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诊基础知识贺共8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44 MB
- 文档页数:85
手诊基础之二:关于手诊的基础知识手诊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莫过于手诊方位规定、明显虚拟的或实际存在的分界标志,以及手诊时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还要注意手诊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的基本常识。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手诊基础知识,才可以通过观察手进行学习、诊断,否则妄谈妄论,出口即错,赔笑大方!方位规定①不一定要遵循“男左女右”的说法,两只手同时看最为准确,这是手诊医学与手相学的区别之一。
一般来讲,在具体分析健康或疾病时,左手多属脏、属阴、属器质性的,右手多属腑、属气、属功能性的。
但并非所有的手都是如此,仅仅是诊断时的参考,不建议初学者采用此法。
②以手掌面中心为中点,向拇指的方向永远居左,向小指的方向永远居右,向指尖的方向为上方,向手颈线的方向为下方,明堂区为手中心。
中医:手背为阳面,手掌为阴面。
这是初学者必须牢记于心的最基础内容。
③无论男女,在手诊九区和手诊病纹中,所代表的脏腑组织器官的方向,基本上和人身体上脏腑的方向一致。
在诊断疾病时,左右手可以出现与身体脏腑疾病互逆现象(反向交叉反射现象),这是手诊医学的特性,请毋庸置疑手诊的科学性。
④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环境、区域等,都要了解。
性别:以区别不同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年龄:以划分不同年龄组所患不同疾病或程度上的差异。
职业:不同的职业对手诊手纹颜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同时也与疾病的常见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区域:所在地域可影响某些手纹的特殊规律表现。
分界标志中轴线:把中指平分两半,作一条向下延伸到腕横纹的线。
指节纹:手指关节之间的纹理,亦称指关节纹。
拇指有2条,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不在指节纹中讨论学习。
其余四指各3条。
第一指缝:食指与中指之间指缝的距离。
第二指缝: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指缝的距离。
第三指缝:无名指与小指之间指缝的距离。
第一指缝线:通过第一指缝的中点作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并向下交到手颈线的线。
第二指缝线:通过第二指缝的中点作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并向下交到手颈线的线。
手诊诊断步骤及基础知识看手真的能知道有什么病吗?随着手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这些疑问也随之摆到大家面前。
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和看手相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
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人体的其他位置有所反应。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
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
《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手诊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著有《亚里士多德手相术》,该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的著作《皮肤纹理学与疾病》详细记述了掌纹与疾病的关系。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询手与疾病的联系,到底能从手上看出什么病呢?据笔者观察,大部分疾病在手上都有一定的表现。
当人体患有或将患有某些疾病时,往往在病人手上的特定部位,出现不同特征的纹路、色态。
我们进行手诊时,首先你要知道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而不是没有目的性的看,这样容易忘诊漏诊,从而不能系统全面的诊断。
必须要熟记九丘一平原和十八条线、手掌九宫以及掌丘诊病等基础知识。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手诊的基本诊断步骤以及一些基础知识。
诊断步骤:第一先看健康线:目的:1、看健康状况。
2、形状判断病症。
3、按形找病。
第二线丘结合、以及观察指甲:尤其肝胆肾关节肺的病变,月丘出现红点(或血糖线)是糖尿病。
第三各系统病控制要点:循环系统要关注高血压;消化系统关注便秘;神经系统关注失眠;呼吸系统控制感冒;例如高血压关注六个丘;金星丘、月丘、土星丘、木星丘、太阳丘、水星丘;贫血者掌发白,手凉。
(一)伸手看对方:1、拇食指低于30度角的。
不很舍得给你握手,这种人比较胆小、怕事、保守。
不喜欢改变自己。
身体素质比较差一点的。
2、拇食指角度在45度。
这种人比较灵活,爱好自由,比较独立。
这种人灵活适应能力强,爱好自由自在,独立能力强,一般身体比较健康。
3、拇食指角度在90度。
这种人比较大方,开朗,仗义,独立性很强,很喜欢自己做事,不容易受外界干扰。
容易自我主义,往往大意、浪费。
这种人肝火比较旺盛。
(二)、手感1、手感的对比1)手感凉:主脾肾阳虚。
发内寒,体弱怕冷,血气不循环,吸收能力差。
阳虚的人很容易怕冷。
2)手感热:主心肾阴虚。
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
3)手感湿:主心脾两虚。
心情压力,容易疲劳乏力。
手汗多,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精神紧张。
4)手感干:主肺脾两亏。
肺是滋润皮肤的,肺不好皮肤干,这种人容易感冒。
容易得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5)手感粘:主内分泌失调。
特别是糖尿病的人比较多见。
容易热,出汗,且汗是粘的。
6)手感温暖润泽有弹性,这是最好的。
2、手感的温度1)手感热:两种情况:一种是实热病,比如发烧,头越摸越热,多摸两秒钟,这说明多有炎症;另一种是虚火,也就是再握时反而觉得不是很热了,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阴虚,多见虚火上浮、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喉炎、高血压、糖尿病、阴虚劳热症等。
2)手指热:多见于便秘、血粘稠、三脂偏高。
3)手掌热:心火盛,多见于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炎等。
4)手感寒:可见于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经脉运行不畅、容易疲劳、容易感冒、月经不调等。
5)手指凉:多为血液循环较差,容易疲劳乏力,难入睡、多梦、心跳心慌、头脑不清、头晕头痛。
6)手掌凉:多为脾胃虚寒、脾胃消化吸收系统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贫血。
女性多见于妇科疾病、白带比较多一点,月经不调。
7)寒热交错:手心凉手指热,或者手心热手掌凉,或者一只手凉一只手热,这叫阴阳失调。
中医手诊基础知识1、中医手诊的概念望手诊病(以下简称手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
手诊在中国叫做“手相医学”,在西方称为“手纹医学”。
2、中医手诊的渊源1.国内情况《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奠定了望色(包括手部气色)诊病的基础,在后世《难经》、《脉诀》、《针灸甲乙经》、《医门法律》、《望诊遵经》等著作中都有望色的论述。
建国以来,中医学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诊断学得到了发展。
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望手、望面诊得到了一些发展。
