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一)、文学、艺术、哲学

?1、文学

?梵文文学在笈多时期达到了历煌史上的辉煌顶点。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的碑铭基本上是俗语,一度压倒梵文;僎伽王朝重升梵文的地位,

但仅是装饰,收效不佳;到贵霜的迦利色迦王时,一改巴利文佛典的前

貌,梵文写经大盛;以后,两大史诗也定型为梵文。笈多王朝时,梵文

戏剧、诗歌和散文等通过王室的赞助,达到独霸文坛的地步。

?印度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吠陀时期的舞蹈和哑剧发展而来。相传公元前后问世的《舞论》,就提到了有关戏剧的各方面,如音乐、唱歌、

舞蹈、韵律及各方言的应用等。

?公元3世纪时有名的梵文戏剧家跋沙,1910年在南印度波德摩那怕附近一座寺庙的藏书中发现13个剧本,它们被认为是跋沙久已失传的作品。

他的戏剧风格朴实,其内容或者依据史诗故事,或者来自历史上的传奇,

绝大多数描写阿褩底国王乌代因的恋爱艳遇。他的《婆须达多梦中记》

常被后人奉为楷模。梵语戏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剧情中上层社

会身份的人讲梵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讲俗语。这显然把社会中的等

级关系,搬到舞台上。

迦棃陀婆是最杰出的古典梵文文学家,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在戏剧、史诗、抒情诗等诸方面都有杰作存世。他著有三种梵文著本,《沙恭达罗》、《勇健与广延》和《摩罗毗迦与火天友》。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幕爱情剧《沙恭达罗》,该剧由于歌德的赞扬而闻名于欧洲,迦棃陀婆被誉为东方的沙士比亚。

在诗歌方面,印度盛行叙事诗和抒情诗。马鸣的《佛本行赞》和《美难陀传》是古典风格的早期叙事诗。《佛本行赞》是一部用梵文写成的最早的佛教著述,是用长诗写就的佛陀的传纪,从释迦牟尼的诞生直至涅槃,歌颂伟人并弘扬佛法。

7世纪上半叶的伐致呵利是抒情诗的佼佼者。他的诗集《三百咏》从古至今脍炙人口,而在《情诗一百首》中,其名言:“灯光伴随着火炉的焰火,日光或者星月之光,众多光中却无爱人双眼阴光,此世对我而言黯然无光”,常被用作印度抒情诗范例。阿摩鲁著有《一百首诗》,他善于把握情人的感情,善于描写快乐和忧虑、愤怒与诚挚。12世纪,胜天的长篇抒情诗《牧歌》是古代晚期的经典之作,内容描述黑天与罗达间发生的爱情、离异及最后和好的故事。他将优美的道白与复杂的韵律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以表达丰富的恋爱感情。该诗被认为是梵文诗歌前后古典风格的承上启下之作。

?方言文学使用的是南印度当地的自然语言。《俱罗尔》和《纳罗底耶》是古代泰米尔语文学的名篇。前书是织匠提鲁华鲁瓦所著,此书是属于人

生三大目标(关于法、情、政事三者)的1330首箴言诗集的集合本。提鲁华鲁瓦并非个人名字,而是南印度贱民宗教导师的名称,“俱罗尔”是

一首箴言诗的诗名,也被用来作为全书的书名。

?《纳罗底耶》也是箴言诗集,共有四百首箴言诗,内容涉及轮回、报应、超脱、法律、尘世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稍后时期,出现两篇泰米尔

语史诗《宝石脚镯》和《马尼梅家莱》,这两篇史诗本是梵文作品,但原作已经丢失,却意外地在泰米尔语的书中保存了下来。

? 2 、艺术

?印度艺术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了又一个辉煌的高潮。王权赋予印度艺术以庄严及威武,阿育王石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一。鹿野苑的石柱象征宇宙之柱,柱头顶端是四头背靠背威武挺立的雄獅,四獅鬃髦披洒,目视四方,张嘴欲吼。这屹立四獅,组合成拳头,威猛、团结,成为印度国徽的图案。

?宗教是印度艺术另一个不竭之源,而且赋予艺术以一种神性,不管其表象是肃穆、活泼,或者诙谐。

?古代印度的宗教绘画大都保存于石窟中。世界闻名的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地区瓦格霍拉河谷,是在高约二十多米的花岗岩峭壁上开凿的,沿河谷排列,共二十九窟,主要为佛教艺术,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中,前后费时达八百多年。精湛的壁画与雕塑共存,令人赞叹不已。绘画《六牙白象本生》、《国王及其从人礼拜菩提树》等代表着早期风格;《对佛陀的引诱》、《坐着的少女》都是笈多时期的佳作。《农村场景》、《波斯的王子和公主们》顾名思义,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整个洞窟来看,第一窟称为毗诃罗式洞窟,凿于笈多王朝时期,是所有洞窟中最为壮观和丰富多彩的,其众多壁画堪称古典绘画艺术的顶峰。还有,阿旃陀石窟的建筑雕塑也十分精湛,如有的洞窟,无论是总体的构设,还是局部的匀称,都令人赏心悦目。此外,马尔瓦地区的巴格石窟约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共九窟,其佛教壁画深有造诣。德干地区的巴达米石窟与埃罗拉石窟的壁画也异常精拆彩。

