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子问:课堂:英语(精品课)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鲁子问英语课程标准
鲁子问是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也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英语教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等。
在2022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鲁子问教授进一步解读了新课标的要求。
他指出,英语教学应当从单纯的语言教学专项发展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文化意识、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培养。
这些素养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鲁子问教授还强调了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任务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他也强调了英语教学的评价应当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鲁子问教授的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面。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我国英语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82018年29期总第417期ENGLISH ON CAMPUS学生文化意识的关键目标,教职人员需要在日常教学期间把文化意识融入各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及水平。
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Travelling abroad”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旅行的小游戏,选择一名学生当导游,然后让其他一些学生作为游客,到世界各地旅行,班级其他学生针对导游说的旅游地点扮演当地的居民或者商贩。
通过这样的表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们养成文化意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基础。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中英语老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借助多媒体色彩艳丽的图片、灵活生动的视频,将英语知识点中较为抽象、模糊的文化意识变得更加具体、清晰,可以让学生直观对西方文化意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Healthy eating”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些世界各地的食物,让学生探讨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哪些食物不健康,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例如:教师在讲解“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播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愈频繁,英语作为主要的通用语言,受到人们的关注。
想要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流畅沟通,就需要了解所在国家的风俗习惯,所以,作为高中老师,在讲解英语课程期间,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观念,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1]王美平.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2]赵宏伟.英语语调在语篇中的连贯构建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3]田飞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英语跨文化意识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4]刘力鸥.高职英语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01).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体现文/何瑛【摘要】“核心素养”提出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A 3a-3c Period Two教学设计一. 学生课前活动设计本节课主题是美猴王。
这是一个学生们很感兴趣并深深喜爱的人物形象。
同时,西游记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四大名著之一,完全可以利用课前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查找西游记以及四大名著的作者、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故事主线及作品评价等。
另外,还鼓励孩子们去外文网站“维基百科”搜寻四大名著的准确的英文翻译,以及英文的简介。
去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四大名著,以及外国人对我们中国著作的理解及评价。
通过搜索,了解到课文中所讲的1979年英语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英文版的《Monkey》,实则是日本人拍的。
看了一些片段之后,感觉我们国家1986年版的《西游记》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才真正能够还原与表达原著的故事及精神层面的高度。
因此,学生们也深有感触,我们自己民族的精华,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传承与发扬光大。
相信外国的孩子们看到我们自己1986年版的《西游记》,会对这部巨作及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热爱。
二.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本篇阅读文篇幅适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有条理,更具逻辑的掌握本文,设置的课堂活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注重了图文并茂,加深理解与快速构建脑图。
全班分组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略读,精读,找框架结构,填缺失信息,做总结,评价人物等一系列富有逻辑、条理的各项课堂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Teaching steps】1.Warm-up:Watch videos观看四大名著视频经典片段:片段一:草船借剑--《三国演义》(94版)片段二:葬花吟--《红楼梦》(87版)片段三:英雄排次序,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水浒传》(80版)片段四:大闹天宫、美猴王与二郎神斗法--《西游记》(86版)。
教学设计说明:由四大名著的经典版电视剧进行导课,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导入文章的主题美猴王,为下一步的阅读任务打好基础。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JZ]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探究作者:***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年第04期【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达成这一目标最为便捷的方式。
文章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为支撑,阐述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类型和设问原则,并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案例,通过设计三种有效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一是设计展示型问题,激活思维,促进理解;二是设计参阅型问题,深化思维,挖掘内涵;三是设计评估型问题,拓展思维,内化思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品质;问题设计一、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2]。
英语学科的教学应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3]。
基于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思维品质最便捷的方式,乃是通过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而实现[4]。
有效的问题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广向深方向发展。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设计类型与原则(一)问题设计的类型布鲁姆将认知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维度[5]。
基于以上理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认知目标相匹配的三种问题类型,即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6](见表1)。
1展示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是能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浅层次理解的问题类型,旨在檢测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鲁子问教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在上周的读伴儿图书馆专访中,鲁子问教授提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鲁子问教授专访第一期:高考分数不是你被录取的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呢?快来看看鲁子问教授的观点吧!专家介绍鲁子问教授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外语战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学习方案教学”倡导者Q您是如何理解英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为什么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呢?A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基于先进理念并具有中国特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关键能力,一个是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在西方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我们从西方学习了这一理念。
