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PPT
- 格式:pptx
- 大小:7.41 MB
- 文档页数:18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4. 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观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史料分析能力2.指导学生绘制表格,列出诸子百家中主要几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培养其归纳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简捷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学习,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操。
2.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过程和脉络2.了解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的主要观点3.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难点:1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儒家在汉代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2.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单元概述导入本课的学习。
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今日中国和今日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一部儒学简史。
在第1课中,我们将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正统地位的确立;第2课学习儒学的变异——“宋明理学”;第3课学习儒学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讲授新课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思想家、政治家和道家创始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一、教案主题:北师大版学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必修含解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流派,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含义、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2. 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
3. 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历史演变过程,认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流派。
2. 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
3.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历史演变过程。
四、教学难点:1. 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的含义、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2. 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2. 新课内容展示:a. 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b. 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c. 各家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3. 案例分析:以儒家思想为例,分析其发展演变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5. 知识拓展:介绍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内容:1. 秦朝的统一与焚书坑儒事件,分析这一事件对百家争鸣的影响。
2. 汉初的黄老之学,了解其主要思想内容及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3. 汉武帝与董仲舒,探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原因及其对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焚书坑儒事件对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2. 新课内容展示:a. 秦朝的统一与焚书坑儒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教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掌握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及发展;(3)了解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运用比较法,探讨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利用资料分析法,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2)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及发展;(3)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发展;(2)提问:“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为何会出现众多学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引导学生关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2)分析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5. 资料分析:(1)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2)引导学生分析新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作业布置1. 总结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2. 阐述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 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各家思想的异同;(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背景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异同;2. 社会背景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关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异同。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六、教案概述本教案为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第六章,主要内容为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与独尊儒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2)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3)理解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