?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由于神像和神话故事的宗教内涵不同,作品表现出的特色也各异。例如佛教的释迦牟尼雕像总是庄重、严肃、安祥端坐,对周围的一切保持冷漠状,而印度教的湿婆雕像则形成鲜明对照,其色彩斑斓,常呈现引人入胜得狂舞姿态,这一静一动令人印象深刻。又如《恒河女神降凡图》是摩诃巴里普罗的大型壁雕,它描绘了天神及众多男女神灵及龙、象、蛇等诸多动物欢欣跳跃,争先恐后地赞颂象征生命的圣河之水倾泻到世间。

?平原地区大都是独立式庙宇,富商们的慷慨捐赠加上地理优势,庙宇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辉煌,越来越精致。大幅的壁画和大群的神像,被请来恰如其分地点缀庙宇的空间。这使得绘画、雕塑、建筑融为一体,更蓬勃发展起来了。例如,以佛教学院闻名海外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

又如稍晚时期的卡朱拉霍神庙,更以别具一格的性爱、艳情雕像而闻名。

当然,这不应视为色情,而是通过世俗恋情来体现对宗教的奉献。

?3、哲学

?在梵文中称为“研究的科学”。通过活跃的辩论,印度教哲学逐渐形成六大思想学派,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印度教“六论”。虽然这些论说起源于早期的哲学思想,并且持续到更晚的时期,但它们的一些主要原则是在笈多王朝及其稍后时期中得到清楚阐释的。正理论主要代表作为乔答摩的《正理经》、生于公元350年左右的犊子的《正理经释》和生于公元640

年的乌堵达伽拉的《正理经释》。这一学派有严格的论理体系和知识理论,以逻辑为基础,讲述一些正确的思维、辩论及深究的方法,主要用来与佛教大师进行辩论。

?数论,是一种实体论哲学,因反对奥义书的观念论而产生。创始者伽毗罗摈弃“世界灵魂”的概念,将物质与无限复杂的灵魂区别开。物质是实在的,世界最终的因子是“原始物质”。“原始物质”是单一的,由“德性、激情、淡泊”三个构成要素连接起来,达到平衡即成常态世界。存世的代表作是公元300年左右的自在黑天的《金七十论》,以及系统诠释《金七十论》的婆察巴帝弥斯罗的《数论诸谛之月光》。

?瑜珈论即“运用意志”,是宗教信仰的直接的结果。代表著作是波颠闍利的《瑜珈经》,他与大文学家同名,但是另外一个人;还有相传为广博在公元500年左右所著的《瑜珈释》。瑜珈以绝对集中思想于一个超自然目标,达到完全控制意识,进而导向认知最终睡实在。

?弥曼差论也“前思维派”。由于看到《吠陀》正在被忽视,为再次强调《吠陀》是根本法理,弥曼差派由而缘起。如何对祭祀规则书作出正确阐释,这是该书主动承达但的使命。弥曼差论的是耆弥尼撰写的《弥曼差经》,此书最有名的注释有两,作者分别是公元5世纪的夏巴罗和公元700年左右的鸠摩利罗,后者的释本尤为重要,它的引证含有当时社会及学术生活状况。吠檀多论又称“后思维派”。它声称起源于《吠陀》,认为“绝对灵魂”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并阐述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肉体死亡后个体灵魂与“绝对灵魂”的融合统一。吠檀多的经点是拜陀罗衍那的《吠陀哲学经》,该书仅是一些口头禅,最好的阐释者是宗教改革家商羯罗。他是“不二论”的主要代表,认为“觉悟”说是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他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低的知识,以求适应民众了解;另一种是高级知识,以适应严格哲学思想的要求。他的主要著作是《梵经注解》、《广林奥义书注解》、《世尊歌释》。

?佛教哲学在部派争辩以及与婆罗门教的辩论中,得到了发展。其时,唯心主义新倾向的代表者是无著,他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290—360年,有七部主要著作存世,其中《辩中边论》是主要的哲学著作,意在分别中道与边见。在认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是无著的兄弟世亲,他以《三十颂论》、《二十颂论》为人称著。他认为,其它学派主张的“真实灵魂”

和“法”不过是“识”的变现,此外什么也没有。其他还有5世纪时的世亲第和5世纪下半叶的陈那。前者的《金七十真实论》是批判婆罗门教数论的。后者至少有十四部哲学著作,但梵文原本荡然无存,其中《关节明灯疏》、《观三十论》等六部仅存藏文本,《取因假设论》等三部只有汉译本,《观所要缘缘论》则存于汉文与藏文文本中。

