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的要求及送检及验收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原材料入库验收规程一、目的原材料入库验收是指对外部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和评估的过程。
本规程旨在确保入库原材料的质量合格,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原材料采购和入库验收的相关部门及人员。
三、验收标准1. 外观检查: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外包装完整性、标识是否清晰、是否有异味等。
2. 规格与数量检查:检查原材料的规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订单一致。
3. 技术性能检测:根据原材料的特性,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技术性能检测。
4. 检验报告及证书:检查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和质量证书,确保原材料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5. 其他特殊要求:根据具体的原材料种类和用途,可以增加其他适用的验收标准。
四、验收程序1. 采购订单确认:采购部门确认采购订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包括规格、数量、交货期等信息,并将其通知供应商。
2. 原材料送检:供应商按照采购订单的要求将原材料送至指定地点。
3. 仓库接收:仓库人员对原材料进行接收,并完成入库登记。
4. 样品留样:在入库前,从每批原材料中留取足够的样品,并进行标识和保存。
5. 外观检查:仓库人员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外包装完整无损,无异味等异常情况。
6. 规格与数量检查:仓库人员根据采购订单,检查原材料的规格和数量是否一致。
7. 技术性能检测:仓库人员将样品交至质检部门进行技术性能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8. 检验报告及证书核查:质检部门核查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和质量证书,确保其真实有效。
9. 判定结果:根据验收标准和技术性能检测结果,对原材料进行判定,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
10. 处理不合格原材料: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退货、索赔等。
五、记录与归档1. 入库登记记录:仓库人员应当详细记录原材料的入库信息,包括供应商信息、规格、数量等。
2. 检验报告与证书记录:质检部门应当保留原材料的检验报告和质量证书,确保其可追溯性。
原材、成品、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一)对用于工程的各种原材料(水泥、钢筋、管线、导线、防水材料等)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场,进场要严格按市质检站的要求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分批取样,进行有见证送检。
对施工单位有自检资格的材料,要按比例进行抽检(送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所有材料的检验合格证均需监理工程师验证,否则一律不准用于工程,主要材料以及用于重要工程或关键部位的材料还需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对装饰材料、卫生洁具和电气材料要按业主及监理认可的样板对板检查验收,同时必须出具出厂合格证。
(三)对于大型设备的验收,要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必须具备出厂证书,检查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标书所规定的厂家、型号规格和标准,在有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满足合同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
(四)工程中使用进口建筑材料应进行全部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专门定货的进口设备、材料应会同商检局进行检验,并取得商检证书。
(五)不合格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不允许进入现场,如已进入现场的,根据情况必须限期或立即退出施工现场。
原材、成品、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2)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检查和验收制度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般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原材料检查、验收制度:1. 对原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货物数量、质量和规格是否符合要求;2. 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原材料是否有污染、变质、受损等情况;3. 进行理化指标检验,例如颜色、纯度、含水量、PH值等;4. 检查原材料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例如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是否有合格证明和原产地证明;5. 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和实验室分析,以确保其质量和符合产品要求;6. 原材料的验收标准和方法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成品和半成品检查、验收制度:1. 进行产品外观检查,检查产品是否完整、无污染、无损伤等;2. 进行产品尺寸、重量等量化指标的检验,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3. 进行功能性能测试,检查产品是否正常运行、满足产品要求;4. 检查产品的安全性能,例如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5. 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6. 成品和半成品的验收标准和方法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原材、成品、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范文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是指对采购的原材料、生产制造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查和验收的规定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所采购和生产出来的材料和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的一些要点:1. 原材料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于进货的原材料,应该先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明显损坏、变质或异味等问题;- 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包括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微生物污染等等,以确保原材料符合规定标准或要求;- 检查原材料的检验报告和证书,确保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真实有效;- 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判定原材料是否合格。
