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其二)》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03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文学史复习一、填空1、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
3、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4、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5、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
6、蔡琰的《悲愤诗》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7、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曹操。
8、“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丘迟《与陈伯之书》。
9、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是《典论·论文》。
10、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诗经。
12、“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13、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14、南朝出现的诗体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5、“诗缘情而绮靡”是陆玑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16、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无韵之笔”。
17、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左思。
18、被人称为有“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19、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是《咏荆轲》。
20、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
2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22、《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左思。
23、六朝时“穷南北之胜”的诗文集大成者是庾信。
二、选择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2、阮籍的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制是:A、五言诗3、开创中国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新路的诗人是:A、左思4、在世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B、谢灵运5、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理论的是:A、萧纲6、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A、陶渊明7、鲍照有感于广陵厉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A、《芜城赋》8、《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A、干宝的《搜神记》9、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10、刘勰所谓“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B、太康诗风11、“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始自:B、潘岳12、下列意象不是出自曹植《洛神赋》的是:D、“华实蔽野,黍缉盈畴”13、叙事长诗《木兰诗》属于:D、北朝民歌14、下列关于《洛阳伽蓝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属于历史笔记(是集历史、地理、佛教为一体的名著)15、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C、玄言诗16、陶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B、儒家思想17、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B、志人小说18、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A、曹丕《典论·论文》19、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其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下列作品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是:C、《咏荆轲》20、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是:D、《步出夏门行》21、以“游仙”为诗名,始于:B、曹植22、“北地三才”中除了邢邵、魏收外还有:C、温子升23、“竟陵八友”的主要活动时期是:B、永明时期24、谁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特点:清俊,通脱,骋词,华靡:A、刘师培25、正始时期最为盛行的时代思潮是:C、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26、潘岳诗的特点是:B、辞藻艳丽,婉转侧折27、“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撩”这是哪位诗人的诗句:C、左思28、刘琨诗歌的风格是:B、其雄失路,万绪悲凉29、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B、乐府诗30、被钟嵘《诗品》批评为“过为峻切,讦直露才”的作家是:D、嵇康31、左思的诗歌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D、“文典以怨”32、“开千古平淡之宗”的诗人:C、陶渊明33、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B、男女之情34、现存代表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最高成就的是:B、《世说新语》35、被钟嵘誉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的组诗是:A、阮籍《咏怀》36、《世说新语》中将竹林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的故事置于:B、《任诞》篇三、默写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咏史》其二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咏史》其二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①,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②,七叶珥汉貂③。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
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碑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
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
②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2)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②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
③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递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主题。
咏史左思其二名句
咏史左思其二名句: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赏析
诗中借写古人的怀才不遇,讽刺了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风气的腐朽,抒写了自己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把涧底的高大松树比喻成有才而屈居下位的人,把山上的小草比喻成无才而窃居高位的无能之辈,让我们不难由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联想到人间的社会现实“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全诗的主旨即于此点明,继而联想到古代的金张七世为官、冯唐的“白首不见招”。
至此,作者心中的不平和愤懑,已是溢于言表了。
品味诗作,我们不难看出“涧底松”、“山上苗”不仅比喻贴切,二者还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蹑高位”的“世胄”和“沉下僚”的“英俊”形成对比;金张与冯唐形成对比。
明确地把诗人的思想倾向和分明的爱憎流露出来,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斥和对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的猛烈抨击。
2018年3月2日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皮日休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 !, 同《 《 ,,【注】①皮日休: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
②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诗词阅读及答案】《夏日绝句》《咏史(其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史(其二)朱淑真盍世英雄力母母,林猬天意在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1)第一首诗双数两句便气势不凡,恳请沃苏什卡这两句的妙处。
(4分后)(2)第二首诗结句的徒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解析。
