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案例教学资料及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27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信息技术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在经济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在线学习平台的利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推出了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
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课程资料、教学视频和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二、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当涉及到经济学中的数据分析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据分析需要繁琐的手工计算和绘图,而现在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将数据的处理和可视化呈现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向学生展示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三、模拟实验的开展经济学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模型,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模拟实验的机会。
通过使用经济学模型的仿真软件,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情境中,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在线讨论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实时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经济学的问题和案例,扩展彼此的思维。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五、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学习记录和评估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知识点强化和补充。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波斯市场》教学课例分析波斯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也是一种价格形成机制。
在这种市场中,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买卖商品,没有政府干预。
波斯市场在经济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对波斯市场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波斯市场的基本原理1.1 供需关系:波斯市场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会下降;反之,价格会上升。
1.2 自由竞争:波斯市场中不存在垄断,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竞争,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
1.3 信息透明:波斯市场中信息透明度高,市场参与者可以获取到充分的市场信息,做出理性决策。
二、波斯市场的特点2.1 价格弹性:波斯市场中价格具有一定的弹性,即价格会根据供需情况做出相应变化。
2.2 市场效率:波斯市场具有高效率,市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2.3 价格波动: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波斯市场中价格会出现波动,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三、波斯市场的应用案例3.1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市场,股票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投资决策。
3.2 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也是一个波斯市场,商品价格由市场供需情况决定,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3.3 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波斯市场,房价由市场供需情况决定,买卖双方可以自由协商价格。
四、波斯市场的教学方法4.1 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波斯市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4.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波斯市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3 讨论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对波斯市场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波斯市场的教学效果评估5.1 知识掌握: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他们对波斯市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经济学实践案例分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实践案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经济学实践案例,旨在展示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1. 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其经济体系的持续发展。
例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复苏和增长。
2. 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关系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国际间的贸易战与合作也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这些案例使人们对于经济学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应用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 新兴市场的崛起与挑战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巨大,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然而,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兴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4.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例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崛起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推动了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
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字经济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学问题和挑战。
5. 社会不平等与公平正义在现代社会中,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不平等不仅在经济方面表现出来,更涉及到教育、医疗、机会等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案例一:在线教学平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便利的研究方式。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讲义和题等教学材料上传,并设置在线讨论和作业提交等功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研究,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同时及时提交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案例二:数据分析工具大学经济学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而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
通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教师可以将多个数据源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历史数据,帮助学生掌握经济模型的应用和验证。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案例三:在线交流平台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而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在线交流平台的应用。
通过使用在线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提问,解决研究上的疑惑。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料。
这种在线交流平台不仅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研究氛围的形成。
案例四:虚拟实验室大学经济学教学中,虚拟实验室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市场交易,了解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过程。
虚拟实验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有在线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工具、在线交流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
这些案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利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经济学》教案教案:《经济学》教学目标:1. 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引入(150字)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引入经济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的分配、消费需求和市场行为等等。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600字)1. 供给与需求:解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价格在市场中的作用。
2. 边际效益原则:讲解边际效益的概念和如何运用边际效益原则做出经济决策。
3. 机会成本:解释机会成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资源选择和优化。
4. 弹性与收入效应:介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的概念,分析价格和收入对需求的影响。
三、市场与市场失灵(700字)1. 市场的定义与功能:介绍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市场机制。
2. 市场供求失衡现象:解释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3. 市场失灵的类型:介绍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的类型,以及如何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四、市场结构与垄断(550字)1. 市场结构:介绍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等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 垄断的原因和后果:解释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3. 反垄断政策:介绍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其在保护公平竞争中的作用。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300字)1.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利益:解释国际贸易的意义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介绍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立场和其影响。
