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卢”:绘五十七载地质传奇——访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卢耀如院士
- 格式:pdf
- 大小:1014.33 KB
- 文档页数:4
青海省盘道地区高原岩溶地貌特征、演化及对比浅析◆ 郝呈禄 陈光庭 赵 楠(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 810012)摘 要:中国是岩溶分布面积最多最大的国家,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南方和华北地区,其中以贵州、云南等分布最广,相对而言南方和华北地区的岩溶地貌研究程度较高。
青海省盘道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岩溶地貌与南方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在收集、分析盘道地区岩溶地貌特征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和演化分析,根据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岩性、形成过程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岩溶地貌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现了在高原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地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丰富中国岩溶地貌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盘道;岩溶地貌;演化;对比国内外对喀斯特现象与岩溶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喀斯特”最开始是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分布大面积石灰岩的地名,它的德语叫作karst。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司威依奇(J.Cvijic)学者是对这个地区进行研究的第一人,后来“喀斯特”就被后人作为石灰岩所有地区的代名词,它已经被列为全世界通用的专业术语。
岩溶研究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在晋代就有喀斯特现象的相关记载。
17世纪初,明代地理旅行家徐霞客考察了中国南部的喀斯特地貌,考察了许多地下溶洞,最后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地貌类型、成因特征以及地貌分区。
在1966年,我国召开的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喀斯特被改为岩溶。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用“岩溶”一词代替“喀斯特”。
然而,“岩溶”和“喀斯特”在1981年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上通过互用。
我国的岩溶地貌,不仅分布面积较广而且环境跨度大,而且可行性岩石都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保存各种岩溶形态,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破坏,使每个地质时期,尤其是很好地保存了新生代以来发育的岩溶形态,这就给我们岩溶地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
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有关专家结合建立系统应急机制,抓住动态监管做出详解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系统研究环境减灾。
对话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卢耀如采访人本报记者刘蔚应重视生物灾害链记者:地震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卢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
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而这些现象比较普遍。
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连锁灾难影响了灾后救援。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
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
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对于生物灾害链,环保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同时,应制订地震及其他气候条件下灾难链的预案,以减少相关损失。
水体最易受到污染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环境灾害?在环保方面应对此如何进行防范?卢耀如: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
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
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
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
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44人物风采5月26日,全国第二届“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评选揭晓,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优秀共产党员卢耀东榜上有名。
上世纪80年代初,卢耀东大学毕业就分配到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简称地矿二院),转眼35年过去了。
一路走来,有高歌猛进,也经历了地矿行业的寒冬,如今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他,仍然奋战在地质找矿第一线。
2007年以来,卢耀东带领以党员为骨干的“铁军”,在非洲克服了高温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雇员罢工、军事政变等不利的社会环境,坚韧不拔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创造了连续5年年均找矿10亿吨的丰功伟绩,让党旗、国旗高高飘扬在非洲大地。
知天命之年鏖战非洲2007年年初,为实施地质工作“走出去”战略,年过50岁的卢耀东又扛起了走出国门赴坦桑尼亚从事矿产考察的重任。
作为考察团的地质专家,白天他和同事们一起跑野外,晚上潜心搞研究,并规划好第二天的具体行动路线。
近4个月的风餐露宿,他跑遍了坦桑尼亚的主要金矿成矿带,精选出8个金矿找矿靶区进行了矿权申报,还收购金矿权1个,让国旗高高飘扬在非洲大地——记全国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卢耀东并且在坦桑尼亚注册了公司。
由于这次考察居无定所,吃住条件极差,再加上蚊虫肆虐,卢耀东不幸感染上了非洲的恶性疟疾。
由于坦桑尼亚的医疗条件很差,县级医院也只是个缺医少药的小诊所,同事们劝他回坦桑尼亚首都治疗,把病治好后再继续考察。
但他深知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整个考察行程,就近在当地一家小私人诊所进行快速治疗,当病情稍有好转又踏上了考察行程。
目前,地矿二院在坦桑尼亚的矿权经营业和矿产勘查工作走在全国地矿系统的前列,取得的找矿成果越来越大,拥有数十个探矿权和两个采矿权,探明黄金资源量近50吨,矿山建设也正式启动。
勇挑重担征战几内亚几内亚558铝土矿勘查项目是地矿二院乃至河南地矿系统走出国门从事世界级超大型矿床勘查的第一场硬仗。
当时,组织上找到卢耀东,让他出任该勘查项目的常务副总和项目总工程师。
专题04地质地貌(2024·广东)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
