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及辅导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30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砂、石等;(2)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涂料等;(3)金属材料:如钢材、铝材等;(4)复合材料: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等。
2. 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强度、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2)吸水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环境性能;(3)燃烧性、腐蚀性等安全性能。
3. 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探讨。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1.4.3 强调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解释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重要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效果。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列举出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混凝土的性质与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应用。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建筑材料内容,引入混凝土的讨论。
2.4.2 讲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讲解混凝土的定义,介绍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如水泥、砂、石子等。
2.4.3 讲解混凝土的性质介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其他相关性质。
2.4.4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讲解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钢材的性质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钢材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钢材的特性和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对工程质量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建筑材料概述(1)介绍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第二节:混凝土(1)讲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探讨混凝土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3. 第三节:钢材(1)介绍钢材的性能、分类和应用;(2)分析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节:木材(1)阐述木材的特性、分类和应用;(2)探讨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环保优势。
5. 第五节:建筑玻璃(1)介绍建筑玻璃的种类、性能和应用;(2)分析建筑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和实物标本;2. 利用实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质;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设备:例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玻璃等样品和实验工具;4.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的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 授课地点:教室与实验室交替进行;4. 实践环节:安排4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课时。
初中建筑材料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建筑材料的特点3. 常见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鉴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 常见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鉴别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常见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鉴别。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
3.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建筑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1.2 提问:你们对建筑材料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常见的建筑材料?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1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2.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2.3 讲解建筑材料的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耐久性、丰富的资源、价廉。
3. 分析常见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鉴别3.1 举例分析常见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材、木材、玻璃等的用途和性能。
3.2 讲解如何鉴别真假建筑材料,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4. 案例分析4.1 展示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应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4.2 分析案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理由,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5. 实践活动5.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材料市场或工厂,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5.2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方案,包括材料选择、用量估算等。
6. 总结与拓展6.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3. 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3. 建筑材料的用途和选择。
4.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建筑材料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第二章:混凝土一、教学目标1. 理解混凝土的组成和制作过程。
2. 掌握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砂、石子、水等。
2. 混凝土的制作过程: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
3. 混凝土的性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4. 混凝土的应用:楼板、柱、墙等结构。
5.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混凝土的组成、制作过程和性质。
2. 实验演示:观察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性质实验。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混凝土结构实例,了解混凝土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混凝土组成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加深对混凝土的认识。
第三章:钢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钢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钢材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钢材的连接和焊接技术。
二、教学内容1. 钢材的概念和分类:碳素钢、合金钢等。
2. 钢材的性质: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
3. 钢材的应用:梁、柱、钢筋等结构。
4. 钢材的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
5. 钢材的焊接技术: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钢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教师教案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系、年级: 建筑工程 系_14 级专 业: 建筑工程专业群任课教师/职称:教研室: 建筑工程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首页章节课题:第一章绪论 课时:2课时 书写时间: 3-13授课时间:3-17 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为走向社会能正确合理的选用、检验和管理建筑材料。
使同学们大概的了解到本门课程所包含的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建筑材料与建筑物、建筑业的关系。
为学习各个材料的详细内容做了铺垫。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2.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2.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解决方法:通过以后的学习及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来掌握各个建筑材料的标准教学手段实施设计:运用现实的民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同学讲解,并提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仔细注意身边的建筑材料都有哪些。
作业辅导计划:无课堂教学小结: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技术指标,从而掌握学习和分析各类建筑材料性质及应用的工具。
2015年 3月 13 日课后札记:年月日系领导审批:年月日教 案 续 页教学程序及讲授提纲或讲稿 方法手段 时间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建筑材料概述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各种材料。
(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砖、玻璃、涂料)。
二、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业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建筑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建筑物需要承受荷载的部位(楼面、梁、柱、基础)就要选用强度高、变形小和稳定性高的材料。
、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关系: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因为建筑材料的发展必须适应于建筑业的发展,新型、高效、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建筑材料概述(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历程;(2)建筑材料的作用和要求。
2. 第二课时:水泥(1)水泥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水泥的选购与储存。
3. 第三课时:混凝土(1)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施工;(2)混凝土的养护与检测。
4. 第四课时:钢材(1)钢材的性能、种类和应用;(2)钢材的选择与焊接。
5. 第五课时:木材(1)木材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木材的加工与防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应用;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3.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课件: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PPT;3. 实验器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样品及实验设备;4. 实地考察: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相应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2. 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3. 实验: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建筑材料的变化;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5.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6. 总结:对本周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分类;(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分类;(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性质的测定方法;(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等;(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性质,进行实验操作;(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质实验;(3)案例资料:提供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应用的案例;(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的作用;(2)简要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等;3. 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4. 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山东大学课程情况登记表
建筑材料课程简介及课程辅导教案
第1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本章主要讲述: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本章重点:与材料结构状态有关的基本参数的计算、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
本章难点:与材料结构状态有关的基本参数的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质
本章要点: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
本章基本概念: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空隙率、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强度、弹性、塑性、硬度、耐久性
本章基本要求: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与水有关的性质;
了解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
本章学时安排:与绪论一起共7学时
本章基本内容:
一、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材料的组成
(1)化学组成: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以各种氧化物的含量表示。
金属材料以元素含量来表示。
化学组成决定着材料的化学性质,影响着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矿物组成:材料中的元素或化合物是以特定的结合形式存在着,并决定着材料的许多重要性质。
矿物组成,是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中化合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化学组成不同,有不同的矿物。
既使相同的化学组成,在不同条件下,结合成的矿物往往也是不同的。
金属材料和有机材料也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一样,有其各自的基本组成,决定着同一种类材料的主要性质。
所以说,认识各类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了解材料本质的基础。
2.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结构决定着材料的许多性质。
一般从三个层次来观察材料的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1)宏观结构(亦称构造)用放大镜或肉眼即可分辨的毫米级组织称为宏观结构。
材料的宏观结构中常含有孔隙或裂纹等缺陷,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
材料的宏观结构较易改变。
(2)亚微观结构(显微或细观结构)由光学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米级组织结构。
该结构主要涉及到材料内部的晶粒等的大小和形态、晶界或界面、孔隙、微裂纹等。
一般而言,材料内部的晶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则材料的强度越高、脆性越小、耐久性越好;不同组成间的界面粘结
或接触越好,则材料的强度、耐久性等越好。
材料的亚微观结构相对较易改变。
(3)微观结构利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来研究的原子或分子级的结构。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晶体(或非晶体),其键的构成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共价键和离子键等共同联结,如方解石、长石及硅酸盐类材料等。
这类材料的性质相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