏北话。
闽语系统中的方言仅指县内平阳人所说的平阳话。
(二)长兴河南方言岛的形成背景据鲍士杰、葛庆华、葛剑雄的研究及光山县志和长兴县志记载,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的客籍方言大量进入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形成的。
十九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是以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这一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为中心的,两军在此相持时间长达十几年,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
除此之外,战争引发的灾荒和瘟疫更使人口锐减。
原来人口稠密的苏浙皖地区,变为“百里无人烟”、“佃多死亡,田皆荒废”。
为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实行“招垦招佃”、“轻徭薄赋”的政策,迁徙豫楚等地的人前来垦荒,由此引起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移民浪潮之一。
长兴县即为此次移民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方言岛主要分布在原和平区和平、便民桥、吴山、虹溪区长桥、包桥、虹星桥、里塘、港口、泗安区泗安(田坂一带讲信阳话)、仙山、长潮、管埭(大部)、林城、天平桥、二界岭等乡镇。
长兴县的河南移民来源以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罗山二县为主。
例如长兴县和平镇石泉村彭姓,祖籍河南光山,清同治末光绪初年间逃荒至安徽广德,后因长兴县地旷人稀,优待垦荒,遂转迁而来;长兴县和平镇庄里村张姓,祖籍河南罗山,光绪六年迁入长兴县。
长兴河南方言岛方言的源方言为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的方言。
(三)发音人介绍本文所用方言岛语料及周边方言语料由我们田野调查所得,源方言语料由许巧枝老师提供。
我们选取老中派发音人的标准为:本地土生土长,日常使用本地方言;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均是本地人;无长期在外工作或者居住经历;身体健康,头脑清晰,言语清楚,音色较好。
对新派方言发音人,适当放宽标准。
为了全面了解方言岛方言及其周边方言的核心词汇面貌,我们选取了老中新三种不同年龄段的发音人进行调查,其中老派为60周岁以上的方言发音人、中派为45周岁-60周岁的方言发音人,新派为25周岁以下的方言发音人,详见表1。
二、方言岛、周边方言、源方言核心词本文依照斯瓦迪士核心词理论,选取长兴县和平镇河南方言岛方言的200条核心词汇,60条亲属称谓词汇,将其与周边方言(长兴话,属吴方言)、源方言选取光山方言(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归纳出长兴河南方言岛的词汇变异规律。
美国语言学者斯瓦迪士研究语言年代学时,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语言,得出了200个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的,几乎每种语言都包括的核心词汇。
分析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词的异同,能大致判断出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即斯瓦迪士核心词理论。
我们采用斯瓦迪士的核心词理论分析长兴河南方言岛方言的核心词汇。
(一)方言岛、周边方言、源方言核心词面貌这里采用的两个词阶,是斯瓦迪士提出的200核心词的前100词和后100词。
详见表2和表3。
表3 第二词阶(二)方言岛、周边方言、源方言核心词对比分析1.方言岛老派、周边方言老派、源方言对比分析由表2、表3可知:斯瓦迪士核心词第一词阶,方言岛老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85%,和周边方言老派词汇相似率为70%;第二词阶,方言岛老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63%,和周边方言老派词汇相似率为46%;在全部200条核心词中,方言岛老派和源方言相同的词汇有148条,相似率为74%,方言岛老派和周边方言老派相同的词汇116条,总相似率为58%。
从方言岛老派、周边方言老派、源方言对比中,我们了解到方言岛老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要大于方言岛和周边方言老派的相似率,说明长兴河南岛老派较好地保存了源方言的词汇特征,较少受周边方言影响。
如全部——统统③、什么——么事、脏——涞汰等;方言岛老派和源方言在第一词阶的相似率显著大于在第二词阶的相似率,是因为200核心词的第一词阶比第二词阶更加稳定,故第一词阶演变速度比第二词阶要慢;方言岛老派和周边方言老派相同的词汇有一个共同点——与普通话词汇表达相同,如海、雪、吃、绳子、腿等。
2.方言岛中派、周边方言中派、源方言对比分析由表2、表3可知:斯瓦迪士核心词第一词阶,方言岛中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81%,和周边方言中派词汇相似率为72%;第二词阶,方言岛中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61%,和周边方言中派词汇相似率为55%;在全部200核心词中,方言岛中派和源方言相同的词汇有142条,总相似率为71%。
方言岛中派和周边方言中派相同的词汇127条,总相似率为63.5%。
从方言岛中派、周边方言中派、源方言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方言岛中派和源方言词汇的相似率与方言岛和周边方言中派的相似率差距缩小。
