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案-教学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6.82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1《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语文六上第11课,本文介绍了故宫的概况、建筑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珍藏。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感受故宫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语言简练,图片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建筑有一定的了解。
但故宫的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此外,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宫的概况、建筑特点和文化珍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宫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故宫的概况、建筑特点和文化珍藏。
2.难点: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通过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故宫的美丽建筑和丰富文化。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宫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故宫的图片、文字和动画课件。
2.资料:收集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资料。
3.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故宫的场景,增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宫的美丽建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故宫的概况,如位置、占地面积、建筑数量等。
然后详细讲解故宫的建筑特点,如宫殿布局、建筑风格等。
接着介绍故宫的文化珍藏,如文物、艺术品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如故宫的建筑特点、文化珍藏等,进行讨论,并总结发言。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通过讨论,对故宫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导语】本⽂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
材料⼀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建筑精美、布局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介绍了故宫因⽕⽽遭毁坏,后⼜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民⾼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站上的⼀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意图。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11课《故宫博物院》课⽂原⽂ 下⾯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会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下⾯的材料? ◆为家⼈计划故宫⼀⽇游,画⼀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作讲解。
材料⼀ 在北京城的中⼼,有⼀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现在⼈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多⾼,有四座城门:南⾯午门,北⾯神武门,东西⾯东华门、西华门。
宫城呈长⽅形,占地七⼗⼆万平⽅⽶,有⼤⼩宫殿七⼗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城墙外是五⼗多⽶宽的护城河。
城墙的四⾓,各有⼀-座玲珑奇巧的⾓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建筑精美,布局统⼀,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沿着⼀条笔直的⼤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
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
⾛进午门,是⼀个宽⼴的庭院,弯弯的⾦⽔河像⼀条⽟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桥。
桥的北⾯是太和门,⼀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座⼤殿矗⽴在七⽶多⾼的⽩⽯台基上。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刻着龙凤流云,四⾓和望柱下⾯伸出⼀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都有⼀个⼩圆洞,是台基的排⽔管道。
太和殿俗称⾦銮殿,⾼⼆⼗⼋⽶,⾯积两千三百⼋⼗多平⽅⽶,是故宫的殿堂。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意思。
- 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现状及文物。
-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课堂交流和思考。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自主、有效地积累词汇。
•让学生通过课上的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现状及文物。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现状及文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故宫博物院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方法】通过幻灯片、讲解、阅读、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和体验。
【教学过程】1.教师进行导入在教师简单介绍故宫博物院兴建历程和基本情况后,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现状和文物。
2.学生阅读文章教师让学生默读、朗读文章并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积累生词和熟词语。
然后再将学生分组讨论巩固词汇和句型。
3.学生学习历史和文物知识通过PPT和老师的讲解,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和文物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或小短片等,深刻感悟故宫博物院所向人类传递的文化。
4.学生展示和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和学习感悟的交流。
同时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复盘巩固。
【作业布置】对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学作业或其他相关作业;或者整合故宫博物馆的相关知识,自由发挥,展开小研究。
【板书设计】主要板书内容 - 关键词汇:故宫、博物馆、文物、保护等。
- 常用的日常、历史、文化、博物馆语言。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机构化的学习方式,避免了盲目的浸透教育。
同时,通过群体交流和分享,使每个人的阅读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启迪,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1《故宫博物院》公开课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故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艺术宝藏以及故宫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文字简洁明了,图片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仍有困难,对故宫的认知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艺术宝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故宫、殿堂、宝藏、陶瓷等。
2.句子理解:文本中一些长句子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3.内容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宫的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故宫的图片、地图、文物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宫的美丽建筑和丰富文物。
教师简要介绍故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韵味。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
从天安门出发,细观太和殿,略看后三宫;进入御花园,最后登临景山公园鸟瞰故宫全貌,按照故宫的建筑顺序作者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2.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微课知识点的学习、课前自主学习单的学习,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轻松达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
3.教学目标。
(二)达成目标: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4、重难点::重点分析:(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分析:(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
学习了解故宫的特点,以及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5、课时:一课时6、教具准备:PPT、微课、自主学习单、课堂习题、课后练习巩固任务单(二)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大板块。
(三)课堂预告:1.快读课文,整体感知;2.自学检查,小组交流;3.品读课文,合作探讨。
【学习任务】1、重点分析材料一,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名城——北京,并认识故宫博物院;2.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并能简单地表述;3.掌握叙事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2.如何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北京市的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市的位置,并简单介绍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名城。
2. 阅读理解(30分钟)在学生自己预习之后,让学生集中到教室内,开始阅读《故宫博物院》一文。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能力。
阅读问题:1.故宫博物院有多少年的历史?2.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价值是什么?3.文中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故宫博物院?4.文中哪些人物形象最能代表故宫博物院?5.如果你有机会去故宫参观,你最想看哪个展区?3. 学习笔记(10分钟)让学生在阅读完文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段落或者是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在笔记本上。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讨,解决学生的问题。
4.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每个小组不得超过5人,最好指派一个小组长,让他带领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补充一些小组没有说到的内容,从而让全班都有所收获。
5. 课堂走读(20分钟)分别指派一些学生读一下文中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并进行走读。
走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难句或者生词,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6. 教师点评(10分钟)对于走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指正和解释。
总结文章的主旨和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和精髓。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1《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介绍了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知识。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图片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故宫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实地参观故宫的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文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故宫建筑、文物等图片资料。
2.视频: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4.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宫的美丽建筑和丰富文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故宫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1《故宫博物院》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11课,本文介绍了故宫的历史、建筑、陈设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故宫的辉煌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篇课文既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对他们的历史知识拓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故宫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化深入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故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故宫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课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故宫的建筑特点?”“故宫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1《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故宫的壮丽辉煌,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文的长句理解、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仍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故宫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建筑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课文长句的理解;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审美情趣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建筑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故宫的图片、地图、文物等资料。
2.教学视频: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宫。
3.作业纸:准备作业纸,用于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故宫的壮丽辉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宫博物院》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呢?同安影视城去过吗?它是模仿北京故宫建成的。
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故宫,旧时的故宫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
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
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
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
本文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
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
(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2、什么是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
建筑往往在造型、色彩、结构与周围的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给人音乐般的感受,有的象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的似舒缓幽雅的小夜曲。
有的象诙谐生动的变奏曲。
好的建筑艺术可以令人震撼,拓展想象力,让你久久的回味……
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是关于建筑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
前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什么路线什么方向逐次介绍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说明的。
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
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
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
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北京中心。
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
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明确: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
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
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列数字宏大壮丽
五、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做《伴你学》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