?佛教因明学即逻辑学是这一时期的一大贡献。无著的《瑜珈师地论》使用了“因明”的名目,《顺中论》反驳了数论派的因三相说。陈那继承前学,确立了佛教逻辑学。他的集大成之著《集量论》,以及《因明正理门论》等,把量(认识根据)分为现量(直接感觉)和比量(推论)两种,由宗(主张命题)、因(理由概念)、喻(实例)组成的三支作法,并利用“九句因”对因的三相(理由概念的周延关系)作了明确的说明。陈那的逻辑理论称为“新因明”,以区别以前的“古因明”。7世纪中叶的法称更新了陈那的学说,解决了陈那以来在因明学中发生的一些难题。他

的《量论释》、《正理一滴》等七部论著,被视为正典,大有后来居上之

势。

?(二)科学

?古代印度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孔雀王朝前后是一个高潮,笈多时期是又一个高峰,以后停滞了相当长的时间。公元后,印度天文

学的性质与以前大不相同,它发展成一种体系,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并

且吸收了外来天文学、尤其是希腊天文学的知识。公元505年左右,彘日的《五手册论》是集大成的著述。

?印度的数学研究同样与天文学有密切关系,因此算术与代数也是圣使、梵藏等人著作的一部分。在《圣使集》的前两部分、《梵明满手册》的“算

法章”和“库达加迭亚”、《顶上珠手册》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

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印度最高阶段的数学成就。

?印度医学的源头据说是释迦牟尼时代的阿特利亚,他以口授传下了医术。

在六名嫡传弟子中,贝拉和如火自成流派,并且贝拉有直接的医学文本

传世,《贝拉本集》的不全手抄本是在南印度发现的。稍后的印度医学权

威是闍罗伽、妙闻和婆拜他三人。

?《药物语汇》是一部药物学辞典,产生于古代,以后多人修订,内容时有增删。

?古代印度在金属冶炼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宗教的演化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指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时期的佛教,约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70年;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对教义、戒律等方面产生不同看法,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以及分属两部的十八派,时间跨度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后50年;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分裂时期,约公元50年至13世纪佛教在印度消亡,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6、7世纪佛教密教化为界线。在部派佛教时期,受在俗信徒们的支持,以偶像崇拜、菩萨运动和梵文写经

为特征的大乘佛教逐渐兴起。“乘”即“车”,大乘即大车子,意为“普度众生”;小乘即小车子,只能坐一人,意为“修身成佛”。公元2世纪龙树提出中道观,弘扬“縁起性空”说,富于逻辑地奠定了“空”思想

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大乘佛教第一个派别中观学派。公元4至5世纪时,无著、世亲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学理,形成大乘佛教的瑜珈

行派。后来两派逐渐融合,形成瑜珈行中观派。5世纪初,佛教在笈多王朝宽容的宗教政策支持下,在那烂陀建立了大寺院,它是大、小乘兼学

之地。佛教中心又回到了发迹的故乡摩揭陀。在这一时期,佛教的基地

主要在恒河流域,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一带。5世纪末,囐哒人侵扰北印度,尢其是密希拉古拉对佛教徒的迫害,这给予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以毇灭

性的打击。戒日王朝时期,佛教有所复兴。

?从玄奘留学印度结束(645年)后的约三十年间,佛教正迅速地密教化。

“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简称,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宽松的祈祷

或咒术的仪式,二是神秘主义。所谓祈祷或咒术,即对神、命运及自然

现象等能对人们幸与不幸产生重大影响的对象,通过祈求或某些定式咒

语对它们施加影响,以使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能够实现。巴拉王国是最后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度。立国者瞿波罗(约750—770在位)在摩揭陀建立了飞行寺,相传它十分华丽,西藏的桑耶寺就是仿照它建立的。约780年,达摩波罗在恒河沿岸建立了超岩寺它不仅是佛教寺院,而且也教授哲学、逻辑、文法学等一般学科,该寺的佛教组织,佛典等几乎原封不动地传到西藏,对西藏佛教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那烂陀寺、飞行寺和超岩寺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但三寺院的佛教教义已全然密教化了。?1203年作为佛教最后据点的超岩寺被伊斯兰教教徒破坏,这标志着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了。

?印度教可溯源到吠陀教。雅利安人入印,定居于印度河流域,经与当地文化数百年的冲突和融合后,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逐渐形成了吠陀教。

它以《梨俱吠陀》等为圣典,将各种自然现象神化并予以崇拜,以繁杂的祭祀为中心,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推行种姓制度,这些构成了吠陀教的特征。在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演化过程中,受崇拜的神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

