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湘教版地理专题2 世界的居民
- 格式:ppt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28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目录知识点一:世界人口的数量:突破80亿(2022年)知识点二: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1)人口增长特点:从总体看,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加的。
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
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
(2)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导致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知识点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出生率=出生人口数平均人口数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自然增加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平均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数量增长,如中国、印度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0,表示人口数量停止增长,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数量减少(负增长),如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知识点四: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大洲是欧洲。
【点拨】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
(如:欧洲、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增长率高,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关于人口的一些说法,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人口的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本章内容共有4个小节,分别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人口问题和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4个小节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这一主题,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还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人口、关爱地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中国的人口问题,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二课时)一、认定目标一、明白得世界的人口问题,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阻碍二、通过熟悉世界人口问题,树立操纵人口数量和可持续进展的观念二、自主学习一、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经济迅速进展给和造成了空前压力,也给人类生存和进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人口增加愈来愈快,人们大规模地砍伐、开垦、开采,从而致使和荒漠化。
3、人口增加愈来愈快带来的问题:使居民的、居住、、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
近50年,世界人均耕地的数量竟减少了以上。
4、人口增加愈来愈慢(负增加)带来的问题欠缺,人口等。
五、合理的人口增加应与、环境相和谐,与相适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令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和谐。
我国把作为一项大体国策。
六、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现象要紧发生在国家。
三、一起探讨一、阅读P43阅读材料、参阅P44活动1,分析在多数进展中国家什么缘故乡村人口要向城市迁移?二、随着城市进展规模的扩大会产生一些问题。
参阅P44活动2小组讨论回答: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有哪些?请提出改良方法。
四、归纳整合五、拓展练习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A、就业机遇增加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C、住房、交通紧张D、受教育机遇增加二、下列关于人口迁移论述不正确的是( )A.农村人多地少到城里打工B.农村环境比城市加倍恶化致使人口迁出C.城里有更多的就业机遇D.城市教育事业发达吸引农村人口3、有关人口增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越慢越好②与资源、环境相和谐③越快越好④与社会经济进展相适应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在进展中国家,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缘故有:①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遇;②城市有较好的生活条件;③城市环境优美;④城市有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⑤城市物价低。
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五、读下图“地球的呻吟”完成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揭露的是带来的问题。
(2)这些问题具体表此刻、、等方面。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景观特征、聚落与地理环境的两个问题。
聚落是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形成的,有大有小,分乡村和城镇两种形式。
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存在明显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聚落规模、人口密集程度、建筑物高矮、交通等方面。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梳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梳理湘教版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其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和历史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又会作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口变动的基础。
研究它有利于政府等决策部门对人口的发展问题进行合理政策实施.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
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
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
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
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
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
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
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
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单元课时分配本章内容共包含四节,可用5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课时第二节:世界的人种1课时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1课时第四节:世界的聚落2课时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柱状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世界人口的认识。
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
重点解决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问题后,理解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认识我国当前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一)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1.世界人口的数量大1990年10说12日60亿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1800年以前增长缓慢1800年以后增长迅速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总人口(最高――非洲、最低――欧洲)二、世界的人口问题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3、发展中国家的盲目城市化问题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以“苦难的母亲”为主题,创作一期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