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UMA3001大类基础课本科生3.0 54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课程目标: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应用。
1.1 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1.2 掌握经济体制、价格机制。
2.1 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
2.2 掌握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
3.1 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3.2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1 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4.2 掌握成本分析和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5.1 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5.2 掌握市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小四号黑体)(五号宋体)经济学概述1.教学目标: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理解 经济体制、价格机制,2.教学重难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含义,两个基本经济模型,经济学的十大原理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毕业要求 1、4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3、5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3、4毕业要求 1、5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1、4毕业要求 3第 1 章第 2 章第 3 章第 3 章第 4 章第 4 章第 5 章第 5 章第 6 章第 6 章1.11.22.12.23.13.24.14.25.15.2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4课程目标 5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均衡价格理论1.教学目标: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2.教学重难点:需求原理、供给原理、弹性理论3.教学内容:均衡价格及其应用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析方法2.教学重难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3.教学内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含义及其关系;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教学重难点:长期生产函数;短期成本分析3.教学内容: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短期成本分析和长期成本分析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彻底竞争市场、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竟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2.教学重难点:关门点、市场的短期均衡3.教学内容:彻底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2.教学重难点: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3.教学内容:在彻底竞争情况下的要素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四号黑体)(五号宋体)章节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科学内涵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节生活的关系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应用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入效应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厂商均衡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决定第四节经济学与社会需求原理供给原理均衡价格及其弹性理论欲望与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替代效应与收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成本与收益彻底竞争市场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要素需求函数劳动与工资资本与利息的学时分配999999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五节 企业家才干与 利润第六节 收入分配的衡 量标准与政策作业及 要求1-2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4.21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6.2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了解经济学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概 念与基本问题 了解稀缺性与资源配 置掌握如何做出选择掌握供给理论掌握需求理论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 数量掌握如何计算弹性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 用论应用替代和收入效应分析 总产量、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短期成本分析和长期 成本分析彻底竞争市场短期均 衡和长期均衡 彻底垄断市场短期均 衡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 均衡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 衡引言核 心 概 念 和 基本问题 稀缺选择供给需求均衡分析弹性效用替 代 和 收 入 效应 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彻底竞争彻底垄断寡头垄断竞争授课 时数3333333 33333 3 3 3 3日期3.13.173.243.314.74.1434567891011121314151617 4.285.55.125.195.266.96.166.23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备注周次(四号黑体)1.指定教材:《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讲授法:讲授基本原理、法则、规律、模型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经济问题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决策原理,为日后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竞争机制等。
3.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
4.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5. 培养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1. 原理与方法-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2. 微观经济学-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弹性和边际分析- 市场均衡和效率- 市场结构和行为-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4. 经济学分析的应用- 公共政策和经济效益评估- 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 个人理财和消费决策-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将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分析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市场、实际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经济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与报告:布置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大一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供思考经济问题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 掌握经济学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1.3 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1.4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理2. 微观经济学原理2.1 边际分析原理2.2 市场均衡和价格理论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2.4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2.5 个体决策与行为经济学3. 宏观经济学原理3.1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2 失业与通货膨胀3.3 货币与金融市场3.4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3.5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分析;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3.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经济调研、模拟市场交易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开互动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平时测试: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中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六、参考教材1. 曼昆《经济学原理》2.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导论》3. 经济学教学网站或电子资源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周期:15周每周授课安排:- 第1-2周: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第3-6周:微观经济学原理- 第7-10周: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11-12周:复习与案例分析- 第13-15周:考试准备与总结备注: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和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2. 掌握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价格形成等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效果;4.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导论1.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1.3 经济学的分支和发展2.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2.1 供给与需求关系2.2 市场均衡和调节机制2.3 价格形成和价格弹性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2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3.3 政府干预的方法和效果4.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4.1 国民经济核算4.2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4.3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5. 宏观经济政策5.1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5.2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5.3 经济增长政策与就业6. 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个人理财与投资决策6.2 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6.3 政府决策与社会福利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经济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 授课内容注重生动、接地气,融入生活实例和经济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和演讲,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 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价,考察学生对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 课程项目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4. 平时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态度和进展情况。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等。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竞争与垄断等。
熟悉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和政策,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经济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导言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分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需求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供给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弹性理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3、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理论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成本的概念和分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5、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垄断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寡头市场的特点和均衡6、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的供求和工资决定资本市场的供求和利率决定土地市场的供求和地租决定7、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的概念和实现条件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8、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9、国民收入的决定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乘数理论ISLM 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0、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11、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和原因失业的定义、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1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含义和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模型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征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2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3.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市场如何运行(2学时)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
●弹性及其应用(2学时)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
价格控制
税收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2学时)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市场效率
赋税的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应用:国际贸易(2学时)
贸易的决定因素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外部性(2学时)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学时)
不同类型的物品
公共物品
公有资源
●生产成本(2学时)
什么是成本
生产与成本
成本的各种衡量
短期与长期成本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学时)
竞争市场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垄断(2学时)
产生垄断的原因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的福利代价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价格歧视
●寡头(2学时)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垄断竞争(2学时)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广告
●生产要素市场(2学时)
劳动需求
劳动的供给
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收入与歧视(2学时)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歧视经济学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学时)
不平等的衡量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减少贫困的政策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的组成部分
实际GDP与名义GDP
GDP与经济福利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生产与增长(2学时)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结构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风险管理
资产评价
●失业与自然率(2学时)
失业的确认
寻找工作
最低工资法
公会和集体谈判
效率工资理论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学时)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代价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和理论性较强,但其应用性十分突出,为加深对原理的认识,教学必须注
重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布置学生查资料,组织有关专题
讲座。
九、教材及参考书(请详细一些)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西方经济学教程,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十、课程考核方式
1 .布置作业10-12次,其成绩占总成绩30%;
2.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70%。