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民俗文化风情
- 格式:pdf
- 大小:123.69 KB
- 文档页数:1
从《古都》看日本的传统美与民族性格《古都》从春天的花季开始,一起写到冬天阵雨、雨雪交加时代的结束——川端康成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被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重建。
而任何一个文明的生长都要在其传统中寻找土壤与养料。
此时的日本在物质社会重建的同时,也急需精神世界的滋养。
与此同时,自幼便孤凄的川端康成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上的归宿。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亲人相继离世。
这种童年的生活造就了他敏感而又孤独的性格,这从他早期的《十六岁日记》中便已显露一二,在十六岁这一年他又聋又哑的祖父也离他而去。
所以这种孤独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促使他“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这是他与日本的慰藉。
谈到《古都》的创作时他说:“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他以非常高超的叙事与细节描写展现了日本人的美学与生活实质。
1968年川端康成以《古都》、《雪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题词中说:“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康成作品的细腻与丰富直接影响了一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学创作,在今天川端康成的作品也仍然是我们了解日本人的审美与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
而在这些作品中《古都》无疑是充斥这种日本传统最多的一部。
《古都》中日本的传统美小说以象征着千重子和苗子命运的两株紫花地丁开始。
老枫树干的紫花地丁开了花:打千重子懂事的时候起,那树上就有两株紫花地丁了。
上边和下边这株相距约莫一尺。
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到:“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川端康成非常擅长景物的运用,年少的经历促生了他的敏感,他对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
随着季节生长而彼此不相见的两株花象征着与千重子不相见的姐妹苗子,而用这样的方式在开头传递千重子的孤独,这种细微的孤独,因为千重子早已知道他是父母捡回来的弃儿,她的遭遇同年少的川端康成一样。
《戏剧之家》2019年第05期 总第305期237文化天地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日本哀美文化的集中体现。
日本的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实际上是通过爱情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日本地域文化的危机感,其将徒劳贯穿于整部小说,从而营造了一种凄美忧伤的基调。
川端康成对古典文学上有很深的研究,而其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要寻找意境中的一种美感,让其文章仅通过几句精简的话语便能将小说的哀美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日本文坛中独具特色的小说作家,川端康成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让其文学风格更加哀美与婉约,形成日本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小说内容给人带来的更多是婉惜和凄美惆怅,这其实也是日本文化哀美的一个侧面体现。
一、日本文化中的哀美传统川端康成感伤、凄美的语言表达风格实际上与日本文化中的哀美传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川端康成对日本小说《源氏物语》喜爱有加,而《源氏物语》语言风格也十分悲美,其中讲述的人的命运和情感都是以悲剧结尾,而这与川端康成的《雪国》也具有风格上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与日本哀美的传统有很深渊源。
语言细腻、画风凄美是日本文化中的普遍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来自于对民族的危机感,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而又四面临海的国度,其要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而在讲述爱情和命运方面,常采用凄美的风格来提高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从而使日本的文化具有高度统一的哀美风格。
二、从《雪国》的叙述手法看川端康成的西方意识与哀美的杂糅川端康成的《雪国》不仅仅是日本哀美文化传统的体现,同时也融入了很多西方古典文学素养,从而使之在表现凄美情节上更具可读性。
《雪国》的叙述方式借鉴了《源氏物语》优美凄凉的抒情风格,并且融入了更多的诗意画面,让整部作品显得更加柔美自然。
同时,川端康成将西方的古典文学素养充分融入到日本文学中,从而让日本文学的柔美文风变得更加灵动顺畅。
川端康成运用西方的写作手法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得更加灵动,同时又与日本文化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呼应,从而使小说呈现出别样和谐的美感。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韩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在日本得文学界,有不少的文学作家都作出了十分不错的成绩。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其作品中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
这种传统的文化即成包含了四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物哀”的继承,二是对日本文化中“风雅”的继承,此外还有对日本禅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自然美的继承等。
这种独有的对日本文化的继承特色,造就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以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作品;日本传统文化;继承作者简介:韩露(1991.9-),女,民族:汉,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3日本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其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发展特色。
首先是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日本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塑造了日本统一的文化发展特色。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包容性,才造成了大河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既包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特点。
而这种文化特色又往往直接在其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彰显和体现。
所以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日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学创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现。
在日本的众多文学作家中,川端康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其带有浓郁的日本当地文化韵味。
