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78 MB
- 文档页数:124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概念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定义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6.抗原的种类: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重链(H链)和轻链(L链);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恒定区(C区):C H1-4;C L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1个Fc(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 2段,多个pFc’段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E。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λ和Κ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
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
免疫学知识分章节归纳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此功能过低或缺失易发生免疫缺陷病,应答过强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导致肿瘤的发生(3)免疫自身稳定: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机制。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2、胸腺功能: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1、淋巴结 (浅皮质区是非胸腺依赖区深皮质区是胸腺依赖区)2、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
2、脾 (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含B细胞)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
其功能和特点为: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lgA。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及再循环1、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2)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接触的机会3)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称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三章抗原第一节1、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B/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2、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
3、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原性;一些小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仅与应答效应物结合,称为不完全抗原)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功能单位。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基础理论免疫学发展简史(一)免疫学的诞生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免疫学形成阶段(16世纪—18世纪末)▪16世纪(明朝)中国医生首先实践用人痘痂皮接种青少年预防天花▪18世纪传到亚洲、欧洲各国▪18世纪末,英国医生Jenner首次发明牛痘预防天花。
▪免疫学诞生▪Vaccination(种痘)定为人计划“免疫接种”Edward Jenner (1749-1822年) ,13岁在Sodbury学医8年,1792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
1796年5月14日他从挤奶女工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把牛痘的脓泡液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
1798年他发表了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
这一发现当时被称为Jenner牛痘疫苗接种,是人们与天花奋斗长达200年之久的最重要的武器。
1980年5月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WHA)上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在免疫科学真正确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人们通常把免疫学的起源归功于他。
免疫学实验研究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实验室发明人工培育疫苗▪Pasteur(法)微生物学、免疫学创始人▪1880年鸡霍乱(巴氏杆菌)弱毒菌苗▪1882年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Louis 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年)是一位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
1880年他发现鸡霍乱杆菌的陈旧培养物能预防鸡霍乱的感染,首先创造了减毒疫苗。
为了纪念一个世纪前Jenner的功勋,他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并将这种制剂称之为疫苗(vaccine),相继他又创造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狂犬病的减毒疫苗,兴起了主动免疫的方法(active immunization)。
电子教案:第八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第八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免疫的概念、功能和类型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第四节变态反应第一节免疫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一、免疫的概念免疫学是人们在与传染病长期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免疫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mmunis”,亦是免除税役或免除奴役的意思,将之引用于医学上,以示免除瘟疫或免除感染,既是机体对病员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免疫学的研究范围,以往一直被局限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诊断和治疗.随着免疫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已证实,有很多免疫现象与微生物有关,如动物的血型、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反应、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可见免疫的概念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抵抗感染的范围。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和清除非己的复杂生理学机能的总和。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非己物质做斗争的免疫系统.机体的免疫系统支持这种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的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与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免疫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免疫理论体系的建立,又派分出很多学科,如基础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兽医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血清学、免疫化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临床免疫学以及分子免疫学等等.其中兽医免疫学的侧重点在于免疫血清学和抗感染免疫,尤其应重视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这是学习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一)抵抗感染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由于机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微生物包围之中,时时刻刻都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动物体内,其中也包括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
清除这些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抵抗感染的具体表现。
如果机体抗感染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缺陷,就会引起反复感染;相反,如免疫异常亢进时,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二)自身稳定机体在正常条件下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衰老和死亡,这些细胞如果积累在机体内,就会毒害细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免疫: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异己),并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
(识别异己、排斥异己过程)一正常免疫反应(免疫的基本功能)1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异常:免疫功能亢进导致变态反应;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免疫缺陷。
正常: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2 自身稳定:正常:清除衰老细胞异常:导致自身免疫疾病3 免疫监视:正常:清除变异细胞(与K、NK细胞有关)即抗肿瘤免疫异常:出现癌症(恶性肿瘤)。