2. 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于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半成品,应该检查其外观、尺寸、物理性能等参数,确认无明显问题;- 进行必要的功能测试和试验,确保半成品的性能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检查半成品的检验报告和质量记录,确保半成品的每个步骤都符合质量标准;- 验收半成品时,对合格的半成品进行标识和随附必要的文件。
3. 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于生产出来的成品,应该检查其外观、尺寸、功能等参数,确认无明显问题;- 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和试验,如强度测试、电气测试、耐久性测试等,以确保成品的性能和功能符合标准和产品要求;- 完善成品的质量文件和记录,包括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标志等;- 审核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文件,并进行验收判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的检查验收制度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确保质量的可控和可追溯。
原材、成品、半成品的检查、验收制度范文(二)检查、验收制度范本一、引言本检查、验收制度旨在确保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符合公司标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的采购、生产和质检环节。
二、原材料检查、验收制度1.目的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符合公司的质量要求,防止不良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影响产品质量。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操作规范一、原材料进场报验责任分工1.企业质量部门负责制定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操作规范,统一进行管理。
2.仓库管理人员负责接收进场的原材料,并确保与送检物料符合。
3.质量部门对原材料送检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二、原材料进场前操作1.企业质量部门应与供应商签署供货合同,并明确合格的原材料要求和质量标准。
2.进场原材料应有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检验项目,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3.质量部门应对进场原材料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种类的原材料确定对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三、原材料进场操作规范1.接收进场的原材料时,仓库管理人员应核对送货单上的物料名称、规格、数量和质量标准是否与合同和订单相符,并进行记录。
3.对于大宗、散装原材料,应在进场前抽样,并与供应商共同进行见证,并封存样品。
4.对于小包装的原材料,应按照抽样检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抽样地点,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5.仓库管理人员对进场原材料进行记录,包括供应商名称、日期、原材料数量、检验结果等。
1.质量部门应及时将需要送检的原材料信息通知给检验部门,并确保送检样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检验部门按照质量标准和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将检验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签字确认。
3.根据检验结果,质量部门对原材料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并填写检验结果报告。
4.若原材料不符合质量标准,质量部门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处理。
五、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结果处理1.质量部门根据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收原材料,并及时将结果通知给仓库管理人员。
2.如果原材料不合格,应记录不合格原因和数量,并及时通知供应商。
3.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其被误用。
4.质量部门应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并记录和跟踪处理过程。
六、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结果归档1.质量部门应将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相关记录、报告等文档归档保存。
2.归档的文件应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存储,以便于查阅和追溯。
原材料送检规范原材料送检是指将供应商或生产单位提供的原材料送往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合格。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原材料的送检工作十分重要。
下面是一份原材料送检的规范,以供参考。
一、送检前的准备工作1.委托书:供应商或生产单位需提供委托书,明确指示送检的原材料及要求。
2.样品选择:供应商或生产单位需按照规定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品。
3.样品数量: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送检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样品数量。
二、送检过程1.样品接收:接收样品时应认真核对样品数量和样品信息,确保与委托书一致。
2.样品分装: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样品进行分装,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3.实验项目:根据原材料的性质和送检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进行检测。
4.实验方法:检验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5.测试仪器:使用规定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6.测试条件: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测试条件,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7.检验记录:检验人员应认真记录检测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结果,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8.数据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评估。
三、送检结果处理1.合格判定:根据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结果,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
2.不合格处理:若原材料不合格,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不合格品处理,包括退货、返工等。
3.结果反馈: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供应商或生产单位,以供其参考和改进。
四、送检报告1.报告编制:检验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制送检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测试项目和结果等。
