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脓性宫颈炎诊治规范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898.12 KB
- 文档页数:28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
对于患有黏液脓性宫颈炎的患者,正确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展开讨论。
一、微生物培养1. 采集标本为了进行微生物培养,我们需要先行采集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标本。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采集器具的无菌,并且避免标本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采集标本后,需要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标本变质。
2. 样本处理在实验室中,对于采集的宫颈分泌物标本,首先需要通过离心的方式将其中的细胞和细菌沉淀下来。
接着,将沉淀后的细胞和细菌悬浮在适当的培养基中,然后放入孵箱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一般为37摄氏度,需保持湿润和氧气充足。
3. 微生物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一般为24-48小时),在培养基上会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菌落。
此时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生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细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分类。
二、药敏测定分析1. 药敏试验在细菌鉴定的基础上,需要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这是为了确定这些细菌的耐药性,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药敏试验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以及MIC(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法等。
2. 抗生素选择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指导。
根据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
3. 临床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细菌感染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再次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
正确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对于黏液脓性宫颈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语: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去了解的。
那么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症状
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去了解的。
那么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相关知识,想要了解这些知识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哦!
一、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典型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以及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
妇科检查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伴接触性出血。
镜下见血管充血,宫颈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腺体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内可见脓性分泌物。
二、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因
急性宫颈炎过去少见,主要见于感染性流产、产褥期感染、宫颈损伤和阴道异物并发感染,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一般化脓性细菌。
近年来随着性疾病的增加,急性宫颈炎已成为常见疾病。
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急性宫颈炎为粘液脓性宫颈炎。
粘液脓性宫颈炎特点是于宫颈管或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肉眼见到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用棉拭子擦拭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宫颈管内出血。
粘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
部分粘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不清。
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均感染宫颈管柱状上皮,沿粘膜面扩散引起浅层感染,病变以宫颈管明显。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诊断详述*导读: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引起的外阴瘙痒及灼热感。
此外,可有腰酸及下腹部坠痛,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
若合并尿道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
妇科检查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
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因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受累,可见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多量脓性分泌物。
并发症:合并泌尿系感染。
根据病史及症状临床所见诊断不难。
擦去宫颈表面分泌物后用小棉拭子插入宫颈管内取出,肉眼看到白色棉拭子上有黄色或黄绿色黏液脓性分泌物,将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若光镜下平均每个油镜视野有10个以上或每个高倍视野有30个以上中性粒细胞,即可诊断MPC。
对MPC者,应作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测。
应与宫颈癌相鉴别。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
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后期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
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
作为女性要洁身自爱,加强卫生保健,注意按时妇科普查,发现症状苗头,及时就医。
1、注意经期及性生活的卫生:平时要节制性生活,不要过于频繁年轻妇女每周2次为宜。
经期禁止同房,人流术后产后宫腔手术后不宜过早同房,一般宫腔手术后1个月后方可同房。
而产后需3个月,每次同房前后无论男女都要养成清洗外生殖器的习惯,同时力戒粗暴的性交行为。
积极防治发生宫颈炎的各种感染,对忆发生各种细菌病毒滴虫真菌及性传播感染者,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抗滴虫抗真菌及搞病毒的药物,防止向宫颈癌前期病变发展。
2、避免性生活混乱:不少国家报道,性龄早及性生活紊乱是宫颈癌发病的直接高危因素。
性龄早是指18岁前就有性生活,比25岁以上有性生活者患病率高出13.3倍。
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脓性宫颈炎)诊疗规范(试行).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非淋菌性尿道炎诊疗规范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脓性宫颈炎)诊疗规范(试行)〔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mucopurulent cervicitis),NGU(MPC)〕1、诊断标准NGU及MPC的诊断应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1.1 接触史患者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为1~3周。
男性病人表现为尿道炎,常有尿痛或尿道分泌物。
尿痛的程度比淋病轻,有时仅表现为尿道的刺痛和痒。
尿道分泌物常有浆液性或粘液脓性,较稀薄,量也较少。
