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8.70 KB
- 文档页数:6
古印度文化一、文学1、文字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4、往世书文学《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5、佛教文学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大致分7类: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6、梵文古典文学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迦梨陀娑: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杰出代表、世界公认的大诗人和大戏剧家,使梵文诗歌与戏剧创作达到难以企及的巅峰,印度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擘。
古代印度课件xx年xx月xx日•古代印度的历史•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古代印度的文化与艺术•古代印度的社会与风俗目•古代印度对世界的影响•古代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录01古代印度的历史1印度河文明23印度河文明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明,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
印度河文明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包括现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印度哈里亚纳邦等地。
印度河文明已经建立了城市、建筑、灌溉系统和农业等,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03吠陀时期是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起源时期,也是城市、国家、法律等制度的建立时期。
01吠陀时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一个阶段,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02吠陀时期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期,雅利安人带来了新的宗教、语言和文化。
01列国时期是印度古代历史的一个阶段,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
02列国时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时期,也是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传播时期。
03列国时期是印度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作品。
摩尼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代历史的一个阶段,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
摩尼多王朝时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再次变革时期,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摩尼多王朝时期是印度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进一步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作品。
摩尼多王朝时期02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信仰多神印度教信仰多神,强调个人修行和对来世的关注。
轮回与解脱印度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解脱。
印度教创始人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强调慈悲、智慧和修行。
信仰核心佛教信仰核心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强调个人修行和轮回转世。
佛教耆那教由大雄创立,强调非暴力、自然和灵魂解脱。
创始人耆那教信仰核心是七谛,即苦谛、集谛、灭谛、业谛、行谛、智谛和涅槃谛,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伦理。
信仰核心耆那教吠檀多是对婆罗门教义的解释和阐发,强调宇宙万物统一性和神我合一。
古印度的孔雀王朝文化繁荣的时期在古印度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孔雀王朝崛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孔雀王朝统治期间,文化繁荣层出不穷,为古印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印度孔雀王朝文化繁荣的时期,从宗教、艺术和建筑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宗教的繁荣古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印度教成为了主要的宗教信仰。
孔雀王朝国王以强烈的宗教信仰为基础,即将自己视作神灵的化身。
这使得印度教在当时达到了鼎盛的地位,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印度教的影响下,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被建立起来,分为婆罗门(神职人员)、刹帝利(统治阶层)、贵族、平民和贱民五个等级。
这一制度无疑是对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也为国家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宗教的推动下,印度教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瑜伽、冥想、吠陀经、吠陀音乐等多种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盛行于民间。
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精神需求的追求,还推动了医学、音乐、舞蹈、文学等领域的繁荣。
二、艺术的繁荣孔雀王朝时期,古印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艺术形式多样,涵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
绘画艺术方面,孔雀王朝时期以壁画最为出名。
这些壁画通常描绘了神话故事和宗教场景,色彩鲜艳、构图精美。
这不仅体现了古印度对色彩的追求,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雕塑方面,古印度雕塑以造型优美、细腻传神而著称。
孔雀王朝期间,石雕和铜雕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佛教雕塑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
佛像的制作精美,栩栩如生,传达了佛教教义的同时,也展现了雕塑家的巧思和技艺。
音乐和舞蹈方面,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常常与宗教仪式相结合。
宫廷中的音乐家和舞者通过表演传达宗教情感和社会价值观。
印度古典音乐和舞蹈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瑰宝。
