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押汇项下的信托收据与让与担保问题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5
进口押汇法律和实务问题初探二美国法也承认在开证申请人无法立即付款赎单时,开证申请人应该提供给开证行在单据或货物上的担保权益(security interest),以便保护开证行的利益。
一般来说这一担保利益都会在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的垫款偿还协议中约定。
美国法承认信用证制度的关键,是如何使开证行或保兑行在未收到货物以前向一个提供了合格交单的受益人作出付款。
开证行或保兑行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由于开证行一般在事先通过“总质权书(letter of hypothecation)”形式和开证申请人签署书面合同,以便确保开证行或保兑行在单据上的担保利益(security interest)得以完善。
或者另外开证行或保兑行在海运提单上的担保利益也可以通过将银行背书为被背书人而得以完善。
美国关于担保利益的处理目前适用统一商法典第九编有关规定。
例如质押和信托收据也包括在内。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后的统一商法典第九编(UCC9)除一些特殊种类的交易外,几乎将所有的种类的担保进行简化,直接简化为担保交易。
例如适用“担保利益”一词替代了普通法上历经数百年判例法和成文法发展的各式担保。
UCC1-201界定担保利益为:一种在人的财产或设备上设定的一种用来保证或履约的利益。
该担保利益,除非法律或当事人约定明确除外外,当事人可以在任何他愿意设定担保利益的财产或设备上设定,包括货物,单据,票据,一般无形资产或银行账户等。
除非另有约定,该担保利益首先需定着(attaches).该定着的利益将决定于担保权人(secured party)和债务人(debtor)的担保物(collateral),当:(1)该担保物被担保权人根据协议占有,或债务人已经签署的担保协议,该担保协议有关于担保物的规定;(2)对价(value)已经给出;(3)债务人有担保权益在担保物上。
一般来说,在货物被卖出后,担保利益也将定着在出售货物后的款项上。
占有单据视为定着。
进口押汇法律和实务问题初探四4.7.2矛盾的解决:让与担保大陆法上主要国家的判例发展早已创造出担保让与这一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
大陆法的判例先在允许在占有改定的情形下设定担保物权,主要的样式为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和担保转让。
权利物权中的担保让与已经超越了传统形式上的动产质押权。
担保转让已经代替了权利质押,在现代的商业实务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担保转让的几种形式是:债权质押权,有价证券质押权和抵押权质押权。
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为担保债权人权利而转移自己的动产的所有权给债权人、自己保留该动产的占有和使用、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义务时,由债权人根据其所获得的动产所有权实现其债权的担保物权形式。
让与担保的本质特点是属于所有权担保物权。
让与担保是一种动产物权担保制度,是所有权担保,即由债权人拥有债务人的动产担保物的所有权来担保债权的实现。
学理认为这是担保让与和质押的最大的区别。
两者相比,担保让与比质押使债权人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保护,因为在让与担保中,债权人获得的是充分物权所有权,德国学理上称担保所有权人获得的是“担保所有权”。
之所以这么称呼,目的是为了和一般的所有权相区别,强调这是担保关系下的所有权。
但是在法理上和一般的所有权是完全一样的。
而担保所有权和质押权下债权人获得的是限制物权。
尤其是在债务人破产的情形下,质押权人受受偿顺位的限制,而让与担保的债权人则不受受偿顺位限制。
另外一个好处是,例如,动产所有权人为了借贷而又必须保持对物的使用,从而将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作为担保,而自己保留对物的占有使用的担保形式。
因为在债务人破产时,债权人根据在物上的所有权可以主张对标的物的物的取回权。
债权人不但比所有的无担保的债权人优先,而且比其他所有的物权人优先。
这样做既避开《德国民法典》第1205条规定的动产质押这一典型物权担保中要求转移占有的强制性规定,又达成了当事人的目的。
4.7.3让与担保的特点但是学理承认,虽然该担保所有权和一般的所有权完全一样,但是担保所有权还是和一般所有权有很大的不同。
进口押汇业务中的担保法律问题探析进口押汇业务中的担保法律问题探析一、从有关案例看进口押汇实务中存在的担保法律问题在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实务中,进口押汇是银行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
在信用证项下单到经审核无误后,开证申请人因资金周转关系,无法及时向银行提供对外赎单的款项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进口押汇。
客户申请办理进口押汇,一般须向银行出具押汇申请书和信托收据,将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银行,同时还须提供保证人;有的银行还要求客户与之签订《总质押书》,然后银行将提单等货权凭证交给客户,并代客户付款。
从上述办理进口押汇的程序来看,银行的风险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为客户不仅要提供保证人,还要签订《总质押书》,将货权凭证质押给银行。
对于银行来讲,这种“双保”的业务风险是很小的。
但是,进口押汇的特殊之处在于,虽然货权凭证质押给了银行,但银行毕竟不是贸易合同的当事人,进口商(也即信用证开证申请人)才是货物的真正需求人,他必须取得并处理货物。
于是,在进口押汇中,信托收据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纸法律文件。
通过信托收据,进口商将货物的所有权转移给银行,银行再将货物信托给进口商处理。
这时,法律风险就出现了,因为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根本没有信托收据这个概念;而且,货权凭证既然已经通过《总质押书》质押给了银行,那么又根据信托收据将货物的所有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拥有的到底是质权还是所有权呢?很显然,这些同时存在的法律文件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中是有冲突的。
