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小组代表发表见解。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 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 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 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 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 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 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第四单元
16 诫子书
此文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旨在劝诫、劝勉的 家书,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者总结的三个成才条件,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 和启发意义。
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在教 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运用讨论法解决问题,教师需及时点拨 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 学生的理解能力。
(2)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来“明 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 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 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1.“静”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请谈一谈对 “静”的理解。
(2)朗读否定词和表示品格的实词时重读。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