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与监控
- 格式:ppt
- 大小:10.49 MB
- 文档页数:53
国内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现状与应对措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进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物食品安全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兽药残留问题。
兽药残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用动物性食品而在体内蓄积残留的药物,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多次较大规模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引起香港和内地有关部门极大的震动,使动物性食品安全重新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对于我们兽医工作者来说,更要提高对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认真思考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禁用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β——激动剂、安眠酮和雌激素等,造成药物在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土霉素等药物。
1.2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防范意识不强目前在正规的市场上卖的大多都是经过宰前、宰后检疫,证明合格的“放心肉”,但仍然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多利益,通过各种途径把私宰猪肉运向市场,而且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很难辨别。
1.3政府部门对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监测不力政府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导致基层防疫检疫队伍参差不齐,人员经费难以保证,站内设备落后,无法完成越来越重的防疫检疫任务。
如近年来时有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
1.4兽医检疫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学历不高,专业技能不强。
兽医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不强,导致对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检疫工作的疏忽,容易出现漏检、误检的现象。
1.5国内兽药残留检验手段滞后近期上海发生的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突出地反应了我国某些地区兽药残留检验手段严重滞后。
上海等地方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兽医卫生检疫规则,那时主要是针对猪的疫病、传染病,而没有把一些饲料添加物的残留作为强制性的检验范围。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与控制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几起严重的动物性食品卫生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上自各级政府,下自广大消费者及科学工作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件恶性污染事件都有可能波及到全球范围,这不仅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国内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是从市场上出现的注水肉、病死猪私自屠宰销售开始的,其充分暴露了国内动物食品安全上的隐患,食品安全性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广泛关注[1]。
1 动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主要指畜禽的肉类及其制品。
在这里所说的动物性食品主要指包括各种可以食用的畜禽产品及水产品等在内的食品,它是提供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
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现状1.1 国际上安全现状近年来人们谈牛色变、闻蹄胆惊。
欧洲被疯牛病、口蹄疫、猪瘟和二恶英等严重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困扰。
食品安全问题,变成了饲养业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世界性问题。
美国早在2003年预算中,就有4 000万美元拨给农业部作为国家安全开支。
英国疯牛病、口蹄疫、大规模的抗药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事件,使其损失了近300亿英镑。
法国为预防口蹄疫已提供了100亿法郎的各种援助费用,法国2000发现了人畜共患的西尼罗河病毒病;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出现致命的“溪谷热”。
马来西亚、新加坡发现能引发人脑膜炎的尼巴病毒病[2]。
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爆发。
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型流感,并且很快传入了我国。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庞璞白成友陈蓉欧开秀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7年第12期摘要: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关系着广大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严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分析了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合格率;对策21 世纪以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动物源性食品产业发展造成影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当前形势下加强动物卫生监督,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势在必行。
一、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各类畜禽的疫病流行以及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对畜牧业生产、人类自身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也使得国内外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由食源性疾病引发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的污染所引起的疾病,越来越成为危及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病原微生物污染是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
(二)由于化学污染带来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化学污染主要是兽药、饲料添加剂,含铅、铜、汞、锌等重金属、有机氯和多氯联苯、有机磷的化合物、亚硝酸盐等造成的污染,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素也属于化学污染。
1、兽药滥用造成源头污染。
因过量使用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及污染的养殖环境,继而被污染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致使人畜共患病增加。
2、有机污染物污染。
畜、水产品集聚铅、铜、汞、锌等重金属,有机化工产品生产企业排放的含氯废弃物可对肉类、乳制品及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污染等。
动物源食品安全现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概述动物源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动物源食品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动物源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动物源食品的安全,科研人员们不断努力,开展了许多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动物源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科研人员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加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以便及时发现食品中的安全隐患。
在动物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等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基因改造成分。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食品进行检测,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除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光谱技术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
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等,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光谱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样品处理、无损检测等优点,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生物传感技术也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分子与特定物质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食品中抗生素、激素、农药等残留物的检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的来说,动物源食品安全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研人员们的不懈努力,动物源食品的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动物源性食品是指来源于猪、牛、羊、禽、马属动物、犬、兔、蜜蜂及水产类动物的可供人食用的肉、乳、蛋及制品和副产品。
我国是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不断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面临重大挑战。
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蛋、奶、水产品及动物制品已成为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食品,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
本文就如何解决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归纳如下。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药残留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有:1.是毒性作用。
人若长期摄入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将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可产生急性、慢性毒性作用,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残留引起的群体急性中毒事件。
2.是过敏反应。
许多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具有抗原性,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危机生命。
3.是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三致”作用),药超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特征;氯霉素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1一般来说,动物源性的食品多指来自于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兔、马属动物以及水产动物所提供的能够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肉、蛋、奶及其制成品和相关的副产品等。
动物源性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的饮食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对于动物源性食品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物源性食品质量问题频发,这一问题在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不完善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动物源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监督管理整体环节的体系,也就是相应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体制建设上仍然存在欠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
(二)监管方式落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必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然而我国当前虽然有很多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但是有不少存在着监管技术落后的现象,对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更是有所欠缺,甚至是有明确的规定却不执行的现象。
不仅如此,多头监管,执法效率低下也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监管人才队伍的缺乏说到底,任何一件事做的好不好归根结底是在办事的人身上,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监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监管的人才队伍缺乏,监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如何从监管方面入手,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很多,像是农业、质检、卫生、工商以及商务等等,因此,就目前来说如果要加强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不同部门之间各自的职能,建立有效地协调机制,使不同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因为职能交叉的问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动物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动物食品安全保障制度。
本文将从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动物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动物食品安全是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中,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含有害物质,不致使人畜共患病,确保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动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 维护社会稳定。
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一旦爆发,将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3. 促进动物产业发展。
动物食品安全是动物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才能提高动物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动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国家形象。
动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形象,一旦发生重大动物食品安全事件,将严重影响国家形象。
因此,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动物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动物食品安全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动物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 监管机构体系。
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动物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明确了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3. 标准体系。
我国制定了动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了动物饲养、饲料生产、兽药使用、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那梅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8年第5期那梅云南省文山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663099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存在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可能。
(1)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碱、有毒蛋白、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肌胃糜烂毒等。
饲料中含有害物质,影响畜禽的健康。
(2)饲料霉变或受污染。
饲料霉变或受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并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其大致包括致病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和其他有害物质(如农药、二噁英、城市泔水、垃圾)等对饲料卫生的影响。
饲料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不洁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给人。
(3)添加过量的微量元素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必要的,但在现实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养殖户,科学养殖意识浅薄,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于是盲目大量使用微量元素。
如果饲料中过量添加某种和几种元素,积聚在动物体内,就可以通过其产品传递给人而影响人体健康。
如铜、锌容易在肝中聚集,人食用铜、锌残留高的猪肝可引起中毒。
砷化物可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使动物和人出现过敏、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4)滥用兽药,过量使用添加剂及残留问题。
在疾病治疗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过多过滥使用兽药。
部分基层兽医人员和一些个体兽医从业人员,不管遇到什么病,不论病因及临床症状如何,就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
这样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而且势必造成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
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不执行休药期规定,即可造成药物残留。
(5)动物疫病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