可以说,目前在我国银行业广泛使用的“信托收据”完全是个舶来品,是一种借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践的做法,在我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
因此一旦出现纠纷诉诸法律的话,银行的资金安全并不必然能够得到确实的保障。
通过下文的有关案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其中的症结所在。
A银行应B公司申请开出不可撤销信用证,金额为80万元。
在收到受益人寄来的单据时,B公司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遂向A银行申请进口押汇资金80万元。
银行对公司215万美元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的调查报告公司向我行申请进口押汇215万美元,用于信用证项下对外付汇,期限6个月,担保方式信用,执行利率为LIBOR+4%。
我们对客户情况及该笔业务进行了认真全面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企业基本情况(一)客户概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4年9月的高密织带厂,1987年8月更名为山东省高密县毛巾厂,转产毛巾,1994年6月更名为山东高密毛巾厂,1999年根据高密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要求,高密毛巾厂整体改制为有限公司,改名山东洁玉纺织有限公司。
后经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出具的鲁体改函字(2002) 3 号《关于同意山东洁玉纺织有限公司变更为山东洁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函》的批准,由山东洁玉纺织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整体改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历次名称变更,更名为公司。
2006 年11 月该公司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 股的工作,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该公司属大型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孙日贵,现实收资本93848万元。
该公司是以生产毛巾及巾被系列产品、装饰布和床上用品为主的自营进出口企业,所属行业:纺织业;企业规模:大型。
厂区位于高密市朝阳街道孚日街和城北孚日工业园,企业占地面积4000亩,其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为国有出让,现有职工2万多人,总资产68.92亿元,公司主导产品年生产能力为45000吨毛巾系列产品、3200万米装饰布系列产品,产品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
该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专业中高档巾被系列产品、床上用品、装饰布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家用纺织品集团,产品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免检产品。
“孚日”牌被商务部列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毛巾系列、台布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床上用品等被认定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孚日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被省工商局认定为免检企业。
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法律问题探究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支付方式。
信用证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支付工具,在进口押汇业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面临的法律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以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本文就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法律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概述信用证是银行为保证出口商能够收到货款,以开出信用证的形式向进口商或其银行保证付款的一种信用方式。
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则是指进口商通过国内银行以信用证为支付工具进口商品,并以货物出口后由银行收回汇款的方式进行还款的一种贸易形式。
在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主要是由进口商、出口商、进口银行和出口银行四方共同参与的,其基本流程如下:1. 出口商与进口商签订合同并确认支付方式为信用证。
2. 进口商向国内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3. 进口银行在核实进口商的信用情况后,向出口商发出信用证开证通知书。
4. 出口商在核实信用证开证通知书无误后,进行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并向银行提交证据。
5. 进口银行在核实提交证据无误后,向出口银行发出结汇通知书。
6. 出口银行收到进口银行的结汇通知书后,即可将出口商的货款划入其账户。
二、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常见法律问题虽然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是一种灵活、安全、便捷的贸易支付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可能面临一些法律问题。
下面我们将针对我国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1. 货物与合同不符引发的法律问题在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中,最常见的法律问题就是贸易合同与实际货物不符合,造成双方权益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和进口商可能会产生互相指责的局面。
