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9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理解网络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4. 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和软件进行网络配置与维护。
5. 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3. 网络协议和标准:、FTP、TCP/IP、DNS等4. 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5. 网络工具和软件:命令行工具(如ping、traceroute)、网络诊断工具、网络监控工具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协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应用场景。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网络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投影仪、计算机、网络设备等。
2. 实验室环境: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网络设备。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2. 课件:教师自制的PPT课件。
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
4. 网络工具软件:Wireshark、PingTest、Speedtest等。
5. 在线资源:网络技术相关文章、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等。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8课时: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第9-16课时: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第17-24课时:网络协议和标准。
第25-32课时:网络互联设备及工作原理。
第33-40课时:网络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第41-48课时:网络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经济、教育、医疗、娱乐等行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原理构成:1.1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关系。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总线型、环型和网状型等。
不同的拓扑结构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星型拓扑结构适用于小型办公室,而网状拓扑结构适用于大型企业或组织。
1.2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规则和约定。
互联网使用的主要协议是TCP/IP协议,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协议,如IP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等。
TCP/IP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互联网的正常运行。
1.3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连接不同节点的硬件设备。
常见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和调制解调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处理和转发网络数据,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高效传输。
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广泛而多样,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2.1 互联网互联网是计算机网络的典型应用之一,它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进行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各种活动。
2.2 远程办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远程办公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计算机网络,员工可以在家中或任何地方进行办公,与他人实时交流和协作。
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少了交通和时间成本。
2.3 数据传输与存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存储。
例如,通过云计算技术,个人和组织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端,随时随地访问和管理。
同时,通过网络传输大容量的数据,例如高清视频、音频文件等,实现了便捷的娱乐和信息交流。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3. 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
4. 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5.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设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和问题。
3.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4. 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材。
2. 准备网络实验环境,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3.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题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包括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3. 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第3-4周: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第5-6周: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第7-8周: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第9-10周: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6. 第11-12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以便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 在讲解网络协议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复习提纲一、教材内容复习资料1.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起来,在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才能构成网络。
网络中的各计算机具有独立功能。
2.计算机之间要通信,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有某些约定和规则,这些约定和规则就是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础。
3.网络中的各计算机间进行相互通信,需要有一条通道以及必要的通信设备。
通道指网络传输介质,它可以是有线的(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线等),也可以是无线的(如激光、微波等)。
通信设备是在计算机与通信线路之间按照一定通信协议传输数据的设备。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使用户能够共享网络中的所有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分类按地理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简称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简称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简称WAN)按通讯介质分类:有线网(双绞线网、同轴线网、光纤网)无线网(微波通信、激光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按通信传播方式分类:点对点传输方式的网络:由一对对机器间的多条传输链路构成。
信源与信宿之间的通信需经过一台和多台中间设备进行传输。
广播方式网络:一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可被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接收。
按拓扑结构分类:常用络拓扑结构:总线、星型、环形、树型等其它分类方式(详见教材)按网络的传输速率分类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类按网络带宽分类按交换方式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1)传输文件(2)电子邮件、IP电话、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交互式娱乐、音乐2.资源共享:组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