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六、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53
实施本科生“讲座”导师团队制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作者:吴赞敏,姚金波,刘建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8期摘要:文章论述了轻化工程专业(纺织染整方向)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宗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本科生“讲座”导师团队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纺织染整;学科建设;“讲座”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创新应用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28-02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高科技元素的植入。
而染整加工又是纺织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对提高纺织品质量和附加值起着重要的作用。
纺织染整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提升,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高校面对“如何保持传统专业的特色,又适应新形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问题,应该把教改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新的设计和优化,建立具有现代纺织染整专业特色的教育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中实施了“讲座”导师团队制,对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改革培养方案,实施本科生“讲座”导师团队制在2007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本科生开始实施“3+1”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和专业前沿新技术“讲座”平台特色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富有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1”的培养模式,是前三年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四学年进入“讲座”平台某方向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导师团队负责深入的专业前沿技术方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即“讲座”导师团队制培养。
“讲座”平台模块课程包括:“新型纺织材料科学与应用”、“清洁染整工艺与应用技术”、“新型染整设备与数字化染整技术应用”、“高能物理技术与功能纺织品研究与应用”、“生物和纳米技术与纤维制品生产”、“绿色染整助剂及其应用研究”等本学科不同前沿技术方向的系列讲座,紧密结合染整行业发展的趋势,调整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和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培养创新意识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提升对人才的需求。
色度计的功能特性是怎样的色度计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色度计用以测量物体色的三刺激值或色品坐标的仪器。
这种测量颜色的食品不是很精准,由于不能测出物体色的光谱反射率,因此也不能用于计算机配色。
但相对来说价色度计用以测量物体色的三刺激值或色品坐标的仪器。
这种测量颜色的食品不是很精准,由于不能测出物体色的光谱反射率,因此也不能用于计算机配色。
但相对来说价格较低。
色度计用于测量光的颜色的色度计。
色度计其包括:颜色感测装置、悬挂装置和减小颜色失真装置,悬挂装置相对于颜色产生装置以操作关系悬挂颜色感测装置。
减小颜色失真装置用于减小颜色产生装置上的颜色失真,同时颜色感测装置与颜色产生装置处于操作关系。
色度计测量方法:接受铂钴比色法。
水的色度标准:在每升溶液中含有2mg六水合氯化钴(相当于0.5mg钴)和1mg铂(以六价氯铂酸的形式)时产生的颜色为1度。
色度的常见单位有:度,Hazen,Pt—Co,PCU,毫克铂/升,它们之间转换都是相对应的。
常见色度标准度:在0to40度(不包括40度)的范围内,精准到5度。
40to70度范围内,精准到10度。
—专业分析仪器服务平台,试验室仪器设备交易网,仪器行业专业网络宣扬媒体。
相关热词:等离子清洗机,反应釜,旋转蒸发仪,高精度温湿度计,露点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价格,霉菌试验箱,跌落试验台,离子色谱仪价格,噪声计,高压灭菌器,集菌仪,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柱温箱,旋涡混合仪,电热套,场强仪万能材料试验机价格,洗瓶机,匀浆机,耐候试验箱,熔融指数仪,透射电子显微镜。
可变角度色度计是用于测量金属涂层,是比较适合用于测量具有不同的颜色和亮度的样品如金属涂料,而其颜色和亮度取决于察看的角度。
它可以同时测量反射率和透视率。
样品的角度可以进行三维调整,允许从多种角度进行测量。
参数几何入射:±45度挺立,±70度水平;接受体:除±10度入射角度外的全部角度(接受体角度自动调整)孔径直径Ф20mm颜色测量条件C光2度视角,或D65光10度视角(选其一)样品尺寸20x20毫米和150x150毫米之间公差⊿E*ab的标准偏差小于0.05(经过白色校准标准板测量10次,几何度设置在45—0度之间)大约尺寸和重量光学单位:宽65厘米,深40厘米,高39厘米计量单位:宽40厘米,深40厘米,高19厘米(Windows电脑进行数据处理是分开的)可变角度色度计在精准明确的色差管理领域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的高端机型、明星产品。
建立新资料夹色样测色(包括客户来样,基材(布类)单色色谱)进入后如下图所示 只需重复1,2,3步骤,此界面可以将您手头的所有色样测色存入电脑将客户提供的颜色反射率数据输入,进入制备染色组数据库进入第一步。