对于出口商而言,其应尽可能遵守贸易合同的要求,确保所提供的货物种类、品质、数量、价格等信息与合同完全一致。
此外,出口商还需要在货物提单、发票等单证上保持一致,避免因单证与货物不符合而导致货款无法结清。
对于进口商而言,其在接到货物后应及时检查货物的品质、数量等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进口押汇法律风险的研究论文国际贸易融资中常用的短期融资方式之一的进口押汇,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银行和客户的欢迎。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进口押汇法律风险的研究。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商业银行进口押汇业务的迅速增长。
从表面上看来,押汇以运输途中的货物作为担保,与一般贷款和贴现相比其安全程度较高。
然而,进口押汇业务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却让银行束手无策,银行为避免风险所设置的层层保护措施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下依然存在极大的风险。
本文中,笔者结合实务对国际贸易融资中进口押汇的法律特点和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我国银行业进口押汇业务的发展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在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实务中,进口押汇(Advance against Inward Bills)是银行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
信用证向下单据到期并经审核无误后,开证申请人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向银行付款赎单时,可以向银行申请押汇,承诺将信用证项下单据和货物质押给银行(有的银行可不办理质押),一般还需提供保证人。
银行发放押汇款归还信用证项下款项后,开证申请人通过签署信托收据从银行处取得信用证项下单据,并以处分货物所得价款偿还押汇款项。
银行一般要求信托收据中需明确:客户是作为受托人代银行持有信用证项下有关单据和货物,代为银行卸货、储存、制造、加工、出售,在银行要求下应将单据和货物归还给银行。
进口押汇操作的核心内容在于以下两点:1.银行发放押汇款项前,进口商需签订质押担保合同,约定将信用证项下单据、货物质押给银行,并由第三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2.押汇款项发放后,进口商签署信托收据,承诺信用证项下的货权属于银行,自己代银行占有和处理货物,所得用来清偿银行的押汇融资款。
进口押汇并非一项新兴的业务,国内商业银行开办进口押汇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是,翻遍各种法律、法规、规章,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成文法律规定提及过进口押汇,即便是我国金融业务的主管机关人民银行至今也没有制定过统一的押汇业务规章。
信托收据的法律关系分析作者:陈咏晖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1期摘要信托收据制度源自英美商人的天才创造。
随着现代信用证交易方式的日益普及,信托收据已发展成为信用证进口“押汇”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担保制度。
但司法实践中对此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认知,这主要在于对信托收据法律关系认识不清。
本文立足于我国法律制度,提出建立两个法律关系层次的信托收据制度,第一层是信托担保制度,第二层是让与担保制度,两个制度之间相互衔接与配合,从而在信托收据交易各方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
关键词信托收据信托担保让与担保作者简介:陈咏晖,福建英合律师事务所,四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083-02信托收据作为英美被信任者法的创造,起源于美国。
依据信托收据,货物的所有权直接从卖方移转至银行或拥有债权的第三方,由他们作为货物的所有权人再将货物交付给买方,买方对货物仅享有占有权,当银行或第三方的债权实现时,货物的所有权才归入买方。
继受英美信托法律制度的大陆法系诸国纷纷开展信用证进口“押汇”交易方式,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信用证开证银行为不能按期付款赎单的开证申请人提供短期融资,以开证申请人向开证银行签发信托收据的形式达成融资协议,协议表明开证申请人作为银行的代理人(受托人)为银行的利益管理、处分信用证提单项下的进口货物,并且处分货物所得利益应优先用以偿还银行提供融资所产生的债权。
由于缺乏对信托收据法律性质的明确认识,银行一直采用“同业惯例”的形式开展此项融资业务,但是,一旦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国内法院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认可依据信托收据所建立的法律关系,更不会从信托关系来界定交易双方的法律关系。
至于在信托收据关系建立前银行在提单所代表的进口货物上拥有什么性质的权利,司法实践中也颇多争议,并形成了“所有权说”与“质权说”两大针锋相对的观点,前者认为银行是将享有所有权的提单授托给开证申请人,后者则认为银行仅仅对提单享有质权,开证申请人代银行持有质物并不影响银行的质权。
让与担保制度争议点及我国的对策脱剑锋上传时间:2004-2-3一、让与担保制度概述让与担保,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履行的目的,将担保标的物的权利(通常为所有权)预先转移给债权人,由双方约定于债务清偿后,将担保标的物返还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于债务不履行时,债务人得就该担保标的物受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现代的让与担保制度可追溯至罗马法中的“信托”和日尔曼法中的“所有质、新质”。
在近代欧洲大陆的法典化浪潮中,让与担保制度被诸如抵押权、质权等担保物权制度所压倒,未被立法所确认,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法典化后,由于其民法典中物的担保制度的不足,让与担保制度又被通过判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