女性病人有尿急、尿痛等尿道炎症状,但主要为宫颈内膜炎。
宫颈有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黄色粘液脓性分泌物增多以及下腹部不适等症状。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病人症状轻微或无任何临床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用涂片、培养检查,无淋病奈瑟菌的证据。
男性尿道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检查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在油镜(1000倍)下平均每视野≥5个为阳性。
晨起首次尿或排尿间隔3~4小时的尿液(前段尿15ml)沉渣在高倍镜(400倍)视野下,平均每视野≥15个多形核白细胞有诊断意义。
或者男性病人<60岁,无肾脏疾病或膀胱感染、无前列腺炎或尿路机械损伤,但尿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者也可诊断为NGU。
女性宫颈粘液脓性分泌物,黄色,在油镜(1000倍)下平均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10个有诊断意义(但应除外滴虫感染)。
目前由于对衣原体的培养和诊断试剂盒的使用尚无条件或不够规范,临床实验室诊断中只需见到有炎症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并排除淋球菌感染即可作出诊断。
1.4 病例分类1.4.1 报告病例具备1.1,1.2及1.3各项指标。
1.4.2 确诊病例经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沙眼衣原体或其他致病的病原体。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摘要】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炎症,由多种微生物引起。
本文通过对黏液脓性宫颈炎病人的宫颈分泌物进行采集和培养,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引起炎症的微生物。
在药敏试验中,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药敏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治疗患者。
我们还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强调了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抗药性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黏液脓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培养、药敏测定、样本采集、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药敏结果、研究进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感染病,主要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
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
黏液脓性宫颈炎常表现为白带增多、带下异味、下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黏液脓性宫颈炎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是诊断黏液脓性宫颈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感染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可以确诊病原体,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药敏试验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将介绍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有效的参考,并促进黏液脓性宫颈炎的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2. 正文2.1 样本的采集和培养样本的采集和培养是进行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首先需要采集患者宫颈分泌物样本。
为了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集过程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宫颈疾病,其病因多与致病微生物感染有关。
正确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能够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涂片法和培养法。
直接涂片法是将分泌物或黏液在玻璃片上进行涂片,然后在明场和暗场下观察细菌形态和运动特点,通过颜色、形态、排列等特征来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直接涂片法虽然简便快捷,但其结果主要是质的观察,对于分离和定量培养菌株的作用有限。
培养方法是将分泌物或黏液接种到适当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经过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培养,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特点,可从中获得纯种菌落用于鉴定和药敏测定。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平板、巴斯德四重培养基等,其中营养琼脂平板是用于细菌的常规培养,能够提供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巴斯德四重培养基则适用于多种致病菌的培养,可同时检测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的细菌污染,同时要掌握好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菌种的存放条件等。
药敏测定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感染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和评价的过程。
常用的药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和自动化方法等。
纸片扩散法是指将不同抗生素分别浸渍到纸片上,然后将纸片放置在含有感染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通过观察菌落形成的抑制圈的直径来判断该菌株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
稀释法是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加入到含有感染菌株的培养基中,然后观察不同浓度下的细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低抑菌浓度。
自动化方法则是通过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浓度。
在进行药敏测定时,需要选择常见的宫颈炎细菌作为检测对象,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对于宫颈炎的治疗,应该根据药敏测定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感染致敏细菌较严重的患者,应优先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生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摘要】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治疗选择也复杂多样。
本文针对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微生物培养方法和药敏测定的原理与步骤,验证了该技术在黏液脓性宫颈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该研究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此研究对于提高黏液脓性宫颈炎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黏液脓性宫颈炎, 微生物培养, 药敏测定, 数据分析, 重要性, 研究方向, 病原微生物, 原理, 步骤, 结论, 引言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该病可导致宫颈粘膜产生炎症反应,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异常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感。
目前,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是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步骤。
通过培养可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类型,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药敏测定则可以评估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