纤维名称复制下来后,以后就不用再输入名称,粘贴即可1.变绿2.贴上名称。
(前面复制下来的内容)3.鼠标点一下。
5.按插入6.下一步工作。
1.变绿2.粘贴。
3.点一下6.点击存档7.进入1.2.!3.4.浸染选此处,轧染选下面的。
8. 9.接上面工作继续10.11.12.选择制作单色色谱的基材15.16.关闭此窗口。
17.关闭回到总菜单处进入第二步,染色程序(第一步完成后请回到启动画面,即图标画面)4.第三步,染色组,新建立一个染色组。
(如果需要的染色组已存在,而是需要在此染色组中加入染料,则双击此染色组将进入,第六点为此工作起点)5.储存。
第十九步后有类似下面的界面!请将每种单一纤维的染色组建立好,然后才能建立混纺的品种/型态资料,这样才可用电脑配色系统计算混纺的材料建立Cotton65% 60C/Polyester35% 130C 的品种/型态资料。
先将Cotton 32s/1 60C 染色组建好,再将Polyester 130C的染色组建好,方法相同进入1.在空白处双击进入2.点绿3.输入名称4.5.从左边选到右边6.插入储存7.进入染色法1.点成绿2.输入混纺名称 比例3.点击4.浏览取出相应资料5.输入混纺比例7.点击6.1.2.3.8.10.11.12.找出混纺的底色色样13.15.至此,建立一个混纺的 品种/型态 资料已经完成。
配方计算上面工作结果将如下图所示全选或不选选好染料组合后,可将此组合储存,以后仅需将此名称取回,染料将自动选好(点成绿色,输入染料组合名称,存档)某个染料单色色谱最高浓度要高于配方中此支染料的浓度量,否则可能配方计算不成功!染料用量设限(可该动)选取光源.要改变光源时,请将原来已选的光源删除,再从左边光源表中选取可改变一般用此条件不能计算出配方则用此条件最后配方计算配方储存,为往后色样染出后修色提供资料结束退出修色1.选择待修色的配方资料2.进行化验室/现场修色混纺配色1.此处选混纺的资料请关注此处,每种成分有对应的染色组其它的与单一材料配色相同第一个图标代表配方计算第二个图标代表化验室配方修色,化验室配方已经存档在配方列表中第三个图标代表现场大货配方修色,配方已经存档在配方列表中第四个图标代表快速修色(利用已有确定配方的色样资料来调整出标准样配方),另有快速储存已有确定配方的色样成为一个找色修色的资料点第五个图标代表找色修色,寻找储存的配方资料来进行修色以给出标准样的配方快速修色整合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图标(或第三个图标)的功能,以下为快速修色的操作解说:一.用已知配方修色1.选好染料(批次样配方的),点上方’Lab 图形’,再点回’染色组’,染料将排在一起,输入批次样配方3.选择光源等资料二.已知配方存入配方库中(此功能需在进行至第五步后,接着进入第六步退出;如果还有色样配方需要储存,请再次进入快速修色界面,从第一步开始)3.选择染料及输入配方.此标准样作为批次样再次测量,电脑将显示很小的色差5.按存档将提供配方名称及编码等,直接击Yes 存档.找色修色可能是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配方资料将提示此如果有符合条件的配方资料,则显示以下:套色(改色,在有底色的基材上加染料染成较深的颜色)先进入“配方”程式,按配方计算进入下图2.输入标准样名称测色或取回新增布底(染色基材)6.按插入以便保存。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颜色视觉实验,探讨人眼对不同颜色感知的特性,以及不同颜色空间在视觉感知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色觉感知、颜色空间转换、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软件:Adobe Photoshop、ImageJ等。
2. 实验设备:计算机、显示器、鼠标等。
3. 实验样本:不同颜色空间下的图像、标准色卡等。
三、实验方法1. 色觉感知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颜色在相同背景下的视觉效果,分析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差异。
2. 颜色空间转换实验:将图像在不同颜色空间(如RGB、CMYK、Lab等)之间进行转换,观察视觉感知的变化。
3. 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实验:调整图像的饱和度和亮度,分析色彩变化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色觉感知实验(1)准备实验样本:选取一组不同颜色的图像,确保图像在亮度和对比度上保持一致。
(2)设置实验环境:调整显示器亮度,确保图像在屏幕上显示清晰。
(3)观察并记录:观察不同颜色在相同背景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差异,探讨颜色感知的主观因素。
2. 颜色空间转换实验(1)选择实验图像:选取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如风景、人物等。
(2)转换颜色空间: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为CMYK、Lab等颜色空间。
(3)观察并记录:观察图像在不同颜色空间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不同颜色空间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探讨颜色空间转换的优缺点。
3. 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实验(1)调整图像饱和度:分别调整图像的饱和度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调整图像亮度:分别调整图像的亮度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观察并记录:观察图像在不同饱和度和亮度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探讨色彩调整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觉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测配色
二、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布样的测定,掌握计算机测色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核对测色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原理:在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观察者下测得不同布样的K/S曲线和