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①化学溶蚀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蚀④风力吹蚀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2.(外力作用)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答案】1.B2.D【解析】1.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故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石灰岩,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与风力、冰川作用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
故选D。
(2024·浙江1月)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
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3.(河流阶地地貌)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4.(河流阶地地貌)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答案】3.A4.D【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
潜心地质奉献西藏——访地质学专家多吉院士
漆婉琳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守候着自己的故园.用智慧与勤劳挖掘出雪域高原的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凭借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羊八井”的佳话,将中国的高温地热资源勘查研究推向了另一个新的平台。
他.便是西藏第一位院士——多吉。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漆婉琳
【作者单位】《科学中国人》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热血铸就创新魂无私奉献为中华——访著名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樊明武院士 [J], 贺春禄
2.立足高远打造“常式”地质特色——记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常印佛院士 [J], 康敏
3."喀斯特卢":绘五十七载地质传奇——访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卢耀如院士 [J], 于萌萌
4.辛勤耕耘惟奉献情糸煤地质50余年——记煤地质学家杨起院士 [J], 克荣;唤声
5.西藏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多吉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座谈会在拉萨成功召开[J],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地质之光(二章)发布时间:2021-09-14T07:46:09.923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刘如春[导读]岭南地质之光(二章)刘如春(广州市)一:诗行南粤地学美地球鬼斧神工的神奇魔力,为广东“孕育”了丰饶多彩的地质地貌景观。
目前,广东全省已有地质遗迹170多处,有特色典型的地学旅游地质景观100多处。
在此基础上,广东已建立2个世界地质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一批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旅游已成为南粤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此,笔者和缪斯,携各位看官,饶有兴致地诗行喀斯特、玛珥湖和丹霞山等广东三个鹤立鸡群的大美地质地貌景观,来一顿津津有味的“南粤地学美”饱腹大餐。
一、婀娜多姿喀斯特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
广东地区岩溶发育,奇岩异洞众多,洞道曲折迷离,洞内遍布的石钟乳千奇百怪,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我的“第二故乡”粤西阳春,便是喀纳斯岩溶地貌集结族群的姣姣者。
连绵约80公里长的岩溶群,被誉为囯内最庞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之一。
阳春市为此斩获国家地质公园的殊荣。
在丰饶喀斯特岩溶资源基础上,该市开发出的著名凌霄岩、龙宫岩和崆峒岩等“阳春三洞”,更是远近闻名的一张熠熠生辉的旅游观光名片。
作为一名资深地质诗人,为喀纳斯鼓与呼,便成了笔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喀斯特/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你果敢蹿出水面/跻身人间巍然耸立/炫耀峻峭风采/闪亮山情石意/饿虎咆哮美图/展示地壳运动威猛/金鸡啼鸣英姿/解读历史骤变魅力/哦,喀斯特/曼妙光阴/被你定格瞬间/亘古演化的神奇奥秘/一览无遗(《喀斯特》)。
二、弦美瑰宝玛饵湖玛珥湖是种十分稀有的火山湖,是由火山爆发冷却后,陆水下沉的积水形成所致。
现今世界上只有两个罕见的玛弭湖。
一个在德国,一个在广东湛江湖光岩。
湖光岩玛饵湖是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炸后形成的。
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玛珥湖。
张光斗:一生水利情作者:郝俊来源:《北方人》2013年第09期6月21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张光斗逝世,一位101岁的世纪老人永远告别了他的水利人生,驾鹤西行。
得知这位“水利泰斗”的离世,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感到非常惋惜。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卢耀如评价道:“张光斗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水利科学家,对我国水利事业贡献巨大。
”水利建设与地质勘测密切相关,作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的事业与张光斗有很多交集,两人曾在诸多水利工程和水文调查工作中共事。
卢耀如说,张光斗对待科学的严谨认真、对待事业的执著追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9年,87岁的张光斗参加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卢耀如当时负责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研。
卢耀如回忆,在一次研讨会上,他与张光斗握手时仍能感受到老先生那强劲的臂力。
他这样称赞张光斗的老当益壮:“您是八九十岁的身体,五六十岁的体力,三四十岁的头脑。
”晚年强健的身体,与张光斗常年奔走在山川河流之间不无关系。
他用双脚丈量险山恶水,立志用水利造福千秋万代,并用自己的一生推动、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走向波澜壮阔。
只为祖国的大江大河1912年,张光斗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的一户普通人家,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跟小伙伴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将与祖国的大江大河结缘一生。
青少年时代,张光斗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水维持温饱。
直到8岁那年,张光斗才进入小学读书。
看他始终刻苦用功,全家人一直省吃俭用默默支持。
张光斗也不负众望,于1934年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的留美公费生。
“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
”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知识青年一样,受当时“科学救国”思想的熏陶,张光斗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让祖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
出国学习前的一段时间,张光斗曾利用在国内水利单位学习的机会,遍访各地江河。
黄河岸边、淮河古道、赣江两岸,这个22岁青年看到的是饥民遍野、满目疮痍,心中回响起这样的声音:“我要学好本领,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