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的作法及对大陆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13.60 KB
- 文档页数:4
感受台湾教育的中国文化传承崔一良2006年10月11日-18日,随盐城市教育访问团对台湾教育和社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环岛考察。
在台湾期间,我们先后拜访了高雄两岸交流协会、台北阜宁同乡会,参观了高雄国立中山高级中学、台湾醒吾国民私立中学、台北醒吾技术学院、国立台北大学、嘉义县阿里山乡香林国民小学、垦丁国民小学、花莲市立示范托儿所等学校,与高雄部分大学及中小学校长等教育界人士进行了座谈。
对台湾教育的实地考察,感受颇深。
在与台湾教育界人士、学校师生的接触之中,对承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教育有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一些理念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我们大陆教育(包括师范教育)不无借鉴意义。
台湾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而国民教育则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
自1945年起,小学毕业即免试升入国民中学。
自1960年起,实行9年国民教育。
是台湾教育的最大变革。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联考引起恶性补习的现象。
自1992年起,国民中学(初中)升高级中学废除联考,改为凭在国中的五育成绩登记入学。
取消联考是台湾教育的第二次革命。
台湾的高中阶段包括三种形式:普通高中,可兼办职业类科,可办综合同中,也可办科学高中(理科);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五年制专科的前三年。
高中按举办者分为三类:国立高中、省(市)立高中、私立高中。
台湾的大学实行联合招生制度(联招)。
包括大学联招、专科联招。
共同考试科目包括三民主义、国文、英文、数学四门学科。
另外分别考试,或物理、化学,或历史、地理,或化学、生物。
台湾中小学规模一般控制在1000人左右,班级生数由50-60人/班减少到30人左右/班。
在1997年颁布《高中课程标准修正案》,推行“高二试探”、“高三分流”的做法,即在高中二年级开设综合课程(如《世界文化》),高中三年级实行文理科分流。
一、德、智、体、群、美,五育兼筹兼顾台湾教育,强调德、智、体、群、美,五育兼筹兼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台湾是怎么留住传统文化之根的?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面对粗口,我们自惭形秽于自己的文化,面对专横特权,我们归罪于中国的奴性文明。
总之,我们把自己的一切粗野归于文化的劣根性。
然而,在与我们相隔一湾浅水的宝岛台湾,传统文化的根却扎得很深。
国学在年青一代心中种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对台湾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人的儒雅与普及国学教育密不可分。
处于转型期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挣扎。
精神层面的“危机”促使人们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去寻找慰藉和支持。
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和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再经过全盘西化,眼下出现了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做的饭香。
我们今天的虚无感、今天的功利主义,很多都源于我们对于历史的失忆。
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们成了无根的国度。
有人说国学热了,但热的是权谋诈术、风水阴阳、歪曲历史,真正能够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精神却未得到真正弘扬。
我们不能总是功利地问“国学到底能带来什么”,而是应该反思“丢了国学,我们将失去什么”。
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
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
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许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
其实,儒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
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
也就是说,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健康社会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闽台民俗文化感想第一篇:闽台民俗文化感想专业:09年秋会计本科姓名:杨利玉学员号: 0935001259436 通过学习《闽台民俗》章节,我对闽台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
该章节将闽台民俗文化置于中华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对闽台民俗文化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梳理和分析,坚持以正确的观点与科学的态度对丰富多彩的闽台民俗文化展开研究,紧密结合民众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闽台民俗文化现象展开论述与探究,内容蕴含丰富、新颖透辟,在民俗文化学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视野。
从历史发展的时空俯瞰闽台民俗、民风,向读者揭示闽台民俗有着共同的母体“脐带”,全文贯穿这样一个主题: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沿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教程的版面布局方面,感觉这一章节多以文字为主界面,动态辅助材料相对少些,学习起来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建议设计些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以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寓教于乐。
第二篇: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
自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中国人就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其中重视家庭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本位”的文化,毋庸置疑,充满浓浓情味的春节正是中国“家庭伦理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四千多年的历史,会聚了我国的文化长河,从古代众多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到现在非常优秀的作家:莫言,冯骥才,沈从文……他们为我们带来的不朽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道难》《蛙》……无一不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让我领会到了诗人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品德,我也从李煜的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读出了离别时的悲苦;我从苏轼的诗《赤壁赋》中领略到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这些所有纵观古今的名诗佳句,全部都包含了作者伟大的民族精神,困难奋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这也让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民族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
回到现代,中央一套节目《中华汉字听写大会》以一种非常单纯、俭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实验中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带路汉字之美,比赛中,代表本省参考的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成功的写出了一个又一个难写的实体字,在其中,有的学生因比赛过关而露出成功的喜悦,而有的学生也因比赛失利而泪流满面,但他们没有放弃,并表示会继续努力写下去,而在这一悲一喜之间,中华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他们展现的淋漓尽致;胜不骄,败不馁,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
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真正含义吗?而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宝岛台湾,更是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台湾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造就了一批学术大师;二最重要的是台湾保持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在商店里买东西,符文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谢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在餐厅用餐,人们总是非常自觉的保持餐桌和四周的清洁,桌上和地面几乎看不到用餐后的残留物和纸屑……总的来说,台湾人民很好的继承了民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文明节省,礼貌待人的民族精神。
