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五步教学法”初探一、五步教学法概述五步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讲授、练习、检查和作业五个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五步教学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五步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 导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导入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
通过问题、图表、实验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机械运动时,可以提出有关速度、加速度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进入新课程内容。
2. 讲授在讲授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
采用简明扼要的授课方法,注重突出物理学科的联系、发展和应用,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并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教师还需要对一些难点或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练习练习环节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小组合作、个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运用和技能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光学时,可以设置折射、反射等实验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4. 检查在检查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提高学习策略和方法。
检查环节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测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检查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5. 作业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也需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五步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点,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摘要: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研究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并善于归纳。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图书室等方面的配套建设。
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是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自主、自愿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应重视八年级第一堂物理绪论课:《有趣的物理》,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有趣新奇的力、热、光、电等物理现象,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神秘的、有趣的物理世界,让学生从有趣、好奇逐渐演变为对物理课的好感和喜爱,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志趣,在上新课时,我亦常常从实验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Sep .49 No .9Aug .2020教学参考课改在线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以“力与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罗卓君1许溜竦2(1.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州510055;2.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广东广州 510640)文章编号:1002-218X (2020)09-0005-01中图分类号:G 632. 4文献标识码:B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做中学”的形式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在合理规划教学计划时,教 师可结合学生的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过观察与 对比获得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 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与技能,从而体会到 学习的乐趣。
_、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内容的认识 往往来源于教材中的实验,经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 到单一情境中力与运动的情况,却不理解新情境中力 与运动的关系,无法解决综合问题。
因此,帮助学生 掌握力与运动的概念,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是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 境,同时提出问题。
如教师可为学生演示肥皂泡运 动,在空中制作多个肥皂泡,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观察到的肥皂泡是怎样运动的呢?在运动过程 中.肥皂泡受到了哪些力的影响?请画出肥皂泡运动 过程的受力示意图”。
教师可给出某个肥皂泡的运动 过程示意图,选出三个位置,如图1所示。
引导学生 完成这几个位置肥皂泡受力的示 意图,与同学交流并得出结论:肥 皂泡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因此无 论最开始肥皂泡朝哪个方向运动,最终都会落回地面。
随后创设趣 味情境,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我可 以让肥皂泡悬浮在空中,你们相信吗?”教师往透明的 盒子中吹人肥皂泡,肥皂泡悬浮在盒子中。
学生看到 这一现象都觉得非常神奇,此时教师提问:“是什么魔 力使肥皂泡悬浮在空中?悬浮在空中的肥皂泡会受 到怎样的力?这些力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思考 后回答“按照肥皂泡的运动状态,可以分析肥皂泡所 受合力是零,承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摘要】深化“物理教学艺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轻视的环节。
教师要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丰富肢体语言,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教学艺术;兴趣;科技;肢体语言;效果1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
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
”又如在讲“噪声”时,在一开始上课就可以这样说:在某地发布了一个公告:在学校周围一公里之内禁止蝌蚪长成青蛙,我一说到这,很多不想听课的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趣,让枯燥无味的课马上变得活跃起来,学生肯定会带着疑问继续听下去,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
”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
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
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即一个课堂的好与坏,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多与少。
物理是一门重实验、重科学的学科,是搞好课堂教学并非一件易事,而是搞活课堂更非一朝一夕。
如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根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得头头是道,而做作业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学生除了课本上有的,表面的知识以外,对该知识的外涵、扩延等都未能很好地领会,更不用谈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法只是按照课本中的步骤以及知识点一步一步地讲解,这样虽然容易让学生了解,但更多的却是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过多的依靠课本知识,而无法充分开拓自身的素质能力。
学生作为素质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初中物理科方面更应该加强以及搞活课堂教育与课堂教学,让初中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初中物理之“质量与密度”这一章来简要的叙述如何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
一是教师应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教育。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表达、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首先我们应大概的罗列出本章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重点,让学生对整章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般我们框架法,其知识层次为:概念:质量、测量→概念:密度、测量→密度知识的应用→实验。
其中质量概念可用比较法与演绎实验法,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所含的物质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所含的物质多,从这比较中可归纳出,铁锤的某个量大于铁钉的“某个量”,而这“某个量”科学上用质量表示,由此可得出质量的含义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相同的,密度的概念也可用实验归纳法。
这样不但让学生懂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是教师应全力诱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素质的对象。
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管你怎样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教学与素质教育都是空谈。
而这,涉及到如何启发诱导学生。
“密度知识的应用”中,讲解鉴别物质时,课本上有这么一个例子:用密度知识鉴别戒指的真假纯金?如果在讲解之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阿基米德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利用密度的知识来判断的皇冠的真假。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初探物理作为中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学好物理这门课程也是物理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本人在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潜心研究,初步总结出中学物理“导学教学法”。
