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班门弄斧
- 格式:docx
- 大小:14.22 KB
- 文档页数:1
“班门弄斧”的故事出自《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原文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其中,“班门弄斧”的故事出自于《师说》中的一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段话的意思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20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班门弄斧的典故: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
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
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
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
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
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鲁班的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工程师和发明家。
鲁班制作的斧头非常锋利,用它砍伐树木十分便利。
他的手艺在当时可谓是无人能及。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问他,“你的斧头是怎么打磨的?每次用起来都那么利索。
”鲁班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便拿出斧头来给朋友看。
朋友接过斧头,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说,“你的斧头虽然锋利,但是斧刃却有些生锈了,如果能再打磨一下,肯定会更锋利。
”鲁班听了以后,有些不悦,他认为自己的斧头已经是最锋利的了,朋友说的话无非就是多嘴而已。
后来,鲁班回到家里,心里总想着朋友说的话。
他觉得朋友一定是在班门弄斧,自己的斧头怎么可能有瑕疵呢?于是,鲁班决定去找朋友“辩论”一番。
当他再次见到朋友时,便直接问道,“你说我的斧头有瑕疵,是不是在班门弄斧?”朋友笑了笑,说,“我并没有贬低你的手艺,只是觉得你的斧头还有提升的空间而已。
”鲁班听了以后,心中有些不快,但也开始思考朋友的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鲁班开始仔细研究自己的斧头,他发现朋友说的并不全是无稽之谈。
斧刃上的确有些生锈,打磨一下后,斧头更加锋利了。
他心中暗自庆幸,幸好自己没有因为自以为是而错过了提升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班门弄斧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别人的建议或者批评,可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鲁班最初对朋友的建议感到不悦,但后来却发现其中的道理。
对待他人的意见,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和接纳,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或者观点已经是最好的,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包容和接纳,也许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所提升。
正如鲁班最终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我们也应该学会班门弄斧,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班门弄斧,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一种学习的态度。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内容一、背景介绍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组,由两个或更多的汉字组成,具有固定而特定的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其中一个著名的成语便是“班门弄斧”。
本文将为您讲述关于班门弄斧的故事。
二、班门弄斧的典故班门弄斧的典故源自《列子·汤问》。
相传,春秋时期,一位叫做列御寇的人是个非常擅长技艺的铁匠,人称“列鉄匠”。
有一天,鲁国的大夫公孙朝听说了列鉄匠的名声,就决定前去拜访他。
三、公孙朝的拜访公孙朝到列鉄匠的铁匠铺后,见到了列鉄匠正在打铁。
公孙朝看着列鉄匠一副轻松自如的神态,心生一种羡慕和不服气的情绪,于是说:“我也是个很善于打铁的人,不如请你退下,让我来试试?”列鉄匠虽然知道公孙朝并非职业铁匠,但他也愿意见识一下公孙朝的本事。
四、公孙朝的表现公孙朝上前拿起锤子,迅速挥动起来。
然而,他并没有掌握好技巧和力量的分寸,只是凭着热情和冲动。
结果,他打得一片乱哄哄,几乎将整个铁匠铺搞得一团糟。
五、列鉄匠的教训列鉄匠并没有当场指责公孙朝,而是淡然地说:“在下一直从事铁匠这个行业,磨练了多年的技术和经验,方才能有所斩获。
您对铁匠这个行业并不熟悉,怎能与我相比呢?您的技艺需要不断的磨砺和修炼。
请勿在不恰当的场合自负,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公孙朝听后感到十分羞愧,对列鉄匠的谦虚和智慧佩服不已。
六、寓意与启示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寓意着一个人拿自己的东西来与专业人士比较,结果只会让自己变得不自量力。
无论在哪个领域,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真正达到专业水平。
七、结语通过班门弄斧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虚心学习和尊重专业人士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
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不妨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经验,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各个领域中获得成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班门弄斧的故事将继续以其深刻的道理在中国的文化中流传下去,启发和激励着每一位有志于成才的人们。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注音版
【原创版】
目录
1.班门弄斧成语的来源
2.班门弄斧的寓意
3.班门弄斧的注音及解释
4.班门弄斧的故事及其教育意义
正文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十八年》,它的寓意是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这个成语的注音是“bān mén nòng fǔ”,其中,“班”是指斧子的柄,“门”是指斧子的刃,“弄”是指玩耍、戏弄,“斧”则是指斧子。
班门弄斧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鲁班的木匠,他制作了一把非常锋利的斧头,有一天,他将这把斧头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一个人看到了这把斧头,就想买下来。
鲁班告诉他这把斧头非常锋利,可以轻松地砍断树木,那个人不信,于是鲁班就拿起斧头,在市场上表演了起来。
他先是用斧头砍断了一根粗大的木头,然后又轻松地砍断了一根铁棒。
看到这一幕,那个人深感佩服,立刻买下了这把斧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鲁班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结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也启示我们,在展示自己的才能时,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不自量力地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否则只会让人笑话。
第1页共1页。
班门弄斧原文及翻译班门弄斧原文及翻译班门弄斧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班门弄斧原文及翻译,仅供大家阅读参考!班门弄斧原文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那里)。
往来诗人,题咏殆(dài,几乎)遍。
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摆弄)大斧。
”亦确论也。
班门弄斧译文在采石江头.李太白的陵墓在那里。
来来往往的诗人(在那里)写诗吟诗的`几乎到处都是。
(其中)有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道:“采石江边一个坟墩头,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也是确切的评论啊。
班门弄斧典故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
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
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
