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tips】本税法知识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
税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有哪些
税负是指税收与税基的比例关系
企业的税负以公司的利润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
宏观税负指国家地区税收总量,以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来讲宏观税收负担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经济规模结构;(2)税收政策;(3)征管水平。
微观税负针对某纳税人、某个税种,或者某项业务应纳税务以及税基的比例。
一家企业税收负担受到产品结构、管理效益、税收政策等较多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来讲,经营者关心的是整体税负。
w=c+v+t+m
w价格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v、t都是企业必须要支付的成本
企业的税收风险和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纳税人应该切实履行防范法律风险,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对投资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使企业税收负担保持合理稳定的比例,保持可持续发展。
企业税负的计算方法:
如:税收负担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资源税税收负担率=应纳税额÷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
入)×100%
税收负担率=(应纳税额÷计税收入)×100%。
浅析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
刘普照
【期刊名称】《税务纵横》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税收负担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的具体数量体现,
而宏观税负则是税收收入总量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比重关系。
宏观税负的轻重,必然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为此,研究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税负水平是否适当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决定税收。
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决定税收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经济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结构和税制结构。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
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税负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经济实力的强弱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刘普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
【相关文献】
1.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J], 刘玉龙
2.浅析影响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不利因素(一)--地方区域;地方语言因素 [J], 周鸿德
3.浅析影响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不利因素(二)r——生活方式、认知意识因素 [J], 周鸿德
4.浅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沿海港口航运和人员安全的影响 [J], 董嘉航
5.浅析年龄因素与吸烟因素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J], 张芳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
理论界把宏观税负分为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税收收入占gdp 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政府收入占gdp 的比重。
宏观税负的高低,表示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功能的强弱,是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宏观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心的课题。
斯卡利(1991)估计了103个国家1960-1980年总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平均来说,税收占gdp比重不超过19.3%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最大化,在宏观税负大于45%时,经济增长率倾向于0,然后是负增长。
正因为宏观税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我国的学者结合国情对宏观税负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郭彦卿(2010)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在达到最优税负水平之前,适当提高宏观税负可以促进投资于经济的增长。
当宏观税负超过最优税负水平之后,提高宏观税负会使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不利于促进社会投资与经济增长。
从国内外规范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是倾向于认同过度征税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的。
本文也持同样的观点,即宏观税负要维持一个适度的水平,宏观税负过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理论基础供给学派的阿瑟拉弗(1974)认为税率,税收与生产率之间理论上存在着一条倒u型曲线,即“拉弗曲线”:高宏观税负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负。
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财政支出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原理告诉我们,税收收入最大化与国民产出最大化是不相容的。
当税收收入达到最大时,国民产出并不是最大,国民产出是税率的减函数。
换句话说,若税收负担达到最大值,会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产出随税率的提高而降低。
宏观税负不是越高越好,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当然,也不是说税负越低,经济就发展越快,关键是如何把握税负的“适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收入作为对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所付财政成本的补偿,与财政支出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互为因果。
因此,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量是以财政支出因素为基本前提的。
同时,由于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量也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但是,由于政府收入结构的多元性、税制的非统一性、税务管理能力的差异性等都将作用于宏观税负的形成,因此,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一定时期政府的职责政府职责是政府内在职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总体上规定着政府非市场活动的范围。
理论上而言,政府的职责或作用范围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是互补的,但实际的选择中,二者关系的把握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多变的。
而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运用的范围,即政府的职责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自人类有国家与政府以来,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是: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因而也是研究宏观税负的逻辑起点。
就我国而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责范围的确定遵循“凡是政府能干的都由政府去干”的原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能干的都由市场去干,只有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干”。
显然,这种政府职责范围的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税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二、公共商品的提供由市场缺陷引致、由政治过程决定的政府对公共商品的供给范围,直接影响政府资金的需求量与需求强度。
而且,不同的提供方式、提供效率也对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是公共商品供给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
这正如私人购买数量较多的商品需要多付费一样。
但公共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范围、规模及形态往往是不相同的。
浅析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摘要:宏观税负问题是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宏观税负的基本概念,然后从经济和政府两个方面分析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最后指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是税收的支配者,是影响着税负水平的主观因素。
税收制度与监管是保障因素。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因素政府因素税收制度与监管一、宏观税负简介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
理论界把宏观税负分为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税收收入占gdp 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政府收入占gdp 的比重。
宏观税负的高低,表示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功能的强弱,是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因为税收来源于同时期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宏观经济总量的大小,可供分配的社会剩余产品的数量直接决定了税源的量度和税基的广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于教育、医疗、娱乐、餐饮、福利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迅速提高。
在我国,公共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为了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必然要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另一方面,纳税人为享有更好的公共物品,也会逐渐提高纳税意愿,从而推动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
2.产业结构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盈利水平,向政府提供的税收数量也不同。
如果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额的比重较大,那么税收总额就会相对较高。
反之,税收总额就会相对较低。
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下,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束缚,税收缺乏弹性,而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加大时,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极大推动gdp增长,加大了税收的弹性,促进了税收总额的提高。