?公元8世纪,宗教改革家和哲学家商羯罗对婆罗门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完成了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过渡。

?印度教民众化,这使得宗教经书发生了变化。除了四吠陀、梵书和奥义书外,《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薄伽梵歌》及多部《往世书》,此后都成为印度教的主要经典。印度教民众化也使印度教神殿在各地迅速建立起来。

?7世纪以前,耆那教在德干和南方的一些地区,受到当地王室的赞助,7世纪以后这类赞助逐渐终止。在西印度,耆那教的势力维持不变,佛教的两项变化,即梵文写经和偶像崇拜,在耆那教身上同样发生。耆那教一度在阿布山大兴土木,用白色的大理石建造了许多庙宇,这成为西印度建筑群的代表作。

?公元1世纪,基督教随商船来到印度。

?在印度古代文明中,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繁荣时期,戒日王时期这种繁荣仍在继续。

?8世纪至13世纪,印度北方政治上分崩离析,征战不已,社会发展相对停止,这与前期北方主导的古典文明,形成强烈反差。

?但是次大陆的中心不是限定在一个地区,此时进步地创新精神是与南方联系在一起的。南方诸国此时蒸蒸日上,这可在霍伊萨拉各庙宇体现出来,因为庙宇有其世俗象征性,是王朝显示自身的纪念物。

?这也可以在商羯罗和罗摩努阇的哲学中体现出来,因为它们一改缺乏自信和保守的旧貌。这还可以在向海外拓展的积极性上体现出来,他们一方面欢迎阿拉伯商人,一方面积极与中国贸易,另一方面大举进入东南亚市场。当北方保持静态时,南方前进了。

?南方和边远地的雅利安化,以及这些地区文化反矢向的流动,都使地区性差异日益缩小。

?印度文化正是靠着深厚的底蕴,在全新的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才没有导致彻底崩溃。并且,它携着传统,融合新的元素,引进了新的活力,在新的时期,开始了新的发展。

印度屠妖节、也称排灯节、万灯节、或印度灯节,是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

教“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的节日,于每年10月或11月中举行,一些佛教信徒也庆祝这个节日。由于其影响力盖过其它节日,故往往会被新马一带的华人社会误解成印度人的新年节日。

?民间传说:在印度北部,印度教徒崇拜居住在神圣的格法德汉纳山中的克利须那神,认为他是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对毗湿奴的信徒具有很深的宗教意义迈赫尔·迈格汉尼是加利福尼亚州福莱蒙特的一位内科医师,他是印度美国人基金会的领导人,他说排灯节最普遍为人所知的故事是罗摩神背井离乡14年,此间他击败了魔王拉瓦那,最终返回到印度最古老的城市阿约提亚。为了庆祝国王的回归,阿约提亚城的人点亮了数以千计的泥土灯。

?“这个城市为国王的归来举行了盛大而欢乐的庆祝活动,”他说,“它象征着国王的光芒。灯节的名字凸显了人们的欢乐。”

这个节日对印度的锡克教徒和耆那教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锡克教徒来说,排灯节是为了庆祝锡克教徒的精神领袖哈尔宾德被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贾季汉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对于耆那教徒来说,排灯节是一个纪念耆那教的创立者马阿哈维拉的节日,他死后进入了极乐世界。

?1+2总结:

一句大白话:古代印度文化灿烂辉煌,立于当时世界的潮头,尤其是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和宗教。

两句七言诗:文艺深厚影响远,佛教东传大小乘。

佛家智慧:

求人不如求己:一天,一人到寺院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热上映,紧随其后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也反响热烈,口碑不俗。短短的时间内,印度电影似乎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备受追捧。这些电影作品摆脱了印度电影“无歌舞不电影”的刻板印象,用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宣告了印度电影“故事为王”时代的到来,而这些无一不是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对印度电影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更为国际化的新式印度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歌舞片到故事片的变革 有人说歌舞片不一定是印度电影,但印度电影一定是歌舞片,一直以来,印度电影和歌舞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姿构建了传统印度电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地位超然,它们并不依附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每每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歌舞场面,大量电影的歌舞甚至可以直接截取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售卖。有些电影中歌舞几乎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存在,成为电影的主要卖点,从这个角度看,称印度电影为歌舞片也并非言过其实。 这种情况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印度

