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及思路的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49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语文课程标准对比解读(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部分)

一、新旧课标有关“基本理念”的原文对比与解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1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011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解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2011版课标中明显加强了。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

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新旧课标“基本理念”比较中,我们注意到了新课标中的几个关键字眼:激发;引导;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这里再一次强调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只有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学才能有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全员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二是全面性,

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三是全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010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

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

能力。

2011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

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

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解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标题蕴涵了两个问题:第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怎样才算“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是:(1)语文课程具有丰

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考虑以下问题:在语文教育的目标上,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个性体验;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注重熏陶感染,杜绝机械训练。(2)语文课程具

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语文课程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独特的文字。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笔画灵活,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由笔画到偏旁到合体,规律明显,有章可循;汉字组词灵活,形义结合紧密,大多数汉字还保留着鲜明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没有形态标志,依靠意义组合,强调整体把握,重视语感培养。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汉语作为一种非形态语言和汉字相得益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大作用,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不

可低估的地位,对语文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要遵循汉字的特点学汉字,要依照汉语的规律学语文。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0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011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