三、建筑的繁荣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建筑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寺庙和皇宫的建造上。
孔雀王朝国王将宗教建筑作为自己的象征,以此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
一、宗教古代印度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宗教。
印度拥有多种宗教体系,其中印度教和佛教是最有影响力的。
这两种宗教在古代印度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高原地区,它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体系。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印度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等。
印度教中的吠陀经文传承至今,成为塞缪尔的《印度文化史》等不可或缺的历史和文化书籍。
佛教的诞生和发展也成为了古代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一个王子萨里普塔·迦乔诞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克苏拉,成为后来的佛陀。
佛教是一种以解脱为主题的宗教,旨在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它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极广,并成为了东亚文化中最重要和流行的一部分。
二、哲学哲学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印度哲学是一种思考人生、宇宙和人类之间关系的哲学体系,它通过逻辑推理和精神探索探索人类的存在方式。
印度哲学有两大支系,即达尔物马特和尼阿亚耳尼亚。
达尔物马特哲学重视灵魂和心境的探索,它被描述为一种诠释经验世界的学说。
而尼阿亚耳尼亚哲学更注重现实和理解世界,它强调对真实和正确的认识和探索。
这两种哲学体系相辅相成,成为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古代印度文化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印度舞蹈和音乐。
印度舞蹈有着千姿百态的风格,包括古典舞、民间舞等。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印度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整合宗教、音乐和文化,强调个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印度音乐的印度和西方的区别在于旋律的模式与节奏。
印度音乐使用一种名为“拉覲的音乐制度”,它由一系列可转换的音阶组成,音阶的划分和音符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各种独特的声音风格。
古印度文化一、文学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 见方 天青石、陶土、象牙、铜 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 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 《娑摩吠陀》 、 《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 BC1500-BC500 ,韵文作品 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3、 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的诞生《摩诃婆罗多》 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 被誉为印 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 BC4 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 2 世纪4、 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 、“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5、 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 :经、律、论 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 、《犍度》、《附篇》组成, 《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 、《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大致分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报恩故事: 魔法故事: 笑话故事: 道德故事: 世俗故事: 梵文佛教文学:6、 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道百咏》、 《艳情百咏》 、 《离欲百咏》 )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 、《美难陀传》 ,引申为“完美” 、“文雅”) 、《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罗摩衍那》曰_ 是一7 类: 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多劝人积德行善 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大事》、《神通游戏》《世迦梨陀娑: 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杰出代表、 世界公认的大诗人和大戏剧家, 使梵文诗歌与 戏剧创作达到难以企及的巅峰,印度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擘。
印度文学(Indian literature)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宗教发达,种族复杂,语言众多,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
印度文学(Indian literature)古代印度文学(公元前15~公元4世纪)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学。
通用的文化语言为梵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规范化梵语。
另有俗语。
古代文学主要是梵语文学,又分为3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时期(公元前15~前5世纪)、史诗往世书时期(公元前4~公元4世纪)、古典梵语时期(公元1~4世纪)。
在古代印度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有诗歌总集、史诗、寓言故事、戏剧和文论等。
在这些作品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度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和种姓制度的影响。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共有4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以前两种本集文学价值最高。
