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李铭
- 格式:pdf
- 大小:322.36 KB
- 文档页数:2
融入生活元素,注入初中英语教学新活力摘要:英语是支持人们日常交际、沟通、互动的国际通用语言工具,其不仅在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旅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英语思维品质的建立等,有着积极影响。
而将生活元素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初中英语课堂更具“生活味”、释放“生活气”,则势必更利于英语教学新活力的彰显,且会为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注入鲜活血液。
同时,在生活元素的刺激下,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会得到充分调动,这又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助推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
因此,教师在探索初中英语教学优化策略与途径时,应以深度开发、灵活借用生活元素为铺垫,将课堂学习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关键内容等,以生活化方式置于学生视域,为学生在生活情境、生活活动、生活体验中获得英语思维、理解、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奠基,以此使初中英语教学重燃新活力。
关键词:生活元素;初中英语;英语教学;新活力全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出发,注重对生活元素的开发与借用,为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中夯实认知基础,发展综合素养而助力。
其对于应用生活元素来优化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创新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而且,生活元素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融入,也会为学生从多维时空、纵深领域发展英语阅读、写作、表达能力而拓宽渠道,这又是构建初中英语生活化认知生态的必然途径与有力支撑。
可以说,学生在生活化体验、感知、探究中所获取的英语知识,所培植的思维品质,更易调动起其课堂参与度,同时会为英语课堂之活力、生机、韵味释放而注入鲜活血液。
因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元素来构建初中英语全新育人模式时,应以深度剖析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现状为切入点,就英语教学中所需突破的难点、所应掌握的重点等,以最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融入生活时空。
让学生在各类生活元素的刺激、启发、引导下,切实完善认知体系、逐步夯实词汇基础、全面提升认知能力。
落实英语核心素养,激活初中英语课堂发表时间:2019-10-10T10:28:57.9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6期作者:黄玲玲[导读]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443600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新的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更应该领悟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精髓,为了更好地落实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维度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并以此为指南,落实课堂教学;把英语核心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设真实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乐学、好学、能学中提升能力。
一、“主导”与“主体”有机整合,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由于教育考试制度是以分数论英雄,使得传统英语课堂成了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授受知识讲解,而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服务者,学生则是学习者、活动者、探究者,这不仅是师生角色的转变,更是理念的更新,只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才能让课堂活跃、充满生机。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这一单元,主要话题是英语学习方法讨论,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列举出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大胆开口表达,有困难时教师提供帮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组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英语中的困惑,并让他向同伴求助,全程主动参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良好的效果自然生成。
二、“活动”与“方式”相辅相成,让安静的学生沸腾起来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可以以歌曲、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带动和吸引学生,以此激活英语课堂。
教师设计多种教法、搭建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平台,使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激活课堂。
活力课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新方向课堂的活跃程度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学生普遍缺少课堂参与感。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个更有活力的更高效的课堂是广大师生急切需要的,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当改变一些课堂追求的策略,以创新的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關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追求;新方向【作者简介】祖康飞,江苏省泗洪县大楼实验学校。
活力课堂是目前英语教学所追求的一个新方向,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必然是一个高效的课堂,是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课堂。
要朝这个新方向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及利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
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到陌生。
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学生缺少相应的文化认同感,逐渐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意如何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Is this your pencil?”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其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课文的主题“pencil”出发,以课本上的图片为主来提问学生,让他们在图片中找到与铅笔同类的文具用品,比如钢笔、尺子、橡皮等。
学习完简单的词汇后,教师就可以讲解课文标题中的语法知识以及对于这句话的回答。
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来,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上,比如随意拿起一位学生桌上的橡皮问道:“Is this you r eraser?”学生会回答:“Yes,it is.”再走到另一位学生面前,指着同桌桌子上的一摞书问:“Are these your books?”学生回答:“No,they arent .They are hers.”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既掌握了常规的英语语法,又学习了表达周围事物的单词,对身边的一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通过自身的探索得到最终的答案。
打造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 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如何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是每个英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化课堂是指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和实际运用能力。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打造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生活化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饶有趣味的内容,例如通过介绍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英语游戏、有趣的故事、英语歌曲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绘本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
生活化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情境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
设置购物对话、餐厅点餐对话等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英语角色扮演游戏、英语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生活化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例如通过英语课上的英语报告、英语作文等作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英语学习唐诗宋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生活化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给英语课堂注入一泓清泉发表时间:2015-02-02T15:15:17.793Z 来源:《校园英语(教研版)》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陆波[导读] 学生喜欢的教师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习兴趣就会浓厚。
陆波新沂市钟吾中学常听到教师这样抱怨“学生真是太呆板了,总是保持沉默。
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没有朝气,没有活力”。
面对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灰色课堂,我们做教师的着实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执着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机械地讲解,填充式地灌输。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把英语学习理解为语法条款的套用,单词句型的死记硬背,失去语言与生活情景结合、失去语言自身的魅力和语言应用的乐趣。