所以,让我们大家学习的继承先进的民族文化,在学习中,弘扬民族精神,用民族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动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坚决反对“台独”,绝不向“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妥协。
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本文通过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完整性和发展性这些特点以及台湾本土文化的多元同源这一主要特点总结台湾本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完全统一中的桥梁作用、沟通作用和开拓新渠道的作用。
接着通过对大陆与台湾关系的现状研究,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重要作用所需的条件:政策支持、文化认同、青年交流以及平台构建等等,并根据这些所需条件要求在对台文化政策上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台湾问题;祖国统一;文化政策AbstractCulture is the great source of national cohesiveness and creativity,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synthetically national power. The elega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hinese people is the motive force with which we live and grow in nature and because of which we unite and progress. It is the common desire of the people both from the mainland and from the Taiwan Island to settle the Taiwan island problem and accomplish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We insist on combating against the isolation of Taiwan Island and never compromise with the isolation activists and splitting forces. We will stick to the theme—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put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coastal communic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economy, culture, etc, in order to reach the peaceful unification of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s, the thesis conclud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aiwan’s local culture,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aiwa n’s local culture. And then, the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we c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role that the culture plays in accomplishing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Finally, it proposed certain suggestions to achieve the great cause.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iwan problem, national unification, inter-coast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policy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本文将以台湾地区为例,对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进行综述。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是人们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传统文化是人们品格和道德的重要基础。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在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一方面,台湾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组织,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和研究。
这些机构和组织承担着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的资料、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责任。
台湾地区的学校也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相关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四、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他们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和认识。
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和方法,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以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他们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总结和提炼出一些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和方法,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增进台湾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进一步增进台湾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情感:1.加强历史教育。
历史是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可以通过历史教材、博物馆参观、文化交流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场所,让青少年了解祖国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3.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可以通过推广经典著作、诗词歌赋、传统工艺等,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4.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加深青少年对民族、国家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参加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让青少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
5.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建立和谐、平等、尊重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和行为准则。
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6.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增进台湾青少年对民族、国家认知和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增进两岸青少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形成携手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增进台湾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教育引导和实践体验,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归属,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是一种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它融合了中华传统
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特色。