《吠陀》是印度文学的最初源头,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广义的吠陀文学还包括《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此外,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诗集《三百咏》也流传很广。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学的重大收获,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两大史诗对亚洲各国,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
在古代产生的不少寓言故事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佛本生经》、《百喻经》、《五卷书》等。
古代印度戏剧发达,于公元1、2世纪即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4、5世纪步入高潮。
先后出现了马鸣、跋娑、首陀罗迦和迦梨陀娑等戏剧家。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印度古典戏剧的典范和重大收获。
由于戏剧起源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就为戏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舞论》是一部用诗体写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
这时期除了梵语古典文学,还出现不属于雅利安语系统的南方泰米尔语文学。
印度历史文化简介印度,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印度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包含了古老的宗教、哲学、艺术、文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印度的历史文化。
一、古老的文明和历史印度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经诞生了灿烂的哈拉帕文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哈拉帕文明的遗址中发现了精美的工艺品、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和文字等,展现了印度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中亚地区迁移到印度次大陆,并逐渐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多个小国。
这些国家之间相互征战,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统一为摩揭陀国。
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20年-公元185年),印度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并诞生了世界著名的阿育王。
阿育王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并实行了许多进步的社会政策,如医疗保健、教育等,为印度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丰富多彩的宗教和哲学印度是宗教的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等。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者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且永恒不灭,同时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生死的境界。
佛教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文化,还传播到了亚洲其他地区。
在哲学方面,印度产生了许多对世界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派和思想家。
如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的理论不仅对印度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西方哲学和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瑜伽派的修行方法和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健康和心灵成长领域。
三、璀璨的艺术和文学印度的艺术和文学历史同样璀璨辉煌。
在艺术方面,印度古典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印度古典舞蹈如婆罗多舞、卡塔克舞等,以其优雅的舞姿和丰富的内涵著称于世;印度音乐则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吸引着无数听众;印度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古典印度舞充满神秘和宗教意义古典印度舞是印度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还寄托了人们对神圣的崇敬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古典印度舞的起源与特点,并详细介绍其与宗教意义的紧密联系。
一、古典印度舞的起源与特点古典印度舞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印度文明,起初它是印度教寺庙中的宗教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古典印度舞的起源地主要是南部邦克尔区域和北部邦坦贝区域,后来逐渐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
古典印度舞的特点在于其优雅的身姿和手势动作,舞蹈者通过肢体的动作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这种舞蹈形式还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舞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正确的舞姿和舞步。
二、古典印度舞的分类与流派古典印度舞可以分为八个主要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流派包括巴拉坎纳提亚姆、奥康那蒂亚姆、卡塔卡利、穆欣亚提姆、卡塔卡利、穆欣亚提姆、卡纳蒂亚姆、卡纳蒂汉、卡拉卡蒂亚姆。
这些不同的流派在舞蹈动作、音乐、服饰和妆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三、古典印度舞的宗教意义古典印度舞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印度传统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的演员被认为是神的化身,他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神圣的崇敬,并传递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在古代印度,舞蹈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舞者通过舞蹈来感受和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之情。
舞蹈形式中的各种动作和姿势都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手势可以代表不同的神祇或情感。
