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光的魅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9课《光的魅力》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对光的艺术感知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手法表现光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 增进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特性: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光的表现形式:自然光、人造光、有色光等。
3. 光的艺术表现:绘画、手工、摄影等。
4. 生活中的光现象:影子、镜面反射、彩虹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手法表现光的魅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光现象,将光的艺术表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的基本特性与表现形式的PPT、光现象视频、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镜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光的艺术魅力。
2. 新课讲解:介绍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讲解绘画、手工等艺术手法在表现光魅力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手工等艺术创作,表现光的魅力。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的艺术表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1. 《光的魅力》2. 课题: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9课3. 教学目标: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培养艺术创造力。
4. 教学内容:光的基本特性、表现形式、艺术表现、生活中的光现象。
5.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手法表现光的魅力,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光现象。
6.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解、实践操作、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表现光的魅力的绘画作品。
2. 手工作业:学生利用手工材料,制作一件与光相关的手工作品。
光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光的认知和观察力。
2. 通过观察和描绘光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特性和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光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光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光的基本特性,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教师介绍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投影、光纤通信等。
3. 观察与描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光现象,如阳光透过窗户、灯光照亮教室等。
(2)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观察到的光现象,注意表现光的颜色、亮度、方向等特点。
4. 创作与展示(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以光为主题的画作。
(2)学生完成后,将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览区,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光现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下次课带来分享。
2. 家长辅助学生,共同探讨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光的认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在观察与描绘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
3. 在创作与展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光的基本特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对光的认知和兴趣也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科学探索打下了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观察与描绘环节在“光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观察与描绘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环节。
《光的魅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基本特性,掌握光的表现手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现光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理解光的特性,掌握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光的美丽,激发对美术的热爱,培养观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基本特性,如方向、强度、颜色等,并掌握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现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光的表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挥创意,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光之美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方法的图片和视频。
2. 准备不同材质和工具,如彩色铅笔、马克笔、水彩、油画棒、胶水、剪刀等。
3. 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光线充足且适合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4. 提前安置小组合作任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光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特点和表现效果,引出课题《光的魅力》。
2. 讲解新课(15分钟)(1)讲解光的基本知识,包括光源、光线、光影等观点。
(2)分析一些与光有关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光的表现效果。
(3)讲解观察和绘画的基本方法,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观察物体,如何用不同的绘画技巧表现光的效果。
3. 合作探究(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光有关的主题进行观察和绘画实践。
例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自然景色;室内灯光下的家具和物品等。
学生需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光的魅力。
4. 作品展示与评判(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并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所表现的光的效果。
然后进行同砚间的评判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判。
5. 教室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魅力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
19. 光的魅力一、教材内容分析《光的魅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光现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光的方法,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但对光与色彩关系的理解尚浅。
因此,本课需要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光的表现欲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光现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美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现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光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日出、日落、灯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这些图片都有光的存在。
(3)教师总结: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表现光的魅力。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光与色彩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下光的色彩变化。
(2)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光,如光线可以用线条表示,光源可以用亮色表示等。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表现光,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练习(1)教师布置作业:以“光的魅力”为主题,画一幅表现光的画作。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评价(1)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光的表现、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总结自己在表现光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与色彩的关系以及表现光的方法。
光的魅力美术小学教案【篇一: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光的魅力】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光的魅力-课题:光的魅力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综合探索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指导学生采用纸张,泡沫塑料,木材等材料设计制作作品,并用各种不同颜色的人造光源照射作品,进行展示。
3、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感受美术设计工作的乐趣和创作展示活动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设计制作。
教具学具:相关图片与资料、纸张、泡沫塑料、木材等工具与制作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导入课题,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强光影效果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欣赏,查阅各种资料,探讨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2、总结光影与生活,光影与美术的关系,分析几个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演示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
3、学生分头设计方案,与组内学生谈论改进方案,并按方案制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展台布置。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欣赏。
三、收拾和整理: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四、课后拓展鼓励学生积极的设计制作更好的作品,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不断提高美术的应用能力。
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光影艺术。
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综合探索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唤起学生对我们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指导学生了解、欣赏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资料。
教学重难点:1、搜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资料并欣赏。
2、谈谈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感受。
教具学具:图片与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导入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1)地理位置;(2)发现时间;(3)规模。
2、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其主要政绩:(1)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秦朝)(2)经济上,统一币制(制定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使用小篆)二、发展阶段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1)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抽象、夸张变形)比照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风格──写实手法。
2024年《光的魅力》教案《光的魅力》教案1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了解光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等;也有人造光,如烛光、灯光等。
