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9
二年级数学认识简单的数据统计二年级数学:认识简单的数据统计在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孩子们开始接触简单的数据统计。
这是一个引导他们了解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概念的关键阶段。
通过教授他们如何收集数据、制作图表和进行基本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二年级数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数据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数据统计的第一步。
在二年级中,孩子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地观察和问题调查来收集数据。
比如,他们可以走进教室,询问同学们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收集信息以及整理数据。
2. 数据整理在收集了数据后,下一步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二年级的孩子们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或图表来整理数据。
比如,他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条形图,将不同动物的喜好数量进行可视化展示。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每种动物的喜好程度。
3. 数据分析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孩子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他们可以回答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问题,比如“哪种动物最受欢迎?”或“有多少学生选择狗作为他们最喜欢的动物?”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孩子们可以运用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推断。
4. 数据表示除了条形图,孩子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图表形式来表示数据,如饼图或折线图。
这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例如,他们可以制作一个饼图来表示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或者制作一个折线图来展示一周内温度的变化。
通过数据的可视化,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数据。
5. 数据应用数据统计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数学的概念,它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二年级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将数据统计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他们可以通过记录每天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
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学会数据统计的技巧,还可以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简单的数据统计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打开了数学世界的大门。
(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
3.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
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
出示表格全班汇总。
指名汇报答案。
四、回顾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上学时间
十分钟课堂练习(结合错题有针对性的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1 第1课时《统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1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统计问题,如何设计统计方案,以及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统计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的基本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2.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统计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如问卷、实地考察等。
3.演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4.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三、统计与概率(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有关。
本节课与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有关。
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是理解,学习内容是条形统计图。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是掌握,学习内容是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
本单元在编排时,就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如:通过象形图与条形图的对比、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条形图的特点。
编排上,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
因此,为今后学习“以一当二”和“以一当五(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这样循序渐进、逻辑上升地编排,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而且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的整体衔接与连贯性。
学情分析:优势: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劣势:学生第一次认识条形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特点还不清晰;结合表中数据补充绘制条形统计图并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还有一定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教材分析中指出:“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简单知识,看懂并学会分析统计数据,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数据,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表,在教师帮助下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统计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复式统计表(P.34,例1,《作业本》P.19[17])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以及它的用途。
2.使学生初步掌握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提问:制作单式统计表要做哪些工作?(数据整理,确定各个项目的分类,标出统计表的名称)出示:从下面这张简单的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投影)育才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表二、导入新课出示例1,育才小学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一年级男生78人,女生78人;二年级男生76人,女生79人;三年级男生80人,女生82人;四年级男生84人,女生78人;五年级男生77人,女生81人;六年级男生82人,女生76人。
把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表。
育才小学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1995年5月年级 分别包含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两个项目。
)像这样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三、教学新知1、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复式统计表分两个部分。
(投影)(1)表外部分:一般包括统计表的名称(总标题)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制表人等。
(2)表内部分:一般包括表头,横栏目,纵栏目,和表中数据等。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确定统计表,的总标题。
总标题语言要准确简练。
(2)写上制表时间。
(必要时还要写上单位和制表人。
) (3)设计统计表的表头。
1、说明横栏项目,例题中填“性别”2、说明竖栏项目,例题中填“年级”3、说明表中数字,例题中填“人数”(4)这张统计表,如果竖行按年级排要几排?加上“纵栏目”,总计共需几排?(8排)横行按男女生分要几排?(4排)(5)填写数据栏,表中的“总计”和“合计”是根据统计表的性质和需要确定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的统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术语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简单的统计结果3.了解世界上的数学教学重点:1.认识并掌握简单的统计术语2.发现并描述给定数据的规律教学难点:1.发现并描述给定数据的规律2.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准备:PPT、幻灯片、数据图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PPT呈现一张有趣的数据图表,让幼儿们看一看,告诉他们这个图表代表的是什么,看看谁能第一个猜到它代表的是什么,让幼儿们觉得统计数据也可以是好玩的。
二、正文(25分钟)1.什么是统计?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简单地讲解统计的概念。
统计就是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并描述数据的过程。
2.统计中的基本概念老师利用幻灯片呈现了各种统计图表,并指出它们的含义。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顺手拿出一些物品,包括小球、糖果、玩具等等,向孩子们展示每个物品的数量,并让他们自己想象这些东西可以上什么样的图表。
对于每个统计术语,老师都需要用简短的例子进行解释,以帮助幼儿理解,并让幼儿们互相讨论。
3.数据的搜集和分类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幼儿园内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情况统计图表。
然后,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们每个人今天早饭吃了什么,孩子们需要将这些信息分类并制成图表。
最后,老师演示了如何将这些数据制成图表,并告诉孩子们如何将图表的数据解释给别人。
三、总结(5分钟)在讲解结束后,老师要对幼儿们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询问孩子们是否对统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师可以用相互讨论、朗读或口头评估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内容。
四、反思(15分钟)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2. 教材是否规范,并且语言是否容易理解?教材是否需要调整?3.教师是否使用了足够多的示例和实例来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4.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何改进?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参考资料:国家基础学科课程改革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介绍了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统计是用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
但是,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正确地解读统计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统计图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实践: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并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