通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质上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认知历程。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为例,就他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浓郁的日本文化意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对“物哀”文化的继承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物哀”思想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创作的代名词。
日本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中,就带有这种十分浓郁的“物哀”情调。
这是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在進行创作过程中常呈现的一种文化思想内容。
在日本的文学界中,其对“物哀”思想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广泛,其并非仅仅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悲伤情愫,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悲惨、凄凉的意境,同时也有哀怜与感动的情绪在里面。
摘要:川端康成的著名作品《雪国》描述了一个真实的艺伎驹子,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日本的艺伎文化。
日本艺伎产生于17世纪,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艺伎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技艺精湛,她们被认为是日本男人的“心理医生”,她们胭脂粉黛,高贵典雅。
但是由于缺少爱情的归宿,艺伎表面看似歌舞升平,风光无限,她们却有着脆弱的内心。
艺伎是日本文化活的载体,了解艺伎文化,能够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艺伎雪国驹子作者简介:袁婷,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一分部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从《雪国》中探寻日本艺伎文化袁婷甘肃省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21-02川端康成的《雪国》描述的是在日本的一个温泉客栈,纨绔子弟岛村与艺伎驹子相识的过程,着重表现岛村与驹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艺伎被认为是日本文化活的载体,它和富士山、茶道、樱花、相扑等,都是日本的代表。
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通常用“艺伎”一词。
日本最早的艺伎出现于元禄年间(1688-1704年),当时是幕府统治年间,武士的实际收入很低,一些下层武士甚至没有经济能力去结婚。
而社会男女比例的失调直接导致了艺伎的出现。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同时商人们也从中看到了良好的商机,他们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流浪女艺人召集起来,表演歌舞,招徕了很多武士前来观赏。
由于伎馆人员不足,也从民间募集一些男性来男扮女装,歌舞助兴。
在崇拜男性的社会中,男艺伎自然不太受欢迎,他们渐渐离开了这个舞台。
从此,“艺伎”一词代表表演歌舞的女艺人。
到十八世纪中叶,艺伎全部为女性,也开始作为一种正式职业被合法化,只卖艺不卖身作为行规被广泛接受。
艺伎最初的服务对象是武士,这是当时日本中较上层的阶级,因此艺伎常有机会接触到上层的人士和出席上流社会的宴会,这对她们自身也提出了要求。
艺伎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甚至在当艺伎入行时也要接受严格的甄选。
《雪国》中的民族元素探析关键字:民族性传统风俗自然四季物哀幽玄摘要:川端康成创作的核心,就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灵魂。
不仅是对传统民族风俗和地域的写照。
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
本文以《雪国》为例,探析其民族元素。
1、对日本传统风俗的继承(1)艺妓众所周知的艺妓,就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艺人的形式。
川端笔下的艺妓们,多是迫于生计的女子,舞女薰子就是这么一个年幼的艺妓形象。
而在《雪国》中,川端更是详尽地描述了艺妓们的生活状态及艺术表现。
驹子刚出场时,作者写:“……亭亭玉立地站着一个女子,她的衣服下摆铺展在乌亮的地板上,……看到衣服下摆,岛村不由得一惊:她到底还是当艺妓了么!”可见下摆不平铺合拢的穿和服方式,就是艺妓专门的标志。
在艺妓的表演形式方面,川端也着重地进行了描写,她们演歌跳舞,弹琴敲鼓。
琴是类似琵琶的三弦琴;歌是日式的长歌;舞也是日本的传统舞蹈,只有动作。
艺妓从衣着装饰到表演方式和乐器,都是纯日本式的,一再成为川端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职业和故事发展线索,自然可见这一职业在日本民族中的代表性和川端自己的喜爱之情。
(2)和服和服则是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日本民族服饰,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或祭典,每个日本人都会入沐后郑重其事的穿戴起来。
川端小说中对于和服的考究也是细致入微的。
从面料到底衬,从图案,花纹到装饰,腰带,都是大有讲究。
并且和服的颜色和花纹,式样和装饰,则多次成为川端描述出场人物的重要纽带。
《雪国》中作者借岛村的活动详尽地叙述了绉纱的制作过程:“在雪中缫丝,织布,在雪水里漂洗,在雪地上晾晒,从纺纱到织布,一切都在雪中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绉纱做的夏装的质地,甚至连保存也是惊人地讲究:“每年都要把不知是谁穿过的估衣送去产地”“雪晒”,连曝晒法都是长久流传的。
(3)颜色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处于黑白、红白之间的朦胧色是最美的。
在《雪国》中常常出现的红与白、黑与白的配合以及和多种颜色的配色。
红与白配色主要表现的是鲜艳的美。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丁建国(中南嚣业科技大学)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
“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荚”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关键词:传统文学理念;感性文学;自然芙;。
物哀”精神;。
阴性”芙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辞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这样的评价深刻地诠释了川端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其立足点与归宿是日本古老的传统文学理念。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美”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川端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就是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思考以及继承的结果。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
是川端的成名作。
在这曲日本式的爱情经典中,邂逅就是告别。
告别就是永别,什么都没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
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伊豆的舞女>从外在风貌和精神气质两个方面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是川端康成经过一系列探索后.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回归与继承。
一、感性文学传统一自然与人情的统一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中感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可以从他对日本自然美的描绘中略见一斑。
