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复习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二章复习课(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注意事项2.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概念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计算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熟练回忆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物理实验,掌握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 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运动描述的相关概念,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物理实验的操作与数据处理。
2. 难点:运动描述中参照物的选择、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体育赛事中的精彩瞬间,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方向,从而引入运动描述的相关概念。
2. 知识回顾(10分钟):分别回顾第一章的科学探究方法与第二章的运动描述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选取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定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现场演示并讲解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4.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难点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难点,如参照物的选择、速度计算,进行讲解和互动讨论。
6.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物体表面的摩擦系数。
7. 成果分享(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科学探究步骤、运动描述公式等,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运用运动描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到达终点后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机械与人(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机械与人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第十章机械与人:本章主要介绍了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与人等知识。
2.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重点掌握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滑轮的原理、分类和应用;斜面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功和机械能: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 机械与人:学习使用机械的好处,了解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与人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 通过对机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教学重点: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使用的机械,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3. 课堂讲解:a. 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重点讲解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和特点。
b.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c.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功: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机械能:概念、转化、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第8章机械与人8.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阿基米德真能举起地球吗?智 能 提 要问:怎样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 答: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几何上来看,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线”为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
如图所示,力F 的大小一样,由于作用在杠杆上A 点的方向不同,力臂就不同.(a )图中F 的力臂l 比(b )图中F 的力臂l ˊ大.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所示.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问: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般步骤吗?答:可按下述步骤画力臂: (1)首先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从支点O 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 1或l 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智 能 拓 展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我们实验室力测量物体质量的天平是等臂杠杆,它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制作的测量仪器. 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左盘中的物重等于右盘中的砝码重,左盘中的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质量.由于使用不当和部分被损,一些天平实际上的不等臂杠杆,用这样的天平直接测量,不管你是怎样认真地进行正确操作,称量结果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有偏差.在粗略测量和练习使用天平时,都可以忽略由于仪器本身造成的误差.但是在精确测量中,这是不允许的麦纳麦,如何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呢?第一种方法”是恒载法“.先将另外一个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托盘上,然后把砝码放在另外一只托盘上,直至天平平衡.接着,把待测物体放到放砝码的托盘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砝码逐渐取出,使天平恢复平衡. 此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被取出的砝码的质量.由于砝码是准确的,所称出的值就是它的真实值.第二种方法是“替代法”.把待测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另外拿些沙粒加道另外一只盘上,一直加到使天平平衡.然后,把待测物体拿下(沙粒别动),逐渐把砝码加到这只盘上,直到天平重新恢复平衡为止.这样,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盘上砝码的质量.第三种方法是“复称法”.首先把待测物体(设质量为m )放在左盘,然后往右盘加砝码(质量为m 1)使之平衡. 此时,便有mgl 1=m 1gl 2(l 1、l 2分别为左、右盘到天平中央刀口的距离).接着,又将待测物体放到右盘,然后往左盘加砝码(质量为m 2)至天平平衡.此时,也有m 2gl 1=mgl 2.将两式相比可得21m m m ,只要将m 1、m 2的值代入上式,便可以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了.智 能 归 例题型一 会确认并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例 如图甲所示,杠杆OA 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 1和F 2对支点0的力臂L 1和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