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全章节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9.76 MB
- 文档页数:52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要点1.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悟航海家的探险精神。
3.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体。
学法指导1.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并非偶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示意图概述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航海家风雨无阻的探险精神。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1)经济根源:14~15世纪,________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原因:受《________》影响,西欧社会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3)陆路受阻:________的扩张威胁了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4)精神动力: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文艺复兴倡导的________也鼓励冒险精神。
2.条件(1)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客观条件: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
知识点二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点三其他航路的开辟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英国、荷兰等国为了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2.表现北半球父子地”),是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大西洋岛屿16世纪卡蒂埃法国到达北美洲最大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位于美洲大陆最东端16世纪巴伦支荷兰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哈得逊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探寻南半球1578年德雷克英国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塔斯曼荷兰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3.影响(1)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难点一15—16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贵金属和东方商品越发渴望,经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努力,开辟了东西两条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
2.16世纪,英、法、荷等国又开通了诸多海上通道,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3.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4.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5.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6.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交通网络的建立,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直接联系,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1.(2021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8)在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
这一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全球海路的开辟B.造船技术的进步C.中国指南针的外传D.地圆学说的流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A项正确;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指南针的外传和地圆学说的流行都是全球海路开辟的条件,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2021年1月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4)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应当承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16—17世纪,这些国家的崛起是基于()A.圈地运动B.殖民扩张与掠夺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16—17世纪,英国、荷兰和法国崛起是基于殖民扩张与掠夺,有利于这些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B正确;圈地运动属于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排除A;此时两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D。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1.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教材分析】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新航路的开辟才开始,在这之前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建立和自由贸易的扩大、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进展。
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立与推广。
世界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直接联系。
人类逐步从分散的历史走向了整体的历史、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
因此、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设计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其中包括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三个要点:一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二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三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6课主要讲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
本课的学习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外史纲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与传统课文不同﹐增加了其他航路的开辟的新知识﹐更进一步说明了新航路开辟所引发全球流动性。
【学情分析】由于还未开始学习本册书前两个专题,对本课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学生经过初中阶段九年级上册书第15课《探寻新航路》的学习,逐步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但对于其他航路的开辟即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路的开辟,学生不甚了解。
以及学生此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相关资料、图片等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新航路开辟在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动力因素,以及技术的进步为其提供的必要条件,培养全面探索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表格等资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经过【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教学过程】导入:利用视频《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导入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课标课标1.17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时间定位※知识详解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动因和条件◆学习聚焦: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㈠动因历史传统伊比利亚半岛居民很早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食糖等资源经济根源①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社会根源①《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一些西欧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②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丝绸、瓷器和香料)的长期需求精神动力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②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并使得亚洲商品因加价而奇贵㈡条件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技术条件①航海经验的积累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地圆学说、有关季风和洋流等知识)②造船技术不断提高③新型航海图、罗盘(利用指南针定位原理来测量方位)和星盘(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方位)的使用二、新航路的开辟◆学习聚焦: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方向支持王室航海家开辟的航路向东葡萄牙迪亚士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向西西班牙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注意:麦哲伦死在菲律宾,没有到过印度洋,也没有完成环球航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学习聚焦: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全球物种大交换,能够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客观看待跨区域大范围的物种大交换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2.时空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所涉及的流通商品与交往国家;3.历史解释:结合有关史料和信息,能够解释殖民扩张对于欧洲、亚非美、中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提高评价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4.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能够分析全球物种大交换的影响以及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原因,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家国情怀:能够树立包容开放的文明观与世界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整个单元都着重讲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
第6课主要讲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与概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侧重于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影响,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两课共同构成本单元的系统整体。
本节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二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三个子目“早期殖民扩张”。
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所展示的内容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身上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度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影响:(1)生产力:电的广泛应用,促进生产过程的、,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时代。
(2)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的出现。
(3)经济结构:_________________取代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发生变革;(4)世界市场:推动了_______________的最终形成;(5)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掀起_______________的狂潮,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爆发;亚非拉国家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高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____________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原因(1)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经济实力上升到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增大。
(3)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争夺商品市场,扩大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特点:全球扩张,掀起瓜分狂潮。
3、表现;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占据优势,德美日等后起帝国主义后来居上。
4、美国的扩张政策孤立主义→门罗主义→泛美主义→“海权论”→“门户开放”政策三、世界连接为一体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联系更为便利。
2、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主要内容:物资和物种的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冲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影响:(1)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发展;(2)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程度提高;(3)促进了全球性的扩大;(4)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高涨,也导致了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讲述了全球航路的开辟的背景、经过等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全球航路的开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全球航路的开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航海家、支持国以及取得的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与过程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学期历史课主要针对同学们明年留学考试的历史考试范围即世界历史进行学习、总结和归纳。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阶段分期,我们翻到教材目录:1.世界古代史(三四百万年前—约公元15世纪),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体现在第一单元)和中古(中世纪)(体现在第二单元)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