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风格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8.47 MB
- 文档页数:35
第二课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基督教教堂建筑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主要是指基督教的艺术。
什么叫中世纪?历史学定义的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但从文化史上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作为中世纪的结束。
中世纪美术:一般指公元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
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美术、维京美术、加洛林美术、奥托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
早期基督教美术也被归入中世纪美术。
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构成了欧洲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见PPT图表)名称时间内容早期基督教美术3世纪-5世纪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有关基督教题材的艺术。
拜占庭艺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流行于5-1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是拜占庭的宫廷美术式样,后成为具有这种风格的代名词。
爱尔兰-撒克逊美术5世纪在爱尔兰产生一种独特的基督教艺术,成为“希伯诺-萨克逊艺术”,主要有石雕、插图、手工艺品。
维京美术9-11世纪北欧地区,以木质雕刻为主。
加洛林美术800-877年800年查理曼期望罗马帝国再生,鼓励学习罗马,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
奥托美术10-11世纪德国的艺术(962年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加洛林文化遗产,融合拜占庭和意大利的艺术因素,自成风格。
罗曼内斯克11-13世纪一种建筑艺术式样。
哥特式风格13-15世纪罗马式之后,西欧出现的教堂建筑被称为“哥特式”,是16世纪意大利人称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风格。
黑暗年代:从罗马帝国灭亡(476)到查理曼德基督教帝国建立(800),这个时期称为黑暗时期。
查理曼统一欧洲,800年加冕,建立法兰克王国,对表现人的形象厌恶,艺术表现在装饰上。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3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早期基督教艺术就是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的有关基督教题材的艺术。
1、绘画:1)产生:民居教堂、墓室教堂2)题材:耶稣画像、诺亚像、基督奇迹或信仰获救等内容基督的形象源于希腊俄尔浦斯的形象。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如何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主材选购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如何?随着各种建筑风格的不断在增多,不同的建筑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建筑,就像装修厨房一样,风格很重要,大家对哥特式风格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有关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如何?的相关内容介绍如下: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很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如何?1.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2.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3.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以上是小编对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如何?的介绍,我们对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如何?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希望上面小编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大家。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十字平面: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
浅谈什么是哥特式风格作为流行风格的代表之一,哥特式风格的家装以其独特的面貌吸引了广大都市人的喜爱。
想知道这种风格的家装是怎样的吗?今天,小编特意向大家浅谈什么是哥特式风格,让你对它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哥特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欧洲建筑风格,主要用在教堂装修中。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是高耸且带尖的,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对之后的建筑风格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让我们看看它的特点吧。
一、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风格中特有的元素之一,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装修渐渐的取消了台廊和楼廊,在侧方加了窗户的面积,甚至是采用大面积的排窗,在保证了美观性的同时,同样可以承担起墙体的功能。
花窗玻璃主要以红蓝两色为主,蓝色象征着天国,红色象征了基督的鲜血。
二、束柱在哥特式风格家居中,柱子不再只是简单的圆形了,通过多个柱子的结合使用,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了空间的高耸。
三、尖肋拱顶不同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哥特式风格中改为了尖肋拱顶,将推力作用在四个拱底石上,不受高度和跨度的限制,使其能建的又大又高。
四、飞扶壁飞扶壁又被称为扶拱垛,它是被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哥特式风格的装修中会把原本遮盖的扶墙裸露在外面,因此被称为飞扶壁。
哥特式风格中的飞扶壁在外形上有所改变,有的在扶壁上加装了尖塔用以改善平衡,还有的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更加的高耸美观。
五、十字平面继承了罗马式建筑的特点,但是在装修是扩大了祭坛的面积,看起来更加的有气势。
其实,哥特式风格的家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有时候,一款简单的家具就能很好地展示了这种魅力。
通过上面小编的浅谈什么是哥特式风格,你是否对它有了深刻的了解呢?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心中有数了,那就赶快行动起来,让你的装修变得别致起来吧。
文章来自新浪装修抢工长。
什么是哥特式的意思概念介绍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那么你对哥特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哥特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哥特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
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