3. 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探讨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六、经济政策与挑战(300字)1. 宏观经济政策:讲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2.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应用(200字)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基于数字素养框架的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数字素养是指个体在数字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所需要的一系列技能、知识和态度。
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经济学领域。
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数字素养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下面是一个基于数字素养框架的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示例:
1.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数字环境中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经济学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2. 教学内容:
-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讨论;
- 数字技术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经济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呈现;
- 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和模拟实验;
- 经济学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3. 教学方法:
- 传统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 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了解实际经济运行情况;
- 小组合作,开展经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 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实践,如数据分析软件、经济模型工具
等。
4. 课程评价:
- 个人学习成果的呈现和报告;
- 小组项目的总结和展示;
- 考试和测试,检验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评价。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学生可以在经济学领域中全面提升数字素养,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1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经济学实验班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研究策略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参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一门课程。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会经常碰到利益相互影响的博弈问题,也会经常使用博弈去选择策略,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
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加深了经济学的分析,有以博弈论为基础重构经济学大厦的趋势。
萨缪尔森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见博弈论的重要性。
而作为经济类本科生,尤其需要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1: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博弈分析方法,目标2:能建立和分析简单的博弈模型,目标3:并能应用博弈思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博弈论,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质上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包括委托-代理理论、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等内容。
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类基本博弈模型要讲透,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可做简单讲解,信息经济学可以穿插在博弈论的讲解中。
通过各类博弈模型的对比讲解,可以更好的突出重点,掌握难点,并结合实例,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为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课堂讲授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尽量多的介绍现实中的例子,并使学生学习将博弈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方法。
信息经济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关注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旨在使学生:1.掌握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信息经济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3.学会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教学按照以下内容进行组织:1.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信息市场和信息不对称3.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4.网络经济和在线社区建设5.电子商务市场与电子商务模式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来使学生掌握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信息经济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3.讨论和辩论法: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4.模拟实验法: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信息经济学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方式本教学采用下列评价方式:1.平时考核:包括讲座的听讲、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2.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的形式测试学生的理解程度;3.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选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论文;4.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标准本教学的评价标准包括:1.课堂出勤和参与度;2.课堂小测验成绩;3.课程论文质量;4.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准备为完成这个课程,下面是将要准备的教学资源:1.信息经济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2.课件和幻灯片;3.课程讲义和案例分析;4.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5.实验室设备等。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的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周:信息市场和信息不对称•第三周: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第四周:网络经济和在线社区建设•第五周:电子商务市场与电子商务模式•第六周:案例分析和讨论•第七周:模拟实验和总结归纳八、教学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信息经济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1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经济学实验班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研究策略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参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一门课程。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会经常碰到利益相互影响的博弈问题,也会经常使用博弈去选择策略,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
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加深了经济学的分析,有以博弈论为基础重构经济学大厦的趋势。
萨缪尔森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见博弈论的重要性。
而作为经济类本科生,尤其需要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1: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博弈分析方法,目标2:能建立和分析简单的博弈模型,目标3:并能应用博弈思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博弈论,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质上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包括委托-代理理论、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等内容。
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类基本博弈模型要讲透,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可做简单讲解,信息经济学可以穿插在博弈论的讲解中。
通过各类博弈模型的对比讲解,可以更好的突出重点,掌握难点,并结合实例,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为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课堂讲授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尽量多的介绍现实中的例子,并使学生学习将博弈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教案》教案:《产业经济学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材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市场结构、竞争策略以及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1. 市场结构的分类及特点;2.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其均衡分析;3. 垄断市场的特点及其影响;4. 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5. 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各类市场的特点;2. 培养学生分析企业竞争策略和市场行为的能力;3. 使学生理解企业战略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1. 市场结构的分类及特点;2.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其均衡分析;3. 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4. 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投影仪;2. 教材;3. 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市场结构和企业竞争策略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市场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2.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其均衡分析进行详细讲解;3. 分析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如价格战、产品差异化等;4. 讲解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强调战略规划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竞争策略的理解。
