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高中必修梳理探究
- 格式:ppt
- 大小:558.00 KB
- 文档页数:62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学案无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联系文本,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
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
”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这涉及避讳问题,什么是避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二)研习过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包括文化地理、立法乐律、典章制度、文化典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
但这却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所必备的文化素质,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可以为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带来方便,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天文地理欧洲人将天上繁星分为十二个星座,如金牛座、山羊座等,而我国古人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一)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恒星。
古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北方玄武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东方苍龙之象(二)分野春秋战国时期,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咏物之句,以星衬物《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练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庐州(古)——合肥(今)修水(古)——艾邑、分宁(今)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
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
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
“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编写:钱序宜【学习目标】1.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预习导学】一、整体感知1。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1.官职谥号号2.令尊家慈3.冠礼笄礼字4.141二、问题呈现【合作探究】一、小组活动:我们在课文和生活中,有哪些词是古人用来纪日和纪时的?上古时代纪日,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顺序纪日,这是稍后才使用的方法。
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如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即可为证。
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就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
据考证,春秋时期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现经科学推算,这个日期是准确的。
而从那以后,各代史书都使用干支纪日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
而民间则主要使用顺序纪日法。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
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从古代诗歌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古典诗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中蕴涵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2、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歌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古代诗歌,同学们大多是从鉴赏角度来学习的,比如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情感和表达技巧,其实古人写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后人来鉴赏,而是要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所以从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古诗的学习,来了解并积累一些古代传统节日文化的常识。
我们先看下面这幅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请猜一猜这是说的哪一个夜晚?——除夕夜(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虽然是两年,但只隔着一夜,一夜五更就把两年分开了。
)(一)传统节日——除夕1、从下面一首诗中我们看到除夕夜有什么习俗?宋·郑望《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除夕夜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却可打破这一戒律,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同步教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通过师生对相关语句的梳理和解析过程,在专题的学习方法上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外承载文化常识的具体语句的梳理探讨,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古诗文文本的理解扫清障碍,以期对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助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美与人情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课堂上,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立足现代社会,引导学生关心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和发展。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通过人人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互相激发促进。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古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应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化常识的大观园,去看看那里的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7黑体字内容,初步感知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活动2【讲授】天文地理(二)合作交流与探究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古代文化常识这座大观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仔细赏玩的时刻了。
(出示课件1)合作交流:全班分四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第二组:“纪年纪时”第三组:“姓名字号”第四组:“礼仪制度”1.天文地理天文学是古代一门相当成熟且普及的科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人的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可谓“人人皆知天文”。
当然,古代天文学系统地学习很是不易,但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我们以后阅读古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