2.报告审核:送检报告应经过质检部门的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报告发送:送检报告应及时发送给供应商或生产单位,并保存备查。
以上是原材料送检的规范,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能够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原材料,促进供应商或生产单位的改进,提高整体供应链的质量水平。
原材料检验流程范文1.原材料到货:原材料到达生产厂家时,首先要对原材料的收货单据进行验收。
验收人员需要仔细核对收货单据上的信息,包括原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等。
同时,还需要检查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损坏情况。
2.样品采集:为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需要采集原材料的样品。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类型和特性,可以采集全样或部分样进行检验。
采集样品时,需要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保证样品的取样过程不会对其性质产生影响。
3.样品标识: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标识,以便后续的检验工作。
标识可以包括原材料的批号、日期和供应商等信息。
通过合理的标识,可以方便对样品进行追溯,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4.样品送检:样品采集并标识后,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
送检的过程要按照相关规程进行。
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
5.检验项目选择:在送检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项目选择。
这需要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确定。
通常包括外观检验、化学成分检验、物理性质检验等项目。
6.检验过程:将样品提供给实验室后,实验室人员会根据项目选择,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相应的检测工作。
这可能涉及到使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标准品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检验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实验室的质控要求。
7.检验结果判定:实验室完成检验工作后,会产生相应的检验报告。
根据检验报告,可以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判定。
通常,检验结果有合格、不合格和待确认等分类。
8.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
这可能包括返货、退货、重新检验等。
同时,也需要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和记录,以便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反馈,并纠正相关问题。
9.检验报告归档:检验报告是整个检验过程中的重要产出,需要进行归档保存。
归档能够为后续的质量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并便于追溯产品的质量问题。
总结起来,原材料检验流程包括原材料到货验收、样品采集和标识、样品送检、检验项目选择、检验过程、检验结果判定、不合格品处理以及检验报告归档等环节。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安全,本方案旨在规范原材料送检流程,明确送检要求,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公司所有工程项目中所需的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砂石、混凝土、钢筋、防水材料等。
三、组织机构1. 建立原材料送检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原材料送检工作。
2. 小组成员由工程部、质量部、采购部、施工队等相关人员组成。
四、送检流程1. 材料采购:采购部门在采购原材料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明文件。
2. 材料验收:工程部负责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验收,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性能检测等。
3. 取样送检:验收合格的原材料,由工程部负责取样,并填写《原材料送检申请单》。
4. 送检单位:将《原材料送检申请单》及取样样品送至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 检测结果反馈:检测机构将检测报告反馈给工程部,工程部负责审核检测报告。
6. 质量评定:根据检测报告,工程部对原材料质量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
7. 不合格处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工程部负责通知采购部门停止使用,并要求供应商进行更换或退货。
五、送检要求1. 送检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抽取数量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2. 送检样品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送检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检测流程。
4. 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六、监督检查1. 质量部负责对原材料送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送检流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对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质量部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七、总结本方案旨在规范原材料送检工作,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执行,共同保障工程质量。
原材料、半成品和预制品检验、复验制度1、基本要求材料进场前应做好进场材料验收准备工作,清理存放场地、垛位、校验验收计量器具,调配搬运人力及设备,掌握有关验收标准。
材料进场后,先核对进场材料质量保证书、合格证、票据、计划、合同等有关资料;核对材料品种、规格、型号等是否与所需相符;出现问题及时上报,问题未解决前不应卸车或接收。
重要结构材料(如钢材)在进场后应由发包人、监理单位、施工方三方共同进行外观检查。
目测材料外包装是否完整、材料表面是否清洁、材料是否有损坏等,发现问题三方共同解决,满足要求时,三方签字认可外观检查的结果。
再按照规定取样进行材质复验。
验收前先检验数量及质量。
数量验收按照规定分别采取称重、点件、检尺等方法,以确保进场材料数量准确。
经数量、质量验收合格的材料要及时办理验收手续,入库登帐,质量复验资料存档备案。
对验收中出现了数量和质量问题应作出记录,上报有关部门处理,未解决前不应办理验收。
因某些非主要因素不能验收或对验收中问题供需双方已有解决意见而工程急需时,可作暂估验收,发放使用,待问题正式解决后再办理正式验收手续。
2、现场见证取样取样和送检是工程质量的检测的重要环节,其真实性和代表性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公正性。
为保证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和取样的真实,本工程现场取样应在监理单位人员见证下,由施工人员在现场取样,送至试验室进行试验。