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
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
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班:即公输般,系春秋时鲁国的巧匠,人称鲁班,后来被誉为木匠的祖师。
语出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楚国郢都的.一位著名巧匠。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同诗人梅尧臣通信中曾写道:“昨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梅之涣写的一首诗。
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在安徽马鞍山市)旁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
他想:李白是一位大诗人,竟然有人在他墓前留下并不美好的诗句,实在可笑。
于是,他立即题诗一首,以示嘲讽:“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原本“班门弄斧”是指在鲁班和郢人的门前表现自己的木工手艺。
现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作谦词)。
班门弄斧的故事不要太自满,不要在高人面前班门弄斧,不然最后出丑的可是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班门弄斧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谁?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鲁班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20xx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班门弄斧的典故: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
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
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
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
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
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班门弄斧的故事2.成语含义和寓意3.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4.总结篇1正文一、班门弄斧的故事“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有一个名叫鲁班的人是木匠的祖师爷,他擅长于制造各种精巧的木质器械和建筑结构。
有一天,有人向鲁班请教一些木工技巧和方法,他便让他的徒弟们教这些人。
然而,有一位不懂木工的人却跑到鲁班面前请教,结果被鲁班笑话了一番。
从此,“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技艺或学问不高深的人。
二、成语含义和寓意“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技艺或学问不高深的人。
它强调了不要在专业人士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以免显得不谦虚。
这个成语也暗示了我们应该尊重专业人士,并向他们学习。
三、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很多领域,如科技、教育、医学等,专业人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就需要向专业人士学习,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在行家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或误解。
四、总结“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专业人士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以免显得不谦虚。
篇2 目录1.班门弄斧的故事简介2.故事情节及寓意分析3.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4.总结篇2正文一、班门弄斧的故事简介“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
相传,有次鲁班和他的师兄弟们正在修复一座大桥,一个名叫班门的小伙子前来请教他们,希望学习这门技艺。
鲁班看到这个年轻人,便问他有什么资格来学习这门技艺。
班门回答说,他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他对这门技艺非常热爱,并且一直在自学。
鲁班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和敬佩,于是便收他为徒。
二、故事情节及寓意分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可以在某些领域内有所建树。
班门弄斧的故事及寓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河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谓是家喻户晓。
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得以展现,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年轻的木匠,名叫小杨。
小杨自幼勤奋好学,对木工技艺充满了热情,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自认为技艺已经十分高超。
有一天,小杨听说了鲁班的大名。
鲁班,那可是当时木工行业的顶级大师,他的技艺出神入化,所制作的木器巧夺天工。
小杨心想:“我一定要去会会这位大师,让他见识一下我的本事。
”于是,小杨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几件木器,长途跋涉来到了鲁班的门前。
他大声呼喊,要求见鲁班大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鲁班的弟子们听闻,纷纷出来查看,看到小杨那自信满满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小杨不以为意,坚持要见鲁班。
鲁班听闻此事,走了出来。
小杨急忙呈上自己的木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独特之处。
鲁班静静地看着,听着,不发一言。
待小杨说完,鲁班拿起小杨的作品,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微微一笑,说道:“年轻人,你的手艺还算不错,但与真正的精湛技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说着,鲁班拿起工具,对小杨的作品稍加修改,顿时,那些木器变得更加精致、美观、实用。
小杨看得目瞪口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狂妄与无知。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向鲁班道歉,并请求鲁班收他为徒。
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班门弄斧”的含义。
在鲁班这位大师面前卖弄木工技艺,就如同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
然而,当我们遇到真正的高手和行家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班门弄斧”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权威和前辈。
权威和前辈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权威和前辈,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的成就和造诣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班:鲁班,我国古代的巧匠。
【出处】明·梅之涣《题李白墓》。
鲁班,又名鲁般、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传说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与建筑,技艺举世无双。
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师爷。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涣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一天,梅之涣来到采石矶附近的李白墓边,发现墓的周围题满了诗,而有的根本就不像诗,即不对称,也不押韵,拙劣无比,梅之涣气愤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
(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涣讽刺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
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