慢慢的,学生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我们这些教师忽视了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十几岁的孩子。
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用美好的情感牵引学生的灵魂,用人文化的关怀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还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绿色课堂。
一、和谐—让学生思维扩展开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得特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体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化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美。
”同时我们可以说和谐体现在教学上就造就了教学的美。
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学生喜欢的教师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习兴趣就会浓厚。
反之,学生对某位教师产生恐惧,那么对他的课也会不感兴趣,甚至会讨厌这门课。
第二语言课堂不同于母语习得的自然环境,老师要理解学生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的心理,表明自己对学生的认同,只有理解学生的恐惧,体谅他们,尽量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使它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来促进学习。
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唤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李铭
发表时间:2019-12-17T09:40:07.010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作者:李铭
[导读]
李铭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鹤庆二中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010-01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
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语言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这话确实有道理。
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教婴儿学语言,没有教他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的知识,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地学会了母语,听说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
那为何在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了更高水平的初中阶段,让他们学习同为语言的英语,不少人却是愁眉苦脸,困难重重呢?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四岁小孩的母语水平好,其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他们与父母、亲友、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地学会了语言。
而对于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恰恰是缺少了这样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课堂上,而课堂时间却是非常有限的。
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并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一、创设生活化的英语课堂环境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营造出富有浓浓的英语氛围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孩子们真正有学语言的感觉,能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展开交际活动,交流思想感情。
例如,让学生自制单词“标签”;墙壁上贴起包含英语文化的图片、文字介绍;在不同的教室里,开辟出学生喜爱的日常英语交流角、异国风景区、节日介绍、名人角、生物角……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引导学生感受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渗透。
初中生的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快,印象深,来自异域国度人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风情习俗,定能起到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的双重效果。
⒈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
如对“Thank you”的不同回应,对询问生活状态的不同看法等。
⒉对教材中涉及到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内容加以图解和讲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
例如,在介绍圣诞节时,就可以收集各种相关图片或放映有关录像,边展示边解说,“人们庆祝圣诞节时会装饰美丽的圣诞树,母亲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还有欢乐的圣诞歌曲在街上飘扬,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会送来小朋友喜欢的圣诞礼物”等等,自然地引出相关的语言知识。
再如,一个学生突然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教师可作祈祷状并随口说:“Bless you!”在课堂中,体现平等与开放,学生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可以不必站起来回答问题。
⒊运用相关的教学材料,让学生直接融入英语文化氛围。
卡通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那些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幽默乐观的性格。
如Mickey Mouse,Domald Duck,Snoopy,这些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同学们对此更是如数家珍。
教师可将它们适时引入课堂,运用一些面具、木偶手套、头饰等,进行情景式对话练习。
三、采用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方法
⒈看看听听。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
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内容的65%,而不是两者数字的简单相加。
因此在新授课时,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将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如在教 What time did you see him? 一课时,先根据多媒体课件,结合已有的知识谈论职业,引出本课的关键词——thief,再用录音机以听新闻的形式输入语言材料,并让学生听新闻完成相关的对话,把语言使用的环境同时输入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逼真的生活情景,在看、听、说、写的多维环境中储存、建构自己的语言。
⒉做做记记。
让学生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牢牢印下所学知识的痕迹。
比如:教学家庭成员的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学人体部位的词汇时,可让学生相互做“摸鼻子,摸眼睛”等游戏;教学表示颜色的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论各自服装、学习用具和手表等物品;如操练fat时,师生同做动作:双手手心相对,手指并拢,说一声“fat”,双手向外各移一点直至最后手臂伸直,无法再 fat 为止。
对于 thin 则相反。
⒊说说编编。
以前,我们总认为学生只要能跟着读、照着说,把教授的内容全记住也就行了,所以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总处于机械学习的被动状态。
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实践中更是不会用。
语言是用于交际的。
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实践,在交际化活动中掌握英语的特点。
因此,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每周两次“口语秀”。
刚开始由教师指导,以课本内容为素材,表演小品,讲故事,说笑话,再慢慢由学生自己去编、去发现、去表演。
每周一歌。
发动学生每周学唱一首英文歌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学会不少英文歌曲。
每月阅读、欣赏一篇美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读至少一篇精短美妙的英文小品。
做值日报告。
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每天课前2~3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新闻等情况。
这样,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⒋赛赛猜猜。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只要有竞争项目他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话题:猜猜我的儿子有几岁。
我告诉同学们:I have a son.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old he is? Can you guess out how old he is? Let me see who is lucky enough to guess it out first。
在同学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激情中,我让他们猜我儿子在哪年、哪月、哪日,是上午、下午、晚上,是雨天还是晴天出生的。
在他们猜的过程中,学会了新句型 be born,介词用法的难点也一一攻破,如 in+year/month,on a rainy day 等等。
几乎全班每个同学不止一次运用上述句型和介词短语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
当同学们猜错时,我又提示或比这大,或比这小,让学生感受了比较级句型。
同学们和我始终兴趣盎然,感受着
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
同学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和谐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出来。
当然,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方法还很多,如尝一尝、演一演、辩一辩、画一画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新鲜感,让他们猜不着、摸不透下次会怎样做,他们会对以后的课程充满期待,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学英语的畏惧心理,课堂自然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