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新考
- 格式:pdf
- 大小:265.91 KB
- 文档页数:3
《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Phi&Soc Sci)2021年4月pr.2021□文学研究左思《咏史》八首系年孙鸣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由于史料匮乏,左思《咏史》八首的创作年代存有争议。
因“题云咏史。
其实乃咏怀也”,故从《咏史》文本本身寻找创作年代的线索不失为一种方法。
加之参考左思现实仕途中的经历,可将《咏史》八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咏史》其一、其三创作于咸宁五5(279)十一月左右;《咏史》其二、其六、其七作于太康元5(280)至太熙元5(290)间;《咏史》其四、其五、其八为永康元年(300)至太安二年(303)间之作。
关键词:咏史;咏怀;仕途;系年中图分类号: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21)04-0107-03EightChronicles of Zuo Si's Ode to HistorySUN Ming-chen(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College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81,China) Abstract:ecause of the lack of historical materials,the creation ages of Zuo Si's eightchronicles Ode to Histozy are controversial. Because of the eight chronicles Ode to History.Because of Ode to History.In fact,it's Ode to History."Therefore,it is a method to find the clue of the creation age from the text of O de to History.In addition, r ef'erring to Zuo Si's experience in his real career,the eight poe s of de to istor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first and third poe s of de to istory ere created in ove ber of the fifth year of ianning(279);The second,sixth and seventh orks of de to istory ere ritten fro the first year of Taikang 280)to the first year of Taixi(290).The fourth,fifth and eighth orks of de to istory are fro the first year of ongkang(300)to the second year of Tai'an(303).:;ode;career;chronicles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八首为历代学者所激赏,实为“左思风力”11260之代表”八首风力一贯,但表现的思想却很复杂”虽然创作年代尚有争议,但是因为“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21892所以就为从诗歌本身寻求其创作年代提供了依据”程千帆云:“乃一由积极而消极、由希冀而幻灭之过程,披文可见””31413由此可见,其非一时之作甚明,我们以为正如程千帆所论,《咏史《八首按思想实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三写作时间最早;其二、六、七作于同一时期;其四、五、八为另一时期之作”贯穿于这种由积极到消极的转变过程中的是:左思前期“至老不变”的功名之心,他的功名心不仅仅表现在前期对仕宦途热切地追求上,也表现在“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积极态度上;而第二时期“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XF一、填空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
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
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
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
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
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从班固到左思——略述汉代至西晋咏史诗发展咏史诗是歌咏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一类诗,作者借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好的咏史诗不能仅仅照搬史料,还需要作者进行适当地艺术加工,借史抒怀言志。
因此咏史诗创作要顾及史实和作家自我两方面因素,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极为重要。
我们从这个角度,考察汉代至西晋时代咏史诗发展状况,以求把握其中变化轨迹。
一、概括史传的班固诗先秦时代咏史诗处于萌芽阶段。
《诗经·大雅》中《绵》、《皇矣》、《大明》等篇目叙述周王朝历史,赞颂周代英雄。
屈原《离骚》、《涉江》借用唐尧、夏桀、比干、伍子胥等古代人物讽喻时政、寓含褒贬。
但是这些诗篇中,历史材料并未作为吟咏的重点,咏史诗还没有自成一体。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真正确立这种诗体者当推东汉班固。
班固《咏史诗》讲述了西汉少女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材料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史记·孝文本纪》。
《咏史诗》作者忠实地叙述原事,概括人物本传。
我们将班固诗与《史记·孝文本纪》作一对照。
班固诗句“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相呼应的史料为,“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
诗句“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又使我们联想到如下史料,“其少女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
还有,诗句“盛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相对应史料为,“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
《咏史诗》与《史记,孝文本纪》有不少相似点,班固把散文体史料改写为一首文人五言诗。
本诗用“百男何馈愦,不如一缇萦”收束,赞扬少女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
我们要注意,《左传》“君子日”、《史记》“太史公日”均用来评论史实,班固《汉书》传记末“赞日”也不例外,《咏史诗》末尾部分明显地受到史书论赞式笔法的影响。
这首诗直书史实,脱离不了作者求真务实史学观的浸染,语言质朴无文采。
班固尊崇儒家思想,深谙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作用,《咏史诗》便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缇萦是舍身救父的孝女,汉文帝为体恤臣民的仁君,《咏史诗》宣扬的“孝”和“仁”也是东汉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这就顺应了时代思想潮流。
简论左思的咏史诗
李柳芳
【期刊名称】《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13)004
【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倾诉了氏族门阀制压迫下寒士的悲愤,揭示了门阀制度的腐朽,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阶级压迫的抗争.本文试从某些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进行论述.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李柳芳
