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医案》乌梅丸医案
- 格式:ppt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40
乌梅丸(张仲景)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
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
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
方中用乌梅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而为使药。
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
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
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
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
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
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
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克,细辛3~5克,桂枝9克,人参3~6克,制附片6~9克,黄柏9克,黄连9~12克,干姜10克,川椒6克,当归6克,醋10~20毫升(兑入)。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仲圣五师弟秦中佑仲圣五师弟 2019-12-12 00:00乌梅丸方歌: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相关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组: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蘖(六两)煎服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应用医案乌梅丸治疗脑部毛细血管堵塞患者:女年龄:35岁初诊日期:2016年10月3日主诉:小产后,严重畏寒怕冷五年。
口苦口渴,心慌气短,晨起第一件事先呕吐,吃饭吃多吃少都会胃疼。
便溏带血。
月经淋漓不尽,每月最少十多天。
头部像是盖着帽子一样,不清醒。
记忆力差。
平日不敢出门,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检查脑部毛细血管堵塞。
查体:苔白,脉细微。
辨证:厥阴寒化症处方:乌梅丸方组:乌梅45g 细辛30g 干姜45g 黄连15g 制附片30g 当归15g 黄柏15g 桂枝30g 党参30g 川椒30g剂量:七剂煎服方法:水开再煮三十分钟,分三次一天热服。
复诊:症状减轻百分之七十,再开原方十五剂巩固。
随后电话回访,痊愈。
乌梅丸本质:肝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之症。
乌梅丸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病例1:傅某,女,55岁乳腺癌术后。
入睡困难,夜卧易醒,多于凌晨2点醒,且醒后不易再睡,左肩痛,后背痛,食后两胁胀痛不适,口干,晨起口苦。
舌淡苔薄,脉沉弦细,左关按之无力略滑。
辨证:少阳厥阴合病。
方药:乌梅丸加龙胆草、牡蛎、酸枣仁、元胡、夜交藤、鸡血藤。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失眠。
以下是使用乌梅丸治疗失眠的案例:
患者李某某,男,46岁,云南罗平县人。
他诉入睡困难、凌晨1-2点易醒,多汗两年余,二便调,纳可,舌红苔稍白腻,舌中裂痕深,脉稍数。
诊断为“厥阴病”,给予乌梅丸加味治疗。
处方为乌梅配方颗粒50克,细辛配方
颗粒6克,桂枝配方颗粒10克,黄连配方颗粒9克,黄柏配方颗粒10克,当归配方颗粒10克,人参配方颗粒6克,花椒配方颗粒3克,干姜配方颗粒3克,淡附片配方颗粒6克,白芍配方颗粒10克。
患者服用中药6付后,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恢复正常。
患者L,女,38岁。
因家事思虑忧愁过度,渐至失眠两年余。
主诉入睡困难,半夜之后才勉强能睡,且眠浅多梦,怕冷,动则大汗淋漓,腰背酸痛,口干,晨起口苦,食欲不振,受凉后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
诊断为不寐-上热下寒属厥阴。
处方为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桂枝、黄连、
黄柏等。
患者服用7付后精神焕发,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医生,第一天晚上喝第一煎后就有了睡意,一下就睡了四五个小时。
继续服用10付巩固疗效。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有类似症状或需治疗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虎门弟⼦医案·乌梅丸案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寒热并⽤,是治久利的特效⽅。
下⾯列举⼏个⾃⼰的医案,⼤家可在医案中体会乌梅丸的神奇疗效。
案1·吴某,男,30岁。
2019年2⽉16⽇初诊。
主诉:肠炎3年。
吃辣椒肚疼,肚⼦⼀疼急迫⼊厕拉肚⼦,量少,次多,每⽇3-5次,加重半年,肛门热辣感,瘙痒。
脉弦数,⾆质淡偏红,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肠湿热郁积⽅选:乌梅丸⽤药: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15付。