在我的观察和感受中,台湾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台湾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人民尊重并接
纳不同文化的存在,这种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也表现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的接纳。
在台湾,我
们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台湾人民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不同性取
向等方面的尊重。
其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环境决定了它的多元性。
在台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
的多元文化。
再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文化不
仅受到了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也与世界各地的
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台湾的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国
际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台湾人民也积极参与到国际文
化交流中。
最后,台湾文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台湾人民在文化领
域中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这种创造力体现在台湾的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国际上有着很
高的竞争力。
总之,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开放、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传播的动力一、明清时期台湾教育格局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攻克台湾,开始在台建立郑氏王朝。
后继者郑经全力经营台湾,永历十五年(1665年)勇卫陈永华向郑经建议,以台湾为根基,大力发展文教,培育贤才,与清分庭抗礼。
他认为“今台沃野千里,远滨海外,人民数十万,……若得贤才而理之,则十年生聚,十年教养,三十年之后,足与中原抗衡,……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国有贤士,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矣。
”郑经采纳陈永华建议,在宁南坊建明伦堂,次年建成文庙,并“通令各里社广设学校,延聘中土通儒以教子弟。
凡人民之子弟年届八岁者,须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
地方广设的社学为初等教育,教授基础知识,形成自上而下的初步教育格局。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起初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管辖。
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誉为“筹台宗匠”蓝鼎元入台参与镇压朱一贵之乱,通过亲自考察认为“统计宇内全局,则台湾为海外弹丸黑子,似在无足轻重之数;然沃野千里,粮糈足食,舟楫之利通天下,万一为盗贼所有,或荷兰、日本所据,则沿海六、七省皆不得安枕而卧,关系东南半壁治乱,非浅断也。
”“台湾沃野千里,山海形势,皆非寻常。
”“台湾去则泉漳先为糜烂,而闽浙江广四省俱各寝食不宁”。
对台湾治理应“惟化导整齐之,均赋役,平狱讼,设义学,兴教化,奖孝悌力田之彦,行保甲民兵之法,听开垦以尽地力,建城池以资守御,此亦寻常设施耳。
而以实心行实政,自觉月异而岁不同。
一年而民气可静,二年而疆圉可固,三年而礼让可兴。
”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为行省,行政建制扩为一道、三府、十一县、一直隶州、五厅。
清政府为增强对台湾的开发与经营,期间在各府、县、州、厅建立儒学,形成较为完善的官方儒学体制,同时设有书院、社学、义学及书馆遍布全台各地。
府县儒学为高等教育,书院为中等教育,社学、义学及书馆为基础教育。
至此,明清两代的台湾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层次分明、普及大众并覆盖全台的教育格局。
第11期2016年11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O.11Nov.2016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启示—-基于台湾伦理科(20世纪50—70年代)相关课程的思考孔祥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深圳518060)摘要: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在这个方面,台湾地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具体而言,台湾地区传统 文化教育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课程指导方面,台湾地区相关部门搭建了“四维八德”的教育框架,并确 立了较为明确、连续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教材编写者以传统德目为依据编写教材,螺旋上升式的呈现德 目,并且注意在教材的细节中体现传统文化;在课程实施方面,台湾地区的教育者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使用,并着 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
其对于大陆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树立整体观,对传统文化及其教 育进行整体思考与处理,二是对传统文化课程指导、内容与实施的处理要细致。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伦理科课程;德目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 (2016) 011-0001-06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愈来愈受到我们的关注与重 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诸多人思考的问 题。
众所周知,台湾地区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 好的成效。
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根,其经验对于大陆具有 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梳理、归纳台 湾地区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并总结其对 大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启示。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台湾地区的课程在传统 文化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主要以这段时间的 课程为依据,对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分析与借鉴。
在当时的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散见于多种 课程之中,但主要集中于伦理科的课程中(小学为《生 活与伦理》,中学与高级中学为《公民与道德》)。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者:江晓林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08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重视语文学习,爱上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设置。
营造文化氛围。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篇目的同时,要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知识来处理这些问题。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和文化经典联系起来,作为评价或指导。
当学生将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古人说过的话联系在一起时,他将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名篇占有很大的份额,这些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的的精髓要植根于现代语文的沃野之中。
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注重生命教育。