必备品格这个组成部分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是独有的,区别于西方的。
这个部分更强调德育、社会责任等等。
因此,在美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体系中,它是没有太多德育教育的,这些国家的教育会更加侧重一些基本的关键能力,例如创新能力等。
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基于全世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以及我国优秀传统而形成。
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来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阶段。
在我国核心素养体系中,共有25项主要的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需在四大方面落实这25项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话,有些难度,因为学科教育是有学科的品种的。
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有一些项目内容是英语学科必须首当其冲去承担的,比如说国际理解、全球视野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等。
这些人文的积淀或者人文的情怀,甚至包括英语语言或者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checkl i st的初中英语同伴互评写作教学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中学殷赞【内容摘要】写作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笔头综合呈现形式,基于checkl i s t的同伴互评写作课堂教学有着传统写作教学所没有的优势。
基于checkl i s t的同伴互评写作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写作和评价的精确标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得到及时反馈并且帮助学生作出成功而准确的修改,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checkl i s t同伴互评初中英语写作核心素养一、引言笔者的学生在经过4年PE P小学英语学习后进入初中进行G o f or i t!的初中英语学习。
由于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英语基础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甚至已经掉队,尤其是在书面表达的写作任务中不知如何下笔,有时不知所云。
笔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布置写作要求,学生写好上交,再由老师批改,下发后课堂讲评常见错误,一起学习范文,再由学生订正。
笔者发现,耗时长,收效甚微,会写的还是会写,不会写的仍然不会。
笔者明白若是这些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中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没有机会跟上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脚步,之后的英语课堂将成为他们的无效时间。
二、基于checkl i st的同伴互评写作课堂实践吴育红老师通过分组实验研究得到的发现,同伴互评不仅可以创造更放松的写作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同时还能够带来成功修改,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笔者在之前的写作教学中也使用过同伴互评,但是始终存在着同伴不知如何批改,同伴的反馈意见利用率低的问题。
笔者通过为写作任务设计专门的checkl i s t,引导学生利用checkl i s t规范自己的写作,并以checkl i s t为标准进行同伴互改,再对照checkl i s t进行自我修改,学生的写作完成率和正确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摘要】: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外国语言,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对于提升英语运用能力有很好的促进。
本文聚焦“双减”背景下,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实践探索、存在问题和思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探索创新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努力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核心素养英语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小学生在初学英语时一般都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随着时间和难度的增加,厌倦疲惫的心理也随之而来,要保持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是有效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是书面交际中通过文字积极获取信的能力,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阅读能力培养,是学习英语语言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增强语感的方式之一,良好的语感,能够克服英语与汉语语言逻辑中的不同。
阅读可以增加词汇量,单词是一门语言最基础的,而词汇的学习让很多初学者记不住、不适应。
在阅读的环境中,单词是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的,更好记忆,也能够很好掌握单词的用法。
阅读可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阅读在写作中的作用是积累一些固定表达、习惯用语、优美的英语词句、巧妙的修辞等等,写出来的作文会比较出彩。
坚持英语课标导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学习外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
如何结合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渗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品格。
授课前要认真解读课标,从整体上分析教材,读懂教材,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备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要拓展教材,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的素材,挖掘思想教育内涵。
教学中尽量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从激发课堂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英语不同于其它学科,缺乏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游戏、表演、歌唱等,通过英语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要把民主带进课堂,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胆怯心理,慢慢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从量变到质变:英语写作能力整合式发展路径管见作者:鲁子问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7年第2期鲁子问【摘要】本文基于专题参与者的研究成果,探讨整合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话题等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及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素养,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写作能力发展;整合式学习;英语写作【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21-04【作者简介】鲁子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认为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最高形式。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长足发展,我国英语课程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日见提高。
从我国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英语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要求包括这些能力要求:叙述个人或他人真实或想象的经历;针对现象和经历,表达个人见解和观点,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图表等多媒体信息进行说明、阐述、分析和比较等,得出结论,表达观点等;选择适当的词语和语法结构传递信息,表达意图、情感和态度;在书面语言交流中,体现恰当的角色意识和合理的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书面交流中,体现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和文化品格。
评价这些写作能力的标准是:写作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
评价这些写作能力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1)故事续写,考生阅读故事性短文,根据其中情节,续写故事,使之完整;(2)看图写报告,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图形或表格中的信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和内容,可能需要对信息和内容做必要的归纳、整理和分析;(3)命题作文,考生根据所给题目写作文,如给考生提供一个观点或描述某种现象,要求考生就该观点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4)写概要,考生阅读一篇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写一份概要;(5)写信,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和要求,写一封书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必备品格(教育部2018)。