日本列岛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感觉,就像遍布于日本全国各地的樱花所给予日本人的心灵体验一样:灿烂得令人心醉.飘零得让人心碎。
对环境细致传情的描绘是和日本民族素来对大自然有着细腻、敏感的体验密不可分的。
浅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作者:张琨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摘要:《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从追求西方思潮回归日本传统的文学转变,通过对日本传统节日、建筑及自然风物人情的描写展现了日本传统在美国西化浪潮中所面临的危机。
同时,作者用幽玄的文字诉说着自己对日本传统发展方向的迷茫与困惑,这是东西文化汇合中产生的不和谐声音,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突破自身局限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迷惘留恋一、引言《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一部力作,描写了古都的现实生活与人们心理的转变。
日本的战败使日本各界痛定思痛,力求革新与突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然而,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传播对日本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工艺产生了挑战,面对着社会本土文化的逐渐解构,日本社会中的保守人士既痛心又无奈。
川端康成在《古都》以极其细腻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语言及人物对话描写展现了自己在日本文化转型时期的迷惘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二、古都的传统美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是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地方,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完全是日本妩媚秀丽的代表。
而像平安神宫、佛舍浮屠更是日本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结晶,体现了日本人民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艺术旨归。
在这样优美、玄静的环境中,人们对传统充满了依恋。
(一)传统节日古都保留了日本许多历史传统与独特的文化,传统节日即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日本特色之一,像葵节、祗园节、时代节、五山送火节都由来已久,在这些节日来临时,人们要举行盛大的祭礼,以表达对诸神的敬仰,祈求与之和谐共存。
当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这些节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的追念,人们多把它看成是大型的活动,例如在《祗园节》中,作者说:“在古神社、古寺院甚多的京都,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节日。
翻开日历,整个五月份,不是这儿就是那儿,总有热闹可看。
献茶、茶室、郊游临时休息地、茶锅等,总有用场,甚至供不应求。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韩露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摘 要:在日本得文学界,有不少的文学作家都作出了十分不错的成绩。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其作品中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
这种传统的文化即成包含了四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物哀”的继承,二是对日本文化中“风雅”的继承,此外还有对日本禅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自然美的继承等。
这种独有的对日本文化的继承特色,造就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以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作品;日本传统文化;继承作者简介:韩露(1991.9-),女,民族:汉,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74-03日本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其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发展特色。
首先是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日本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塑造了日本统一的文化发展特色。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包容性,才造成了大河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既包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特点。
而这种文化特色又往往直接在其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彰显和体现。
所以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日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学创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现。
在日本的众多文学作家中,川端康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其带有浓郁的日本当地文化韵味。
通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质上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认知历程。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为例,就他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浓郁的日本文化意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对“物哀”文化的继承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物哀”思想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创作的代名词。
日本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中,就带有这种十分浓郁的“物哀”情调。
这是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常呈现的一种文化思想内容。
在日本的文学界中,其对“物哀”思想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广泛,其并非仅仅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悲伤情愫,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悲惨、凄凉的意境,同时也有哀怜与感动的情绪在里面。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0 前言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
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
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
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
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
《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
《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