2019年3⽉11⽇第⼆诊:⼤便每⽇2次,排便较前顺利,未再肚⼦疼。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 15付。
2021年3⽉30⽇第三诊:⼤便2⽇⼀次,有时不爽。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炒⽩芍15克、⾹附15克,代煎15付。
2019年5⽉10⽇患者来述,病愈。
案2·刘某,男,39岁。
2019年4⽉23⽇初诊。
主诉:肠炎6、7年。
吃凉拉肚,吃辣肚疼,登厕急迫,早起醒来肠鸣腹疼急迫⼊厕,下坠解不净,解过还想解,便接连2次,冬天怕冷。
脉弦硬,⾆淡红兼蓝,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风邪⼊⾥⽅选:乌梅丸加味⽤药: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五灵脂12克,7付。
代煎,留渣泡脚。
2019年5⽉3⽇第⼆诊:腹疼减,⼤便⽇1-2次,或稠或稀,下坠。
纳可、偶尔恶⼼;脉⾆同前。
上⽅加羌活,处⽅: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羌活10克、⽣姜15克、红枣12枚,7付,代煎,留渣泡脚。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乌梅丸三案江阴市人民医院薛蓓云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自古就把它列为治蛔厥主方和厥阴病方,笔者从医数十载,特别专注对经方的学习与运用,用乌梅丸原方改汤治疗现代疑难杂病取得了一些效果,特摘取三例与您共享。
(一)原案:案一:患者那某某,女,55岁。
2011年6月1日初诊。
形貌:肤色偏黑,体中偏胖,身高:155厘米,体重:55公斤。
主诉:寒热往来、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闷、气急4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停经,开始出现烘热、寒热往来、易汗出,头昏乏力,心烦,易泛酸,上腹时不适,大便日行一至两次,不成形。
被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反复求治中西医,乏效。
今年初因受寒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又被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已两次,咳嗽好转,但遗有胸闷、气急。
刻下略咳,稍有痰,色白。
胸闷、气急,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有饿感,易泛酸。
胃纳可。
小便调。
睡眠一般。
有脚癣。
查体:眼睑略浮肿。
双下肢无水肿。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小青龙汤加薏苡仁、炙紫菀。
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4剂,胸闷气急明显改善,无咳嗽,仍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饿感,易泛酸。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乌梅丸改汤,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8月21日三诊:胸闷消失,略气急,乏力减轻,肤色变亮。
寒热往来消失,大便日行一次,成形。
上腹不适感减轻,无泛酸。
处方:守方乌梅丸改汤。
14剂,水煎,一剂服两天。
2011年10月15日四诊:诸症尚调,精神状态好,守上方7剂,每周服两剂。
按语:该患表里兼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故首诊与小青龙汤加味先治喘息性支气管炎,接着予乌梅丸改汤治疗较复杂的更年期综合征如寒热往来、乏力、泛酸下利等,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并在诸症缓解后减量巩固。
案二:患者陶某某,女,49岁。
形貌:肤色黑,体矮胖,身高:156厘米,体重:62公斤。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一女,1年前曾因阵发性心慌出汗住院,查运动平板试验阴性,24h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
建议冠脉造影,因惧怕而作罢。
近半年心慌未作。
1周前无诱因阵发性心慌、汗出,伴口干苦,夜寐差,大便溏,右乳腺不适(不痛、不胀,莫可名状),舌红苔黄稍腻,脉细。
既往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病史。
处方: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6g,干姜6g,细辛3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葛根15g,炙甘草6g。
3剂。
随访:后见其女,得知药后症除。
按语:本患者未能明确冠心病,不排除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乌梅丸治疗心系疾病,我在实习时,曾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老师讲过,后翻阅文献,北京赵金铎也有类似验案。
河北李士懋先生乌梅丸运用更为广泛,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阳虚馁基础上一系列杂症,具体可参阅李老相关著作。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
我师张怀亮教授运用以药测证方法及临床体会,认为乌梅丸方的病机在脾肾两虚,肝阳不振,心火过亢,故温补、苦寒并用。
