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作者简介:丰子恺
- 格式:ppt
- 大小:992.00 KB
- 文档页数:5
手指丰子恺创作的散文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手指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体之美的独特见解。
在这篇散文中,丰子恺先生以他独有的幽默与智慧,用丰富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手指的独特魅力。
散文开篇,丰子恺以幽默的笔调写道:“手指,是我们身体的最小造物,可我却丝毫不觉得它们是生下来的梦想家。
”丰子恺以此引出了自己对手指的思考,他认为手指虽然微不足道,却承载着人们的无限创造力和智慧。
他继续以诙谐的语言描述手指的形态与功能:“手指有时候像一根细长的小蜡烛,支潜伏在掌心的蜡烛;有时候像一枝纤细的羽毛,轻轻地拂动着风;又有时候像一只灵巧的小指针,指点着迷失的方向。
”丰子恺接着展开对手指的思考,他将手指与艺术、文学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写道:“手指是艺术家的画笔,是作家的笔尖,是音乐家的指挥棒。
手指在艺术的创作中默默无闻,却为作品注入了无穷的灵感与生命力。
”通过这样的描述,丰子恺向读者传递了手指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丰子恺还通过对手指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体之美的独特见解。
他写道:“手指是一座迷你的艺术殿堂,它们是人体的精致之处,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桥梁。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告诉读者手指的精细结构和独特功能,以及手指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文章的结尾,丰子恺以温暖的语气给予了手指最真挚的赞美:“手指,你们是小小的,却承载着无尽的美妙和力量。
你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生活的美好。
谢谢你们,我的可爱的手指们!”通过这样的结尾,丰子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手指致敬,传达了对手指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总之,丰子恺创作的《手指》这篇散文,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手指的形态与功能,展示了手指作为人体的微小构造却承载着巨大能量的独特魅力。
同时,他以自己独有的智慧和思考,向手指表达了深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让读者重新认识到手指的重要性和美丽。
打印版
《手指》作者简介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41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他的散文集《缘缘堂续笔》。
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意蕴深厚的一篇散文,写于1921年1月2日。
当时,丰子恺先生在日本弘前市丰岛与太郎的寓居里,随着弘前市与太郎一起动迁到支笏洞爷湾,一共居住了半年。
其间,生活很清闲,但他却觉得很闲适、舒畅。
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成了《手指》这篇散文,以抒发自己的情志。
本文的主题突出,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生活哲理;语言简朴,亲切自然。
通过手的描绘,联系到正义、邪恶、强大、弱小等,讲明了道理,给人以启示。
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手指>课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丰子恺先生的《手指》是一篇充满趣味和哲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我们最熟悉的手指赋予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
本文将对《手指》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 年 11 月 9 日-1975 年 9 月 15 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丰子恺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手指》这篇课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文内容解析1. 课文结构《手指》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总述了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分别从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外形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最后总结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 手指的特点和作用(1)大拇指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虽然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但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2)食指食指的工作没有大拇指吃力,但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手指》知识点总结+练习一、知识点总结(一)文章背景与作者简介《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丰子恺,原名丰润,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二)生字词1、易错读音“秽(huì)物”,注意不要读成“suì 物”;“窈窕(yǎo tiǎo)”,读音不要读错。
2、易错字形“搔(sāo)痒”,注意“搔”字的写法;“纽扣(kòu)”,不要写成“纽叩”。
3、重点词语解释“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附庸”:泛指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三)文章结构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四)手指的特点与作用1、大拇指特点:形状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最肯吃苦。
作用: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读书、翻书页、拿东西时都要他帮忙。
2、食指特点: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工作复杂。
作用: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3、中指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曲线优美。
养尊处优。
作用: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4、无名指和小指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能力薄弱。
作用: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五)文章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团结协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