在近代民法体系下,让与担保的有效性是在接受了其构成“虚伪意思表示”、符合“流质契约”、有违“物权法宝主义”等的拷问后才被最终承认的。
[1] 让与担保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它能扩大融资的可能性。
首先,让与担保可以实现集合财产(包括具有流动性的集合财产)的担保化。
其次,让与担保可以使一些不能设定典型担保物权的权利实现担保化。
社会上各种新形成或正在形成过程中的财产权诸如电脑软件的权利,电话加入权(日本),单纯未保存登记的不动产,拟购买中的不动产,建设中的建筑物,老铺和招牌等特殊权利,在其上设定抵押权或质权尚有疑问,但通过让与担保可实现上述财产的担保化。
第二,它能阻却或削减交易第三人出现的可能性。
让与担保可以削减因标的物的第三取得人或后位担保权人的出现而阻碍担保权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它能节约交易成本。
让与担保可以节约抵押权、质权实行的费用,并避免标的物在拍卖程序中换价过低的不利。
让与担保制度也存在如下缺陷:第一,由于让与担保交易关系是以担保权人和设定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其中任何一方从事背信行为,皆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第二,让与担保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直接实行担保权的特点,也同时意味着具有因此而损害设定人以及第三人利益之虞。
信用证进口押汇的风险及其防范[摘要]信用证进口押汇作为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给进口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对银行的风险极大,准备押汇的银行经常面临收不回垫款的风险。
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风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作者从完善押汇担保机制等多个角度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进口押汇风险担保信托收据进口押汇,作为贸易融资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在进口信用证下,进口商由于资金困难,在收到开证行单到付款通知时无力付款,将进口货物的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抵押给银行,或提供第三人担保,与银行签订进口押汇协议,由银行代其垫付货款。
在此基础上,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后先行付款,然后根据与进口商之间的进口押汇协议及进口商签发的信托收据将单据交进口商,进口商凭单提货并在市场销售后,将货款及利息交还开证行。
由此可见,进口押汇的实质是银行对进口商的一种短期放款。
从进口押汇的含义可以看出,其运作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开证行根据与进口商签订的进口押汇协议对外付款;进口商凭信托收据领取货运单据;进口商销货后,将货款归还银行,换回信托收据。
因此,进口押汇协议和信托收据是进口押汇中的两个主要文件。
这里所说的信托收据(TrustRece ipt,T/R)是指进口押汇业务中,在进口商未付款之前向银行出具的领取货权的凭证。
通过信托收据明确了进口商所提取货物的所有权仍属银行,及由进口商代为保管和销售货物的地位。
进口押汇虽然给进口商提供了融资便利,但对银行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进口押汇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风险有:第一,货物价格下跌风险。
当进口企业与外商签订进口合同时,商品的市场价格看好,进口是有利可图的,但等货物进口销售时,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原想盈利反而亏损。
这时企业的还款能力会出现问题,风险就出现了。
第二,企业挪用资金风险。
进口企业虽然将货物卖出,顺利收回货款,但恰有其他方面急用款项,如应归还其他银行到期贷款、又需资金做一笔新生意、其他公司向其借款,或债务纠纷账款被冻结扣划,无法按时归还押汇银行的到期押汇款,此时银行的风险将不可避免。
进口押汇诉讼实务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作者|马济勇上海申骏(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一、进口押汇的定义及业务流程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均未在所出台的文件中对进口押汇进行过定义。
而进口押汇业务较多应用于银行的信用证交易中,通常是指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全套相符单据时,应进口商申请向其提供的用以支付该信用证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
通常信用证开证合约关系主要包括银行为客户开立信用证、贸易单据审核、客户向银行交付信用证款项、银行完成对外垫付等流程。
而进口押汇合约关系则是双方协议,由银行在约定付款日先行对外垫付信用证款项,并给予申请人短期融资期限(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申请人于融资期限届满时向银行清偿信用证垫款。
故尽管进口押汇业务多伴随于信用证交易所产生,但进口押汇法律关系独立于信用证开证法律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将“进出口押汇纠纷”规定为独立的第三级案由,法院级别管辖、审查重点、适用规则等均有别于信用证纠纷案件。
二、进口押汇纠纷在诉讼实务中的主要法律风险在《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审结涉银行纠纷案件报告》中,最高院特别提到“较为新型的交易模式如进口押汇等在诉讼中有所体现”,进口押汇业务是源于国际贸易的实践产物,部分业务流程、协议约定上甚至可能有悖于既有理论,对商业银行产生了相应法律风险,主要可归结为:1. 协议约定与真实意思不符进口押汇突破了信用证“先付款后赎单”的业务规则,开证行在未收到开证申请人付款的情况下,即向进口商释放了提单等贸易单据,对银行来讲所垫付的信用证款项实际发生了敞口。
故为保障进口商届时清偿欠款,银行在对进口押汇业务进行定义时,可能约定“进口信用证项下,融资申请人承诺并与银行书面约定将该进口信用证项下全套单据质押给银行,在此条件下银行代融资申请人对外支付进口货款。
”在诉讼实务中,也不乏有法官理解,所谓进口押汇的押指的应该是货物或单据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