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理业务发展.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1摘要国际保理是一种新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方式,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文针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推广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际保理贸易融资对策一、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表一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2006年至2008年,中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从14.3亿欧元上升到55亿欧元,在2008年中国和日本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最快。
2009年至2010年我国的保理的业务量未受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154.55亿欧元,比2009年增长129.6%[1]。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总量还较低国际保理占国际结算方式的比例仍然较小。
表一2008年世界贸易规模前五位国家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情况(单位:亿欧元)年份美国英国中国日本德国2006 96.0248.8 14.374.5 72.02007 97.0286.5 33.077.7 89.02008 100.0 188.0 55.0106.5106.02009 88.5195.6 67.383.7 96.22010 95.0226.2 154.6 98.5 129.5资料来源:fci网站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没有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国际上的保理业务大多由专业保理公司从事,其中多数是fci 会员,按相同的行业准则和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开展国际保理业务。
在我国,只有商业银行才能从事国际保理业务,而没有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或公司,我国只有12家商业银行具备fci会员资格并对外办理国际保理业务。
(二)保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保理业务法律体系。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探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国际保理概念及意义国际保理又称为承购应收账款。
指出口货物是基于商业信用,出口商交货后把应收账款的发票和装运单据转让给保理商,即可取得应收取的大部分贷款,将来万一进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则由保理商承担付款责任,在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是一种新事务,我国在201X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首先会扩大银行业务种类,拓宽服务对象,增加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有利于完善自身,提高和同行之间的竞争力;其次还可提高和世界各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提升银行在国际上的威望和作用。
另外,在银行界加大宣传力度的前提下,我国进出口企业也要提高对这一新型结算方式的认识,主动推广运用,淋漓尽致地发挥保理业务的作用,从而积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 统计,自201X 年起,我国保理业务量连续4 年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份额一直稳定在17%左右,说明保理行业在我国已迅速崛起。
二、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一)国际保理业务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国际保理业务,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规范。
央行作为监管当局,只规定商业银行才能办理保理业务,除此之外对国际保理业务和设立保理机构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什么详细规定,所以金融机构在开展该项业务时,只能参考一些国际惯例,如《国际保理公约》等。
但是各国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统一惯例,只可把国际统一惯例作为参考的依据。
我国已是FCI 中的一员,就要遵守FCI 所制定的条例,然而我国保理业务的运作还不能完全依赖这一国际规范。
当前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导致我国在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时没有法律依据,一旦业务上发生纠纷,银行要根据法律来保障自身权益就变得很难。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赵新伟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8期保理是一种信用管理和融资方法,源于英文“Factoring”,从使用范围来说可分为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以挂账,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
现在已逐渐成为经济界、金融界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现状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企业主要通过跟单信用证、托收及汇款等方式进行结算。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企业也逐新认识到保理业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
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十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国际保理业务量有很大的增长,但与我国年逾1万亿美元的贸易额及世界保理业务总量相比,其发展规模还是有限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从业务量来看,从1999年的350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97、25亿美元,增长了310倍。
二、我国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法律缺陷。
到目前为止, 我国对保理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法院方面也极少有判例。
例如保理的基础是债权的有效转让, 但债权转让在我国只能依照《合同法》中一两条很宽泛的规定:合同效力可转让, 转让通知债务人而有效。
而在出口商业发票贴现业务 (有追索权的保理) 中 ,出口商一般不愿在发票上加列转让条款, 则“通知”如何体现, 这一问题无相应司法解释。
2.信用机制不健全。
国际保理业务发展
1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
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
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
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
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
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
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 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
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
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
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
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
(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
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
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
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
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
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
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
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
范。
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
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