古典印度舞的演出通常在寺庙或宫殿等宗教场所进行,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巧妙的舞蹈技巧和精湛的表演能力。
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得到了神圣的宗教体验。
四、古典印度舞的传承与发展古典印度舞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师徒制度进行的,舞蹈家通常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这门艺术。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保证了古典印度舞的传统和纯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冲击,古典印度舞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九年级历史古代印度知识点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明古国,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习古代印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方面介绍古代印度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古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至巴基斯坦,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南接印度洋。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印度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恒河和印度次大陆的平原,以及南部的高原。
这些地理条件为古代印度的农业和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政治制度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古印度社会是由几个氏族联盟组成的部落社会,后来发展为多个王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成为帝国的玛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此后,古代印度历经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形成了多样化的政治格局。
三、社会结构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相当复杂。
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婆罗门(贵族和学者阶层)、刹帝利(军人和统治者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阶层)和苦修(劳动者和奴隶阶层)。
这种社会结构在印度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宗教信仰古代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涌现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众多的宗教思潮。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强调人类的苦难和解脱。
印度教则是古代印度主要的宗教,崇拜众多的神祇,强调轮回转生和业力报应。
耆那教是古代印度另一重要宗教,强调非暴力和无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五、文化艺术古代印度的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多样。
文学上,古代印度产生了梵文文学和巴利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经典文献。
音乐和舞蹈也在古代印度发展繁荣,例如印度古典舞蹈和印度古典音乐。
此外,古代印度还是雕塑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地,以泰姬陵和凡尔纳尔宫等为代表的建筑物,体现了古代印度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印度宗教的演变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印度宗教的演变自古以来,印度一直是众多宗教信仰的发源地,其中印度教作为该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代印度宗教的演变。
一、早期印度教的形成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的古代印度。
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上有许多部落和部族,它们的信仰和祭祀活动逐渐融合并形成了原始的印度教。
在早期印度教中,人们崇拜大自然和自然现象,将它们视为众神的具象化。
这些神灵有的掌管着生命和死亡,有的主管着土地和丰收,有的负责宇宙的秩序等等。
同时,人们也相信轮回转世的观念,认为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过程,直到实现解脱(摆脱轮回)为止。
二、婆罗门教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先知和导师开始开创新的宗教思想,并形成各自的信仰体系。
其中,婆罗门教(Brahmanism)成为古代印度宗教的最主要形式。
婆罗门教将神灵崇拜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强调奉献祭祀和执行各种教规。
婆罗门教强调等级制度,将人们按照出身划分为四个阶层,分别是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统治阶层)、贵族和劳动者。
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结构,并对宗教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典时期的佛教与耆那教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印度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和耆那教在这一时期兴起并影响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强调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佛教的出现对婆罗门教的支配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它的开放性、普遍性和与等级制度相对立的观念,吸引了大量追随者。
佛教的创立推动了个人信仰的发展,也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耆那教则强调非暴力、宽容和苦行,相信通过从尘世中解放出来,个人可以获得解脱。
耆那教的信徒在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它的信奉者对于保护所有生命形式和避免伤害的承诺,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四、印度教的嬗变古代印度宗教的演变过程中,印度教逐渐取代了婆罗门教,并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古代印度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传说的国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瑰宝。