说明方言岛居民在与周边土著居民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方言的接触和融合,方言岛方言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
如很少——蛮少——很少④、抓——揩——抓、蠕虫——漆虫——米虫等。
3.方言岛新派、周边方言新派、源方言对比分析由表2、表3可知:斯瓦迪士核心词第一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79%,和周边方言新派词汇相似率为76%;第二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源方言词汇相似率为60%,和周边方言新派词汇相似率为60%;在全部200核心词中,方言岛新派和源方言相同的词汇139条,总相似率为69.5%。
方言岛新派和周边方言新派相同的词汇有136条,总相似率为68%。
在第一词阶和第二词阶中,方言岛新派和周边方言新派的相似率与和源方言的相似率差距很小,说明新派方言岛词汇面貌接近于周边方言。
这是因为方言岛新派和周边方言新派的词汇面貌都在向普通话靠拢,导致这两者相似率不断提高。
4.方言岛老中新三派核心词对比分析我们以源方言为参照标准,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把源方言标为“+”,与其相同的方言我们标为“+”,反之,则标为“-”。
第一词阶分布结果详见表4,第二词阶分布结果详见表5。
由表4和表5可知,在方言岛方言与源方言的比较中,不管是第一词阶,还是第二词阶,老中新三派和源方言的相似率都在逐步减小,说明方言岛的词汇面貌与源方言的词汇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在河南岛方言内部老中新三派的比较中,老中新派相同的词条共167条。
第一词阶,方言岛中派和方言岛老派词汇相似率为97%;第二词阶,方言岛中派和方言岛老派词汇相似率为86%;总相似率为91.5%。
两者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示性别的词语,如女的——女人⑤、男的——男人;人体器官,如脖子——颈脖子、后背——脊背;常用动词,如游泳——划水、追赶——撵;疑问代词,咋样——莽的。
第一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方言岛中派词汇相似率为96%;第二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方言岛中派词汇相似率为84%;总相似率为83.5%。
两者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程度,如蛮多——很多⑥;词语后缀不同,如树叶子——树叶、树林子——树林;方位名词,如正手面——右边、反手面——左边;常用动词,如揩——擦,淌——流等;人体器官,如腿包子——膝盖、妈儿——乳房;形容物体性状,如不快——钝。
第一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方言岛老派词汇相似率为92%;第二词阶,方言岛新派和方言岛老派词汇相似率为75%;总相似率为85.5%。
两者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时间名词,如晚黑——夜⑦;常用动词,如剁开——劈开等;天气现象,如上冻——结冰。
方言岛老中新三派核心词对比中,老中新三派方言词汇的相似率随着年龄差距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新派词汇面貌更接近普通话。
这是因为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区域方言受到不同程度地同化。
年轻群体在学习、工作中,日常交流大都使用普通话,受普通话的影响更深。
如因为——缘⑧、他们——他些、其他——旁的等。
三、结语从200核心词的角度来说,长兴河南方言岛方言与源方言颇为相似,受周边长兴话影响较小,较好地保存了源方言的特点;方言岛老派方言保留了更多的源方言特征,新派则受普通话影响较大,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不管是河南方言岛方言还是周边方言,都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注释:①表格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方言岛与源方言相同的词汇。
下同。
②方言中有音无字的用“(”表示。
③此格式为“普通话——方言岛和源方言相同的词语”④此格式为“普通话——方言岛和周边方言相同的词语——源方言”⑤此格式为“方言岛老派——方言岛中派”。
⑥此格式为“方言岛中派——方言岛新派”。
⑦此格式为“方言岛老派——新派”。
⑧此格式为“普通话和方言岛相同的词语——源方言”。
参考文献:[1]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1):1-7.[2]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边界[J].方言,1988(1):25-30.[3]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1853-1911)[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0-140.[4]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71-575.[5]光山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光山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3-57.[6]谢文柏.长兴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0-31.[7]黄晓东.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8]许巧枝.江苏丹阳河南方言岛双语言现象[J].信阳师范学院(社科版),2017(2):102-106.指导教师:王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