文化中悠久的歌舞文化传统为印度电影中歌舞的扎根和蔓 延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从歌谣来看,印度有着悠久的吟唱历史,大量的文化经典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传播的。至今印度还保存着包括《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吠陀》等多部经典的数种吟唱方式。舞蹈的历史同样悠久,印度最早对于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就是以“湿婆之舞”的形式来加以呈现的。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让印度人形成了鲜明的歌舞传统。因此,在印度,歌舞几乎伴随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从出生、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宗教政治的节日庆典,歌舞总是贯穿其中。而歌舞对戏剧的影响早在梵剧时代就开始了,就连梵剧的创始人“婆罗吒”,其名字本身就含有乐者和舞者的含义,印度戏剧和歌舞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这些文化基因决定了歌舞传统在传统印度电影中的重 要地位,可以说从最早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至今,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发展都因为其中的歌舞元素获益良多。但是,这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则容易“水土不服”,因为其间丰富的歌舞展现常常伴随着对叙事的割裂和挤压。比如早期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这个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在不明真相下和杀父仇人结合,在真相大白后出逃、寻亲,最后复仇。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带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公元前2500-前500年) 表一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史前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前1500 年)·公元前2000年,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哈拉 巴文明,被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前1500 年,印度雅利安语发展为 独立的语言。 进入夏代 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 域的雅利安人建立乔萨罗 国、迦尸国、韦提柯国。 ·公元前900年,摩柯婆多 大战。 ·公元前800-前550年,雅 立安人抵达孟加拉。 ·前642-前332年建立塞须 那迦王朝、难陀王朝。 ·公元前500年,华氏城都 市形成。 ·公元前5世纪,雅利 安人在南印度发展,并 于锡兰开拓殖民地。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梨俱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500 年,三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600年, 梵书编成。 ·公元前900年《摩诃波 罗多》开始编写。 ·公元前800-前500年上 古奥义书编成(古文散 本)。 商代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 (公元前500-公元300年) 表二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佛教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中古古 奥义书编成(古散文体)。 ·公元前400-200年,经书时代 (摩奴法典)主干部分制定。 ·公元前400-公元100年,史诗 时代。 ·公元前500年,六师外 道(沙门诸思想家)在世。 ·公元前563/566-前 483/486佛陀在世。 ·公元前444-前373年, 摩诃婆罗(耆那教思想 家)在世。 ·公元前475-前22年,战国 时代。 ·公元前221-前206年,秦 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 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 汉战争。 孔雀王朝 (公元前 332年-前 183年) ·公元前259-前232年,阿育王 时代。 ·孔雀王朝在德干建立。 ·塔米尔文化兴盛于下列诸国:朱 罗潘迪亚、希腊罗普特拉、萨蒂亚 普特拉。 ·公元前300年,中世古奥义编 成(新散文体)。 ·公元前300年以后为新奥义书。 ·公元前257年,1.数论派成立; 2.初期佛教圣典确立; 3.早期虔爱 思想出现。 ·公元350年,波弥尼( 印度教语言学家)在世。·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 ·前138-前119年张骞通使西 域。 入侵时代 (公元前 200-前300 年) ·公元前190年,希腊王国在西 北印度建立公国。 ·公元前183-前71年巽加王 朝取代孔雀王朝。 ·公元前150年弥邻陀王统治旁 遮普地区的大夏王朝。 ·公元前100年,甘华王朝灭 亡。 ·公元前90年塞族入侵西北 印度。 ·公元78-101年贵霜王朝迦尼 色迦王在位。 ·公元前32-公元320年,西穆卡 在德干建立萨达瓦哈那王朝。 ·公元前32-公元50年,早期案陀 罗王朝。 ·公元50-320年后期案陀罗王 朝。 ·约公元前200年弥曼陀派出现。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摩诃 波罗多》主要部分编成。 ·公元前150年,《薄伽梵歌》原 形创立。 ·约公元前100年1.《罗摩衍那》 史诗最后制作;2.吠檀多派出现; 3.部派佛教时代。 ·公元50年,正理派出现。 ·约100年,耆那教的祼形、白 衣两派分立。 ·100-200年《摩奴法典》完成。 100年,1、《薄伽梵歌》现存形 式确立;2、大乘佛教兴盛。 150年左右,犍陀罗艺术兴盛。 ·公元前200-前100年贾 弥尼(印度教思想家)在 世。 ·公元前100-前1年巴达 罗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在世。 ·50-150年,乔达摩(印 度思想家)在世。 ·150-250年龙树(佛教 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170-270年,提婆(佛 教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270-350年,弥勒(佛 教唯识派思想家)在世。 ·25-220年,东汉。 166年,罗皇帝遗使东来。 ·220-265年,三国时代。 ·265-316年,西晋。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印度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多元复杂性。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多达十几个,譬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它们被划归为六个主要的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浓重宗教性。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对于印度来讲,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不可分离的深度。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至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极大的包容性。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来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中“它(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它是一种从“农业——宗法”(农业文化、血缘文化、宗法文化)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性文化。 地域特征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既其地域特征。 1.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 2.第二,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 3. 第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 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仅从四个方面简单加以阐述: (1)在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 独立以后,以印度教教派组织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与西方思想斗争加剧,一直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主义”都是与印度传统相对立的,印度传统精神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在印度教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达摩之治”。所谓“达摩”,就是一个印度教徒必须履行的行为法则和社会义务,婆罗门有婆罗门的达摩,首陀罗有首陀罗的达摩……只要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达摩办事,社会就会和谐统一。 “达摩之治”的学说,在印度民众中影响很大,它生动地反映出印度传统思想对西方思想的抵制和抗争。 (2)在文化领域 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上印度教传统文化也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发生较强的冲突和对抗。 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例如,2001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印度教教派组织——湿婆军和世界印度教徒大会在德里、孟买等许多城市捣毁商店和餐厅,上街游行,反对情人节,以维护传统节日。美国的肯得基、麦当劳快餐店在印度经营多年,绞尽脑汁,但进展不大。2000年,肯得基宣布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也只在印度开了二十几家,这是因

