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本章重点】第一节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是指依照法定职权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国家机关。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另外,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等。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组织体系(一)公安机关的性质:(二)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1、上下级关系:2、中央一级------------------------------------------------公安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地区、自治州、省辖市-------------------------------公安处(局)县、县级市、自治县、直辖市、中等城市的市辖区-------公安(分)局3、根据需要,在大中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县属的乡镇设立公安派出所,他们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派出工作机构,履行基层公安机关的部分职责,但不是一级公安机关。
4、公安部和地方公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一些特殊的部门或单位设立专门公安机关,如我国的海关缉私局,还有在铁路、交通、林业、民航等系统设立的公安机关。
二、其他侦查机关其他侦查机关主要是指: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走私犯罪侦查机关。
这些部门在各自领域中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其申请批捕由相应的检察机关批准。
三、人民检察院的性质、组织体系(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1、上下级关系:2、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置如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县级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四、人民法院的性质、组织体系(一)人民法院的性质:(二)组织体系1、上下级关系:2、各级人民法院的设置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所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县、县级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法院第二节诉讼参与人※一、诉讼参与人概述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除了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本章共五节内容,二、三节重点掌握。
第一节概述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安全、监狱、军队保卫部门和海关的走私犯罪侦查部门。
第二节法院一、法院的性质与职责性质上法院是审判机关。
职权有:1、逮捕、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的决定权;2、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行使权;3、收缴和处理赃款、赃物;4、某些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权;5、司法建议权。
二、法院组织体系及领导体制上下级法院是监督关系,通过二审、再审、死刑复核对裁判进行纠错来监督。
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受人大常委会监督。
三、审判组织(一)独任制适用于基层法院简易程序(二)合议制基层与中院,一审由三名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
高级法院、最高法院一审可由三至七名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
上诉与抗诉由三至五名审判员组成的合议庭。
最高法死刑复核的由三名审判员组成的合议庭。
再审的,分别按照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规定另行组成相应的合议庭。
(三)审判委员会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的问题。
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
(四)陪审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英美的陪审制,定罪不量刑;二是参审制。
陪审制度的意义:一是吸纳社会的法律意志;二是弥补法官职业定势的不良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2005年5月1日生效,确定了以下内容1、陪审员任职条件:第四条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年满二十三周岁;(三)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身体健康。
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第五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第六条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一)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被开除公职的。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人民法院第三节人民检察院第四节公安机关第五节其他专门机关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是指依照法定职权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国家机关。
二、基本法条《刑事诉讼法》第3条《刑事诉讼法》第4条《刑事诉讼法》第225条第二节人民法院一、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职责性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宪法》第123条、《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条。
任务:通过刑事审判活动,来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目的。
职责:负责刑事审判活动,对被告人进行定罪量刑。
——《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2条。
第二节人民法院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1.独立审判权。
(第5条)审判权的含义很广泛,如:直接受理自诉案件(第18条第3款);死刑核准(第199条);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第205条),等。
2.某些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的决定权。
(第55条,第50条,无拘留)3.庭外调查(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权。
(第158条;注意:无搜查权)4.赃款、赃物及其孳息的收缴和处理权。
(第198条)5.某些刑事判决和裁定(死刑、罚金、没收财产等)的执行权。
(第211条,第219条,第220条)6. 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
第二节人民法院三、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关系表现在:(1)通过二审程序审查下级人民法院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裁判,如有错误则按法定程序予以纠正;(2)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裁判;(3)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死刑复核程序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死刑案件实行监督;(4)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依法解释法律等方法,指导、监督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5)通过检查工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实施监督和指导。
注意:下级人民法院不能就具体案件的处理请示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也不能命令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