一、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最基本能力。
因为它是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自我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认识活动任何人是无法取代的。
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走上社会就业的需要,在不同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适应升学的需要。
因此学生要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者、探求者和发挥者,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个基本的素质是不现实的。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及有关的学习手段(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资料、教学挂图、实物模型、实验、咨询、答辩、练习等),根据已形成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生活体验,运用各种感知系统,独立思考问题,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开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对客观事物进行逻辑推理的思考问题方法。
学生具备了这种本领在,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才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开导学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体征,我们主要是运用思路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思路教学一般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进行。
教师逆向讲析某种问题应沿着怎样的思路程式去考虑。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铁块重7牛顿,当它没在水中时,受到多大浮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程序为:求铁块受的浮力f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g·v排就可将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化、类比化;提问时学生不仅要写出答案,还要求答出分析的全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初探
本文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体验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尝试,总结得出了各种适合学习物理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行简单的论述。
标签:教学研究初探体验问题比较
“物理难学”,这是发自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内心之声。
追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物理知识内容要求难度比较高,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问题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高,教学进度快,再加上课堂容量大,习题类型繁多,且变化复杂,加上学生理解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跟不上。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究的主要问题。
下面是本人几点教学方法经验总结:
1 体验式物理教学
体验式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参加应用物理知识的实践活动,并且参加对物理规律的验证性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体验,印象深刻,这种感受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学生将这种感受应用于广泛的分析思维和研究中,使感受与理论相结合得更完整,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分析思维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1、我曾经在教高中学生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关《小船度河》问题除利用“几何画板”程序中的动画、移动、分段函数等功能制作“小船过河”的课件系列外,让学生去模拟生活中真实的小船过河运动,实现了情境学习中互动技能的训练。
“小船过河”系列课件包括(其中课件5、6、7留待学生课后探究)以下几部分。
[系列课件1]小船合运动与分运动(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和船随水的运动)具有同时关系,位移与速度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系列课件2]小船分运动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小船船头正对河岸时,过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独立性。
[系列课件3]关于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系列课件4]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V船>V水)。
[系列课件5]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V船<V水)。
[系列课件6]关于小船沿着一定方向过河对速度大小要求的探究。
[系列课件7]关于小船船头正对河岸由静止匀加速过河时小船轨迹的探究。
总之,通过一系列课件展示使学生从实验情景中找到真实的规律,从而使感受和理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 问题式物理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及知识的应用为主线,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认识的独立性及其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问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未来发展的教育行为,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让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物理问题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①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设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产生认识未知问题的心理要求。
②通过演示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③呈现要加以解释的物理现象与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创设物理情景,努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
具体是分二步解决问题。
第一步分析矛盾,分析己知和未知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把未知转化为己知;第二步提示规律,教给学生从联想中进行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以及从分析中进行试探的方式、从归纳中进行猜想的方式、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各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比较法物理教学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
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
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
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
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
①动能:Ek=mv标量;动量:P=MV矢量;②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③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④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
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
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
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
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
例如在讲解了“动量,冲量”和“功和能”后,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
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是状态量。
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用“比较”区分概念。
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
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条件。
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
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不论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都应用右手定则。
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
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比较实验也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要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而且效果要好则可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①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o)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
②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o)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③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
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
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
因此用“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比较”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实践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
这样就一定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梁等.《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2]白柄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跟踪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