而只有落实为课堂教学实践,才可能真正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鲁子问2016)。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还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才能使教材与本校教学实践、学生特点有机结合,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育人理念,做到知识传授与育人工作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教师应开发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融入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其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其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发挥学生特长,凝聚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剪裁有道,能力至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以强化能力训练的形式突出重难点,淡化知识点讲解,增加学生操练所学内容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活动。
如在江苏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上)Unit4 Growing up 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任务:任务一:在听Anne Frank and World War域的故事简介前,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本,寻找key words并进行猜词、填词。
任务二: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核对正误,听后进一步理解整个文本,教师通过对学生听前、听中和听后的阅读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看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鲁子问初中英语核心素养The Importance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and change at a rapid pace, the role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in preparing young individuals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Among the various academic disciplines, the study of English language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serving as a fundamental tool for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English becomes particularly vital as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One of the key core competencie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is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both in written and oral forms. The mastery of language skills, including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 empowers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deas, and perspectives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 This competency is not only essential for success in academicsettings but also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world, wher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can open doors to opportunities and foster meaningful connections.Another crucial core competency is the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literary and informational texts, challenging them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content, identify underlying themes, and form their own informed opinions. This skill set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cultivates their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evaluate information, and make well-reasoned decisions.In addition to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global citizenship is a vital core competency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As students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odern world,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y gain a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diverse culture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ilms, and other forms of media, students can expand their horizons, develop empathy, and cultiv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nnected nature of the global community.Furthermore, the core competency of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he context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education. As students navigate th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transitions that come with this stage of their academic journey,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overcome obstacles, and persever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becomes paramount. By fostering these skills, English educators can empowe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necessary coping mechanisms an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to thrive in an ever-evolving world.Finally, the core competency of digital literac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students must be equipped with the skills to effectively navigate and utilize various digital tools and platforms for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nd content creation. This competency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engagement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prepares them for the technological demands of the 21st-century workplace.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y focusing on the key areas of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cultural awareness, adaptability, and digital literacy, educators can equip their students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succeed in their academic pursuits, personal lives, and future careers.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ore competencies will only continue to grow, making middle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a vital component in sha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lobal citizens.。
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第一篇: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为了在课程教学层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战略目标,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及将核心素养体系落实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甚至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而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组成部分。