反射率曲线,在通过电脑程序化计算求得X、Y、Z值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
1.将四块布样分别放在不同的照明体下,观察并比较在不同光源下Lab
值的大小。
所用光源:D65、A、F11。
目测条件:光源与织物呈45°
角,目测视线与织物垂直
2.校正datacolor测色仪,选用最大孔径
3.对于每块布样进行多次检测,取其平均值。
4.整理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
1.目测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2.实验测得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由1和2可知,在标准照明体D65和F11下,目测试样3的亮度错误,在三种标准照明体下,目测试样3的偏黄蓝出现错误,这可能是试样3和标准样之间的差别很小导致的。
3.D65标准照明体下测得各织物的各项指标值
4.各织物的反射率曲线
5.各织物的K/S曲线。
计算机配色cmc色差式
CMC色差式是一种用于计算两个颜色之间差异的标准。
它基于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将色差分为明度差、色度差和饱和度差三个部分。
在CMC色差式中,明度差的权值较高,色度差和饱和度差的权值较低。
这是因为人眼对明度的感知比色度和饱和度更加敏感。
具体来说,CMC色差式将明度差的权值设为2,色度差的权值设为1,饱和度差的权值设为1。
这样计算出来的色差值就是一个综合考虑了三个因素的值。
在计算CMC色差时,需要使用两个样本的颜色值、它们的平均亮度以及它们的饱和度。
然后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色差:
dCMC = [(ΔL / (kl * SL))^2 + (ΔC / (kc * SC))^2 + (ΔH / (kh * SH))^2]^0.5
其中,ΔL是明度差、ΔC是色度差、ΔH是色调差;kl、kc和kh是常数,SL、SC和SH是样本的饱和度。
CMC色差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异,并且对于不同的颜色空间都适用。
它被广泛用于颜色管理、图像处理和印刷等领域。
一、前言拼色,可感知色泽的状态。
仿色,可掌握成色的方法。
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混染色,来获得一定的色泽,该过程称之为拼色或配色。
在进行大生产以前,工厂一般通过打小样来获得配方的生产处方。
打样的正确否对保证染色产品的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拼色的原理是利用物体吸收入射光谱中的一部分而显示出与入射光不同颜色的方法,称之为减法混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染料的三原色是黄,蓝,红三种颜色的染料,用这三种颜色混拼可以得到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个原色拼色得来得是二次色,当二次色在次拼色时就得到三拼色。
拼色过程比较复杂,为使配色获得预期的效果,做到快速准确,经济,应该遵循下列四个原则:(1)“相近原则”,指拼色染料的染色性能(包括亲和力,上染速率,上染温度,匀染性,染色牢度等)应该尽量接近。
拼色时尽量选择同一类型的染料。
各种染料中的三原色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应用性优良,配伍性能较好的染料,所以拼色时应该优先考虑选用。
(2)“少量”原则,指拼色时尤其是拼线颜色,染料支数应该尽量少,一般不宜超过三支,这样便于色光的调整和控制,同时对拼色染料的组分(指混合染料)应了解,尽量选用原组分中染料补充或者调整色光。
(3)“微调”原则,色光调整是以“余色”为理论依据的。
所以利用余色原理来调整色光只能是微量的,如果用量稍多,色泽变暗,影响鲜艳度,严重时还会影响色相。
(4)“就近选择”与“一补二全”原则,指拼色时无论是主色还试辅助颜色都应该选择和目标最接近的染料。
同时应尽量选用一支染料获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效果。
实验前首先要了解不同的染料的染色方法,适合的染色工艺。
直接染料是以双偶氮和三偶氮结构为主,分子结构较大,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等水溶性的基团,可溶于水。
主要应用于棉、黏胶纤维等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活性染料分子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反应性基团,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反应形成共价键,从而上染纤维。
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色彩科学。
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研究,正是这一交叉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的算法,以期在理论层面为色彩配色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首先将对计算机配色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定义、分类以及应用领域。
接着,将详细介绍配色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包括颜色空间、颜色感知、颜色匹配等,为后续的算法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现有的计算机配色算法,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这些算法包括但不限于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优化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等。
