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详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测评试卷(附答案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4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
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敲击周围坚硬物体求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会产生超声波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
B.如图乙,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C.如图丙,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
D.如图丁,敲击水杯时水越多音调越高
5、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同。大象的语言可以用人耳听不到的 ___________波交流,蝙蝠可以利用 ___________波进行捕食。
2、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3、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某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
4、如图所示是小明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的。
5、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______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明看到闪电后5秒听到雷声,打雷处距小明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2、声呐称为潜艇的耳目。若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对相距18km同样停在海水中的潜艇B发出声波探测,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则潜艇A经多长时间接收到回声信号?
3、为了测定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华同学在长为1020m的一根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小梦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8s,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环境温度为15℃) 4、甲、乙两同学通过学习知道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测量空气温度的方法。他们选择了一根长度是102m的铸铁管,让甲在铁管一端敲击铁管一下,乙在铁管的另一端用耳贴着管口倾听,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7s。通过上网查得: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为3400m/s,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如下表,试求当时空气的温度。
温度/℃ 5 10 15 20
声速/(m/s) 334 337 340 343
5、在一段钢管的一端甲同学敲击一次,在钢管另一端的另一名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秒。该段钢管的长度为多少米?(5200m/sv钢、340m/sv空)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有四只材料相同、厚度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等高、等横截面积;b、c等高,b的横截面积小于c;c与d不等高,但横截面积相同。各量筒内装有如图所示的水,某同学根据听音调的高低猜想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频率可能与:①空气柱的长短有关;②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短有关。
(1)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在c、d口上吹气,使空气柱振动发这是在探究猜想______;(填序号)结果发现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音调相同;
(2)若要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应选量筒______(填字母代号),若选择的量筒是b、c,则探究的是猜想______;
(3)现有不同的液体可以提供,要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液体材料的关系,利用上面的工具,应该如何操作:______;
(4)以上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 2、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所示)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填“固”“液”或“气”)体能够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
(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说明______。
(2)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使其发出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______。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
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
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
5、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a)_____、(b)________
(3)在以上方案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法。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解析】
【详解】
A.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A说法正确;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说法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说法错误;
D.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说法错误。
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3、A
【解析】
【详解】
A.地震时会伴随有低频的振动,产生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A.用力敲鼓,改变的是敲击的力度,影响了振动的幅度,则可使响度变大,故A错误;
B.振动产生声音,故B错误;
C.如图丙,笛子振动的幅度比二胡大,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笛子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于二胡,故笛子比二胡的音调高,故C正确;
D.敲击水杯时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