这一指向价值观建设的教育改革必将深度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
核心素养无论是关键能力,还是必备品格,都是整个教育、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
英语课程具有英语学科学习内容的百科全书特性,这使英语课程具有发展每一核心素养的可能。
不过由于学科教育的现实,以及各学科的自身优势,各学科可以聚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些素养。
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学科厘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或将成为各个学段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成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一个基本环节,即需要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因为只有可以落实为课堂教学实践,方可能真正成为英语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笔者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中小学英语课堂的诸多有效传承与新进尝试,应有助于英语课堂成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沃土。
在语用知识传授与整合式学习中发展语言能力作为语言类学科,英语学科首当其冲的核心素养便是语言能力,即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发展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的语言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英语教育在我国具有至少150多年的历史(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办学),由此积累了我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大量成功的实践方法,也显现出一些显著问题。
让思维之光闪耀英语课堂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工作。
初一学生仍具有许多小学生的特点,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但对呆板、枯燥、机械的教学和操练,学生容易因厌烦而分散精力。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开始寻找方法,力求创设情境把机械的操练变成有思维含量的自主输出。
比如在讲第七单元Where’s my schoolbag?时,我以“装扮房间”为主题,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物品图片(一至六单元所学的表示物品名称的单词图片,如schoolbag, pencil box, ruler, jacket, keys, books, computer等)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布置房间,然后用目标句“The schoolbag/…ison/in/under the…” “The books/… are in/on/under…”在班里展示。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非常投入,即使是班里的学困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向组长和我请教问题。
在展示时,学生们更是积极踊跃,无论是台上交流的同学还是台下倾听的同学都全神贯注,教室里也时常传出阵阵掌声。
更让我欣喜的是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把小学和课外学到的很多单词和句式融入交流当中。
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会交代“I have a big room.”;有的学生在交流中用“There be ”句式进行表达;还有的学生会说“The keys are in the drawer.(drawer是生单词)”等等。
为了巩固所学,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我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编排英语对话,每周二、周四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
起初学生们比较羞涩,不敢表现自己,对话的内容也很简短干涩。
随着表演经验的丰富,学生们开始发挥所长,绽放光彩。
有的小组会自制道具,有的小组为了编出丰富完整的对话内容,课间会主动询问我某一句话应如何用英语表达。
课堂展示时,某个小组的优秀表现会成为其他小组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绞尽脑汁编排出更精彩的对话。
教学篇•经验交流以“问”导学彰显核心素养———英语教学的智慧课堂刘慕潜(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来的热点名词,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兴趣的激发、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渗透等,其中思维力和创新力是英语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值得我们探讨。
主要探讨以“问”导学彰显核心素养,构建初中英语智慧课堂的论题,从问题设计的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教学;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教学是艺术,蕴含艺术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的课堂,是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智慧地用的课堂,那么,英语教学如何智慧教、智慧学,笔者认为,问题教学可以以问引思、以问促学习、以问导学,实现“少教多学”,促使学生会学、善思,这恰恰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
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设计和教材内容为基础,巧妙设计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先学、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提高问题能力。
一、针对教学重点设疑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注意。
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应首先以教学的重点作为切入点,在重点处设疑,在重点处巧妙设问促学。
如7上Unit1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日常交际用语,如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学会询问他人的姓名what is your name?学会回答I am/I’m xxx.学会自我介绍I’m...以及客气委婉地表达“见到您很高兴”Nice to meet you,以及应答语Nice to meet you too.或者采用简单形式回答Me too等等,对于这些交际用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提出问题:When we meet i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places,how to greet each other?这个问题,直接把学生带进课堂的重点知识中———见面如何打招呼,对于询问对方的姓名的点拨,教师同样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If you want to know sb’s name,how to ask?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at have we learned in this period?而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和回顾课堂所学,培养反思能力,也引发学生再次对重点和难点的关注。
鲁子问: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
教育新闻人民网[微博]2016-11-16 13:54
我要分享
原标题:课堂:英语(精品课)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
为了在课程教学层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战略目标,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及将核心素养体系落实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甚至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而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组成部分。
这一指向价值观建设的教育改革必将深度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
核心素养无论是关键能力,还是必备品格,都是整个教育、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
英语课程具有英语学科学习内容的百科全书特性,这使英语课程具有发展每一核心素养的可能。
不过由于学科教育的现实,以及各学科的自身优势,各学科可以聚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些素养。
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学科厘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或将成为各个学段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成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一个基本环节,即需要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因为只有可以落实为课堂教学实践,方可能真正成为英语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笔者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中小学英语课堂的诸多有效传承与新进尝试,应有助于英语课堂成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沃土。
在语用知识传授与整合式学习中发展语言能力
作为语言类学科,英语学科首当其冲的核心素养便是语言能力,即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发展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的语言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英语教育在我国具有至少150多年的历史(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办学),由此积累了我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大量成功的实践方法,也显现出一些显著问题。