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1.1 “风雅”“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雪国: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日本文化的融合引言《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于1937年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并引发了对现代派文学和传统日本文化融合的讨论。
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日本文化的背景现代派文学简介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美的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强调个人主义、自由表达和较为前卫、开放的创作方式。
它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尤其重视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
传统日本文化特点传统日本文化饱含着浓厚的美感和哲理,包括着名的茶道、园林艺术、歌舞伎等。
它注重细节、内敛而含蓄,强调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
《雪国》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日本文化的探索个人情感与社会冷漠《雪国》以主角高村兄妹与日本雪国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浪漫而禁欲的爱情故事。
小说展现了现代派文学对于个人情感的深刻挖掘与表达。
同时,小说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日本社会冷漠和虚无的忧虑之情。
这一主题从故事中多次体现出来,无论是浮躁的都市生活还是女性地位的消极变化,都呈现出了传统日本文化面临剧变之时的困惑与抗争。
自然界与人类存在日本传统文化注重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雪国》中也得到了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而独特景色,将东方哲学思想渗透进小说中。
小说中景物描写具有鲜明的传统意象,如樱花、风铃等元素常常出现在小说描述中,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存在意义和启示,并通过此展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日本文化价值的承接和诠释。
结论《雪国》作为一个现代派文学作品,成功地融合了传统日本文化的元素。
通过对个人情感和社会冷漠的描写,以及自然界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索,该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创新和观念上的超越。
它不仅展示了川端康成的独特才华,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对于现代与传统交织之下文化认同与寻找的思考。
注:以上内容为原创,并按照要求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编写。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作者:王婷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14期【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0 前言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
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
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
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
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
《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
《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
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1.1 “风雅”“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雪国:日本文化与孤独的象征
1. 引言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个位于北国山间的偏僻小村庄中发生的故事,探讨了日本传统文化和孤独这个普遍主题之间的关联。
2. 日本传统文化
2.1 和谐与冷漠
传统的日本文化强调和谐、礼貌以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
在《雪国》中,人们生活在与外界相隔离的雪地环境中,彼此相互依赖又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感。
这种冷漠反映了日本社会中常见的内敛性格特点。
2.2 自然与哲学
《雪国》借助自然景观描绘出纯净、静谧而美丽的北国风光。
这种对自然界的留白和尊重反映了传统日本文化深深根植于大自然,并体现出对默默流动时间中无法操控事物的接受与领会。
3. 孤独的象征
3.1 雪的寂静
在《雪国》中,“雪”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它代表着孤独和寂静。
小说中经常描写下雪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幽闭感和孤独感。
人们被大自然的力量隔离,与外界无法有效沟通,体现了主人公与世界的脱节。
3.2 爱情与孤独
同时,小说中呈现出一段复杂而深沉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与文化背景不同、言语不通的美丽舞娘渚共度艰难时光。
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和思想隔阂,表达了日本传统文化以及个人内心深处所带来的无法跨越的孤独。
4. 结论
《雪国》关注日本传统文化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描绘冷漠和和谐、自然之美以及爱情中的孤独等主题,帮助读者理解了日本文化对于孤独感觉的深远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入探讨人性的主题,在文学界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并继续引发读者对日本文化及人际关系的思考。
鉴赏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以《古都》、《千只鹤》为例赵 洁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要:日本民俗美作为日本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川端康成作为东方美的代言人,其作品中的民俗美更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将通过“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三个角度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中的民俗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俗美;文化符号;使命;隐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自身独特体验与文化积蕴开创了有别于泰戈尔的又一种东方美范式。
他的作品饱含了东方美的独特理念。
在前人研究中,对其文本的解读多集中于“物哀”、“女性群像的刻画”、“作品艺术特色、”“作者禅宗思想”等方面,本文将以另一种角度——“民俗美”展开对其作品的探究。
一、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川端康成的创作深度贴合了日本文化传统,其作品中自觉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如“和服”、“腰带”、“樱花”、“杉树”、“彩陶”、“茶道”、“花道”、“节日”等。
这些文化符号的出现不仅使川端康成的作品极富民族色彩,还使读者从文本层面深入了解社会民俗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和服是日本传统服饰,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