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 ,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语词的音译,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图解西方建筑-哥特式建筑-4•英国哥特式柱将人物形象雕刻在建筑中较高的位置,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
将人物横向雕刻在柱头上,这种特殊的位置和特殊的形象会使柱头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再在上面雕刻上代表一定意义的文字,则会加强其识记效果。
图示柱头来自14世纪英国诺斯普顿郡考林汉姆教堂(Cottingham Church Northamptonshire 14th cent. )。
•垂直风格栏杆垂直风格是英国哥特式后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就是对水平或垂直线条的强调,这种平直的凹凸状栏杆正是典型的垂直风格。
•垂直式风格的壁炉此壁炉(Fireplace)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可斯通住宅(Coulston House, Bristol),建筑风格的变化也影响到当时的家具及室内陈设的样式,图示壁炉底部采用都铎式的钝形拱,两边也做成层叠的束柱式,简单而层叠的线脚突出了横向与纵向的线条感,是明显的垂直式风格。
•垂直式教堂大门这座复活节主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 的垂直式拱门,采用与窗户同样的装饰手法,用加强竖向线条的方法突出大门的高度,同时将门的两扇分别做成一个小的尖拱。
由于大门的棂格之间是封闭的,因此可以雕刻更多的图案装饰,但仍以不破坏竖向线条的连贯性为要求。
•垂直式柱头14-15世纪英国哥特式发展到垂直风格阶段( Perpendicular ),此时建筑中的柱子也以挺拔而高瘦的形象出现,柱头的装饰更突出一种平面感,如同贴在柱头上一样,既装饰了柱子,又不会影响到柱子整体的垂直效果。
•垂直风格滴水石垂直风格力求简化之前繁乱的线条,不仅建筑整体平面简单,就连细部的雕刻也以极其简单的线条为主。
•哥特式垂直风格滴水石垂直风格(Perpendicular style)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建筑中使用笔直的柱式和平直的线条,力求突出建筑挺拔的外表,以体现出一种坚定的风格。
•垂直式窗户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垂直式窗花格形式( Perpendicular tracery), 细密的竖窗格从底部直达拱券顶部,而横向的窗棂则被处理成小尖拱的形式,尖拱与加强的竖向窗棂削弱了整个窗口的横向感,而不断出现的竖向矩形条与窗棂起拉伸了窗子的实际高度。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气势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哥特式建筑风格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在欧洲各地的典型代表。
一、起源与发展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随后在欧洲迅速传播并发展。
它是一种由罗马式建筑风格演化而来的新型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结构形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被誉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二、特点与风格1. 垂直感与空间感: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尖拱和尖顶窗等特点,营造出一种垂直向上的感觉。
这种垂直感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高大、宏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2. 飞扶壁与尖拱: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允许大面积的窗户开设在墙体上,使得室内充满了自然光线。
而尖拱则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大特征,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轻盈的感觉。
3. 精细的雕刻与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而著称。
建筑中的雕像、花纹和浮雕等装饰元素,常常描绘着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场景,给人以神圣和庄严的感觉。
三、典型代表1. 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它是法国巴黎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2.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尖顶而著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3.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座杰作。
它以其巨大的尖顶和精美的玫瑰窗而闻名于世,是德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总结: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垂直感、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及壮丽的外观而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还是科隆大教堂,都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概述,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一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以及典型代表,也更加欣赏并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建筑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无论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一、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Gothic),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
这个词原指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
15世纪,意大利人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振兴古罗马文化。
也许是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哥特,意为野蛮。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晚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增加了更多装饰元素。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 ),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简介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 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143年的巴黎圣丹尼斯教堂。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米兰大教堂为哥特式知名建筑概述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特征:1)结构:①中厅十字拱摒弃了罗曼式建筑的半圆形拱券形式;②发展为双圆心尖拱,并做成骨架券的形式,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4角;③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并与飞券和扶壁形成一套完整的受力体系。