印度文化:全球化中步履蹒跚的老人

印度文化:全球化中步履蹒跚的老人 摘要:印度文化在全球范围可谓自成一系,拥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有一些是利于全球化进程的,譬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教中对万物平等的信奉以及“达摩之治”的建立;而同时,在印度文化中,更多的却是与全球化相矛盾的因素——鄙视物质享受而追求精神的超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抵制、对宗教及种姓制度的执着。这一切都解释了为何印度在全球化中进程缓慢。 关键词:印度文化,全球化,老人的文化,宗教,市场经济 印度,一个拥有10亿多人口、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大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印度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系的文化。在现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成为每个寻求发展的国家的必经之路,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独树一帜的印度文化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印度文化的特点 想要分析印度文化的优劣,当然先要来看印度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正如王来金老师所说,印度文化是一个“老年人文化”,印度文化的特点无不带有“老年人”的气息。 首先印度文化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体现在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印度的语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18种之多,可以划分为四个语系,占世界语系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在全球范围可谓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同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12.1亿印度人种有46.3%是印度斯坦族,除此之外还有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1等。这种多民族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同印度历史上外来民族的入侵有关,印度文化将之同化吸收,包括这些外来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因此印度同样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不仅如此,占据印度主流的印度教中更是派别众多,信奉的神灵也让人眼花缭乱。 说到印度的宗教,便要说印度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宗教性。印度人对宗教是虔诚的,1数据资料来自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6112064197.html,/view/2174.htm

印度文化分析

市场营销二班陈晓丽2010021459 印度文化分析 近年来,印度正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其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以上,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它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我们自身也深刻感受到印度这个巨大邻国正在加紧追赶中国的脚步。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上升,其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增强。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印度现代化和崛起的过程中,印度的文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很多精华,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作为长期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笔者想就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这里就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文化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二、政治文化 印度是一个施行民主制的国家。它的宪法规定,印度施行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按照议会民主制的原则,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结构网络。议会对政府的组成及其施政行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总统由联邦议会两院议员和各邦议会议员按照比

印度的松散与后发优势的丧失

论印度的松散与后发优势的丧失 ——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论文 小组成员:5101919052刘晓笑 边玉卿 5110159027陈达禹