此患者心慌汗出,口干苦,夜寐差,因火热上扰;大便溏,因下寒不固,故投以乌梅丸加减。
我曾亲尝乌梅丸汤剂,味道极为恶劣,酸、苦、辣、麻,不一而道。
然若对症,起效极快。
乌梅丸医案分享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乌梅丸(伤寒论)(一)对乌梅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乌梅丸
(⼀)乌梅丸
索某,男性,57岁,1965年7⽉16⽇初诊。
胃脘痛,⼼下痞满,腹痛腹泻2年余,西医诊断爲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砂六君⼦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近1周来每⽇⼤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痛、⼝苦、咽⼲、思钦、四肢逆冷,⾆苔⽩腻,脉沉弦细。
脉沉弦细,⾆苔匂腻,⼤便质溏,肠鸣,四肢逆冷,下寒。
脉弦细,⼝苦,咽斡,思饮,半表
半⾥上热。
头痛,表证。
综合分析:证属半表半⾥虚寒证,寒热交错,爲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于汤剂。
处⽅:
乌梅15g,细⾟6g,⼲姜6g,黄连6g,当归6g,制附⽚(先煎) 10g,川椒10g,桂枝10g,党参10g,黄柏6g。
结果:上药服6剂,⼝苦减,四肢觉温,⼤便⽇1 —2⾏。
上药继服14剂,胃腹痛消除。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1巅顶痛——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日初诊。
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3剂。
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
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古方新用》1981:31]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
《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论:本案头痛,视物模糊,此是阳厥不降,头上经气壅塞所致。
脉弦细者,此为木陷之脉,阴厥之脉也。
手足心发热,此不是胃腑热蒸,反而中虚,阴阳不交,手足之阳,陷于手足心也。
也就是小建中汤证的病理,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之阴中清阳,陷于足心。
烦躁易怒,此为上热,脉弦细者,此为下寒。
上热烦下阴弦,中气不交手足热,就出来了。
总结,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烦躁易怒证,都是上热,注意区别阳气离根的烦躁而无易怒,此是虚烦虚燥。
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很多经方也都有这此证,所以比较难辨,区别他方的是此病脏寒,或中气不交证。
从众多证中找出上热下寒与中厥,这三者关系,就基本能确认为乌梅证。
本案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也相同于黄连阿胶汤证。
也会误选用黄连阿胶证。
但黄连阿胶的另一个主症是不得卧。
本案是头痛为主症,头上壅塞,阳厥不降也。
2头摇刺痛——梁颂名医案杨刘氏,53岁。
病头摇刺痛,时发时止,一日一夜发作10余次,发时头摇,频不可数,夹持之不能正,头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眦红赤如血块。
乌梅丸治遍身顽癣之医案同事许某遍身得顽癣,久治不愈。
去年就医于XX某门诊,吃了三个月的中药,顽癣已基本上消失。
可今年又起。
于是就诊于我。
刻下脉细沉,舌苔白腻。
我断其湿邪盛而伤正,遂书以乌梅丸加减:去黄柏、黄连,加生地。
嘱其勿近猪肉,因猪肉克乌梅。
七帖而痒止癣渐退。
桂枝15g 人参10g 蜀椒8g 附子8g 生地10g 干姜8g 当归12g 乌梅20g 细辛3g 柴胡10g 一剂7帖2008.8.5许某来求治。
刻下,左关迟涩,舌根苔黄腻,有裂纹。
前方复黄柏、黄连,去生地,进七帖。
2008.8.12我估计他服完那七帖该来就诊时,他没来。
昨天他倒来了,捋袖一看,大部分已退,可是右手肘弯的部位又新起了。
而药也断了三天。
诊其脉,右脉弦,左寸沉;观其舌,舌胖大,苔白而燥,且有三道人字形裂痕。
断其津枯血滞,于是于前方加金银花、丹皮、麦冬。
具体如下:桂枝10g 人参8g 蜀椒6g 黄柏8g 川黄连8g 附子10g 乌梅30g 细辛3g 干姜8g 当归10g 丹皮8g 麦冬10g 金银花10g 一剂10帖嘱其续服。
附:1.患者自叙:服药后口甚干渴。
2.患者平素没喝水的习惯,甚不爱喝水。
3.患者常年住在云雾缭绕之山巅(因供职于雷达观察单位)。
4.乌梅丸中,乌梅的量一定得大,一般是他药的三倍以上。
2008-9-1傍晚碰见许某,他一开口便连称不好了。
我问其故,他捋袖直给我看。
我一看,大概在臂臑的部位又出现了前天那样的水疱疹。
而臂弯的那些却有些焦枯。
我嘱其晚上到我那详叙。
晚上他如约而来。
诊其刻脉,左脉略显有力,但仍不出濡的X围。
右寸略浮,如其自述,近日风寒感冒。
脉并无太大变化,又问他这次所起的与他以往的是否一样,他回答说不一样。
疑其是带状疱疹(长在臂上的,祖父称之为飞蛇)。
问他患处是否有针刺样痛,答说否。
水疱疹较硬,说明阳邪外越而实,这是否表示邪气仍停留在卫分?但诊脉,明显已入血分,清营才是硬道理?而其舌体白胖,应是营阴不足?还是心火不充?舌是心之苗。
乌梅丸治疗久利案–经方派L某,男,63岁,身高181厘米,体重79公斤。
初诊时间:2019年10月28日。
主诉:腹泻十余年现病史:患者平时腹泻每天在3次左右,每年十月后东北天气降温或吃生冷食物腹痛、腹泻加重每天5次以上,伴有脐周冰凉感,每天在肚脐、腰部和脚底都会贴上热贴,但是还是感觉肚子凉。
即往史:20岁时,在部队当兵被炮弹震伤双耳、接近失聪状态。
