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美术馆东馆及草模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26
国家美术典藏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寿民、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县(今淮安)人,出身寒门,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世人所称赞。
成年后鬻画远游,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
因画芦雁驰名江淮,乃至南北。
晚年结庐于山阳城东梁陂桥畔芦荡里,名所居为“苇间书屋”。
工诗词、精书法,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边寿民留下了大量作品,有“边芦雁”之称。
其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等皆生动隽永,各异其趣。
边寿民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尤其用力于徐渭、陈淳一派。
他论画云“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师法造化,熟悉描绘的对象。
边寿民所居苇间书屋,周围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往往停憩于苇间水际。
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了如指掌。
他的难能可贵、大过人处,在于他热爱关怀往来栖止的雁,视之如友朋,知情着意,体贴入微,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每聚深情,由此形成边氏芦雁笔墨疏简、写意传神、出神入化的特色。
就构图风格而言,边寿民喜于并善于在作品中题诗,其赋诗“只不过一抒胸臆”,作画“也只算自抒心绪”,是抒情寄意的手段。
边寿民的书法古劲浑朴,使画面增辉,但诗画配合和谐更具重要意义。
诗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也是“边芦雁”的重要特色。
寥寥数语,使疏简静寂的画面平添意趣。
文_周晓路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藏边寿民《蟹菊酒香图》作品赏析清 边寿民 蟹菊酒香图89cm ×170.5cm 1740 中国美术馆藏192023/06 No.256就绘画技法而言,其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泼墨写意,通过墨、色呈现出的浓淡来表现物象的造型、动态。
二是用淡墨勾出物象的轮廓,再用干笔皴擦来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
题材以泼墨芦雁为主,兼花卉、蔬果、虫鱼、芭蕉、湖石以及生活用具等小品,诸多题材中以螃蟹最为生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藏有边寿民“菊蟹”题材绘画作品,内容、构图与表达方式极为相似,足见画家对画蟹的痴迷。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周全的⼀部份,⽽且是公众⽣活与艺术情趣之间⽇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如说,称贝⾀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在美国,能引起如此轰动的建筑在历史上寥若星⾠。
东馆的揭幕式成了可与⽕箭发射或是总统宣誓就职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事。
⼈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在⼤楼七星怪状的通道和丰富的艺术品之间穿⾏。
在开始的⼀个星期中,有⼀百多万⼈穿过低矮的前庭,抬头仰望那尊红⿊两⾊额考尔德雕塑在空中⾃如地旋转。
贝⾀铭的设计把⼈们引进⼤厅,踏上楼梯、天桥、平台,在各陈列室之间进进出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建筑师贝⾀铭主持设计,1978年落成。
东馆位于⼀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右图红⾊部分),东望国会⼤厦,南临林荫⼴场,北⾯斜靠宾⼣法尼亚⼤道,西隔 100余⽶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该地形是建筑师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且三⾯临街,建筑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公众的⾯前,且⼜要与周围的建筑取得⾼度的和谐。
建筑界⼈⼠普遍认为贝⾀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的三⾓型建筑该地块地处美国的权⼒中⼼,位置特殊。
要建的新美术馆需要有纪念感,同时也需要谦逊风度。
不远处就是⽩宫,如果太招摇过市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另外,对⾯是原来的西馆,贝⾀铭必须寻找⼀种优雅得体的⽅式,将新馆与它的旧馆连成⼀体。
贝⾀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对⾓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形。
西北部⾯积较⼤,是等腰三⾓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上突起断⾯为平⾏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三⾓形,为研究中⼼和⾏政管理机构⽤房。
对⾓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失为⼀个整体。
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介绍一、建筑历史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最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是一座专供宫廷贝勒居住的豪华府邸,因此也被称为“贝勒府”。
该府邸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格局典雅,采用了典型的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结构巍峨,气势宏伟。
据史料记载,贝勒府曾是乾隆皇帝的四子和五子的居所,也是当时京城一处重要的宫廷建筑。
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后,该建筑成功保存至今,成为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处历史名胜。
二、建筑风格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其特点是整体结构庄重大气,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该建筑采用红墙黛瓦、斗拱飞檐、宫殿式布局等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古韵情调。
同时,府邸内部还有许多重要的装饰艺术和书画作品,为建筑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风格上,它既具有中国传统宫廷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使得其整体风格兼具东方古典美和西方现代感。
三、功能布局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的功能布局十分精致,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偏殿、宫门等主要部分。
建筑主体分为乾隆大殿、光绪通商洋行、颐和园馆、西洋楼等。
其中,乾隆大殿作为中央美术馆的主要展览馆,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
光绪通商洋行则作为另一主要展览馆,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珍贵的近现代艺术品。
此外,颐和园馆则展示了一部分皇家收藏的瓷器、字画、器物等,西洋楼则为游客提供了展览厅、讲座厅等现代化设施。
整体功能布局结构合理,楼层分布均匀,各区域之间联系紧密,使得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内涵。
四、艺术珍藏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古代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等传统文物,以及近现代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类艺术品。
其中,古代书画收藏以明清时期的名家作品为主,其中包括王时敏、倪瓒、徐熙等大师的传世之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的绘画作品;古代瓷器收藏则以明清时期的名窑名器为主,其中包括汝窑、钧窑、官窑等各类瓷器,器形上乘、釉色绚丽,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
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中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该建筑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建成开放。
中华艺术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
外观上,建筑呈现出流线型的曲线造型,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形象。
同时,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显得通透明亮,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进入中华艺术宫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
大厅中央设有一座巨大的雕塑作品《大地之歌》,由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创作。
这件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艺术宫共有四层,展览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吴冠中的《春江花月夜》、徐悲鸿的《奔马图》等。
此外,馆内还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
中华艺术宫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体现上海城市文化魅力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