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41.97 KB
- 文档页数:37
2023—2024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短文,做各小题。
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清新甜淡,描绘了 ①
;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 ② ;有的豪放飘逸,描绘了 ③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我们从古诗中(获取/汲取)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焕发)出篷勃生机。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甜淡 气势磅礴(báo) B. 养分(fèn) 与时俱进
C. 瑰宝 豪放飘逸(yí) D. 愉悦(yuè) 篷勃生机
2. 文中括号内依次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获取/迸发 B. 汲取/焕发 C. 获取/焕发 D. 汲取/迸发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体验。
B. 读诗不仅能够提升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
C. 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体验,而且能够增强精神境界。
D. 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4. 文中横线处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②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 ③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
B. ①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 ②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③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
C. ①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②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 ③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
D. ①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 ②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 ③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答案】1. B 2. B 3. D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A.甜淡——恬,气势磅礴(báo)——bó;
C.豪放飘逸(yí)——yì;
D.篷勃生机——蓬;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获取”通常指取得或得到某物。“汲取”则更侧重于从某种源泉中吸取养分或精华。在文中,“我们从古诗中……精神养分”这一语境强调的是从古诗这一源泉中吸收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汲取”更为恰当。 第二空:“迸发”多用来形容力量、情感等。“焕发”则更多地用于描述事物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或光彩。在文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出篷勃生机”这一语境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的持久的、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焕发”更为贴切。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
该句语病:语序不当,应将“能够增强精神境界”和“能带来审美愉悦”的位置进行交换。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和排序。
第一空:这里需要补写的句子应该与“清新甜淡”这一风格相对应。清新甜淡的风格通常描绘的是自然、平和、轻松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愉悦的感觉。在给出的选项中,“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田园生活往往与自然、和谐、平静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与清新甜淡的风格相吻合。因此,第一空填“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为恰当。
第二空:这一空需要补写的句子要与“气势磅礴”这一风格相匹配。气势磅礴通常用来形容宏大、雄壮、有力的场景,给人一种震撼、激昂的感觉。在选项中,“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最能体现这种风格。征战场面往往充满了战争、英雄、荣耀等元素,与气势磅礴的风格相契合。因此,第二空填“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最为合适。 第三空:最后一空需要补写的句子应该与“豪放飘逸”这一风格相呼应。豪放飘逸的风格通常表现的是诗人自由奔放、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的感觉。在选项中,“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最能体现这种风格。想象世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充满了奇幻、浪漫的元素,与豪放飘逸的风格相符合。因此,第三空填“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最为贴切。
综上所述,结合每一空的上下文,最恰当的补写选择是C选项:①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②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③雄伟奇丽的想象世界。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①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②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③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④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⑤山。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晋宣帝:指司马懿。②垂:将。③敕:下令。④猥:突然。⑤趣:急走。
5.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驱赶) B. 由是感激(感激:感奋激发)
C. 相去又远(去:距离) D. 势不相及(及:赶得上)
6.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亮屯于阳平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皆以美于徐公
C. 尝射于家圃 D. 休祲降于天
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促使后主亲贤远佞。
B. 乙文写“将士失色,莫知其计”,反衬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C. 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
D.
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
【答案】5. A 6. C 7. C
8. (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9.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有误。“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例句:“于”是介词,意思是:在;
A.介词,对;
B.介词,比;
C.介词,在;
D.介词,从,自;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巍延前后夹击司马懿”有误。根据“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的意思“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太远,如果让魏延反过头来追击司马懿军队,势必赶不上”可知,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突然显出弱势,一定有埋伏的士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任”,接受任务;“际”,时候;“危难”,危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老持稳重,突然显出弱势,怀疑他有埋伏的士兵。
“宣帝常谓亮持重”是主体部分,“而猥见势弱”是补充条件,“疑其有伏兵”是谓语部分,逐一从中间断开,成为短句,构成正确的语法逻辑。
因此断句: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军联合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城。晋宣帝率领二十万人抵抗诸葛亮,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抵挡,侦察人员对宣帝说诸葛亮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跟他迫近,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太远,如果让魏延反过头来追击司马懿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神态自若,下令军中放倒旗帜,停止鼓声,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扫地洒水。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老持稳重,突然显出弱势,怀疑他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向北急走上山。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简述《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根据《去蜀》尾联“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意思是“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可知,都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点:《去蜀》中“何必泪长流”明明自己忧国忧民,却说“何必”流泪,正话反说,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