刻诊:腹泻伴腹痛,腹部、腰部及四肢冰冷,时有心烦,易怒,口苦。
舌淡红,舌中苔黄而腻。
处方:乌梅丸汤剂乌梅30g 细辛7g 干姜9g 黄连9g 当归10g 附子15g 川椒9g 桂枝10g 人参9g 黄柏10g 肉桂9g,7剂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
加2勺蜂蜜放入药中同服,嘱不吃生冷油腻食物。
微信回访,患者家属述患者吃第二副药的时候觉得肚子里暖暖的很舒服,大便次数也减少至2次。
11月3日复诊:腹泻减少,腹痛减轻,肚子不那么凉了,口苦减轻,烦躁减少,腰部冷有减轻,四肢还是那么凉,舌苔也没有初诊时那么黄腻,复诊舌像见照片。
守方加炮姜10g,附子加至20g。
处方:乌梅30g细 10g 干姜10g 黄连10g 当归15g 附子20g 川椒9g 桂枝12g 肉桂10g 黄柏10g 炮姜10g,七剂代煎。
患者老伴说:“吃完你的中药你大爷主动说来继续吃药”。
初诊时患者不愿意来看病,一看我是个年轻的中医,心里觉得之前老中医都没给他治好,我一个年轻的小中医能行吗?但碍于老伴(我的老患者)的面子吃了一周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11月10第三诊:患者大便一天1次且成型,腹痛未作,四肢也不那么凉了,从吃第二周中药以后就没再用过热帖,三诊时因患者家属说平时脾气差,拟方四逆散合乌梅丸,处方:柴胡15g 白芍15g 枳壳15g 甘草6g 乌梅30g 黄连5g 黄柏6g 人参9g 当归15g 细辛9g肉桂9g 附子15g 干姜10g 川椒9g,七剂隔日服。
11月15日微信回访腹泻未作,腹部、腰部已不凉,四肢也不凉了。
【新提醒】乌梅丸治疗失眠易醒医案
肖某,男,46岁,因失眠易醒半年于2018年6月1日首诊。
每晚10点入睡,无多梦,常于凌晨2到3点醒来,醒后约需1小时才能入睡。
5点早醒,白天精神可,午睡可,纳可、二便可。
不怕冷,晨起口干口苦,夜尿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根据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即1-7时之间)”,此患者失眠为厥阴病失眠,选厥阴病方“乌梅丸”主之。
乌梅40g 黄柏12g 党参12g 附子6g(先煎)桂枝12g 细辛6g 黄连5g 干姜10g 当归8g 花椒8g 6付。
6月6日复诊,睡眠改善,白天稍犯困嗜睡,凌晨3点小便后可再入睡,午睡可,已无下半夜醒来现象。
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原方6付。
另中年男性,夜尿1次,肾气稍虚,予附桂地黄丸治疗。
6月13日复诊,睡觉已正常,餐后稍腹胀,予柴胡疏肝散治疗。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条文简单却有深意,临床应用常出奇效。
感恩医圣张仲景,感恩顾植山教授!。
方剂之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附子炮去皮,六两(180g) 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 蜀椒炒香,四两(120g)桂枝去皮,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白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泡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1~ 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补虚,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食人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方解:本方所治之蛔厥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兼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
病性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蛔虫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其性喜钻窜,寄生于肠中。
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其寻热上窜,不时扰动肠腑,故院腹阵痛、时发时止;蛔虫阻塞胃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则呕吐,甚至吐姻:虫团阻塞气机,使阴用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若素体脾阳不足,气血虚弱,加之饮食不洁,酿成久泻、久痢,亦属寒热错杂,胃热肠寒。
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病机,治宜寒热并调、安蛔止痛。
方中重用乌梅为君,以其酸温能安蛔止痛,又能涩肠止泻、止痢。
蜀椒、细辛皆辛温之品,辛可伏蛔,温能祛脏寒,且蜀椒有直接杀虫作用,共为臣药。
佐以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可下蛔,寒可清热,二者又是止泻痢要药;附子、干姜、桂枝助蜀椒、细辛温脏以祛里寒,除肢厥;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助正气。
蜂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诸药相合,使阳复寒散而厥回,蛔静不扰而痛止。
本方配伍特点:酸苦辛甘药并用,力求“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古今名医方论));温清补敛法合施,以图散寒清热,扶正祛邪,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