文章还将关注计算机配色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如颜色重现性、颜色一致性等,并探讨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将展望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对配色领域可能带来的变革。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计算机配色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二、配色理论基础在计算机配色理论中,基础的理论框架构建在颜色科学、视觉感知和数学模型的交叉点上。
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对于开发有效的配色算法至关重要。
颜色空间与颜色模型:颜色是光的视觉表现,不同的颜色可以由光的波长和强度来决定。
在计算机科学中,颜色通常以数字的形式表示,这需要借助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
常见的颜色模型包括RGB(红绿蓝)、CMYK(青洋红黄黑)、HSV(色相饱和度亮度)等。
每种颜色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可以大大简化配色过程。
颜色混色与叠加:在实际配色中,颜色混合和叠加是常见的操作。
混色理论描述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这通常涉及到alpha混合、颜色插值等概念。
颜色感知与心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的照度、观察者的视觉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等。
引言五光十色、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色彩使宇宙万物充满情感显得生机勃勃。
色彩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审美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行、用,人们几乎无所不包,无时不在地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色彩现象是一种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
没有色彩就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色彩就没有碧海蓝天,没有色彩就没有诗,没有音乐,没有艺术。
没有色彩的世界无疑是个黑暗死寂的世界。
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绚丽的色彩包围之中,并在这包围之中感受到时光的美好,时间的温馨,人生的愉悦。
色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永恒。
人类长期生活在色彩环境中,逐步对色彩发生兴趣,并产生了对色彩的审美意识。
因此,有史以来人们就以美术、宗教、文学、哲学、音乐以及诗歌等形式,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赞美色彩,称颂色彩的美感以及色彩的哲理作用。
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领域都能直观地表现出色彩的美感,是人们欣赏色彩美的直接手段,其中尤以美术及宗教的方法最为普遍,使色彩美学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
色彩通过文学、哲学、音乐、诗歌等形式的传播也是相当广泛的,是人们间接欣赏色彩美感的主要方法,音韵可以促进通感作用,深入体验色彩的意境,使人们陶醉在美丽的世界里;诗文能使人产生联想,享受色彩的各种感受,沉浸在统一的感情境界中。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色冷青松,空翠湿人衣”;等等诗句所表现的意境,都是作者运用了色彩视觉的特殊作用,以及它们的审美特征,使诗句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更有助于人们对诗意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章色彩原理第一节色彩的认识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色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直到167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日光分离出彩色光谱,人们才开始对色彩有了研究。
近年来,色彩学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涉及环境、设计、商业、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
色彩文化史包括色彩美术史、建筑史、工艺史、装饰史等。
这些历史可供现代用来作借鉴,对于色彩配合,色彩和谐、色彩美感等方面的理论与实施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配色原理及其在牙色再现中的应用
李江;王忠义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08(17)4
【摘要】用几种色料的混合实现一种新的颜色的过程称为配色。
按配色的方法可分为人工配色和计算机配色(computer colormatching,CCM)[1]。
人工配色对色料的要求不高,依赖于配色技术人员的经验,主观性强,当色料变化时,原先的经验即无法依据,配色速度慢,准确率低,色差大[2];而计算机配色则是通过光学仪器获取色样本的光学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有关配色计算,
【总页数】4页(P604-607)
【作者】李江;王忠义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陕西,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知识再现法在安全学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林晓飞;陈光;钱付平
2.CM-700d分光光度计在洁牙喷砂前后前牙色度分析中的应用 [J], 沈亚仙;唐卫忠
3.Delphi在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原理再现 [J], 邓志宏;汪永琳
4.烤瓷修复中的自然牙色再现 [J], 徐庆
5.阵列光纤在牙色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J], 刘凌云;黄德修;刘小英;龚荣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