语文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二、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语文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多元状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但其中有两种文化起核心作用,那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人世,讲究“有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倡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更多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容,充满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睿智。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天真热情,可塑性强,应该接受最经典、最有思维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主要通过书籍这一载体,所以中小学生要多学习经典著作,让孩子们知道,该做怎样的人,该如何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走进台湾考察优质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走进台湾考察优质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教育是净化人心的工作,是社会的希望,更是社会一股安定的力量,走进台湾考察优质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学雍多闻学堂校长有幸于2011年9月9日-17日为期9天的时间到台湾参加由中华华夏交流协会、中华经典研究学会组织的两岸优质传统文化交流研讨会。
考察中得知台湾优质教育将中华文化的道德与伦理,落实在孩子们生活之中,教育孩子进退有礼,拥有良好的教养,以品德为重。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能内外一致,使孩子们除了具有丰富的学识之外,更有文化的修养、人文的气质。
以下为学堂校长在台湾考察图片:大陆儒商参访团三十多人抵达台湾桃园机场,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的人员到机场热情相迎。
中秋晚会结束后,全体志工高唱祝福歌欢送大陆参访团回住所,心得体会《走进台湾考察优质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沈智慧博士台弯立法院立法委员长台中市政府顾问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台中全国广播公司董事长给大陆参访团成员做精彩的报告。
翁嵩庆博士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执行长中华经典研究学会理事长打开心灵的钥匙电视主讲师为大陆参访团做精彩演讲校长与台湾经典诵读指导师、书法家、儿童教育家杨淑芬老师(中)合影大陆参访团全体人员与沈智慧女士、杨淑芬老师在台湾花莲慈济静思精舍合影。
走进台湾考察优质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2第2篇走进水世界单元教学反思〖预览〗《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是放手给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了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点之后才开始实施实验教学,水在人类的生活中很重要,但我们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它。
所以本科组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到水的世界里漫游一回,利用各种感知器官去认识水的性质和特点。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的教学目标把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为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台湾传承中华文化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抛开两岸政治及体制差异等因素,借鉴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无裨益。
一、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较好保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占社会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来看,尽管台湾在历史上受过许多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光复不久又与大陆陷入隔绝状态,后又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与政党纷争的困扰,甚至受到“台独”势力的破坏,但由于民间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执著与坚守,以“温良恭俭让”为主导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仍然占据思想道德高地。
从民间习俗来看,台湾仍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传统习俗,可谓“处处表现闽粤风尚,时时体现中华色彩”。
从宗教方面看,从大陆传过去的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仍是台湾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民间信仰如关帝、妈祖、保生大帝也是来自大陆。
从语言文字上看,台湾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受过教育的民众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
台北的城市道路命名也处处传递出强烈的中华色彩,更有人称摊开的台北地图其实就是一张中国地图———不同方位上的路名都是以中国大陆相对应方位上的城市命名。
中华传统文化历尽波折却依然厚植于宝岛的每一寸土地,在让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人深思。
二、台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做法1.台湾当局的重视与推动。
国民党迁台,在带走金银财富的同时也带过去一大批文化教育艺术界人士,应该说他们对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就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专事此项工作。
联合论坛编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杨晓杰【摘要】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深厚且极具生命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培育滋养下的民族精神已经是中华民族血液的组成部分。
海外台胞都是炎黄子孙,在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实并不能改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事实。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用中华民族精神去进一步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扩大反对“台独”、促进台海两岸和平统一的阵线,使海外台湾籍侨胞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一个中国”原则的宣传者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民间使者,显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海外台胞;向心力【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2.05.011【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93(2012)05—0033—04作者简介:杨晓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邮缡:510070海外台胞都是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精神,广义讲就是以及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
这种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实并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隔绝使中华民族能在极少外来入不能改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
当庭重要成员的事实,随着台湾经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时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幅员济的国际化与移民的全球化,海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辽阔。
早在唐帝国时,中国的疆外台胞的数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域就“东及海,西至焉耆,南极林长。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用“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种思想必须州南境,北极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中华民族精神去进一步凝聚海外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民族精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广泛争取、神: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一十八里,”口1中国从一开始就能团结一切支持中国统一事业的海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供养数量可观的以汉民族为主体外台胞社团和人士,扩大反对“台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