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10课《组歌(节选)》瑰丽的落日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
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
10.组歌纪伯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学写散文诗。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图画导入法)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画(出示海浪图)指名说出画面内容:海浪在人们生活中是平常的,但在黎巴嫩诗人的笔下,却是有灵气、有个性的,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他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为什么呢?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学生回答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与海浪、海岸的关系?2、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探究讨论海浪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
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
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
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
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五、体验与反思1、你心目中的海浪形象是怎样的?2、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六、拓展延伸同学们,模仿<浪之歌>的写法,借助你的想象,写一首他或他的散文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写一段话.雪.虹.霞.雾--------第二课时(雨之歌)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纪伯伦《组歌》中的“浪之歌”,下面我们学习他的“雨之歌”。
组歌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玉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四人小组,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示例: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细腻;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美景;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海浪与雨的丰富内涵。
教师:海浪和雨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思想情感。
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领会它们给了世界什么?对生活,它们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境界?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五、课堂练习摘读,积累课文精美语言。
(1)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彩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2)分类集纳语言美点。
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子、联想丰富的句子、透射哲理的句子、特别喜爱的句子:段分排比构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瑰丽落日
此刻,我望着瑰丽、庄严日落,思索着运动生命,生命运动。
似乎,它比正午太阳要大几倍,许是它转到了离地球最近轨道,但为什么它光焰反而减弱了许多?
倘假设说日初桔红,日午金白,日落那么是血红了,像一个巨大熊熊燃烧着球——也许,这才是它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是它夸耀自己色调丰富吗?
是,日落色彩是最多样。
人世间还没有哪个画家把日落色彩配齐。
我爱欣赏日落,因为,只有这时候才能把它看得真切,甚至看得见它步态,一蹿蹿,像一个拐腿子,不情愿、一步一回头走下山去.
于是,我便想起了日出,虽然也能看见它脚步,却显得稚气,像一个头脑不太兴旺大孩子,傻笑着。
而日落,显得成熟而多思,但又有点儿用脑过度疲倦感觉。
其实,我们这里日落是地球另一个方位人日出,正如我们日出是他们日落,宇宙间本没有日落日出。
但我不知道宇宙间更远生命,是否也能欣赏到日落日出。
倘假设欣赏不到,那里一定是永恒黑暗!
不!一定会有另一个光源照耀。
然而我,我是庆幸我有自己光源。
我尤其庆幸我有我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
这使我想到了生与死——
生,固然美丽,但它美在于未来奉献。
死,那么美在于已经做出奉献,它比生更丰富。
生是奉献准备。
死是奉献结果。
因此,我爱望着瑰丽日落,思索生命中运动,运动中生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法设计诵读法和自读、点拨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质疑,讨论。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
《组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
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
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
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
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是诵读与感知。
第一步,先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第二步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第三步,学生自由诵读,全面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说话能力,发表观点的能力,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第二板块是理解与欣赏。
第一步,美读你喜欢的段落、句子,并从任一角度作批注。
第二步是交流,先小组再全班。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既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个体的差异,也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互补。
10.*组歌(节选)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歌的主题。
2.把握诗歌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通过仿写锻炼自由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感情,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思想品质。
●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锻炼自由想象的能力。
1.下面是有关纪伯伦的介绍,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卡里·纪伯伦是黎巴嫩(国家)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先知》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俊俏.(qiào) 千山万壑.(hè) 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天穹.(qióng) 长吁.短叹(xū) 翱.翔(áo) 衷.情(zhōng)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拓展: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冠王冠(ɡuān)冠军(ɡuàn)纤纤细(xiān)纤夫(qiàn)吁长吁短叹(xū)呼吁(yù)3.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宝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唉声叹气。
*拓展:词语辨析。
[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相同点:都形容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不同点:“盛气凌人”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且仅能形容人,如“我就讨厌他那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
第10课组歌(节选一)【导学目标】1.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和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之一。
他为中国读者所知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天籁自鸣的散文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执拗.(niù) 憔悴..(qiáo cuì) 馈.赠(kuì)礁.石(jiāo) 酷肖.(xiào) 心扉.(fēi)璀璨..(cuǐ càn) 翱.翔(áo) 祷.词(dǎo)炽.热(chì) 千山万壑.(hè) 天穹.(qiónɡ)彻夜不寐.(mèi) 长吁.短叹(xū) 镶嵌..(xiānɡ qiàn)(2)词义长吁短叹: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
形容发愁的神情。
10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一、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A
瑰丽的落日
此刻,我望着瑰丽、庄严的日落,思索着运动的生命,生命的运动。
似乎,它比正午的太阳要大几倍,许是它转到了离地球最近的轨道,但为什么它的光焰反而减弱了许多?
倘若说日初桔红,日午金白,日落则是血红了,像一个巨大的熊熊燃烧着的球——也许,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是它夸耀自己色调的丰富吗?
是的,日落的色彩是最多样的。
人世间还没有哪个画家把日落的色彩配齐。
我爱观赏日落,因为,只有这时候才能把它看得真切,甚至看得见它的步态,一蹿蹿的,像一个拐腿子,不情愿的、一步一回头的走下山去.
于是,我便想起了日出,虽然也能看见它的脚步,却显得稚气,像一个头脑不太发达的大孩子,傻笑着。
而日落,显得成熟而多思,但又有点儿用脑过度的疲倦的感觉。
其实,我们这里的日落是地球另一个方位的人的日出,正如我们的日出是他们的日落,宇宙间本没有日落日出。
但我不知道宇宙间更远的生命,是否也能观赏到日落日出。
倘若观赏不到,那里一定是永恒的黑暗!
不!一定会有另一个光源的照耀。
然而我,我是庆幸我有自己的光源的。
我尤其庆幸我有我的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
这使我想到了生与死——
生,固然美丽,但它的美在于未来的贡献。
死,则美在于已经做出贡献,它比生更丰富。
生是贡献的准备。
死是贡献的结果。
因此,我爱望着瑰丽的日落,思索生命中的运动,运动中的生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