印度的软件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几年,印度也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称“金砖国家”。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宣称:“如果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则属于印度!”他还说:“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而长期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已经宣称印度将在2020年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大多数印度人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持怀疑态度" 印度国民普遍对印度政治家的讲话表示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印度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它经济发展从地域上和产业结构上都极不平衡,国际贸易份额偏低,进出口都很少。印度目前的年出口额为430亿美元,而中国为3260亿美元。它的预算赤字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国内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400亿美元$而印度还不到30亿美元.它的社会贫困问题还没有解决,贫富差距仍然悬殊。。按购买力计算,印度人均收入不到中国的一半,只到美国的2%在地区和全球性大国中几乎是最低的。印度文盲率仍高于40%有4.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印度饮用水缺乏,电力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它除了贫困、落后之外,还有沉闷的官僚体制和腐败。另外,谈到印度的发展,决不能忽略它固有的种姓制度和国内宗教、民族矛盾,以及与邻国的紧张关系。总之,印度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它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经济腾飞,还是有许多包袱的,甚至是非常困难的。 究其症结,我想主要是因为印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十分的松散,缺乏集中,中央政府缺位,于是导致其后发优势的丧失,在可预见的经来,都将不能成为印度总理想象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连他们赶超中国的梦想也恐怕只是空谈。下面,我将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种姓制度几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制度 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组成印度联邦的哥哥邦基本上按雨中划分,共有25个邦和9个直辖区。各邦有与联邦议会和政府相对应的邦议会和邦政府。印度宪法规定,引渡邦联单独享有一切最重要的立法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国防、武装部队、外交、军工、战争和平、航空、铁路、交通、有点、对外贸易、外汇、货币和银行、保险等工97项。印度各邦也有一定的立法和行政的资质权限。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各邦独立享有66项俩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公共秩序、警察、地方自治、公共卫生、农业、林业、渔业、教育、地方工业、土地立法、徒弟和建筑税等方面。宪法还规定了47项联邦和省邦共同享有的权限。但总的说,印度地方权限是有限的。它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有人称印度是“具有但一直特征的联邦制国家。” 在政党制度方面,印度与西方国家也一样实行多党制。印度成立后,政党林立。据统计,1952年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有大小政党192个,印度成为世界上正当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政治体制上,印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议会制。在仅次于中国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进行民主选举,对于国家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另外,这种制度与印度基本国情的种种不适应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1、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导致政策的不连续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仍然不成熟。 具体表现为政党之间没有达成最起码的共识。当执政党提出一项提案时,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反对党总会提出反对意见,阻碍提案的推进。 2、选举制度中的成人普选制,使得候选人对农民阶层的选票并不重视,对农民阶层的利益也就不会重视印度的人民院和邦立法会议选举采用成人普选制。具体来说,是指在选举中,候选人只要在本选区内得票最多,就可以当选议员,而不一定要求获得一半以上有效选票的支持。(1)这一制度致使被选举人在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的前提下也能够当选。也就是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 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及其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启迪作用。 中 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中,印度音乐可谓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音乐,它那绵延不断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强烈多变的鼓声,余音缭绕的琴声,多样式的装饰音,无穷尽的装饰乐句,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印度音乐美妙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会如此?印度音乐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印度音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印度是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印度音乐产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拥有着它恒定 不变的音乐之根。这种根深蒂固的音乐风格成为印度音乐永恒的特色。同时,印度音乐又是极具包容性的,它可以吸纳百川于己身,“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最终成为公认的具有印度特色的新混合体中的一部分”。这种融合非常自然和平稳,不会因为任何强大外力的侵袭而失掉,这种泰然自若的能力,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国之间的各种风俗习惯交汇到一起,成为今天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中有它永远不变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印度音乐区别于其他之各类音乐的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者能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很快将其辨别出来。印度音乐一直以一种稳定而完整的体系状态存在着,各个部分都井然有序,有理可循。这种整体性的紧密关系使得印度音乐始终保持着它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至于英国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也没有对印度音乐造成很大的破坏,依然以独特的魅力成 为世界音乐的瑰宝,成为世界音乐之林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音乐分支。印度音乐中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与演奏……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等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斯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

印度文明时间年表

印度文明和中亚、南亚文明 约公元前第3千纪下半期~前第2千纪上半期·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前1000年·古印度前吠陀时期 公元前1000~前600年·古印度后吠陀时期 公元前10世纪·斯巴达城建立 约公元前563~约前48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佛陀时期 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16世纪中叶·印度南部古国潘地亚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旁遮普 公元前322~前185年·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 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年·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100~公元200年·古印度萨塔瓦哈纳王国 1~6世纪·中亚贵霜帝国 约15~65年43年·贵霜帝国创立者丘就却在位 约65~约75年·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 78年·古印度塞种纪元开端 约140~约162年·贵霜君主迦腻色伽在位 320~540年·古印度笈多王朝 约517年·哒王摩醯逻矩罗登基 606~647年·印度戒日王朝 1343~1673年·印度维贾亚纳加尔王国 1347~1526年·印度巴赫马尼王国 1483~1530年·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在世 1526~1858年·印度莫卧儿王朝 1540~1555年·印度苏尔王朝 1556~160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阿克巴在位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58~1707年·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在位 1630~1680年·印度马拉特联邦缔造者西瓦吉在世 1772/1774~1833年·印度启蒙学者R.M.罗易在世 1825~1917年·印度民族运动活动家D.瑙罗吉在世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1931年·印度国大党活动家P.M.尼赫鲁在世 1861~1941年·印度大诗人R.泰戈尔在世 1866~1915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G.K.戈卡尔在世 1869~1948年·印度“圣雄”M.K.甘地在世 南亚 约627年·湄公河下游的扶南为真腊所灭(吴哥王国) 802~1431年·真腊吴哥王朝

五个维度分析印度文化

五个维度分析印度的文化 一、权利与距离 在《世界是平的》这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陶德到达印度公司之后,让员工发表建议,但是大家都没有说。这让我不禁想去分析一下印度的权利与距离。 印度的权利距离指数为77,属于高权利距离国家。我想原因要追溯到印度的宗教信仰上面,印度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而在印度教中,最重要的制度的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所以印度人生来就被告知权力是分等级的。某些群体比如贵族或者执政党比一般的平民拥有更多的权力,有些人生来高贵一些,因此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而尊重权力比尊重平等更有意义。所以印度的权利与距离指数才会这么高。 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印度的个人指数是48,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印度的集体主义是比较强的,其实这点与中国是比较相似的,同理,在中国,集体主义强的原因的可能是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他比较强调,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强调集体荣誉感。那么是否印度也是因为它的文化的影响呢。而集体主义最早就来源于印度教。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印度最早的文明叫做哈拉帕文明,就是产生于印度河流域,当时人类开始了农耕历程。农业有个节气,在一定时间就必须种植与收获,于是人类有时必须靠互助才能真正的获得收获。 而农业文明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来保证农业生产,也就出现了国家这样的高级组织,在国家中强调管理与规则,强调集体主义来获得更大的收获与收益。 下面我们将从一个案例来进一步分析印度的集体主义: 艾尔斯佩斯非常满意自己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的工作风格。在印度的工作中,她从不对年龄大的人发号司令,而是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是大家很少提出任何建议,即使是正式的建议系统也不能发挥作用。更糟糕的是,她根本感受不到他在管理美国工厂时受到的尊重和同事间的友谊和忠诚。她很灰心的想到,也许印度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位女老板。 因为印度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他们相互依赖,怕提出的问题不适合没“面子”,