【作者单位】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处,广西柳州,54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古代文献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J], 赵红
2.论陶渊明咏史诗的"左思风力" [J], 王艺雯
3.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 [J], 李捷鹏
4.简论左思咏史诗 [J], 徐向飞
5.以史为咏比体抒怀——从左思、胡曾咏史诗看咏史诗的特征及与怀古诗的不同[J], 杨仲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思《咏史》八首的通变性论略
《咏史》是明代文学家左思的一部优秀作品,其中共有八首“咏史”诗,分别以元、两宋、元*、明宋、明、清、清勾践及维新时期为主题,对中国
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
这些诗歌的艺术本质都是一种文学的
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想。
在《咏史》的八首诗歌中,左思强调了人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倡导我
们要赋予历史以新的活力。
他认为美的文章可以达到人类的感情的共鸣,他
以文学的境界来提炼历史活力,以“梦里出一缕朝露”的精神来展现抚今追
昔的思想世界。
左思还表达了历史进程中无穷无尽艰辛的凌烟阁、英雄楷模
以及苦难中的智慧坚毅的意象,这些意象凝聚着他飘渺的情思与慷慨的心声。
在《咏史》八首诗歌中,左思以诗意表达,表述了历史循环中人性的重
要性,催人奋发。
一曲歌声吹出奋发斗争的号召,他不仅将历史当成了造就
个人的磨砺,而且旨在唤醒人们的资本主义道德感。
正如左思在《咏史·明》中说的:“每个人有责任艰苦奋斗,以改善他国家的前途”,以其诗意令人
叹服,蕴涵博大精深,展现出作为当今都士及文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本文从左思《咏史》八首的通变性论略出发,阐述了历史活力的意义所在,就是通过文学的表达来凝聚智慧和勇气,以激励人们,开拓历史的天地。
左思的这八首“咏史”,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连续性,更为我们展示了
未来的前景。
咏史左思魏晋赏析左思,字子昂,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咏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左思以诗歌的形式,咏史述志,表达了对魏晋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风采以及自己的理想抱负。
通过对《咏史》中的内容和风格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左思的文学成就,以及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咏史》的内容。
《咏史》是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七卷,共计五十首。
其中,左思以史事为题材,以史诗的形式,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他以饱满的诗意,描绘了魏晋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等方方面面。
在描写历史事件的同时,左思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讴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部《咏史》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诗歌的艺术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之作。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咏史》的风格。
左思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在《咏史》中,左思的诗句富有音乐感,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和优美。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此外,左思的诗歌还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展现了他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咏史》的风格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浪漫的豪放,是魏晋时期诗歌的一种典型表现。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左思的文学成就。
左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咏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左思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魏晋时代社会的热爱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崇高追求。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每空l分,共20分。
有错别字不得分)1.汉代四家诗中的毛诗是鲁人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将诗和《左传》配合起来,以诗论史。
2.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宣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中。
3.《诗经·小雅》中的《》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王风·》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5.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鄢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一诗中的名句。
7.《九歌·湘夫人》中“嫡翊兮秋风,”是写景的妙句。
8.屈原的长诗《》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9.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10.《》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11.建安时期著名诗人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又称《观沧海》)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
简论左思咏史诗
徐向飞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西晋诗人左思把咏史诗从叙事体转变为抒情体,将述史和咏怀融合,拓宽了咏史诗的渠道.此外左思又继承了建安诗人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优秀传统,猛烈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理想.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徐向飞
【作者单位】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古代文献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J], 赵红
2.论陶渊明咏史诗的"左思风力" [J], 王艺雯
3.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 [J], 李捷鹏
4.简论左思的咏史诗 [J], 李柳芳