(3分)(3)李清照和朱淑真都就是宋代知名的女作家,且都以词闻名于世。
她们的诗词既有许多共同之特点,又各有千秋,可说是宋代词坛中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交相辉映生辉。
恳请比较这两首诗的优劣。
(4分后)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起调低沉,充满著浩然正气,(1分后)独特地明确提出了人生的价值价值观念: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去也必须为国捐躯,沦为鬼中的英雄。
(1分后)爱国激情,溢于言表,(1分后)对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绝无振聋发聩的促进作用。
(1分后)(2)徒,白白地,徒然地。
(1分)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生不逢时、不遇明主的惋惜和感叹。
(1分)也表明项羽不善用人的弱点正是其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分)(3)两诗相同点都就是筹钱项羽的历史事件影射当今,借古讽今,(1分后)都确实了楚霸王的英雄气概,正气凛然。
(1分后)不同点:李诗借予西楚霸王项羽失利后不敢苟且偷生、乌江自尽的历史故事去嘲讽南宋小朝廷的战败逃跑主义,则表示了期望抗战,恢复正常故土的思想感情。
(1分后)朱诗充分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又表示了他疏于用人的弱点。
借古讽今,劝诫当朝。
(1分后)。
千秋各现,异曲同工——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
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在主题上是异曲同工,但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手法、风格和形式,它们探讨的是关于历史的主题,表达的是引人入胜的历史意象,并以其精妙的语言、绚丽的结构,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中国历史的宏博画卷。
左思《咏史》(其二)以乐观的态度总结了中华历史悠久,让人叹为观止;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则在感叹中国时代更迭和历史流转的同时,表达了他的国家心和深刻的历史思考。
左思将精微的历史变迁概括出生动的结论,表达了一种将英雄们的业绩利用人们的价值观保护起来的信念。
鲍照的诗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追求和平的代表作,诗歌中鲍照希望我们能够以强大的勇气面对历史,努力改善社会秩序。
在形式和结构上,左思《咏史》(其二)选择了死力传达历史思想的议论体,非常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敬。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壮阔的乐府体,诗歌结构丰富变样,用近似流水般的语句,展示出强大的感情色彩。
诗歌的一句朗朗上口,尽显睿智的古人在生活和历史上的深刻体悟。
总之,左思《咏史》(其二)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都是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折射了形形色色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还展示了古人追求自
由和美的野望,从而与当今历史观念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联系。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作者:杨淑娟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9期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
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
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他的诗赋成就很高,《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其中其二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无独有偶,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朝鲍照同样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门阀社会,鲍照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鲍照身前身后之寂寞冷清可见一斑!钟嵘曾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年华的虚度、岁月的消磨触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就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其中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
②碛:沙石堆积之地。
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
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
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一作“一水”。
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清正廉洁诗词1. 《石灰吟》 -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墨梅》 - 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 《书端州郡斋壁》 - 包拯(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4. 《入京》 - 于谦(明)-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5. 《爱莲说》(节选) - 周敦颐(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咏竹》 - 郑板桥(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 《官箴》 - 吕本中(宋)-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8. 《青松》 - 陈毅(现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9. 《观书有感》- 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 《咏史·其二》- 左思(西晋)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11.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东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2. 《不贪为宝》 - 左丘明(先秦)-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13. 《贫士诗》- 陶渊明(东晋)贫士失职志不平,灌园鬻蔬食薄名。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公卿。
14.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 郑板桥(清)-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15. 《题长安酒肆壁》- 陆游(宋)南游北走无端事,得尽平生笑口开。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空自哀。
16. 《竹石》- 郑燮(清,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7. 《题李凝幽居》- 贾岛(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8.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唐)-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史[晋] 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②。
列宅紫宫里③,飞宇若云浮④。
峨峨高门内⑤,蔼蔼皆王侯⑥。
自非攀龙客⑦,何为欻来游⑧。
被褐出阊阖⑨,高步追许由⑩。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
②灵景,指日光。
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
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
宇,屋檐。
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
⑥蔼蔼,形容众多。
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
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⑧欻(xu须),忽然。
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
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
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
(11)千仞,极言其高。
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
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
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
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
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
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
左思《咏史》和刘祯《赠从第》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从体裁上区分,甲诗属于______ 诗,从题材上判断,乙诗属于___ 诗。