印度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是印度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印度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
一、政治制度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王时期、文化时期、带王朝时期和中世纪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时期,也称为孔雀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印度政治制度以吠陀教派为主导,实行王朝制度,吠陀教派的祭司拥有极大的权力。
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的阶级结构非常复杂,由四个阶级组成,分别是婆罗门、贵族、平民和劳工。
婆罗门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承担着宗教和文化的事务;贵族则是军队、政府和官僚机构的主要来源;平民则是商人和手工业者,正是他们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印度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分散式的地方政府,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部门都在地方政府的控制下,这样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权的稳定和自主性。
印度的法律制定主要依赖于政治宗教导师——吠陀教派祭司的智慧和经验,吠陀教派祭司们在历史上通过诵经、弘法、行善等方式来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文化成就印度是文化多元化和宗教多样性的天堂,其文化和宗教因其神秘、宏伟、深沉和优美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名的是印度教和佛教。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
印度教的基石是“吠陀”——一系列的年代表,这些表格由圣人们所编撰而成,记述了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印度的历史。
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和业力(每个人的言行会影响自己的下一世的命运),信徒们通过祷告、礼拜、给予馈赠等方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许多印度教徒都将这些做法视为教义的一部分。
佛教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公元前563-483年),又称为“佛陀”。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名著”——辞藻中这是佛教的基础和法律规则,也是佛教信徒戒律的来源。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文明起源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
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一)、文学、艺术、哲学•1、文学•梵文文学在笈多时期达到了历煌史上的辉煌顶点。
在孔雀王朝时期。
阿育王的碑铭基本上是俗语,一度压倒梵文;僎伽王朝重升梵文的地位,但仅是装饰,收效不佳;到贵霜的迦利色迦王时,一改巴利文佛典的前貌,梵文写经大盛;以后,两大史诗也定型为梵文。
笈多王朝时,梵文戏剧、诗歌和散文等通过王室的赞助,达到独霸文坛的地步。
•印度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吠陀时期的舞蹈和哑剧发展而来。
相传公元前后问世的《舞论》,就提到了有关戏剧的各方面,如音乐、唱歌、舞蹈、韵律及各方言的应用等。
•公元3世纪时有名的梵文戏剧家跋沙,1910年在南印度波德摩那怕附近一座寺庙的藏书中发现13个剧本,它们被认为是跋沙久已失传的作品。
他的戏剧风格朴实,其内容或者依据史诗故事,或者来自历史上的传奇,绝大多数描写阿褩底国王乌代因的恋爱艳遇。
他的《婆须达多梦中记》常被后人奉为楷模。
梵语戏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剧情中上层社会身份的人讲梵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讲俗语。
这显然把社会中的等级关系,搬到舞台上。
迦棃陀婆是最杰出的古典梵文文学家,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在戏剧、史诗、抒情诗等诸方面都有杰作存世。
他著有三种梵文著本,《沙恭达罗》、《勇健与广延》和《摩罗毗迦与火天友》。
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幕爱情剧《沙恭达罗》,该剧由于歌德的赞扬而闻名于欧洲,迦棃陀婆被誉为东方的沙士比亚。
在诗歌方面,印度盛行叙事诗和抒情诗。
马鸣的《佛本行赞》和《美难陀传》是古典风格的早期叙事诗。
《佛本行赞》是一部用梵文写成的最早的佛教著述,是用长诗写就的佛陀的传纪,从释迦牟尼的诞生直至涅槃,歌颂伟人并弘扬佛法。
7世纪上半叶的伐致呵利是抒情诗的佼佼者。
他的诗集《三百咏》从古至今脍炙人口,而在《情诗一百首》中,其名言:“灯光伴随着火炉的焰火,日光或者星月之光,众多光中却无爱人双眼阴光,此世对我而言黯然无光”,常被用作印度抒情诗范例。
阿摩鲁著有《一百首诗》,他善于把握情人的感情,善于描写快乐和忧虑、愤怒与诚挚。
12世纪,胜天的长篇抒情诗《牧歌》是古代晚期的经典之作,内容描述黑天与罗达间发生的爱情、离异及最后和好的故事。
他将优美的道白与复杂的韵律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以表达丰富的恋爱感情。
该诗被认为是梵文诗歌前后古典风格的承上启下之作。
•方言文学使用的是南印度当地的自然语言。
《俱罗尔》和《纳罗底耶》是古代泰米尔语文学的名篇。
前书是织匠提鲁华鲁瓦所著,此书是属于人生三大目标(关于法、情、政事三者)的1330首箴言诗集的集合本。
提鲁华鲁瓦并非个人名字,而是南印度贱民宗教导师的名称,“俱罗尔”是一首箴言诗的诗名,也被用来作为全书的书名。
•《纳罗底耶》也是箴言诗集,共有四百首箴言诗,内容涉及轮回、报应、超脱、法律、尘世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
稍后时期,出现两篇泰米尔语史诗《宝石脚镯》和《马尼梅家莱》,这两篇史诗本是梵文作品,但原作已经丢失,却意外地在泰米尔语的书中保存了下来。
• 2 、艺术•印度艺术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了又一个辉煌的高潮。
王权赋予印度艺术以庄严及威武,阿育王石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一。
鹿野苑的石柱象征宇宙之柱,柱头顶端是四头背靠背威武挺立的雄獅,四獅鬃髦披洒,目视四方,张嘴欲吼。
这屹立四獅,组合成拳头,威猛、团结,成为印度国徽的图案。
•宗教是印度艺术另一个不竭之源,而且赋予艺术以一种神性,不管其表象是肃穆、活泼,或者诙谐。
•古代印度的宗教绘画大都保存于石窟中。
世界闻名的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地区瓦格霍拉河谷,是在高约二十多米的花岗岩峭壁上开凿的,沿河谷排列,共二十九窟,主要为佛教艺术,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中,前后费时达八百多年。
精湛的壁画与雕塑共存,令人赞叹不已。
绘画《六牙白象本生》、《国王及其从人礼拜菩提树》等代表着早期风格;《对佛陀的引诱》、《坐着的少女》都是笈多时期的佳作。
《农村场景》、《波斯的王子和公主们》顾名思义,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整个洞窟来看,第一窟称为毗诃罗式洞窟,凿于笈多王朝时期,是所有洞窟中最为壮观和丰富多彩的,其众多壁画堪称古典绘画艺术的顶峰。