2)平面形制:①拉丁十字式,中厅越发狭长、瘦高,增强了向上和向祭坛的动势;②平面十字交叉处屋顶常有尖塔。
3)装饰:中厅有大面积高侧窗,以彩色玻璃画代替了马赛克壁画4)立面:①西立面为建筑主立面,两端一对高大的钟楼夹着中厅的山墙;②横向线脚与券廊强调着建筑的水平联系;③教堂向上的动势极强,雕刻也极其丰富。
√尖十字拱:1)解释:①由古罗马圆形十字拱发展而来;②哥特式教堂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③也称双圆心尖拱,即由两个圆心画出的两道弧线相交组成。
2)优点:①跨度一定时,尖拱可达到更高的高度;②不同跨度的尖拱可以做到相同的高度,十字拱下的平面也不必是正方形,使教堂的室内空间更加完整统一,空间逻辑性增强;③侧推力比半圆形拱小得多,只产生相当其一半的侧推力,大大减轻石墙的负担;尖十字拱的产生,是当时结构技术的一大进步,为哥特式教堂向更高、更大的体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飞扶壁:1)哥特建筑在结构技术上的另一个创举,是传递中厅侧推力的重要构件。
由扶壁和飞券两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共同产生向内的推力,来抵消中厅拱顶向外的推力。
2)做法:①在侧廊外墙上按一定距离排列若干粗壮的墙垛,被称为扶壁②在扶壁上再做一道拱券,也称作飞券,飞跃侧廊屋面直抵中厅拱顶的券脚3)意义:①使侧廊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大大降低其高度;②使得中厅侧廊外墙可大面积开窗;③为教堂的功能与形式发展扫清了障碍。
骨架券:1)在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
以此组成的拱顶承重构件。
主要用于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艺术特色:①早期哥特式教堂代表,位于巴黎市塞纳河的西岱岛上②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十字横厅极短,是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③教堂有三座塔楼,正入口立面一对,十字交叉处一座④教堂西立面的构图是法国哥特式教堂中最为简洁的一座,纵向的塔楼与横向的线脚对立面进行了均匀地划分,每一部分都十分匀称⑤教堂内部装饰极为朴素比萨主教堂建筑群:1)主教堂:①拉丁十字式②中庭屋顶为木桁架,侧廊为十字拱③正立面暴露山墙两坡,侧廊为十字拱④以空券廊做装饰,为典型的意大利罗曼风格2)钟塔:①位于主教堂圣坛东南侧②8层,底层只在墙上做浮雕式的连续券,中间6层围着罗曼式的空券廊,顶层以收缩作为结束③梯子藏在厚厚的墙砌体里3)洗礼堂:①位于主教堂前,圆形形制②原本为锥形顶,立面分为3层,上两层围着空券廊,后经过改造,添加了一些哥特式的细部,顶子上套了一个用木构架做的穹顶4)艺术特色:比萨主教堂建筑群的3座建筑物形体各异,对比极强,造成了丰富的变化。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什么,带你一口气看懂哥特式建筑之前有讲过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本期泥巴王将要和大家分享的词汇解析内容是哥特式(Gothic architecture)建筑(Gothicarchitecture)。
哥特式这个词汇出现在12世纪的法国。
盛行于13世纪,主要用来形容建筑风格(当然不止是建筑还会用来形容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众多的欧洲建筑风格中,要区分哥特式风格的关键词可以称之为“直冲云霄”又高又尖,可以戳瞎双眼的那种尖。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形成远早于我们上次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但哥特式建筑断断续续延续了八个多世纪。
为什么会出现哥特式建筑?我们来看看当时法国的背景。
12世纪的法国,已经不是领主和领主没事就打起来的时代了。
这是教会权力的全盛时期。
在神权时代,高度意味着离上帝更近,所以建筑要建得比对方高。
毕竟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那么要怎么区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呢,我就给大家带来一篇纯装X干货,带你一口气看懂哥特式建筑。
首先是结构上的特色:肋架券/骨架券 rib vault这个名字看上去还听绕口的,之所以叫肋架,就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
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可以参看下图英文标注rib vault)。
法国沙特尔主教座堂尖肋拱顶Pointed Arch尖肋拱顶通常在哥特式建筑屋顶上的应用。
为了支撑屋顶成片的向下的压力,尖肋会在多个角度及位置上平均分布。
而且尖肋拱顶还能制造“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飞垛是垛的一种,建在墙外,有上图所示的效果,分担部分墙体的压力。
扶壁早在古罗马建筑中就已被广泛使用,但哥特式建筑中的扶壁与古罗马建筑不同,是直接暴露出来,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的。
其次是外观上的特色:花窗玻璃/花饰镂空窗格Tracery巴黎圣母院这里的特点说的是两件事,一个是窗格设计,一个是彩色玻璃装饰。
13世纪,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玫瑰窗框架纤细、排列紧密呈放射状。
哥特式建筑风格:喻意虔信。
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产生于法国曼延至整个欧洲,以宗教建筑为多。
高耸削瘦的尖塔,难以企及、叹为观止的尺度,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主旋律。
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展现了宗教神学下神秘、哀婉、崇高的欧洲。
1、哥本哈根restad高中的“玩具大盒子”看看座位于哥本哈根的郊区的高中校园吧,很难想象有人会不想去这里上学。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高中,教学楼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明艳色调的彩色玻璃,可以随着太阳自动旋转的彩色窗户……整栋楼看上去就像一个玩具大盒子。
而内部更是惬意:梦幻般的旋转楼梯、学生休息室的平台上提供大大的橙色枕头,学生可以坐着躺着趴着,绝对释放压力。
3、洛杉矶第九高中的先锋派现代艺术大楼这座由奥地利Coop Himmelb(l)au公司设计的教学楼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一所公立高中校园中,造型看上去更像一个前卫的先锋派艺术博物馆。
第九高中的这座教学场馆主要提供给攻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课程的学生使用,内部还设置了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剧院。
其先锋派的设计相信能给来这里上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感。
2、3、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 ower)(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有162层,总高828米的摩天大楼。
哈利法塔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为当前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造价达70亿美元。
此塔上超透光玻璃的混凝土建筑将使中东重新成为世界最高建筑的所在地,往昔的最高建筑—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即在1311年被英国160米高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所取代。
不过16世纪时,林肯大教堂的座堂中心尖端崩坍,最高纪录重回到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当然也是崩坍过的,但依然有146.6米),直到埃菲尔铁塔出现。
建筑设计哈利法塔俯视图哈利法塔由SOM所设计,此公司出名在于它的超高楼计划如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与纽约市的自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