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优质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6
跷跷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杠杆的平衡条件。
2.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模拟实验计划。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按组准备蜡烛、砝码、火柴、杠杆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蜡烛、砝码、火柴、杠杆尺、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跷跷板呢?(比我还高的跷跷板、海盗跷跷板、小兔子跷跷板……)哇!同学们知道这么多种类的跷跷板,一定都对跷跷板很感兴趣吧,你们有办法把跷跷板压下来么?同学们周末去游乐场常常玩的跷跷板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二)活动过程: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我们去游乐场的时候,我们和爸爸一起玩跷跷板和和小朋友一起玩跷跷板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分别展示小朋友与爸爸玩跷跷板和小朋友与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
(和爸爸一起玩我压不下去,和小朋友一起我们都在悬着。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爸爸压下去呢?。
(我和小朋友坐一起就能把爸爸压下去。
)展示两个小朋友和爸爸玩跷跷板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杠杆平衡同学们对玩跷跷板都很有方法呢,那么同学们的方法是有什么原理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展示杠杆尺。
大家看一下这像什么?这个仪器叫做杠杆尺,它左右两边的距离相同,有等量的刻度。
我们怎样利用手上的工具来模拟跷跷板呢?那让我们模拟一下爸爸和你坐跷跷板的情景吧!实验器材:杠杆尺、砝码。
实验1: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将杠杆尺放在桌子上,以课件上的情境图为导向,让学生模拟跷跷板两边质量相同和不同的情景,体验杠杆平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案及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
(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___ ___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制定方案:师:怎样做实验呢?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学生设计、讨论记录方案)实施探究: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师: ___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展示交流: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师:谁能来说一说?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
【走钢丝】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常见的力跷跷板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跷跷板》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上课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生:师: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呢?生:师:是啊,跷跷板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究跷跷板里的科学(板书)二、探究新知师:既然大家对跷跷板都这么熟悉了,也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组玩跷跷板的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师: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要知道吗?生:师: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那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平衡呢?生:师: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当跷跷板两端物体一样重,到中心的距离也一样的情况下就会平衡。
师:那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跷跷板恢复平衡呢?生:师: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发现了:移动两端人到中点的距离,可以使跷跷板平衡;改变一边的重量,可以使跷跷板平衡。
师:通过同学们积极讨论我们对跷跷板怎样保持平衡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和猜想,那对于我们的观点和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一下,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跷跷板,它是杠杆尺,这是它的底座,这是竖杆,这是平衡尺。
老师也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杠杆尺,接下来大家先仔细观察杠杆尺,看你有什么发现?生: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不仅发现了杠杆尺左右两端的长度一样,还看到了平衡尺两端有等量的刻度。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跷跷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跷跷板》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平衡原理。
学情分析经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有所提升。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4、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评价任务通过找平衡,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找平衡。
1、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吗?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2、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1页共1页。
《跷跷板》教案(优秀8篇教案:《跷跷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衡与不等式》详细内容:通过探究跷跷板的平衡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不等式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卡片、黑板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同时,用实际例子解释不等式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然后,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例题1:一个苹果的重量是50克,一个橙子的重量是80克,请问哪个更重?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a) 3 > 2b) 5 = 4c) 7 < 6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任务1: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橙子,请问谁的水果多?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跷跷板平衡原理不等式概念与性质例题与解答小组合作任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课堂所学,解释不等式的概念。
a) 小明有4个橘子,小华有5个香蕉,请问谁的水果多?b)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6厘米,请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答案:1. 不等式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数学符号。
2. a) 小明的橘子多b) 正方形的面积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跷跷板的平衡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不等式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跷跷板
导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导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导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
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
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
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板书设计:
3.跷跷板
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
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