3、见证取样送检的程序发包人应向工程受监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工程检测单位递交“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员授权书”。
授权书应写明本工程现场委托的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员姓名,以便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检测单位检查核对。
施工单位取样人员在现场进行原材料取样和试块制作时,见证人员必须在旁见证。
见证人员应对试样进行监护,并和施工公司取样人员一起将试样送至检测单位或采取有效的封样措施送样。
检测单位应检查委托单及试样上的标识、标志,确认无误后方进行检测。
检测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出具公正、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
工程原材料送检制度一、总则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减少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公司特制定本制度,规范工程原材料的送检和验收程序。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工程项目的原材料送检和验收工作。
二、送检范围1. 本制度适用于工程施工所需的各类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材、混凝土、砂石、砖瓦、涂料等。
2. 每一种原材料均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三、送检程序1. 供应商送检:供应商应将原材料按照工程要求送至工程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2. 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对送检的原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3. 工程部门验收:工程部门在收到检测报告后,对原材料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四、检测要求1. 物理性能:原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密度等方面的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2. 化学成分: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3. 外观质量:原材料的外观应无明显瑕疵、开裂、变形等现象,符合美观要求。
4. 包装质量:原材料的包装应完好无损,确保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五、验收标准1. 合格:原材料的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规定,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2. 不合格:原材料的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存在质量问题,需要要求供应商重新提供合格的原材料。
六、验收记录1. 工程部门应对每一批送检的原材料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2. 验收记录包括原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检测结果等内容,确保原材料的来源可追溯。
3. 验收记录应保存至工程项目完成并验收合格为止,以备日后查阅。
七、责任制度1. 供应商责任:供应商应保证提供的原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2. 工程部门责任:工程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进行原材料的送检和验收工作,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
3. 检测机构责任:检测机构应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送检的原材料经过检测合格。
八、整改措施1. 若发现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应立即通知供应商重新提供合格的原材料。
原材料取样规定及送检要求内容一、原材料取样规定1.取样精确度要求:取样过程应严格按照检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2.取样工具:取样时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如不锈钢取样勺、玻璃容器等,以防止杂质的污染。
3.取样点选择:取样点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选择,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4.取样次数:取样次数应根据生产批次和检测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建议每批次至少取3个样品。
5.取样量:取样量应根据检测项目和要求确定,确保能够满足检测的需要。
6.取样方法:取样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均匀搅拌取样、层析取样等。
7.取样记录:取样过程应有专人负责,记录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样品编号等信息,以方便样品追溯和跟踪。
二、原材料送检要求1.送检样品数量:送检样品的数量应根据检测要求和需要确定,一般建议每批次至少送检3个样品。
2.样品包装:样品应精心包装,以防止样品的损坏和污染,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
3.样品标识:样品应在包装上进行标识,包括样品名称、样品编号、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4.送检记录:送检时应填写送检记录,包括样品信息、送检日期、送检人员等,以备后续追溯和核查。
5.送检时间:样品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检,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6.送检温度:送检时应注意控制样品的温度,防止样品变质或发生其他变化。
7.送检方式:送检可以选择快递、专车等方式,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害。
总结:原材料取样规定及送检要求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取样过程和准确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质量问题,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取样规定及送检要求,并进行培训和监督,以确保操作规范和结果可靠。
原材料验收标准一、引言原材料验收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原材料验收标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材料验收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原材料验收标准的制定1. 原材料验收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原材料验收标准。
2. 原材料验收标准应当包括原材料的外观、质量指标、检测方法、验收标准等内容,确保对原材料的验收能够全面、准确地进行。
三、原材料外观验收标准1. 外观验收标准应当包括原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是否有明显的污染等内容。
2. 对于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其外观验收标准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对于粉状原材料应当注意其颗粒大小、均匀度等。
四、原材料质量指标验收标准1. 原材料的质量指标验收标准应当包括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微生物指标等内容。