(二)政府因素1.国家职能一般情况下,国家的职能范围越广,宏观税负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论我国的宏观税负摘要: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宏观税负水平又是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着力点。
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GDP 构成、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税种构成及税率的确定、税式支出政策、非税收入所占比重等税制因素;政府职能范围;税收征管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税收收入绝对额的快速上升及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宏观税负;税制改革;减税政策一、宏观税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如一个财政年度)税收收入总额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体税收负担状况的综合反映。
衡量税收负担大小一般不用绝对指标,而用相对指标。
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较多,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性因素是影响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根本性因素。
一方面,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源也就越充足,对税收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强。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公共品需求的范围和水平也就越高,政府为了提供公共品所要筹集的资金也就越多,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其规模相应地也就越大,因而税收负担水平也就越高。
2. GDP 构成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GDP 增量中, 可税GDP 的比重是决定税收收入增量的首要因素。
假设实际GDP 的增量一定,政府公共产品和库存等不可税GDP 的比重越大,实际GDP 增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就越小。
在现实中,如果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库存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则同一时期的税收收入增幅降低。
3.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税收结构的差异。
基于生产效率和政府政策的一般取向,不同产业的税收负担是不同的,如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税收负担较轻,因此,若一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则经济的总体税收负担自然会相对较低,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则总体税收负担会相对提高。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一、税负转嫁的涵义1.税负转嫁的概念界定。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种种方法将法律规定由其承担的纳税义务变为他人负担的过程。
赋税人使最终负担税款的人。
在税负转嫁的条件下,真正的赋税人和纳税人是可以分离的,负税人是经济意义上的承担主体,纳税人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主体。
对税负转嫁的理解应把握几点: (1)税负转嫁和价格的上升、下降直接联系。
(2)纳税人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才是税负转嫁,与纳税人主动行为无关的价格再分配性质的价值转移不能算转嫁。
2.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1)前转。
也称顺转,即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将其所应交纳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购买者。
(2)后转。
也称逆转,它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商品或生产要素购价的办法,向后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前转和后转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3)混转。
也称散转,它是指对纳税人而言,即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同时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一种转嫁方式。
(4)税收资本化。
实际上是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应税物品在交易时,买方会将以后应纳的税款折现,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的扣除。
二、税负转嫁存在的条件1.自由价格机制的存在是税负转嫁实现的前提条件。
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途径,政府征税后,纳税人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机制自由制定商品的价格,通过抬高或压低价格来实现税负转嫁,如果价格无法变动也就无法实现税负转嫁。
由此可见,税负转嫁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的自由浮动。
例如以商品或劳务为课税对象的流转税,其课税对象在流转过程中与价格关系密切,因此,可以改变课税对象的价格来转嫁税负。
2.纳税人的物质利益驱动,是税负转嫁产生的根本动因。
国家征税,表明原来归属纳税人拥有的一部分价值向国家的单方面无偿转移,是纳税人的一种物质利益损失,纳税人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纪人必然要想办法避免或减少因纳税而产生的损失,因而会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来合法转移税负就成为纳税人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选择。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1.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同向变动。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内部的各种社会经济联系往往较落后国家更为紧密和复杂,这就要求国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来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使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大大增强。
这是保持较高的宏观税负的可能条件。
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则会使社会经济无力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宏观税负水平高度相关。
(一)工业企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对宏观税负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在通常情况下,工业企业规模与宏观税负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工业企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则宏观税负水平也较高,反之则较低。
2、区域间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该国的税源结构。
产业结构的发展级次以及由低向高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税源的增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当产业结构出现新旧交替时,税收制度应适应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或改革,使税源的分布与税收负担的结构相对应,从而达到产业间税负水平的公平,并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同样,税收负担的高与低、轻与重对产业的兴衰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低,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少,企业效益低的好坏,对区域宏观税负的拉动能力都比较重要。
3、各区域间政府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范围越大,政府的开支越多,必然要求提高区域宏观税负水平以增加财政收入。
反之,政府职能范围越小,政府的支出越少,需要的税收收入也越少,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降低。
4、宏观税负水平本身存在的数量极限。
区域宏观税负水平本身存在下限和上限。
区域宏观税负的下限是指能够满足国家行使职能最低需要的税收数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国家行使职能的最低需要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业已达到的不随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而相应增加的社会共同需要量;二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而相应增加的社会共同需要量;三是为满足由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消费资料增加的需要。
区域宏观税负的上限是指在保证经济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社会简单再生产得以正常运行前提下的税收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最大比重。
区域宏观税负的下限和上限是税收分配不能超越的两个极限。
5、各区域间税收政策因素。
(一)各种税收优惠所占比重较大,影响了宏观税负水平提高
减免税企业实现增加值却不能产生税收效益,对宏观税负产生下拉作用。
(二)产品结构中应税消费品较少,对宏观税负水平有着直接影响
消费税政策是对特定消费品在生产环节直接课税,由于应税消费品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双重课征制,等量的GDP可以同时产生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应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而言,较之非消费税产品可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一定程度上直接对宏观税负产生上拉作用。
6、各区域间税收征管因素。
在经济发展状况、税收政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税收征管难易程度等都会对宏观税负直接产生影响。
(一)偷漏税现象仍然存在,对各区域宏观税负有着制约作用。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税的深入推进,税收征管体系的全面构建,以及社会法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增强。
但不可否认,偷漏税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造成税款流失。
(二)个体、农产品收购、商业等类型纳税人的征管难度较大,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仍需时日。
7、其他因素
由于各地区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原因,GDP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在计算宏观税负时,会受到GDP历史水分的影响。
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GDP水分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以概况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近年来重点行业(如钢铁、煤炭、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企业增长较快的地区,GDP增量在统计上较为准确,而且在GDP总量中已占有绝对的比重,这样就会逐步熨平GDP中的历史水分,也即在计算宏观税负时历史水分可被忽略,宏观税负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另一种是经济增长相对较慢,没有新增大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地区,GDP数据是按一定比例,一年一年推算过来的,GDP增量中也含有相同比例的水分,因此GDP总量中累积了若干年的水分,对区域宏观税负的分析会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