在德川幕府前,因纪念中国东吴将纺织品及缝衣方法传入日本,和服称为“吴服”。
真正的“和服”概念,是德川幕府后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和服庄重高雅,不同的图案装饰代表着日本民族的风雅传统及物哀精神。
《古都》中就有大量关于和服的描绘。
千重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传统的和服店面,和服的图案也由他亲自设计。
不论是朴素的杉树,还是哀婉的樱花,糅合在和服的设计中,仿佛都具有别样的美。
而在重要场合,不同的人所穿的和服也样式各异,构成了一副鲜活的展览画。
千重子和家人去赏花,身穿和服便美到极致。
除了和服外,腰带也是展现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
千重子的父亲为她亲自设计腰带,并拜托秀男织出,可见其对腰带的重视以及腰带的重要地位。
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张建华Ξ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川端康成创作的成功奥秘,那就是在早期探索失误后的认真反思中,寻求一条超越与皈依之路,将继承发扬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文学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文学技巧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川端文学之美和崭新的日本文学。
川端文学从外在风貌和精神气质两个层面表现了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文化物哀幽玄1968年,瑞典皇家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川端康成致了《我在美丽的日本》演说辞,这是一篇高屋建瓴、精炼深刻的日本传统文化评论,川端康成以高度的自豪感,向人们(特别是对东方充满好奇、陌生的西方人)展示了源远流长、瑰丽多姿的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日本著名诗僧道元禅师、明惠上人、良宽等人的生活与诗作的精湛阐释,表现了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对赖之生存的日本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敬和深刻领悟。
其后,川端康成在日本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演,如《不灭的美》、《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现》等,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然而,这样一位高度张扬日本传统文化的文学大师,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日本现代文学独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正确道路。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是以反叛者和创新者的面目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他极力鼓吹革新旧文化,发起并组织了日本文坛的“新感觉派”,他以积极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与横光利一一道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双璧,成为当时日本文坛上极具创新特色的新进作家。
新感觉派代表了当时日本文坛新人们的一致观点:强调感性直观,表现心理现实,宣扬人本能的唯我主义,以及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
这类新锐作家十分重视主观感觉,把感觉看成是唯一的实际存在,认为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事物的存在,不可能认识事物。
新感觉派追求“纯文学”,被称为“新技巧派”。
在文体风格上主张革新,打破一切既有的表述程式与手段,注重话语的巧构、诗意和节奏,使用新奇的文体和词藻,让读者调动“通感”去“用心”阅读。
从《雪国》看日本文化的传统美《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之作。
作为日本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整个亚洲文学界,川端康成有着与印度诗圣泰戈尔并驾齐驱的地位。
川端康成立足于日本文化传统,继承学习日本古典文化优秀的传统,以其敏锐的感受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以其艺术上的创新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充分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他的小说有着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凝重而冷清,诗意而颓废,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
认真阅读《雪国》,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日本式强烈的的传统美。
川端康城在《独影自命》中表示:“我决心要成为日本式的作家,希望能继承日本的传统美……”,在战后,他说要以余生不遗余力地去表现这种日本的传统美。
所谓日本传统美,如同对日本文化研究有素的郁达夫所概括的那样,是由和歌、徘句、插花、茶道、歌舞伎、庭园建筑、佛舍浮屠等构成。
向以阴柔之美取胜,绮丽精致,蕴藉多姿,含蓄委婉,这种古典美中一些永世长存的东西,表现了大和民族特有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则又深深地嵌入了川端的思想、川端的艺术世界中。
日本正是这样的一个民族,比起圆月、绽放的花朵,他们更爱残月、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瓣、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伤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伤和幽静的美感,正是日本人文化的精髓。
《雪国》讲述了一个徒劳的又很凄美的爱情故事,岛村与雪国艺伎驹子有着很深的感情纠葛,在第二次去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同样为雪国艺妓的少女叶子,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
驹子迷恋岛村,岛村明白驹子的迷恋,但同时认为驹子的爱情甚至她个人的存在就是徒劳和可悲的。
岛村思慕叶子,但叶子是虚幻的美,无法触及,小说最后以叶子葬身结尾,戛然而止。
《雪国》创作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大行其道, 疯狂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期。
而《雪国》的故事发生在偏僻乡村,以男女爱情故事为主,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并没有描述,但就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权蜕“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杭,《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
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
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
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
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
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
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
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
“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
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
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
“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