2. 对于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其质量指标验收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对于食品原材料应当重点关注其微生物指标。
五、原材料检测方法验收标准1. 原材料的检测方法验收标准应当包括对于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操作规程等内容。
2. 对于需要送检的原材料,还应当包括送检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等内容。
六、原材料验收标准的执行1. 原材料验收标准的执行应当由专门的验收人员进行,验收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
2. 对于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原材料,应当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进行退货或者处理。
七、原材料验收标准的监督和管理1.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原材料验收记录和档案,确保验收过程的可追溯性。
2.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进行追溯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八、原材料验收标准的持续改进1. 企业应当定期对原材料验收标准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
2. 企业应当加强对验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其验收能力和水平。
工程施工原材料送检要求一、送检材料范围1、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粗骨料、细骨料、外加剂等;2、钢材原材料:钢筋、型钢、钢板等;3、砌筑原材料:砖、石、砂等;4、防水原材料: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5、装饰原材料:涂料、瓷砖、地板、门窗等;6、其他施工用材料:胶粘剂、密封胶、涂料等。
二、送检标准1、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中的相关要求;2、钢材原材料应符合《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GB/T 2975-1998)中的相关要求;3、砌筑原材料应符合《轮胎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00-2019)中的相关要求;4、防水原材料应符合《建筑防水涂料与卷材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018)中的相关要求;5、装饰原材料应符合《装饰装修材料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标准》(GB/T 18585-2001)中的相关要求;6、其他施工用材料应符合《一般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标准》(GB/T 50347-2015)中的相关要求。
三、送检要求1、施工单位在采购原材料时,应向供应商索取原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或者检测报告,确保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2、施工单位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验收,验收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及供应商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进行;3、对于需要送检的原材料,施工单位应在收到货物后及时将原材料送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4、施工单位应在送检前对原材料进行抽样,并填写送检申请表,明确标明送检材料的名称、规格、生产批次等信息;5、检测机构应在收到送检申请后,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检测,并出具合格报告;6、施工单位应在收到合格报告后,及时将报告归档,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提供相关报告以供监理单位查验;7、如发现原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施工单位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对不合格原材料进行退货或者更换。
四、送检频率1、混凝土原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2、钢材原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3、砌筑原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4、防水原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5、装饰原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6、其他施工用材料的送检频率:每种原材料每批次送检一次。
原材料进厂检验制度1. 引言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检验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原材料进厂检验制度,确保原材料的合格性,并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2. 目的和范围2.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减少次品和不合格产品的数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客户满意度。
2.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口和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 化学品 - 食品原料 - 原材料配件 - 原材料包装3. 原材料进厂检验程序原材料进厂检验程序是确保原材料的合格性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般的原材料进厂检验程序的步骤:1.收货确认:收到原材料后,仓库人员应该进行收货确认,并验证原材料的数量和外包装的完整性。
2.送样送检:仓库人员应根据规定,从每批次的原材料中取出代表性样品,并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
样品的数量和选取方式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确定。
3.检验项目确认: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相关的标准,实验室应确认需要检验的项目和方法,并记录于检验计划中。
4.检验操作:实验室人员应按照检验计划进行相应的检验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外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5.检验结果评估:根据检验结果,实验室应对原材料的合格性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于检验报告中。
6.检验报告审核:检验报告应由质量部门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根据企业内部的处理流程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置,包括但不限于退货、返修、报废等。