深入了解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及原理对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培养方法、药敏测定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探讨该病诊断治疗的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对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测定,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深入研究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也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参考,促进黏液脓性宫颈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炎症,常见于性生活多变或卫生习惯不良的女性。
此病症主要是由一些微生物引起的,因此针对引起此病症的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对于治疗和预防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有关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的相关知识。
我们需要了解引起黏液脓性宫颈炎的一些主要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霉菌、滴虫和螺旋体等。
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是通过检测患者分泌物中的微生物来确定感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的一种方法。
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样品采集。
医护人员使用无菌棉签或刮片,采集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样本。
样本需要在无菌条件下采集,以保证后续培养及药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步,培养。
将采集的样本涂抹在含有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在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初步判断出感染的微生物种类。
第三步,药敏测定。
待微生物培养出来后,需要进行对不同抗生素的药敏测定。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药敏测定是通过在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微生物,并观察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来进行的。
根据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最低抑菌浓度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药敏测定的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药物抵抗。
除了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外,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也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感染源的及时识别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传播,降低感染率。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对于该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常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为了准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
1. 微生物培养需要采集患者宫颈分泌物样本,在经过无菌处理后,进行常规细菌培养。
将分泌物样本刷取或挤压到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24-48小时。
待培养期结束后,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2. 微生物鉴定通过目视观察培养出的菌落形态、色素、透明度等特征,初步判断可能的细菌种类。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需求性试验等,用于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类型。
还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对细菌进行更为精确的鉴定。
3. 药敏测定药敏测定是通过培养细菌,并将其接种到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观察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抵抗性。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药敏试验常用的方法有:- 纸片扩散法:将稀释后的细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然后将药片放置在平板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周围的药敏区域。
- E测试法:将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试纸贴片放置于培养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纸周围的抑菌圈的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哪些抗生素对感染的细菌有效,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导致。
对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进行采样。
采样可以通过宫颈印片法或者分泌物和黏液的培养法进行,采样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接下来,将采集到的样本转移到无菌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者转运培养基进行稀释。
然后,将样本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如营养琼脂、大肠杆菌藏紫等,分别选择适合不同类型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将培养基培养于适宜的温度下(通常为35-37摄氏度),并保持适宜的湿度。
一般情况下,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若是细菌生长较慢,则需要延长培养时间。
培养结束后,通过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的生长,可以初步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进一步,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生物学试验等手段对菌落进行鉴定。
如Gram染色、氧耗量试验、糖发酵试验等,可以帮助确定所分离的菌株。
药敏测定分析是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纸片扩散法,也称为K-B法。
该方法通过将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纸片覆盖在培养基上,菌液在培养基上扩散后,观察抗生素对菌株的抑菌效果。
药敏试验可以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或者专业文献进行。
在实验前,需要选择常用的抗生素,可以根据常见的病原菌以及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进行选择。
将抗生素纸片涂布在棉签上,然后涂抹到培养基上。
菌株由于敏感或者耐药,会在培养基上呈现不同的结果,通过测量菌落直径或者对照圈直径,可以判断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测定分析,可以得出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对菌株的药敏分析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是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样本的培养和分离,可以获得病原微生物,通过药敏试验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黏液脓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见于生育期妇女。
宫颈炎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对宫颈炎患者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进行介绍。