基于对语言能力内涵的理解可知,一切有助于显著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均应继承运用,如通过诵读帮助记忆,通过情境理解学习词汇,通过比较学习语句结构等;当然,一切不利于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则均应摒弃或革新。
既然是改革,尤其是深化改革,当然不是单纯地继承传统、修正错误,更包括新的发展,因为只有新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改革,深化改革。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内涵中,新增了篇章知识、语用知识等语言知识内涵。
篇章知识与语用知识包含什么、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或许结合课文分析篇章知识、语用知识,将成为把握其内涵的基础。
基于课文进行篇章知识、语用知识向篇章能力、语用能力的转化,亦将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英语课堂的新常态。
整合式学习路径等学习方式成为语言能力的重要新内涵。
在整合式学习中,整合什么、如何整合,课堂如何整合、教学与评价考试如何整合,需要探索,基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的整合,基于素养、能力、品格、知识的整合,基于学业、职业、生活、兴趣的整合,基于课堂内外学习的整合,基于常规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整合等等,应成为整合式学习不可或缺的路径。
在中外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沟通中发展文化品格
英语作为外国语文课程,显然必须包括文化内涵以及在文化内涵中蕴含的品格,具体包括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
这要求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建构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2001年伊始的课程改革,使英语学科积累了十多年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领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诸多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这些乃是核心素养时代英语学科发展文化品格的基础,值得传承。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品格,自然不只是已有的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组合,而必然包含彰显深化改革核心的新的发展。
基于文化品格的内涵,在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知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哪些内涵在英语教育中更为有效,如何进行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价值观教育,如何发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等,均可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加以实践。
如基于绘本阅读、批判性阅读建构价值与意义,基于跨文化主题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建构文化异同比较的意识与能力等,通过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项目实践而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价值认同、发展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等,或将成为核心素养时代的英语课堂的新可能。
通过课堂提问设计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外语(课程)学习显著有助于促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发展。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2001年以来的英语课程改革的最为显著的发展,乃是将思维品质作为外语教育的显性目标加以规定,从而在本质上丰富外语教育的目标体系,更加彰显了英语课程的语文课程特性,也进一步彰显了英语课程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包括辨析语言和文化表现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的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多元思维能力。
基于思维品质本身内涵的阐释,英语课堂实践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尤其是不同学段的学生的阶段性的认知规律与特性;明确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维度,确定相关思维品质发展的空间与路径,大胆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这些思维品质发展;明确英语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相关思维能力,同时明确多元思维能力的内涵、发展价值、英语教学发展多元思维的方式等,在教学中实践多元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
基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已有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发展这些思维品质的最为便捷的方式,乃是通过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而实现,这不仅包括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也包括通过教
师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是对诸多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经久传承的经典故事的提问。
如对于Wolf!(狼来了)这个学生非常熟知的故事的问题设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Why did villagers help the boy at the boy’s first and second cry?(村民们为什么在男孩第一和第二次呼喊时帮助男孩?)Which is the reason why the villagers did not believe the boy at last, telling a lie or telling too many lies?(什么原因导致村民最后不再相信男孩,是撒一个谎?还是撒太多谎?)What do you think that the boy’s parents might do if they appeared in the story?(你认为如果故事中出现男孩的父母,他们可能做什么?) 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the villagers, the boy and his parents?(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村民、男孩和他的父母?)以此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理解故事,同时自己提出问题。
不仅这些问题本身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而且最后一问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提问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自主发展。
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英语学习策略是2001年以来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发展为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2001年以来的英语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为学习能力发展形成丰富的有效积淀。
深度总结有效学习策略发展的实践,探究英语学习中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的具体内涵、有效发展方式,将促进作为英语学科素养的学习能力的课堂实践。
不过,在电子竞技成为国家战略之后的今天,在互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正在成为学生生活必需品的今天,对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显然需要更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网络游戏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都有着更多的课堂实践的可能,比如诸多互联网教育机构以电子游戏的方式开展语法、词汇学习的有效尝试,以及国外基于大型角色扮演游戏开展英语学习的成功案例,都是核心素养时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值得尝试的课堂可能。
以上只是案例,借以说明在课堂实践中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诸多可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实,也是因学生不同而丰富万象的。
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课堂实践的可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所以,英语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基础,乃是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因为英语教师具有核心素养的深度、广度,将决定英语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成效。
当英语课程明确规定和诠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英语教师深度把握核心素养及其实践可能之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将成为英语课堂实践可能的新常态。
若如此,英语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或可期待。
(作者鲁子问,系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鲁子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