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共45.00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章太炎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 (共25.00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 (共30.00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共20.00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倡导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

倡导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2006-11-23 11:25:19 印度坚持民族传统与文化,首先表现在极力倡导传统的价值观。印度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有印度特色的家庭文化,这一文化突出老人在家庭的地位,排斥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直到现在,老人在家庭里仍处于受尊敬的地位。塔塔、爱萨等几乎所有的私人财团,一般情况下都是年长者担任董事长,弟弟担任副董事长,下一代人担任分公司老总。几代同堂、合族而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印度几乎没有离婚的,官方严厉打击嫖娼卖淫,高档酒店里没有卖淫现象,我认识的大款权贵们没有"包二奶"的,媒体上也没有"泡妞"、"包二奶"这样的词。理发、按摩男女分开,男人只能进为男性开的理发店、按摩房,理发师、按摩师都是男的,为女人美容、按摩的则都是女性。印度除果阿(类似我国澳门)外没有赌场,没有洗脚屋、歌厅,没有卡拉OK厅,进舞厅必须男女双双成对,否则人家怀疑你居心不良而不让你进去。 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说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每个礼拜要到教堂去赎罪;中国流行乐感文化,相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煮牛宰羊且为乐","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印度则流行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因而,印度历史上产生了自觉放弃王子地位,行乞数年,出家为僧的佛祖;产生了自动放弃太子高位,当苦行僧数年,任蚂蚁在身上横行的耆那教创始人大雄;产生了终生吃素,只穿自己纺的布,坚决拒绝出任总统及其他一切高位的印度国父甘地。正因为印度倡导苦感文化,所以,即使在现代也不断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苦行僧中,很多人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妻室儿女。他们当中,既有贫穷百姓,也有地主资本家,甚至有达官显贵。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一些教徒忽然大彻大悟,离弃家庭,抛弃一切物质上的享受和欲望,坠入追求解脱心灵负担的虚幻境地。有的苦行僧进入山高林密、水秀穴深之处,双目微合,盘膝静坐;有的持杖托钵,云游四方;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蓬头垢面。更有极端者,不以默然祷告为修炼之本,而是故意放纵皮肉之苦:有的坐在蚂蚁窝旁,任蚂蚁在身上漫游;有的坐在鹅卵石上,任日晒雨淋;有的干脆反璞归真--身着"天衣",一丝不挂;有的一日一餐,或一周一餐。自然,所有苦行僧都只能吃素。还有一些苦行僧修炼瑜伽,或赤足在刀尖上跳舞,或在炭火上慢步行走。苦行僧代代继承和发展了瑜伽之术,瑜伽成了苦行的代名词。苦行僧和瑜伽术集中体现了印度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情怀。许多教徒到大庙拜神,即使相隔数百上千里,有车不坐,故意吃苦,坚持步行,有些人要步行数月之久。 印度人演奏传统乐器总是坐在地上施舍被印度传统文化誉为最重要的美德,行善积德是印度各种宗教的共同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皇帝乐善好施是实行德政、品德高尚最重要的表现。在已发现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的铭文碑刻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关于布施的记载,布施者有王侯将相,也有平民百姓。在其他时期的材料中,关于布施的记载也比比皆是。直到今天,施舍并且不求回报仍然是印度人最主要的共识和理念,仍被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为社会所提倡,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印度富人向寺庙、向穷人、向社会施舍的报道。不少印度富人乐于行善,主动施舍。例如,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团董事长罗易的长子举行婚礼时,为101对无钱办婚礼的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并赠给他们20万卢比的支票。第三天,小儿子也举行订婚仪式。又向14万穷人免费发放了食品。 在印度报刊上经常可以读到印度富人向扶贫项目捐款,向扫盲事业捐款,向艾滋病人、麻风病人捐款等消息。特别是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太贵(外国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食宿费总共6000美元),完全靠学费学校根本办不下去,钱从哪里来呢?来自于社会的捐款。公立大学,特别是像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这样著名的公立大学,学生几乎不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