四、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企业案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个企业案例,分析其市场策略和企业战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1. 市场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2.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其均衡分析;3. 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4. 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作业设计:1. 定义市场结构,并说明各类市场的特点;2.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并给出实例;3. 描述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并分析其影响;4. 结合一个企业案例,分析其市场策略和企业战略。
案例教学资料及内容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案例自行车被盗之谜1998年,美国某州立大学校园内的自行车被盗率为10%。
一伙学生企业家经调查发现校园里无自行车保险业务。
经过经心核算,他们推出了一项保险金额100美元、保险费15美元的自行车盗险计划。
当年卖出了100张保险单,保险金收人为1500美元。
若按10%的概率赔付,全部赔偿费应为1000美元,所以毛利润应为500美元。
但结果却使他们大失所望:1999年底,前来领取保险赔偿费的有20人,学生企业亏损了500美元。
此谜的关键在于他们事先没有认识到自行车保险触发的“隐藏行为”及其“道德风险”。
当学生们买了自行车保险后,他们再也不象无保险时那样经心看管自行车。
这种“隐藏行为”使得自行车被盗率由10%增加到20%,这是这伙年青的企业家始料所不及的。
2. 信息不对称博弈的案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以及华容道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
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词。
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演义》,这个词就是“计”。
计,即计策或策略也。
用计,即用策略赢对方。
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现在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颂的空城计。
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
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
孔明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
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
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
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
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
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
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
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
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曹操与诸葛亮的华容道博弈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
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
曹操引兵而逃。
经过一路厮杀,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
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
曹操叫走华容道。
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曹兵走华容道。
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选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这个博弈如同猜硬币的游戏一样,是一“零和博弈”。
双方对博弈有完全的信息,各种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识。
但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而只能进行猜测。
曹操要选择走诸葛亮的军队不在的路,这是他的最优的结果。
而诸葛亮的最优结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
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
诸葛亮胜曹操一筹。
博弈结果是: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抓;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
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案例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方抓住,被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除非两人当中至少有一人坦白。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中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抵赖,坦白的释放出去,抵赖的判刑10年。
这样,每个嫌疑犯面临四个可能的后果:获释(自己坦白同伙抵赖);被判刑1年(自己抵赖同伙也抵赖);被判刑8年(自己坦白同伙也坦白);被判刑10年(自己抵赖但同伙坦白)。
表1概述了囚徒困境的问题。
在这个博弈中,每个囚徒都有两种可选择的战略:坦白或抵赖。
显然,不论同伙选择什么战略,每个囚徒的最优战略是“坦白”,比如说,如果B选择坦白,A选择坦白时的支付为-8,选择抵赖时的支付为-10,因而坦白比抵赖好;如果B选择抵赖,A坦白时的支付为0,抵赖时的支付为-1,因而坦白还是比抵赖好。
就是说,“坦白”是囚徒A的占优战略。
类似的,“坦白”也是B的占优战略。
4.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案例我国应试教育的困境囚徒困境可以用来说明许多现象,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可以这么说,最近1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是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问题。
目前给中小学生“减负”不仅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呼声,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
教育管理部门这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
大家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但是无论是专家,还是意识到教育问题的普通老百姓,其小孩都在接受着这种教育。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或学生家长)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减负”和“增负”。
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选择“减负”策略,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减负”策略往往与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而如果选择“增负”策略,则意味着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习题,以“学透”、“学精”课本规定的东西,此时,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没有规定的内容。
“减负”的结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增负”的结果是学生获得高的分数。
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下,学生(或学生家长)如何选择呢?每个学生这样想:其他人采取的是“增负”教育策略的话,如果我采取“减负”教育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不如他人,在求学方面我会落后,接受不了好的教育,在未来求职时我也赶不上他人。
在他人采取的是“减负”的策略下,我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呢?还是应当采取“增负”的策略!因为,如果他人采取的是“减负”的策略的话,如果我采取的是“增负”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会比其他人高,我会上好的学校,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我会处于优势。
因此,无论其他人采取的是什么策略,我采取“增负”策略都是最好的。
当每个学生都这样想的时候,全社会便进入了应试教育这样一个囚徒的困境之中。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现在假设所有的学生都选择“减负”策略,即除了做少量的巩固性的作业外,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情况会是什么样子?假设这种状态会出现,我们说,这种状态会很快消失,而立即会出现所有学生都进入“增负”的这样一个状态。
可以说,均选择减负策略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而“增负”的状态是稳定的均衡。
原因就是,目前的教育的博弈结构规定了各种行动或行为的收益或好处:获得高分的会进入好的大学。
在这个博弈中,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升学率意味着其成绩大、奖金高,对自己的学生采取“增负”策略,对于自己而言是占优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的博弈与囚徒困境有共同的结构,大家均选择“增负”策略构成基础教育博弈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原因。
5. 委托-代理理论的案例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
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用经济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些历史现象,功臣与皇帝间的关系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不会是唯一的解释。
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
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
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
如企业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雇员选择接受教育的水平。
而雇主根据雇员的教育水平支付工资。
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
无论那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
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功臣们是否勤奋工作,属于激励理论,此处暂不讨论,我们集中焦点于造不造反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
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