4. 原材料供应商管理原材料供应商管理是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原材料供应商管理的关键措施:•选择可靠的供应商: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信誉、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记录等信息,进行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确保供应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根据供应商的质量绩效和交付绩效,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
原材料送检规范一、引言。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此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送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原材料送检的规范和流程,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二、送检标准。
1. 根据产品的要求和标准,确定原材料的送检标准,包括外观、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2. 确定原材料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制定送检标准的依据,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
三、送检流程。
1. 接收原材料,原材料到货后,由仓库人员接收,并填写到货记录,包括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
2. 取样送检,根据送检标准,从原材料中取样送检,确保样品代表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检验过程,按照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记录检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定。
4. 处理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对原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合格的原材料可以入库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需要退回供应商或进行处理。
5. 记录和归档,对送检记录、检验结果等信息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日后查阅和追溯。
四、送检要点。
1. 送检样品的取样方法应符合标准要求,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对不合格的原材料进行处理时,应按照相关的处理程序进行,确保处理结果符合要求。
4. 送检记录和检验结果的记录和归档应规范、完整,以备日后查阅和追溯。
五、送检管理。
1. 建立原材料送检的管理制度,包括送检标准、流程、要点等内容,确保送检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
2. 建立送检记录和检验结果的管理系统,包括记录、归档、查阅等内容,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3. 对送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和改进,提高送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总结。
原材料的送检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送检规范和流程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原材料送检工作有所帮助,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产品的要求。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流程背景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原材料来完成产品的生产。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产品的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流程。
流程概述步骤一:接收原材料首先,需要接收原材料。
由仓库人员或生产人员接受原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初步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看包装是否完好无损;2.看包装标签是否齐全、准确;3.查看货物清单是否与实际到货数量是否相符合;4.检查货物外观是否符合质量要求;5.对货物进行清点、计量。
如果货品合格,接收人员应在运输单据和记录上签字并登记记录。
步骤二:报验接收人员需要将接收到的原材料标明运输日期、批次和数量,随即将原材料送到指定的质检部门进行报验。
报验流程一般分为以下两个环节:检验准备和检验操作。
1.检验准备检验员在检查原材料前,确认质检标准和检验规程,并按相关文件准备检测器具及校验,包括标准试品、计量器具、计算机等等。
2.检验操作检验员根据检验规则对原材料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性能、重量、外观、颜色等不同方面。
经检验后合格或不合格的原材料,检验员应及时填写报告并进行记录。
步骤三:标识在检验合格的原材料上标记检验合格标志,并标记批次号、检验员签字和日期等信息。
步骤四:送检将经过检验并合格的原材料,自动送往生产车间或仓库,进行领用、加工、入库等操作。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原材料的质量监督和保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的详细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过程,以及加强大家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一、编制依据: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建筑室内用腻子JGT298—2010
二、原材料的要求及检验
1、原材料的要求:
腻子材料品牌为德高与立邦,不得使用其他品牌,工程内墙所用腻子均为防霉腻子。
配比要求:腻子与水重量比比3:1
室内用腻子的物理性能及技术指标:(本项目为一般型)
送检材料必须满足以上要求。
2、材料进场要求
腻子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型式检验报
告,通知监理单位验收,做好进场验收记录。
3、施工前准备
进场材料已通过监理验收,送检满足要求。
三、基层要求
1、基层应牢固,无空鼓、开裂和起砂。
2、基层应表面平整,立面垂直,阴阳角方正,无缺棱掉角,无明显的突出点或凹坑。
抹灰基层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2.2 的要求。
3、基层应清洁,表面无灰尘、油迹、霉点、盐类析出物、青苔等。
4、基层应干燥,无明显的湿痕或渗水现象,保持其含水率8%以下。
5、基层应偏于中性,pH 值不得大于10。
四、检验与验收
1、材料检验:
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类型的内墙腻子15t 为一检验批,不足15t 也视为一批;同一批产品应至少抽取一组样品进行复验;
内墙用腻子的复验项目为初期干燥抗裂性、打磨性、耐水性、粘结强度、柔韧性、
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室内用腻子》JG/T 298 的规定执行,按上表执行。
2、工程质量的检验
(1)检验批划分
室内工程每一栋楼的同类腻子施工每50 自然间(大面积房间和走廊按施工面积30m2 为一间)的墙面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 自然间的也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室外工程每一栋楼的同类腻子施工每(500~1000)m2 的墙面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m2 的也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2)观感检查
应粘结牢固,表面洁净、平整、无凹凸,无漏刮,无砂眼、疙瘩等缺陷;若腻子作为最终装饰层时,颜色应一致,手感细腻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