2.西方简史在西方,望手诊病及手相学也是伴随着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但多与迷信相联系,主要用于对人性格的判断。
西方的手诊术的发展是近三十年左右的事情。
到1977面前后,才逐渐为医学界承认和应用。
3、中医手诊的特点1.简单、直观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是可以直接冲视觉中得到的,而手上又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80%以上,因此,通过手的望诊,可以简单、直观地观察人体的大部分健康状况。
2.经济实用3.超前诊断观察人体气色形态的变化(包括手的变化)是可以早期诊治疾病的。
4.容易普及5.具有实践性6.弥补中西医诊断的不足7.提高临床疗效4、中医手诊的原理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
望手诊病是中医学望诊方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集体运用。
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叫做“唯象理论。
当然,这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法,但对于西方手纹医学也同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学派,在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为了临床诊断的实际需要,又有所发展,在既能达到中医辨证的同时,又克服了中医定位性差的弱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内容,可以进一步进行西医诊断。
手诊讲座引言手诊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身体来进行初步诊断的方法。
它是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确定患者病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手诊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读者了解手诊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手诊的重要性手诊在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触摸患者身体,医生可以收集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如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脉搏频率等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通过手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严重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手诊也可以用于检测身体的异常部位,例如肿块、肿胀或疼痛,从而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此外,手诊还可以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通过亲自接触患者,医生可以向患者传递关怀和关心,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手诊的基本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手诊之前,医生需要准备好适当的设备和环境。
确保诊室的光线充足,并且室温适宜。
准备好洗手设施,以确保手部卫生。
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座位或床铺,以方便手诊的进行。
2. 询问病史在开始手诊之前,医生需要先向患者询问相关病史信息。
了解患者的主诉、病症开始时间、疼痛部位等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诊。
3. 观察观察是手诊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来获取一些重要的线索。
例如,面色是否苍白、是否有呼吸困难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的姿势、表情和活动能力,以便进一步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
4. 触摸触摸是手诊的核心步骤。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身体,可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来评估皮肤温度、弹性和湿度。
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来评估肌肉的紧张度和功能状态。
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评估心率和心律等等。
在触摸时,医生需要使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
对于柔软的组织,可以使用轻轻的触碰。
对于硬实的组织,可以适度用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卫生问题,及时洗手或使用消毒液。
手诊基础知识手诊的原理。
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器官有任何不良的压力和损伤,将通过矿物质等物质进行传递到皮肤表层,并牵引皮肤,形成凹凸形态。
人们经过长期观察、积累、对照,选择概率高的现象当作诊断的标准。
比如,从来没有线路的某个手的部位,突然发现有纹路出现,就预示着该地方出现了不良的干扰。
原始手诊起源早于中医,中医学的蓬勃发展为手诊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手诊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与进步,从某种角度来看,手诊推动了中医学的普及与发展。
中医学术理论基础与方法是手诊医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习研究手诊医学,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方能知道手诊的来龙去脉。
从历史考证来看,发现手诊的起源早于中医,只不过当时人们限于条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后来随着中医的发展,手诊医学也随之进步,经验积累日渐增多,与此同时手相学也蓬勃发展,结果两者常备混为一谈。
从手诊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近代与现代,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科技的发达,手诊医学又有了更多人的参与研究。
手诊的现代研究与大量的临床事实,实际上推动了中医诊断学术发展的进程,并指导了中医养生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尤其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手诊的起源早于中医在人类原始的蒙昧时代,由于人类充满了艰辛与困惑,危险与饥饿始终危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不得不利用与动物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手,不断地进行与大自然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生活的维持与发展,此时人类已经本能地意识到手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可以这样说,假如原始人没有手的话,就是到现代,人类永远还是和四足兽没有什么区别。
原始社会的人类在无可奈何的自然条件下,他们用手象征性地做出各种动作,来祈求和保佑自身和人类的生命安全。
通过对手的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大自然物质的亲密接触,产生了原始的手文化,比如原始的舞蹈、手语、手势。
在此过程中,人类逐渐积累了对手的理解与认识,这或许是最原始的、人类最为本能的、最为人文的、最为基础的手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