一、样品采集对于怀疑患有黏液脓性宫颈炎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样品采集。
通常采用的样品包括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等。
采集样品时,应使用无菌的采样器具,避免污染。
在采集样品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外阴清洁,然后由医护人员用无菌棉签取样,以免细菌数量不足导致培养失败。
二、微生物培养采集到样品后,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以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
通常采用的培养基包括普通琼脂培养基、巴氏琼脂培养基等。
将样品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然后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通常包括37℃恒温培养,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进行显微镜观察,以确定菌种。
除了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外,还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细菌、真菌、病毒等相关微生物的存在。
三、药敏测定分析在明确了病原微生物后,需要进行药敏测定分析,以确定病原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常用的药敏测定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在药敏测定中,需要选择常用于宫颈炎治疗的抗生素进行测试,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等。
通过药敏测定,可以明确病原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优先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原微生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避免样品污染,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进读者对宫颈炎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测定的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妇科常见病的规范化治疗妇科下生殖道炎症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薛凤霞生殖系统炎症包括下生殖道的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和上生殖道的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
这里主要介绍下生殖道炎症的诊治。
滴虫性阴道炎一、诊断典型病例容易诊断,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也可用于滴虫的诊断,敏感性90%,特异性99.8%。
二、治疗因滴虫阴道炎可同时有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滴虫感染,欲治愈此病,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哇及替硝哇。
1.全身用药:2003年WHO性传播疾病诊治指南中对初次治疗者推荐甲硝哇2g,单次口服;或替硝哇2g,单次口服。
也可选用甲硝哇500mg,每日2次,连服7日;或替硝哇500mg,每日2次,连服7日。
女性患者口服药物的治愈率为82%-89%,若性伴侣同时治疗,治愈率达95%o2.局部用药: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或不适宜全身用药者,可选择阴道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有效率W50%。
甲硝哇阴道泡腾片200mg,每晚1次,连用7日。
3.性伴侣的治疗:滴虫阴道炎主要由性行为传播,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
4.随访:部分滴虫阴道炎治疗后可发生再次感染或于月经后复发,治疗后需随访至症状消失。
对症状持续存在者,治疗后7日复诊。
初次治疗失败患者增加药物剂量及疗程仍有效。
初次治疗失败者可重复应用甲硝哇400mg,每日2-3次,连服7日。
若治疗仍失败,给予甲硝建2g,每日1次,连服3-5日。
5.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有复发症状的病例多数为重复感染,故内裤及洗涤用的毛巾应煮沸5-10分钟以消灭病原体,并应对其性伴侣进行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曾称霉菌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
VVC的病因及诱发因素VVC的发病机制一、临床表现患者的发生频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感染的假丝酵母菌种类、宿主情况不同,对治疗的反应就有差别。
急性宫颈炎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宫颈炎门诊基本诊疗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宫颈炎(ICD-N72.0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常伴有外阴瘙痒及烧灼感及下泌尿道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
2.妇科检查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质脆,触之易出血。
3.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可见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及多量脓性分泌物。
4.擦去宫颈外口表面分泌物后,用小棉拭子插入宫颈管内取出,肉眼看到白色棉拭子上有黄色或黄绿色黏液脓性分泌物。
5.将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光镜下平均每个高倍视野有30 个以上或每个油镜视野有10 个以上中性粒细胞。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急性宫颈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宫颈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禁性生活一月。
2.使用针对病原体药物。
3.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同时要求性伴侣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1.主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2.对于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主张大剂量、单次给药。
(1)首选头孢曲松25mg ,单次肌注。
(2)次选环丙沙星500 mg ,单次口服。
(3)不能耐受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者,可选用大观霉素4g 单次肌肉注射。
(4 )以上药物可同时加用阿奇霉素1g, 单次口服;多西环素400mg ,每日2 次,连服7 日。
3.衣原体性宫颈炎(1)首选红霉素500 mg ,一日4 次,连服7天;或阿奇霉素1g ,单次口服。
(2)次选左氧氟沙星500 mg ,一日1次,连服7 日。
4.若为滴虫感染甲硝唑200〜400mg.每日2次,连服7天。
(六)选择门诊治疗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2.宫颈分泌物病原学检测。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诊断和治疗
邵长庚;苏晓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年(卷),期】2003(32)12
【摘要】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宫颈内膜炎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同道们的注意。
【总页数】2页(P748-749)
【作者】邵长庚;苏晓红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1.32
【相关文献】
1.黏液脓性宫颈炎微生物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J], 张晓慧;姚红霞;杨欢;顾峥嵘;张荣;蒲丽;徐珍珍;李婷
2.多西环素治疗非淋茵性尿道炎和黏液脓性宫颈炎 [J], 吴军;黄海
3.保妇康栓结合宫颈分泌物病原体检测治疗黏液脓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 [J], 张志华;徐敏娟;李夏芳
4.黏液脓性宫颈炎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J], 古丽端
5.生殖支原体感染与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相关性研究 [J], 宋影;孟韧;张涛;邵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