2.写出乙诗中的情感寄寓3.鉴赏甲诗划线句的手法特点【答案】1.古体诗咏物2.抒发了对松柏所象征的坚贞自守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高风亮节的人生追求,同时以此激勉堂弟能象松柏那样,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3.涉及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均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把握诗歌体裁的样式特征以及诗歌描绘的具体内容。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诗词题材分为: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
甲诗内容自由,形式多样,韵脚也比较自然,属于“古体诗”;乙诗是主要写松,所以应是“咏物诗”。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要点进行把握。
解答本题主要扣住“松”的意象的“坚贞自守、高风亮节”的含义,同时结合“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写出的是松树凌寒冰雪,傲然挺立,这突出诗人内心的价值追求,写出了不被外界压迫的本性特征。
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
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2.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史与兴怀结合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1.B2.D3.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
不符合ACD(“诗余”属于词)的体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
左思咏史八首其二赏析
左思,字正伯,号咏史,东汉末年人物,为著名文学家之一,在当时被称为“四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代表作《咏史八首其二》尤为值得细细品味。
《咏史八首其二》,全诗共计八句,主要介绍了左思对先秦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崇敬之情。
作品中左思以高贵的诗句,勾勒出繁华多姿的时代画面,描绘出古代文明的伟大。
诗中第二句“子孙芳华流”,用语极为精妙,可见左思的文字造诣之深,表达出子孙芳草芊芊,碧草如茵,生机勃勃之意,抒发了他对先秦文明的敬仰之情。
另外,诗中第五句“云和雾散《山海经》卷”也是左思以雄浑的比喻,表现了他对古老文明的感慨,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之情。
此外,诗作中也带有深刻的历史认知。
例如,诗中第六句“彭蠡之湖,卧龙凤凰”,指的就是彭蠡湖,也是洛阳古湖,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记载:天子下洛,龙凤凰双飞于湖上,这可以说是诗中暗示的先秦时期权力之大。
此外,诗中第七句“象鼻斗折,犀角摧折”,所描绘的就是古魏政权的强大威力,以及其霸道无情。
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二》十分复杂,文字极为精巧,用典非常雄浑,言简意赅,深刻浓烈,令人叹为观止。
它不仅记叙了古老文明的繁华热闹,也暗示了先秦时期权力之大,把历史带入文学中,展示了古代文明的伟大,是后人们追寻文明的遗物。
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二》是一首凝练而又有内涵的诗,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先秦文明的崇敬,他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把历史带入文学中,
成为一部洞若观火的文学作品,使人回放到古老文明,感受到远古文明的神奇与威严,令人赞叹不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出现③军机处的设立【基础知识梳理】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②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雍正时期;③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左思《咏史(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理解题目】: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珥,插。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两句写的是松树苍郁茂盛却长在山间水沟低处,而那低垂摇摆的初生小树却长在高高的山上。
B.三四句中,“彼”指的是山上的小树,它会渐渐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
C.“胄”,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
“蹑”,登。
这一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
D.最后四句点明,历史上冯唐是具有奇伟之才的人,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始终未能受到封赏,坐上高官。
E.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2.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对比手法:前四句用“松”和“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职位对比,最后四句用“金张”和“冯唐”的功业、地位不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公平用人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批判。
【问题】(1)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
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2)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四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和山上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出身寒门的才士与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巨大差距。
涧底松虽然生命力顽强,但却只能生长在狭窄的涧底,而山上苗却能凭借其优越的地势,茁壮成长,遮蔽涧底松。
这里的“彼”和“此”,分别指山上苗和涧底松,“径寸茎”和“百尺条”则暗示了两者在身材和势力上的悬殊。
接下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是对前四句的进一步深化。
“世胄”指世家子弟,“英俊”指有才能的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世家子弟凭借祖辈的功勋,轻易地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只能沉沦于下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探讨。
诗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社会地位和出身所决定的,是由来已久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叹息。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两句,是对前八句的总结和升华。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权贵,家族世代为官。
“七叶珥汉貂”意思是,金日磾的子孙连续七世都担任了汉朝的高官,佩带着貂尾。
这里的“金张”和“汉貂”,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诗人通过描写金张家族的荣华富贵,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门阀制度的残酷性。
最后两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对全诗的升华和总结。
“冯公”指冯唐,他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大臣,因为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
“白首不见招”意思是,冯唐虽然才华横溢,但直到年老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里的“冯公”和“不见招”,象征着有才能的人在面对门阀制度和社会不公时的无奈和悲哀。
诗人通过描写冯唐的遭遇,表达了对有才能的人遭受压抑和埋没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咏史·郁郁涧底松》这首诗通过对松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对才高位卑者的同情。
咏史(其二)
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②珥汉貂。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西汉贵族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族。
②七叶,七代。
③冯公,指冯唐。
19. 诗中“涧底松”比喻_______________ ,“山上苗”比喻 ___________ 。
20. 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9. (1). 才能出众的寒门子弟; (2). 才能一般的贵族之弟。
20. ①借物抒情,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借此表达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之情;②在对比中抒情,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因地位、权势不同,贵族子弟才华不出众居高位,寒门才俊居下位,鲜明的对比中揭露了当时社会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寒微子弟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③借典抒情,诗的最后两句用贵族金日磾、张汤和冯唐的典故,前者凭祖业七代做高官,后者才能出众却终老在家,不同的际遇中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叹和强烈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