第一节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理结构,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系统T B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为淋巴样上皮结构,是T、B淋巴细胞来源地。
1 骨髓:多能干细胞是机体内各种分化细胞的源泉,也是机体各种免疫细胞源泉。
2 胸腺:多能干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素作用下变成T淋巴细胞:其中95%短命、5%长寿(1%进入外周淋巴器官)3 腔上囊(法氏囊) :多能干细胞在腔上囊激素作用下变成B淋巴细胞输送至外周淋巴器官。
哺乳动物胚胎,脾以及出生前后骨髓中都含有多能干细胞,所以都可产生B淋巴细胞。
(二)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淋巴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等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1 淋巴结:皮质和髓质皮质:B淋巴细胞(占25%)、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结髓质: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75%)的主要集中区。
2 脾脏(spleen)脾脏:是体内最大免疫器官。
第二节抗原与抗体一、抗原1.概念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两个方面含义,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原性:指抗原与它们发生反应的特性。
完全抗原:既具有反应原性又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抗原物质.如脂多糖,荚膜多糖,及一些抗生素药物.2 . 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①异物性:异种之间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组织变异.②大分子胶体性: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在10000以上.③结构复杂性:具有一定空间构象.④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比可溶性抗原强.⑤完整性:保持抗原表面化学活性基团.如当大分子蛋白质通过消化道被消化分解后进入机体内已无抗原性.3 .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但抗原分子的活性和特意性并不是决定于整个抗原分子,决定其免疫活性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体只是与决定簇结合。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名词解释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了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是人类的只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其首先在人白细胞表面发现而命名。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两种。
3.HLA I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是加工提呈内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
4.HLA ‖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主要表达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是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
5.共显性(co-dominance):即同源染色体对应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都能得到表达,HLA 基因具有共显性特点,所以一个免疫细胞的表面通常可以检测到分别来自于父母双方的6对共12种HLAⅠ类和Ⅱ类分子。
6.MHC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7.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概率。
8.HLA单体型(HLA haplotype):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9.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上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0.MHC包容性(MHC flexibility):HLA分子对抗原肽的识别并非呈现严格的一对一关系,而是一种类型的HLA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用基序的肽段。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2. 非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4.自动免疫5.人工自动免疫6.人工被动免疫7.被动免疫8.免疫活性细胞9.免疫器官10.抗原11.抗原决定簇12.抗原结合价13.完全抗原14.半抗原15.异嗜性抗原16.佐剂17.抗体18.免疫球蛋白19.补体20.免疫应答21.感应阶段22.反应阶段23.效应阶段24.体液免疫25.细胞免疫26.初次应答27.再次应答28.变态反应29.Ⅰ型变态反应30.Ⅱ型变态反应31.Ⅲ型变态反应32.Ⅳ型变态反应33.自身免疫34.免疫耐受35.免疫抑制36.免疫缺陷37.免疫防御二、填空题1.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2.免疫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免疫功能失调可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和T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__。
5.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中枢免疫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周免疫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7.细胞免疫应答常和_________共存。
三、选择题1.胸腺的作用是()A.T细胞发生场所;B.B细胞定居场所;C.T细胞成熟、分化场所;D.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 T细胞定居场所2.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A.IgM抗体显著升高B.产生快,维持时间长C.潜伏期长D.浓度低E.亲和力低3.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A.胸腺B.骨髓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液4.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A. 骨髓;B.淋巴结;C.脾脏;D.粘膜伴随淋巴组织;E.扁桃体;5.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分布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D.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6.免疫对于机体()A.有利;B.有害;C.有利也有害;D.无利、无害;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情况下有害7.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A.变应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佐剂E.载体8.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9.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CH1B.CLC.CH2D.CH3区E.VH与VL区10.可将IgG分解成F(ab’)2和pFC ’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胰酶C.胃蛋白酶D.激肽原酶E.脂氧化酶11.下列成分有可能与大分子抗原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的是()A.IgG的H链B. IgG的L链C.Fc段D.F(ab’)2段E.Fab段12.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 IgMB. IgGC. IgAD. IgEE. IgD13.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介导细胞主要是()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14.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是:()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液15.初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A.潜伏期短B.抗体亲和力高C.抗体维持时间短D.抗体含量高E.以IgG为主16.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不包括()A.潜伏期短B.抗体亲和力高C.抗体维持时间长D.以IgM类抗体为主E.迅速产生大量IgG类抗体17.体液免疫初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A.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B.IgG出现较晚;C.抗体为高亲和力抗体D.抗体含量比再次应答高; E.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较长18.天然免疫耐受失调可导致()A.免疫抑制B.I型超敏反应C.自身免疫病D.移植排斥反应E.肿瘤免疫19.下列物质中,可引起I~IV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是()A.药物B.尘屑C.真菌D.食物E.花粉20.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属于I型变态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B.溶血性贫血C.接触性皮炎D.免疫复合物病E.血小板减少四、问答题1.如何理解"免疫"的概念?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何功能?2.试述哪些因素构成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