5.以史为咏比体抒怀——从左思、胡曾咏史诗看咏史诗的特征及与怀古诗的不同[J], 杨仲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左思《咏史》诗简论摘要: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
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史实咏怀创新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作者借歌咏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咏史诗还处于萌芽阶段,因为此时史实还没有真正成为吟咏的重点,咏史诗也还没有自成一体。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咏史诗体的确立应始自班固。
但班固的咏史诗以叙史为主,末尾兼发议论,尚显粗拙。
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家,如曹植、阮籍、嵇康等人也有咏史诗,但写法上大抵只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慨。
而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才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水乳交融地融成一体的,左思应是第一人。
左思的咏史诗从不同方面刻画作者的性格特点,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抒写个人胸怀,“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
大约生于魏废帝时代,卒于西晋末年。
左思其貌不扬,却自幼发愤读书,不事交游。
《晋书·左思传》称其“才思过人”。
他曾呕心沥血十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然而只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其仕途注定是坎坷的,所以只能屈居下位,郁郁不得志。
左思留存后世的作品极少,现存诗仅十四首,但他的八首咏史诗,慷慨激昂,雄迈高旷,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这组咏史诗抒写了自己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也洋溢着追求自由解放的浪漫意识,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咏史八首》原文赏析《咏史八首》原文赏析1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诗词赏析: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
他的诗赋成就很高。
《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
《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
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
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
”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
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
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
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
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
“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__了。
“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
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
左思《咏史》八首创作时间略说作者:任惠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文章将左思《咏史》八首划入三个时期,其一、三作于早期,其二、六、七作于中期,其四、五、八作于晚期。
关键词:左思;咏史;创作时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01-02咏史诗源远流长,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诗经》就已经出现下了咏史诗的萌芽,像《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绵》、《皇矣》、《生民》、《公刘》等诗篇,被学术界认为是周代的“五大史诗”,记述了周人的起源和发展,歌颂了周人祖先的英雄事迹。
再比如,《离骚》,屈原在这篇中提到了喾、尧、舜、彭咸、汤、禹、皋陶、伊尹、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等明君贤臣,也提到了夏桀、纣王等昏庸之君,借此表达作者的忧虑、彷徨和希望。
有意识地进行咏史诗写作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从东汉班固开始。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的诗篇创作逐渐多了起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左思的《咏史》八首。
关于《咏史》八首的创作时间问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做出自己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像程千帆、陆侃如等人认为大概作于左思迁入洛阳后至晋灭吴前这段时间内;韦凤娟认为此八首诗写于晚年,是左思的回忆之作①;刘文忠则认为“《咏史》诗八首表现的思想比较复杂,非写于一时。
《咏史》之一,写作时间最早,其他各首,多数为中晚年之作,最晚的可能写于公元300年后”②等等,各家均有可取之处。
总体而言,关于创作时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大概作于左思迁入洛阳后至晋灭吴前这段时间内③;第二种,作于作者晚年,即写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谧诛杀之后④;第三种,并非作于一时。
笔者认为,这八首诗并非写于一时。
根据八首诗的具体情况、左思的生平及社会大背景,将八首诗分别归入三个时期内。
第一、三首作于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从左思迁入洛阳,到西晋灭东吴,以下称作早期;第二、六、七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从灭吴后,到贾谧死,以下称作中期;第四、五、八首作于公元300年后,以下称作晚期。
左思练都再考
王媛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左思《三都赋》撰成时间是学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通过考察左思开始撰写《三都赋》的时间、左思担任秘书郎的时间、陆机"覆酒瓮"之讥和左思访陆机咨吴事的时间、左思访张栽咨蜀事的时间、张华为《三都赋》扬誉的时间,以及卫权、张载等人为《三都赋》作序注的时间,最终确定《三都赋》写作的时间应该是在太
康元年到太康末年,《三都赋》渐行于俗的时间是在太康末年到元康初期,《三都赋》名声大噪的时间是在元康中后期.而皇甫谧《三都赋序》的真实性则是一个不可解
决的疑案.
【总页数】6页(P112-117)
【作者】王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左思《三都赋》卫权注校考 [J], 唐普
2.左思《咏史》诗创作时间考 [J], 张忠森
3.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 [J], 李捷鹏
4.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新考 [J], 惠景侠
5.《诗品》左思“虽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①考--兼释“深”“、浅”之美学内涵 [J], 黄文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