还有,阿旃陀石窟的建筑雕塑也十分精湛,如有的洞窟,无论是总体的构设,还是局部的匀称,都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马尔瓦地区的巴格石窟约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共九窟,其佛教壁画深有造诣。
德干地区的巴达米石窟与埃罗拉石窟的壁画也异常精拆彩。
•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由于神像和神话故事的宗教内涵不同,作品表现出的特色也各异。
例如佛教的释迦牟尼雕像总是庄重、严肃、安祥端坐,对周围的一切保持冷漠状,而印度教的湿婆雕像则形成鲜明对照,其色彩斑斓,常呈现引人入胜得狂舞姿态,这一静一动令人印象深刻。
又如《恒河女神降凡图》是摩诃巴里普罗的大型壁雕,它描绘了天神及众多男女神灵及龙、象、蛇等诸多动物欢欣跳跃,争先恐后地赞颂象征生命的圣河之水倾泻到世间。
•平原地区大都是独立式庙宇,富商们的慷慨捐赠加上地理优势,庙宇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辉煌,越来越精致。
大幅的壁画和大群的神像,被请来恰如其分地点缀庙宇的空间。
这使得绘画、雕塑、建筑融为一体,更蓬勃发展起来了。
例如,以佛教学院闻名海外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
又如稍晚时期的卡朱拉霍神庙,更以别具一格的性爱、艳情雕像而闻名。
当然,这不应视为色情,而是通过世俗恋情来体现对宗教的奉献。
•3、哲学•在梵文中称为“研究的科学”。
通过活跃的辩论,印度教哲学逐渐形成六大思想学派,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印度教“六论”。
虽然这些论说起源于早期的哲学思想,并且持续到更晚的时期,但它们的一些主要原则是在笈多王朝及其稍后时期中得到清楚阐释的。
正理论主要代表作为乔答摩的《正理经》、生于公元350年左右的犊子的《正理经释》和生于公元640年的乌堵达伽拉的《正理经释》。
这一学派有严格的论理体系和知识理论,以逻辑为基础,讲述一些正确的思维、辩论及深究的方法,主要用来与佛教大师进行辩论。
•数论,是一种实体论哲学,因反对奥义书的观念论而产生。
创始者伽毗罗摈弃“世界灵魂”的概念,将物质与无限复杂的灵魂区别开。
物质是实在的,世界最终的因子是“原始物质”。
“原始物质”是单一的,由“德性、激情、淡泊”三个构成要素连接起来,达到平衡即成常态世界。
存世的代表作是公元300年左右的自在黑天的《金七十论》,以及系统诠释《金七十论》的婆察巴帝弥斯罗的《数论诸谛之月光》。
•瑜珈论即“运用意志”,是宗教信仰的直接的结果。
代表著作是波颠闍利的《瑜珈经》,他与大文学家同名,但是另外一个人;还有相传为广博在公元500年左右所著的《瑜珈释》。
瑜珈以绝对集中思想于一个超自然目标,达到完全控制意识,进而导向认知最终睡实在。
•弥曼差论也“前思维派”。
由于看到《吠陀》正在被忽视,为再次强调《吠陀》是根本法理,弥曼差派由而缘起。
如何对祭祀规则书作出正确阐释,这是该书主动承达但的使命。
弥曼差论的是耆弥尼撰写的《弥曼差经》,此书最有名的注释有两,作者分别是公元5世纪的夏巴罗和公元700年左右的鸠摩利罗,后者的释本尤为重要,它的引证含有当时社会及学术生活状况。
吠檀多论又称“后思维派”。
它声称起源于《吠陀》,认为“绝对灵魂”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并阐述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肉体死亡后个体灵魂与“绝对灵魂”的融合统一。
吠檀多的经点是拜陀罗衍那的《吠陀哲学经》,该书仅是一些口头禅,最好的阐释者是宗教改革家商羯罗。
他是“不二论”的主要代表,认为“觉悟”说是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
他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低的知识,以求适应民众了解;另一种是高级知识,以适应严格哲学思想的要求。
他的主要著作是《梵经注解》、《广林奥义书注解》、《世尊歌释》。
•佛教哲学在部派争辩以及与婆罗门教的辩论中,得到了发展。
其时,唯心主义新倾向的代表者是无著,他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290—360年,有七部主要著作存世,其中《辩中边论》是主要的哲学著作,意在分别中道与边见。
在认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是无著的兄弟世亲,他以《三十颂论》、《二十颂论》为人称著。
他认为,其它学派主张的“真实灵魂”和“法”不过是“识”的变现,此外什么也没有。
其他还有5世纪时的世亲第和5世纪下半叶的陈那。
前者的《金七十真实论》是批判婆罗门教数论的。
后者至少有十四部哲学著作,但梵文原本荡然无存,其中《关节明灯疏》、《观三十论》等六部仅存藏文本,《取因假设论》等三部只有汉译本,《观所要缘缘论》则存于汉文与藏文文本中。
•佛教因明学即逻辑学是这一时期的一大贡献。
无著的《瑜珈师地论》使用了“因明”的名目,《顺中论》反驳了数论派的因三相说。
陈那继承前学,确立了佛教逻辑学。
他的集大成之著《集量论》,以及《因明正理门论》等,把量(认识根据)分为现量(直接感觉)和比量(推论)两种,由宗(主张命题)、因(理由概念)、喻(实例)组成的三支作法,并利用“九句因”对因的三相(理由概念的周延关系)作了明确的说明。
陈那的逻辑理论称为“新因明”,以区别以前的“古因明”。
7世纪中叶的法称更新了陈那的学说,解决了陈那以来在因明学中发生的一些难题。
他的《量论释》、《正理一滴》等七部论著,被视为正典,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科学•古代印度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孔雀王朝前后是一个高潮,笈多时期是又一个高峰,以后停滞了相当长的时间。
公元后,印度天文学的性质与以前大不相同,它发展成一种体系,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并且吸收了外来天文学、尤其是希腊天文学的知识。
公元505年左右,彘日的《五手册论》是集大成的著述。
•印度的数学研究同样与天文学有密切关系,因此算术与代数也是圣使、梵藏等人著作的一部分。
在《圣使集》的前两部分、《梵明满手册》的“算法章”和“库达加迭亚”、《顶上珠手册》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印度最高阶段的数学成就。
•印度医学的源头据说是释迦牟尼时代的阿特利亚,他以口授传下了医术。
在六名嫡传弟子中,贝拉和如火自成流派,并且贝拉有直接的医学文本传世,《贝拉本集》的不全手抄本是在南印度发现的。
稍后的印度医学权威是闍罗伽、妙闻和婆拜他三人。
•《药物语汇》是一部药物学辞典,产生于古代,以后多人修订,内容时有增删。
•古代印度在金属冶炼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宗教的演化•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指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时期的佛教,约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70年;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对教义、戒律等方面产生不同看法,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及分属两部的十八派,时间跨度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后50年;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分裂时期,约公元50年至13世纪佛教在印度消亡,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6、7世纪佛教密教化为界线。
在部派佛教时期,受在俗信徒们的支持,以偶像崇拜、菩萨运动和梵文写经为特征的大乘佛教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