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光,其实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也要依靠光,只有在光的映衬下,艺术作品才会显得更加生动迷人。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指导学生采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作品,并利用光的照射,进行展示。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对光的兴趣和对科学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欣赏、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用纸或其他材料制作作品。
3、用不同颜色的人造光照射作品,进行展示。
教学准备: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图片等。
各种灯光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感受光的魅力: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拿出来。
让一个学生用一些卡通形象编故事,几个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摆放玩偶、图片,或者简单构出画面,另一些学生用光源对已构好的画面或场景进行照射。
引导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认真地听故事,然后对构图不够合理的大胆提出建议。
教师引导:象不像舞台上表演卡通片?比单纯的画面效果好多了是吧?请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把光用蓝色的皱纸包住变成蓝色的光,更符合故事情节的气氛。
”“光从卡通形象的下面往上照,才能有恐怖的效果。
”在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光的魅力,兴趣被调动起来。
二、了解光的魅力: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了解不同光照射下,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白天太阳光下的建筑,晚上在灯光照射下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不同光线下的不同效果。
甚至也可以利用画室里的石膏像,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光的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电影、幻灯、投影片、皮影等艺术,来说明艺术与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三、探究光的魅力:在制作作品前,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与粗糙的物体,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光的魅力(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通过对光与影、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光影、颜色、形状表现光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特性: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光的表现形式:自然光、人造光、混合光等。
3. 光与影的关系:光源、投影、阴影等。
4. 光与颜色的关系:色温、色调、色彩等。
5. 光与形状的关系:光线、光斑、光晕等。
6. 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摄影、绘画、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掌握运用光影、颜色、形状表现光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投影仪、光敏传感器、激光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现象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光与影、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光影、颜色、形状表现光的基本方法。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光的魅力2. 主体内容:光的基本特性、表现形式、光与影、颜色、形状的关系、生活中的光现象等。
3. 配图:光现象的图片、学生作品等。
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以光为主题的画,要求运用光影、颜色、形状表现光。
2. 拍摄一组生活中的光现象,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3. 收集光在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欣赏。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光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9 光的魅力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表现形式,能够运用光的效果进行绘画创作。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光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概念:光源、光线、光照等。
2. 光的表现形式:明暗对比、光影效果、色彩变化等。
3. 光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中光的效果和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光的基本知识和表现形式,能够运用光的效果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光的效果表达出丰富的画面效果,以及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光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光线下环境的色彩变化,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光的基本概念,以及光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光的效果进行绘画创作。
3. 案例分析:展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中的光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光的效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9 光的魅力2. 板书内容:光的基本概念、光的表现形式、美术作品中的光的表现分析、学生作品展示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光的效果。
2. 家庭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美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光的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光的基本知识和表现形式。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光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3. 学生作品展示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自信地分享自己的作品。
鲁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9课光的魅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光的魅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培养学生对光与影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与影的关系,掌握光影变化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作业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光的魅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对光与影的现象也有直观的感知,但未必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光与影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光与影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掌握光影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对光与影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与影的关系2.光影变化的规律3.光与影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与影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光影变化的规律,最后总结光与影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2.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3.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生活中光影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与影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光影变化的现象?光与影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光与影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光影变化的规律。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光与影的成因、变化规律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运用所学的光影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大家共同评价、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与影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光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对光的兴趣和对科学的追求。
[智育目标]: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了解光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纸或其他材料制作作品
教学准备
课件范例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设计动手制作
一、感受光的魅力:
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拿出来。
让一个学生用一些卡通形象编讲故事,几个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摆放玩偶、图片,或者简单构出画面,另一些学生用光源对已构好的画面或场景进行照射。
引导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认真地听故事,然后对构图不够合理的大胆提出建议。
教师引导:像不像舞台上表演卡通片?比单纯的画面效果好多了是吧?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把光用蓝色的皱纸包住变成蓝色的光,更符合故事情节的气氛。
”“光从卡通形象的下面往上照,才能有恐怖的效果。
”
在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光的魅力,兴趣被调动起来。
二、了解光的魅力:
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了解不同光照射下,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白天太阳光下的建筑,晚上在灯光照射下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不同光线下的不同效果。
甚至也可以利用画室里的石膏像,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光的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电影、幻灯、投影片、皮影等艺术,来说明艺术与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三、探究光的魅力:
在制作作品前,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与粗糙的物体,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布置下一次需要的材料。
布置学生寻找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作品,下次利用光的照射,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
一、启发思路:
教师归纳总结光影与生活、光影与美术的关系,分析几个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演示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
学生分头设计方案,与组内同学讨论改进方案,并按方案完成作品。
二、展示光的魅力:
作品完成后,可举办一小型的展览,展示学生各自的作品,互相评价、欣赏。
提醒同学在展示作品时,要注意用电与用火的安全。
三、教学评价:
1、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
2、能否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3、作品是否有创意。
教学反思
这一课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说有些难度,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使用光。
这需要学生带着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感受和创作作品。
怎样才能调动起他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呢?我想到了卡通画、漫画。
卡通形象早已随着各种传播媒介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目中,让学生画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最多的莫过于卡通,甚至卡通画对学生的影响已在世界名画之上。
利用卡通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来组织这节课的教学也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于是,我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图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